初中语文: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
- 格式:docx
- 大小:39.07 KB
- 文档页数:19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2)学会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感受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象征意义分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课文中“烈日”和“暴雨”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尊重。
(2)学生分享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经验和感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点。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作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原文(电子课文)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差不多像下了火。
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层灰土在枝上打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使人喘只是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专门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仿佛也要被晒化。
街上专门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点,支起车棚,坐在车内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全然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那些拉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难道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头慢慢地走。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走,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祥子有些可怕了。
拉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从脸到脚都被热气围,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但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
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差不多到了不承诺任何人工作的程度。
一跑,便喘只是气来,而且嘴唇发焦。
明明内心不渴,也见水就想喝。
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好歹的拉到了地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拿起芭蕉扇搧搧,没用,风是热的。
他差不多不知喝了几气凉水,但是又跑到茶馆去。
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内心安静了些。
茶由口中到里面去,汗赶忙由身上出来,仿佛身上差不多是空膛的,可不能再储藏一点水分。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九年级上册第七课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2.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像“坐车的”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
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4.片段最后将哆嗦的祥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道行①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苏教版)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内容课文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一.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教学突破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
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
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
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教堂准鱼◇教师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1.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2.思考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交流探讨问题。
3.布置练习。
3.完成课后练习。
初三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引言《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一篇散文,通过真实的案例描写了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本文将以Markdown文本格式,详细分析和解读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寓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其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
主题和背景《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是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这篇散文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浙江义乌市红领巾学校为背景,通过描述学校的变迁、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成长,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容概述文章以作者在红领巾学校的亲身经历作为线索,通过对学校前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在教育改革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散文开篇以文学手法巧妙地描绘了一幅烈日和暴雨交替的景象,寓意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艰难困苦和风雨洗礼。
接着,散文从红领巾学校的变迁和学生们的成长入手,逐渐展开了故事的主线。
散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学校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爱心教育。
在作者眼中,那些教师不仅教书育人,更是用心灵和爱心滋润着每一位学生。
通过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和成长轨迹,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红领巾学校的许多变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就。
文章寓意和启示散文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意识到这些成就是通过广大教师的辛勤付出才得以实现的。
作者通过散文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希望,即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无论面对怎样的烈日和暴雨,都能在困难中迎难而上,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散文中的学生朱书记则代表了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新一代,他们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大潮中茁壮成长,将接过国家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这给予了年轻一代无限的希望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实际行动,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结语《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散文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案例,以简洁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变化。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初三上)10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都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截了当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爱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明白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如何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闻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节选情节:祥子差不多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钞票,坚持两口人的生活,同时预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楚生活的无望、无聊,确实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摸索: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楚和遭遇的凄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如何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耐;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困难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如何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楚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担着多少痛楚;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B、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文解析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一些似云...。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
(①这一自然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有”这些话?)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
【段析】“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在这异样的天气中,祥子的行动一如既往,与下文其他车夫的行动相比,突出了他勤劳、不怕苦的品质。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总写天气情况。
【品味】“发了狂”形容天气热得失去了控制。
“太阳刚一出来”点明故事开始的时间,也暗示这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间,这时尚且“像下了火”,其他时间会热到何种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层灰土在枝上打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被晒化。
街上异常的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拉车的人们,明知不活动便没有饭吃,也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根本没拉出..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
那些拉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头慢慢地走。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骡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走,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②写烈日下街头的景象和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段析】从多方面反映天气的炎热。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内容课文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一.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教学突破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
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
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
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教堂准鱼◇教师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1.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2.思考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教学步骤(第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知识,进入新课。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交流探讨问题。
3.布置练习。
3.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我们以前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 .1.齐声回答:《济南的冬天》。
2.给予肯定:同学们回答得对。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3.讲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选自《骆驼祥子》中的一段。
简单介绍《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祥子的性格及主题思想。
4.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板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打盹发痧腻烦馊臭味打嗝恶心攥着幌子2.在教师提示下,记起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3.思考选文在小说中的位置,了解小说内容及主题思想。
4.明确加点字的读音。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生从课题人手,粗读课文,然后分层。
提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刚好概括了课文的两个情节:祥子在“列日下”和“暴雨下”拉车。
2.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第1—2段写烈日下的酷热。
提问: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天热得发了狂”?提示让学生抓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分别写了马路、便道、动植物以及人的活动。
让学生讨论交流。
3.补充:以上这些景物描写和人的活动的描写起的作用是极写天气的酷1.思考,并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6 段),写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第二部分(第7一16 段),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2.讨论交流。
从视觉上写马路“干巴巴”“发着白光”;“使人焦躁的丁丁当当”是从听觉上写;“烫手”从触觉上写。
用拟人的方法写柳树“病”“无精打采”;把老北京比作“烧透了的砖窑”比喻兼夸张的手法渲染天气的酷热;三个“处处”的排比句全面写人的感觉。
重点描述拉车人的活动时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用“栽”不用“倒”,突出他们负重如牛马,生活也如牛马。
3.朗读第1、2段。
热,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让学生齐声朗读第l、2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第3、4段,划出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和矛盾心理的句子。
讨论以下问题:祥子第一次出车,拉着空车已经感觉到非常热,为什么“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仅仅是因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吗?5.朗读第5段,划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声、色、味的语句。
请两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4.讨论交流。
最后明确:这是祥子迫于生活的自我安慰,再则,祥子勤劳惯了,闲着觉得不自在。
从祥子拉车到“不敢再动”,是祥子思想的第一个变化,他故意把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轻松化,是为了安慰自己。
5.朗读第5段。
两位学生分别发言,说说找到的一些语句。
其他同学补充。
三、小结(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齐声朗读第1--6段。
2.板书小结:第一部分,烈日下拉车的祥子。
^3.布置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1.朗读课文第1---6段。
2.明确第一部分写了六月十五天气的酷热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心理活动。
3.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第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3.归纳小结 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
提问:祥子为了生计,在酷热的天气下拉车。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气酷热的?2.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回答:正面描写,抓住有特征的景物,还有通过人们的感受和反应来写。
2.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讲述:天气的变化总是这么无常,苦难的祥子又要在暴风雨中经受煎熬。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气变换的?让学生自读课文第7—10段。
2.补充:这部分大量使用短句,排比句,语句节奏急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暴风雨的多角度、多侧面的描绘,展示了人物生存的恶劣环境。
3.让学生阅读第11段,找出描写风“狂”雨“暴”的语句以及祥子在暴雨中“挣命”的语句。
提示:“砸”、四个“不能”、“浇、裹、拽”、“直了直”、“吐出”。
4.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祥子与坐车人的不同表现。
思考:作者写坐车人的麻木、无动于衷、粗暴无礼,目的是为什么?5.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
说明祥子的痛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来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
1.自读第7—10段,思考教师的提问。
明确:作者抓住风、柳枝、阳光以及天色、云、雨的变化特征,细致而逼真地再现了天气的变化。
2.认真听教师讲述,记下要点。
3.明确:“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祥子微微直了直脊梁,吐出一口气。
”等。
4.两位同学分解色朗读祥子和坐车人的部分。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5.讨论交流。
明确:刻画坐车人的冷酷、横暴,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结第二部分:暴雨下的祥子。
2.分组:分男、女生朗读全文。
注意体会动词、叠词的运用,词语的色彩和声响。
3.总结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细致形象的景物描写。
4.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环境描写一段话,揭示人物活动的某种环境。
1.明确:这部分写从烈日到暴雨的天气变化过程和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挣命情形、痛苦感受。
2.朗读课文。
3.在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两个特色的语句并加深体会。
4.仿照课文的环境描写一段话。
本课总结课文记叙了北京夏季里最热的一天的天气变化,通过对旧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着拉车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吃人的旧制度的强烈抗议。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对旧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学到了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第一部分(第l一6段),天气酷热,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所受的煎熬。
.第二部分(第7一16段),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拼命情况和痛苦感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学习了本文之后,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结合这篇课文,教师在课后布置让学生完成作文片断练习,自选或自拟题目,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景物。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打盹恶心攥着贮藏空旷粗犷搀合谗言焦躁2.祥孚冒雨拉车的情节中,有三句话是对坐车人的描写,这三句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早晨的闷热和正午的烈日,请指出下列的描写各属哪种情况?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垂着。
. ( )(2)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 )(3)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 )(4)只觉得到处都闪眼,空中、屋顶上、墙壁上,地上都白亮亮的,白里透着红……在这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
( )A.从植物的形态写B.从动物的反应写c.从人们的感受写答案与提示:略◆个性练习设计,阅读“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完成下列练习。
1.“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答: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象“坐车的”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
答:性格特点:心理活动: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答:祥子的痛苦来自:(1)_________(2)————4.文章最后将哆嗦的样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与提示:1.“硬”字写出了祥子当时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突出了他在暴雨中难以忍受的痛苦。
2.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活动,反正你得把我平安送到。
3.(1)暴雨的折磨。
(2)坐车人的冷漠。
4.一语双关,既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当时痛苦不堪的状态,又暗示在那样的社会里祥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
教学探讨与反思本文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节选,因此就有必要对学生介绍整部小说的故事概况,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中重点对景物描写的文字反复诵读,让学生充分体会景物展开的过程和特色,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