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舟夜书所见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15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所见》清代: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
见(读xiàn),显现。
孤光,孤单的亮光。
萤,萤火虫,光亮微弱。
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
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
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展开,引人入胜。
“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027《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1)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2)簇:拥起。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散落无数的星星。
博文小故事
本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是诗人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目叫做《舟夜书所见》。
诗文赏析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诗人细腻的观察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舟夜书①所见(清)查(zhā)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译文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
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
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
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
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
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
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
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的翻译赏析《舟夜书所见》作者是清朝文学家查慎行。
其古诗全文如下: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前言】《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翻译】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鉴赏】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月黑”两字很有特色。
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却没有光,人们见到的只是月亮的轮廓和黑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一转而写夜风。
微风从河面阵阵吹来,河水哗哗作响,轻轻的`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目。
“微微”二字又体现了风是如此的小,“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
渲染了一种宁静舒适的气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
《舟夜书所见》查慎行古诗下面就是作者整理的《舟夜书所见》查慎行古诗(共含11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舟夜书所见》查慎行古诗《舟夜书所见》查慎行古诗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字词解释: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萤∶萤火虫。
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
簇,聚集、簇拥。
翻译: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微风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给人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人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资料阅读: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篇2: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二年级下册舟夜书所见解释
《舟夜书所见》是清朝诗人查慎行的作品。
《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周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全解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译文:
无月的黑夜里,河面只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像萤火一样闪烁。
微风拂过,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澜。
灯火散落河中,好似繁星洒落在人间。
赏析
《舟夜书所见》描绘了夏夜里江边安逸宁静的景象。
首句“月黑见渔灯”写一个晚上的黑寂。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为动态描写,由静入动,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
全诗构成一幅独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作者介绍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舟夜书所见体裁:诗题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作者:名字:查慎行年代:清代描述: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
著有《他山诗钞》。
翻译:原文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原文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赏析二:思想内容《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
赏析三:艺术特色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写孤灯倒影的瞬间美景。
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
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赏析四:语言赏析“月黑见渔灯”,“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月黑无光突然见到河中的一盏渔灯,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
“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
古诗舟夜书所见带拼音
《舟夜书所见》
清
zhā shèn xíng
查慎行
yuè hēi jiàn yú dēnɡ ,
月黑见渔灯,
ɡū ɡuānɡ yì diǎn yínɡ 。
孤光一点萤。
wēi wēi fēnɡ cù lànɡ ,
微微风簇浪,
sàn zuò mǎn hé xīnɡ 。
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在河面闪现。
好象萤火虫,静静的映照着水面。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渔灯的光亮随着细浪散开,仿佛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不断闪烁。
赏析
虽然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
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
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
“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这⾸五⾔绝句是诗⼈在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到的景物,所以题⽬叫做“⾈夜书所见”。
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古诗《⾈夜书所见》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 查慎⾏ ⽉⿊见渔灯,孤光⼀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 漆⿊之夜不见⽉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中,象萤⽕⾍⼀样发出⼀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上散开,河⾯好象撤落⽆数的星星。
注释 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②簇:拥起。
赏析 这⾸诗好似⼀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中的渔⽕化作满天星星的⽚刻,⼏笔勾勒,⽴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诗⼜好似⼀幅⽊刻,在漆⿊的背景之上,亮出⼀点渔⽕,⿊⽩对⽐,反差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和亮⾊联系在⼀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句“⽉⿊见渔灯”,“⽉⿊”两字很有特⾊。
这是⼀个有⽉亮的夜晚,⽉亮却没有光,⼈们见到的只是⽉亮的轮廓和⿊影。
“见渔灯”的这个“见”,是不见中的'“见”,写的是视像,有突然发现的意思。
因为⽉⿊⽆光,河⾯也⿊沉沉的,突然见到河中的⼀盏渔灯,格外引⼈注⽬。
第⼆句“孤光⼀点萤”,写如⾖灯光像江岸边⼀点萤⽕,是意中之象,描写渔灯旳形象。
河⾯幽⿊,只有孤零零旳⼀点灯光闪烁着,仿佛是⼀只萤⽕⾍在原野⾥发出微弱旳光。
“孤”表现了环境旳寂寞、单调,寄寓着⼀定旳感情⾊彩。
⼀种茫然⽆奈旳情感袭上诗⼈旳⼼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
不难想象,当诗⼈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点散作千万这动⼈⼀幕旳时候,⼼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抛开了灯光,⼀转⽽写夜风。
微风从河⾯阵阵吹来,河⽔哗哗作响,轻轻旳掀起浪花。
这句写听觉为下句张⽬。
“微微”⼆字⼜体现了风是如此旳⼩,“簇”说明了就算是微风也能掀起⼀簇簇旳浪花。
渲染了⼀种宁静舒适旳⽓氛。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来。
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点缀河中,⼜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映⽔中,使这静谧的⿊夜,单调的河⾯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
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意思
释义: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原文: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创作背景:
康熙三十二年,举顺天乡试,年四十有四。
张文贞、李文贞等先后奏荐。
四十一年,特旨召入直南书房。
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顾赋性淡泊,常怀退志。
五十二年,引病归,家居十余年,于世事亦无干预,而登临啸歌之兴未衰,复南游,访尉陀无诸遗迹。
诗更豪宕感激,入化超神。
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查慎行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舟夜书所见》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