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阶级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刘春元简析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读《历史与阶级意识》摘要:卢卡奇一生留下诸多著述,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写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著作的问世代表着其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身份的确立。
阶级意识理论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一个核心的理论,卢卡奇不仅阐述了其对阶级意识的理解,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发展过程,还重点介绍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历史性作用。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重视旨在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调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性,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阶级意识理论卢卡奇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特点使得他开始思考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卢卡奇认为西欧无产阶级失败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受物化意识以及修正主义的侵袭,已经丧失了革命性,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恢复作为历史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阶级意识做了详细的论述,在受马克思阶级意识理论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阶级意识理论。
1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形成背景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劳动分工程度以及机械化和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替代。
这种物化现象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普遍且独有的现象。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会侵入无产阶级的意识中形成物化意识,物化意识也即“无意识”,是对自身阶级地位、阶级使命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弱化了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其次是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以伯恩斯坦为首的修正主义。
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歪曲和篡改,他们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了掩盖,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向无产阶级鼓吹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以和平进入社会主义才是最好的方法,诱骗他们用暂时利益来牺牲长远利益。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本文概述《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篇之作。
卢卡奇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关于历史的主体、阶级意识以及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核心问题。
他试图通过批判第二国际的机械决定论和经济主义倾向,恢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总体性观点。
在本书中,卢卡奇强调了历史是一个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总体过程,阶级意识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
他批判了将经济因素作为历史发展唯一动力的观点,认为这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阶级意识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
卢卡奇还提出了“物化”的概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了人的异化和阶级意识的丧失。
本书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通过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阶级观以及革命理论,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历史提供重要的理论武器。
二、卢卡奇的历史观卢卡奇的历史观体现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具有鲜明且独特的特点。
他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总体性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进程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总体过程。
他认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总体过程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孤立地看待。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历史的总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相互关联上,更体现在人的主体性和阶级性上。
他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会根据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使命,推动历史的发展。
卢卡奇还强调了历史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存在的反映,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才能真正地推动历史的进步。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解释和发展。
卢
卡奇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构成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
反映和表达。
而在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卢卡奇进一步将意识形态分
成了两个层次,即“现实的”意识(实在意识)和“表象的”意识(现象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指“表象的”意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性。
物化是
指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自身作为表达社会实践的直接功能,而成为了一种
“独立存在”的东西。
物化意识的特点是,它已经与物质生活实践相分离,变成了一种对
现实的虚化和拜物化的态度。
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在这种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和交往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人们的意识也随
之变成了商品的意识。
具体而言,这种意识的特点是先验地接受和迷信权威,主观上承认
和陷入物化的现实,拜物化现实为“神圣的”,并将个体的自我认同建立在物化的价值
上。
卢卡奇进一步指出,物化意识在阶级社会中是存在并且必然存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自身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也必然转化为意
识形态的力量。
资本家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存在物化现象并且推动了物化意识的形成。
而
被剥削阶级则由于被迫参与到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意识
的影响。
试论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理论卢卡奇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在他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reification)的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和丰富。
本文将结合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探讨“物化”理论的含义、作用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物化”这一概念的内涵。
在卢卡奇的著作中,他将“物化”定义为“把人类的活动或人的关系转化成物或物的关系,使其具有伪装成物的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的活动和关系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体或事物。
这样一来,人的活动和关系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人性和活动性,被冷冰冰地看待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种“物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和异乎寻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奴役和控制。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比比皆是,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异化和疏离,进而导致了社会和个体的不幸和痛苦。
卢卡奇认为批判“物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物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卢卡奇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和商品成为了社会上最基本的交换和交往媒介,而人际关系和人的活动也被纳入到了这种商品交换的范畴之中。
这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被对象化了,被看成是可以交换和买卖的商品,进而“物化”了。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在加剧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经济利益被神圣化,物质利益被张扬为一切的追求,而个体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则被冷嘲热讽。
这种意识形态加剧了“物化”现象的发展,使得人的活动和关系更加地“商品化”,变得更加冰冷和异化。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映。
“物化”又是如何影响着人的意识和社会变迁的呢?卢卡奇认为,“物化”是导致人的意识形态的虚假和扭曲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交换的影响,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一切都可以用利益来推动。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摘要: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讨论物化和物化意识。
马克思异化概念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二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概念理解上有差异;对消灭物化途径的看法不同。
关键词:物化;异化;《历史与阶级意识》一、《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期的卢卡奇出生于1885年的卢卡奇,在出版《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时,刚刚38岁。
少年时代的卢卡奇,聪慧,同时又具有独立的性格。
"在家里时,绝对的异化……我的道路:从童年时的拒绝礼规到对社会的逐渐具体的批判,是发展缓慢的,很少有意识的,而且是充满长时间的间隙的"。
读书是卢卡奇自幼的爱好。
1909年,24岁的卢卡奇为申请第二个博士学位所写的处女作《现代戏剧发展史》,是他这一时期思想上的总结。
卢卡奇真正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站住脚,则是他1911年发表的《心灵与形式》,这部书不仅仅是对西方文学史的探讨,而且是一部从美学和哲学角度对西方文学的反思。
加之刚刚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痛楚,此部作品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现代戏剧发展史》。
而随后的《小说理论》则是卢卡奇真正把文学与世界的广阔天地联系起来,从康德的心理主义登上黑格尔历史主义辽阔大陆的标志性作品。
卢卡奇自己评价这部写于1914年冬春之交的作品,是"一篇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论述伟大史诗文学形式的文章"。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此时的匈牙利、德国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但均以失败告终。
卢卡奇在目睹了祖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现实后,潜心研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撰写了一系列文章。
与1923年集结成集,《历史与阶级意识》以德语正式出版。
在本书中,卢卡奇主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能够把握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其实践意义,以及他从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分析中抽象出物化论,成为后来流行的异化论的先导。
政治与阶级——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有感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卢卡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论述了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等等。
读完这本书后,对卢卡奇的一些想法赞叹之余也带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如在书中卢卡奇更多的是对阶级意识进行价值判断而忽视事实判断。
基于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观及其逻辑起点。
研究一个事物或者现象的逻辑起点,有利于寻找和分析其历史根源,也就是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的,为什么要提出,解决了什么问题,意义在哪里等等。
卢卡奇认为, 阶级意识是“被赋予的阶级意识”(Zugerechnetes Bewusstsein),他给它下的定义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①。
那怎么样去分析其逻辑起点呢?首先,在马克思经典作家中,阶级意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中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的东西, 是“最简单的抽象”。
带着阶级意识来分析社会的阶级状况,是认清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可行途径;其次,社会不同阶级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观的形成是基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具有现实基础,也是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最后,从“逻辑起点也应该是历史的起点”来说,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他科学地诠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的光辉典范,全面地分析了涉及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所有方面:阶级意识、异化理论以及辩证法问题。
这本书以独到的见解在当时的理论界独树一帜,对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阶级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划分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
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分层现象,只要存在分层现象,就必然有所谓的上层社会、中间层、下层民众等,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科学地认识不同层级的人群。
卢卡奇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人物简介二、历史背景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四、观点解读一、人物简介•格奥尔格·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格奥尔格·卢卡奇二、历史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经济高速发展,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趋势得到扭转。
(2)政治现代化程度加速进行,阶级斗争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3)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迅速扩张。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1)合法的议会斗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马恩原来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迟迟没有出现。
•(2)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发动革命并取得胜利。
•(3)1918—1919年间,德国、匈牙利均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先后成立苏维埃共和国,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3、20世纪初德语知识界的基本思想走向•两条基本的思想发展轴线•第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的批判和发展•第二条是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三、篇章结构与基本内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正文由8篇论文构成,其中的6篇是卢卡奇创作于1919年至1 922年间的旧作,另外两篇即《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与《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则是他专为该书而创作的,不过它们也都有以前的即兴之作作为基础。
1、《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最初写作于1919年3月,在这篇论文中,卢卡奇主要针对第二国际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
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理论通过掌握群众,变成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述评提要:《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始的卢卡奇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论最多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书中,卢卡奇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来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总体性范畴,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哲学历史观。
总体性范畴来源于黑格尔哲学,这个过程也带有明显的黑格尔主义色彩,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被逐渐黑格尔化。
目前学界对《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的论述已达成基本一致,即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原则,总体之于部分在方法论上具有优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总体性;述评《历史与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之作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学界许多关注和争议,了解青年卢卡奇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此著作入手。
通过《历史与阶级意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卢卡奇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基本脉络,从而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
青年卢卡奇的思想是从反对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化和教条主义化而开始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也基本体现了这一特征。
这个进程是采取黑格尔主义的进路的,选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性范畴来阐释,因而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范畴可以看出青年卢卡奇思想中的黑格尔主义色彩。
在马克思主义真正本质的问题上,卢卡奇坚决反对第二国际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式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辩证法”,认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不能将其单纯地当作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适用于一切场合的公式来对待,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方法,不仅着眼于解释世界,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方法论来改造世界。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卢卡奇认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
《历史与阶级意识》分析框架作者:吕进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5期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具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和哲学色彩,核心观点主要有三:一是物化理论;二是主体性理论(在物化的社会中如何构建主体性);三是总体性理论。
(一)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卢卡奇在谈到物化问题时说:“我们的目的是把物化理解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整体的一个普遍的现象。
”又说:“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
”1.什么是物化?(概念)卢卡奇认为物化就是人的本性与其存在相冲突,人由主体变成了对象,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创造物变成某种异己的,并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的力量,人成了物的奴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2.物化是怎样发生的?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
3.物化的形态如何?(物化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首先,它使人屈从于狭隘的分工范围,把整个社会生活分解为一块块碎片。
其次,它使现实(活生生的历史过程)物化、僵硬化和机械化了。
总之,过去支配现在,死的统治活的,人们拘执于眼前的物的关系,忽视了对前途和未来的思考。
再次,它使无产阶级在劳动过程中客体化、对象化了,从而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对物化的表现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首先他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其次是由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思想领域的表现。
第一,经济领域中,物化的主要表现是人的数字化与原子化。
卢卡奇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天才学者,他在书中的很多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的社会问题很有启发。
他在物化理论中提到人的数字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困境愈发明显。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政治实践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著的哲学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释成黑格尔逻辑学的直接产物,归结为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和主客体相互作用,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只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并阐述了物化问题,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在革命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
卢卡奇在该书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特征、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从本质上讲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继续,是一种自觉的辩证方法,而这种方法的核心则是总体性范畴。
总体性是黑格尔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范畴,也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之一。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对于理解其哲学至关重要。
卢卡奇在该书中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物化”。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关系的普遍化使商品成为一个自律的、并支配着人的盲目力量,人变成了商品关系的奴隶。
这种商品关系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就是“物化意识”,它同阶级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通过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探讨,提出了“总体性”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读完这本书,我对卢卡奇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任何个体或群体都无法脱离历史而存在。
他强调,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在于,只有通过理解历史,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才能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本书中,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人的异化,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变成了商品,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剥夺。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统治下,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卢卡奇在书中还提出了“总体性”的概念。
他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只有通过总体性,我们才能理解社会和历史。
总体性的观点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看待。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二篇范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和发展,他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历史、阶级意识和总体性这三个核心概念。
通过全新的视角,我对卢卡奇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书中,卢卡奇对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他认为,历史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性。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
卢卡奇对阶级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阶级意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对自身阶级地位的认识。
他指出,阶级意识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卢卡奇的,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原本有些混沌的思维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卢卡奇在书中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让我对历史和阶级的认识有了全新的思考。
比如说,他强调了无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随口一说,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深刻剖析。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工厂上班。
那工厂的环境,真的只能用“艰苦”两个字来形容。
机器轰鸣,噪音大得让人耳朵都快受不了。
夏天的时候,车间里热得像蒸笼,汗水湿透了工人们的后背。
冬天呢,又冷得让人直打哆嗦,手脚都冻得僵硬。
可即便如此,他们每天还是要长时间地工作,为的只是赚取那微薄的薪水。
我朋友跟我抱怨说,他们每天就像机器上的零部件,不停地运转,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这让我想到了卢卡奇说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往往处于一种被物化的状态。
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自己却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那一点点回报。
再说这工厂的管理吧,那叫一个严格。
迟到一分钟都要扣钱,上厕所都得打报告,还限制时间。
工人们根本没有什么自主权,一切都得按照资本家制定的规则来。
这种情况下,工人们渐渐失去了对自身力量的认识,也失去了改变现状的勇气。
但卢卡奇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是有力量改变这一切的。
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和目标的阶级。
只要他们能够觉醒,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就能够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压迫。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社会现象。
比如说,有时候工人们会为了一点点工资的涨幅而举行罢工。
一开始可能只是少数人的行动,但慢慢地,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他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和资本家进行有效的斗争,争取到自己应有的权益。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
表面上看,工作环境好了很多,工资也高了不少。
但实际上,很多从业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剥削。
长时间的加班,高强度的工作,还有随时可能被裁员的风险。
《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_《历史与阶级意识》读书心得五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大思想家卢卡奇的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论最多,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大学生《历史与阶级意识》读后感【一】历史研究是指向未来的,人们希望通过研究历史去找到解决那些人们将要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然而,研究历史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透过历史的表层抓住其本质,然后,基于对这种本质的认识,展开对社会历史总体的把握; 另一条是经验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对历史表象的热恋。
卢卡奇主张走第一条道路,他说,马克思的名言:"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历史地了解社会关系的方法论的出发点和钥匙。
在卢卡奇看来,从整体出发,还是从单独孤立的部分出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不同的出发点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结论。
从单独的孤立的部分出发,其结论必然是抽象的;而从整体出发才是认识具体性的保证。
一切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科学,都必须清楚地和准确地掌握对象的实际存在同它们的内部核心之间、它们的表象和关于它们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因为只有认识到了这种区别才能去把握其联系。
但是,资产阶级科学,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并不知道这种区别,他们把现象和本质混同了起来,误以为那些实际上只是对象的表象的现象就是对象的本质。
其实,这些现象只是一些假象,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出来的假象。
而资产阶级科学却恰恰是建立在这些假象的基础上的,所以,资产阶级科学的真理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科学的这种状况有自身的原因,即局限于现象的范围,以获得对现象的认识而沾沾自喜;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与现象的分离,用社会的繁荣掩盖了深存于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生产者同生产总过程的资本主义分离,劳动过程被肢解为不考虑工人的人的特性的一部分,社会被分裂为无计划和无联系盲目生产的个人等等,这一切也必定深刻地影响资本主义的思想、科学和哲学。
历史和阶级意识《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革命活动家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卢卡奇这个名字是同《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卢卡奇一生所有著述中影响最大,因而引起的争论也最多的一本书,据国外理论界评价,这本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本经典著作。
《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主要命题,就是“历史”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分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历史是由阶级意识决定的。
他认为,十月革命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失利不是由于条件不具备,而主要是同无产阶级的意识有关。
他进一步强调了意识的作用,并认为意识作用问题归根到底又是辩证法问题,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问题。
因此,他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作为本书的副标题。
卢卡奇在这本书中集中阐述了他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他把马克思的辨证法混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致的。
他把马克思的辨证法归结为整体性(又译为总体性)范畴,认为辩证法关键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在书中批评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反对列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卢卡奇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引伸出物性化的概念(许多文章译为物化概念)。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产阶级意识发生了严重的“物性化”,陷入了“阶级意识的危机”,从而无法发挥无产阶级意识的革命作用。
他认为,无产阶级只有从物化意识中解放出来,发挥自己阶级意识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全人类从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他从整体性范畴出发提出“整体性革命”思想,认为无产阶级不仅要搞经济革命,而且还要搞政治革命和思想意识革命。
因为,达本书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又与当时革命斗争密切相关,所以,这本书一出版立即就引起了党内外和国际上极大的关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褒贬不同,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
乔治·卢卡契(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契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理论创作始终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在这期间,他的理论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培育了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由此给他带来很高的国际性声誉,但他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过严厉的批判,他的理论也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在这期间,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执著于他所钟爱的哲学和人类理性事业,但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或压力,而经常做一些发自内心的或违心的、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评。
卢卡契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大学学习期间,卢卡契先后修读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学艺术和哲学,他于19 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于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以及后来,特别在1912-1917年间,他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因为在这期间,他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教于著名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为同学和朋友。
卢卡契后来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等问题的理解都同这一时期所建立起的哲学理解框架密切相关。
1918年以前,卢卡契所写作和发表的著作基本上不属于哲学领域,主要集中于美学和文学批评,如19l0年的《心灵与形式》、19 11年的《现代戏剧发展史》、1913年的《审美文化》、1916年的《小说理论》等。
1918年以前的就学时期可以看作卢卡契理论生涯的准备时期。
1919-1929年的十年是卢卡契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时期,由于这十年卢卡契主要在维也纳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作“维也纳时期”。
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各国的无产阶级,匈牙利也于1918年10月暴发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并于1918年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产党。
卢卡契于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并投身革命。
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契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
同年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契同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
在维也纳期间,卢卡契曾主办和领导左派刊物《共产主义》,但是,对他而言,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问世。
1923年,卢卡契把过去几年写成的八篇文章结集,以《历史和阶级意识》为题发表。
卢卡契在此书中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但同时,他也由此遭致了许多批评,特别是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严厉批判和指责。
而到了1928年,卢卡契又因为“勃鲁姆纲领”而进一步遭到批评。
当时,卢卡契化名“勃鲁姆”(Blum)为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一份新纲领,提出要建立以资产阶级民主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
这一纲领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斥责为社会民主党的“取消主义的纲领”。
在1919年到1929年间,卢卡契的主要理论著述是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1930-1945年是卢卡契相对远离政治,在苏联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潜心研究理论的时期,这一阶段卢卡契总的思想倾向是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向回退,更接近于共产国际的官方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往往被称作卢卡契的“斯大林主义时期”或“苏联时期”。
在这十几年间,卢卡契除了于1932年前后曾一度到柏林研究文学与哲学外,其余时间均在莫斯科,他研读了马克思1844年写成的哲学经济学手稿,并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埋头著述。
这期间,他对《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许多观点做了自我批评,从理论立场上更接近在共产国际中占主导地位、按斯大林理解所表述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他还从这一立场出发,对存在主义等现代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
这一时期卢卡契的理论著述很多,主要有《青年黑格尔》、《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契回到了匈牙利,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此后,直到1971年逝世,他一直留在匈牙利。
这一时期,卢卡契的理论生涯又同政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他热情投身于匈牙利的社会改革运动和民主运动,并由此受到各种批评,例如,卢卡契在1 949年至1951年间,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前后,都多次受到党内意识形态专家的批判。
同以前几个时期相比,卢卡契晚期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同教学活动相结合。
从40年代末就成为卢卡契学生的一批青年理论家,如A·赫勒、G·马尔库什、M·瓦伊达等人,在卢卡契的精心指导下,到了60年代形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布达佩斯学派。
卢卡契也在这一时期回顾和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历程,一方面,他继续对《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自我批评,但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苏联时期的保守的斯大林主义立场,试图以社会存在本体论、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这一时期的理论著述集中表现为两部巨著,即1963年的《审美特征》和1971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契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并常常为各种政治争论和理论争论所环绕。
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以极大的勇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了重新理解,又在后来的理论研究中不断对这一新理解做出各种修正和自我批评,而无论这一新理解还是后来的修正和自我批评都长时间地引起人们的争议。
然而,尽管卢卡契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不断做自我批评,尽管一些研究者试图以卢卡奇晚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来否定他早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但是真正确立卢卡契在20世纪人类理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及新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正是《历史和阶级意识》。
[2]《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大思想家卢卡奇(1885-1971)的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引起争论最多,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卢卡奇诞生在布达佩斯一个大银行家的家庭里。
他的世界观是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初步形成的,而这是一个思想极其混乱、旧的价值观念沦丧殆尽,新的价值观念尚在痛苦求索中的时期。
青年卢卡奇受到当时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其中既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也有西美尔的文化哲学、麦克斯·韦伯的社会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中,卢卡奇越来越倾向于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毁灭文化的异化社会,要完全予以否定,与之彻底决裂,然而他丝毫看不到现实的出路。
这是一种对世界抱有纯粹空想观念的浪漫的反资本主义情绪。
战争爆发后,卢卡奇从德国回到匈牙利,开始参加反战运动。
现实促使他去探寻一种能有助于改变世界的哲学。
他的目光转向了黑格尔和马克思。
卢卡奇在中学时代就接触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现在又开始对他们的著作进行细致的钻研。
不过,这时在他的思想中黑格尔还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是通过黑格尔的三棱镜来了解马克思的。
本书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
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表述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