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防治知识3
- 格式:pdf
- 大小:454.57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菌,它往往通过污染食物感染人类,是常见的易引致人群腹泻的致病因子。
副溶血性弧菌包含哪些类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对人体会有什么危害?人体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途径包括哪些?如何减轻副溶血性弧菌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文献资料,汇总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相关内容,整理有关观点,提出对策建议。
副溶血性弧菌1.认识副溶血性弧菌2.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表现3.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途径4.相关标准5.减轻风险的手段6.参考文献.《食品安全热点》关注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及食品安全相关状况,及时归纳整理有关资讯,作出风险分析与评估,提供客观和专业的观点,供关注者参考。
二○一三年第10期总第10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1.认识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弧菌属,其嗜盐畏酸对热敏感且不耐低温,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1%-2%醋酸或50%食醋中1分钟即死亡,在56℃条件下5分钟或90℃条件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常用化学消毒剂(如酒精、0.05%苯酚、0.1%甲酚皂等)抵抗力很弱,1分钟可被杀灭。
对高浓度氯化钠抵抗力甚强;在自来水、井水、河水和池塘水中可存活1天,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以上。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为广泛,其自然生存环境为近海岸和海湾,常见于鱼类及贝类海产丰富的河口和近岸水域。
有研究发现,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7.27%,海水、河涌水、养殖水检出率分别约30.00%、28.61%、13.69%,6-8月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可达到52.16%。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富集于滤食性的软体贝类,如牡蛎(生蚝)、蛤蚌和贻贝等,生食或未煮熟的海鲜往往是副溶血弧菌感染人类的食物载体。
每年5月-11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多发季节,高峰集中在7月-9月。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发病呈世界性分布,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日本和我国病例分布最广、发病率最高。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海鲜消费由沿海延伸至内陆,近几年我国内陆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发病率逐年升高,其已成为引发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的常见、重要病原菌。
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耐药性及PFGE分子分型研究的
开题报告
在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常见于海鲜中,主要引起副溶血弧菌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疾病。
近年来,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一个新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的研究,探究其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采集和分离:采用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培养和分离技术,从海鲜中采集副溶血弧菌菌株。
2. 副溶血弧菌菌株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经过鉴定后,对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3. PFGE分子分型:采用PFGE技术对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型,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4. 与临床分离菌株比较:将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与在临床上分离的菌株进行比较,研究食源性副溶血弧菌菌株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究食源性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和分型特征,寻找其传播途径,为进一步制定副溶血弧菌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一)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
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和散发两种形式,群体性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形式。
(四)、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五)、食物中毒分类及中毒表现根据导致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通常将食物中毒分为以下五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1。
(2)化学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2。
(3)真菌毒素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3。
(4)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4。
(5)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见附件5。
(六)食物中毒事故报告表(七)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八)报告:发现食源性疾病后,24小时内填卡上报医务科和感控科。
附件1: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及中毒表现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检验与预防方法【摘要】本文综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理学特性,来源,检验以及预防方法;以提升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分析与预防能力。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贝虾蟹等海产品中,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又称为嗜盐性细菌。
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污染了大量副溶血性弧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
【关键词】食品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危害分析;预防方法一.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原因及特点1、流行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世界各国的温暖沿海地区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地区。
从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来看,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发生在5-10月,高峰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即7-9月,冬季极少发生。
在寒冷的月份,该菌一般仅分布于海泥中,但在温暖的月份(水温大于15℃)则可从海水中检出并使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受到直接污染。
2、污染方式如果处理加工食物的工具(如操作台、刀墩、容器、贮藏室等)生熟不分,生食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可通过上述工具污染其他食物,特别是熟食制品。
在中国,部分牡蛎产品的污染量可达24000MPN/100g,牡蛎带菌的海产品极易通过操作台、砧板、餐具、容器,冰箱等各种途径使其它食品受到该菌的污染。
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即可引起食物中毒。
另外,沿岸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副溶血性弧菌也会对水产食品造成污染,并且还有可能造成海域附近的河流、池塘和井水的污染,从而使该区域的淡水产品也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
3、中毒临床症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
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秋季节(5~10 月)。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主要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所有人2 临床表现2.1 潜伏期:发病急,多数在 4 h~28 h 左右发病,短者 2 h,长者 30 h。
2.2 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为急性胃肠炎症状。
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之后剧烈腹痛,脐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的特点。
腹泻多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
有时出现无恶心呕吐的患者。
预后一般良好,大多 1 d~2 d 后症状减轻,也有因为其他并发症死亡的病例。
3 实验室检验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5 cfu/g(或 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
3.2 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3 由加工器具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3.4 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
3.5 按 GB 4789.7 进行检验。
4 诊断4.1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或加工器具中检出与患者粪便/肛拭中相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可确诊。
4.2 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不同患者的粪便/肛拭样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相同,可确诊。
4.3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5cfu/g(或MPN/g)数量的副溶血性弧菌,即使患者粪便/肛拭中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4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患者粪便/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确诊。
4.5 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加工器具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而且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的患者血清凝集效价比在 1:4 以上,也可确诊。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应该如何预防?*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应该如何护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预防预防:预防措施与其他细菌所致者似。
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
①加强海产品卫生处理。
对海产品清洗、盐渍、冷藏、运输应严格按卫生规定管理。
②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产品。
做到生菜和熟菜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
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
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虾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min,杀死病原菌。
③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
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
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
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急救措施: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盛夏时节,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在家中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泄、腹痛等食物中毒,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三点应急措施:催吐。
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一至二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
立即取食盐二十克,加开水二百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
如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
亦可用鲜生姜一百克,捣碎取汁用二百毫升温水冲服。
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进迅速呕吐。
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导泻。
如果病人吃下去中毒的食物时间超过二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一般用大黄三十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二十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
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十五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亦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一百毫升,加水二百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
此外,还可采用紫苏三十克、生甘草十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防治知识
●病原学
副溶血性弧菌属弧菌科弧菌属,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1%~2%醋酸或50%食醋中1分钟即死亡;对热敏感,56℃5分钟或90℃1分钟灭活。
对低温及高浓度氯化钠抵抗力甚强。
在自来水、井水、河水和塘水中可存活1天,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以上。
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如酒精、0.05%苯酚、0.1%甲酚皂等,1分钟可杀灭。
●流行病学
副溶血性弧菌分布极为广泛,其自然生存环境为近海岸和海湾的水域,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动物性有机物,有利于该菌生长繁殖。
广州珠江河口地区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7.27%,海水、河涌水、养殖水的检出率分别为30.00%、28.61%、13.69%,6~8月水体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52.16%)。
每年5~11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多发季节,高峰集中在7~9月。
发病呈世界性分布,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日本和我国病例分布最广、发病率最高。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内陆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发病率逐年升高。
副溶血性弧菌已成为引起夏秋季感染性腹泻的常见、重要病原菌。
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初期排菌量多,可成为传染源,但其后排菌量迅速减少,故一般不在人群内传播。
人群中亚临床型感染和一过性带菌是存在的,但健康人群带菌率很低。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与进食或接触海产品有关,带菌率较高的海产品有蛏、杂鱼、寻蟹、梭子蟹、贻贝、虾、带鱼、墨鱼等。
除了海产品外,肉、禽、咸菜和凉拌菜亦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这主要是因为交叉污染所致。
我国不少地区还发现淡水鱼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食物传播
①生食海产品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副溶血性弧菌在海产鱼、贝类运输或贮存条件适宜时即可大量繁殖,迅速达到致病载量;
②烹调加热不充分;
③交叉污染,烹调过的食物盛于被污染的容器内或使用被污染的厨具再加工其他食品时,可引起污染。
易感人群:男女老幼均可患病。
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后可产生低滴度的血清抗体,但很快消失,故可多次感染。
经常暴露于少量细菌者,感染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如渔民大多有生食或半生食某些海产品的习惯,暴露机会甚多,但发生食物中毒者并不多,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
但内陆人员到沿海地区时,饮食稍有不慎,屡见发生病情较重的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