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94 KB
- 文档页数:2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纸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有很多差异。
然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方式之一。
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
“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力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
”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
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赏析:站在开元寺的水阁俯瞰,六朝的繁华喧嚣早已不复存在,唯有连天的草色依旧不变。
云闲天淡的景色古往今来都是一样。
飞鸟的来去被葱郁的山色所遮蔽,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被水声所隐藏。
深秋时节的雨像千万家百姓都挂上了珠帘,黄昏的楼阁上随风飘出悠扬的笛声。
惆怅着没有机会再见到英雄范蠡,他生活过的五湖边只有参差的烟树还依然在那里。
对比第一、二句用六朝的消逝与古今不变的景色作对比,六朝象征着历史,象征着人事。
天云象征着规律,象征着自然。
体现出年华流逝,历史更迭是迅速的,人们无能为力;而大自然却不会受人为的影响,古往今来,亘古不变。
第三、四句“鸟”对“人”,“来去”对“歌哭”,“山色里”对“水声中”,从对鸟的来去和人的生死描写,体现出年华的流逝。
第五、六句“千家雨”对“一笛风”,字面上对仗工整,内容上也包含了色和声的对比,动和静的对比,阴和晴的对比,概括的时间和具体的时间的对比。
本句完整而又重点的写出了宣城景色的特点。
第七、八句用英雄的不在和景色的依旧作对比,更是写出了人事的悲凉,历史的沧桑。
声色本诗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是一句色,一句声。
“山色”的“色”,“水声”的“声”;深秋雨帘的“色”,落日笛风的“声”。
从听觉上和视觉上相互交融,更显得景色描写的真实,具体,也更自然的感觉。
对声色的描写,笔法清丽,充满梦幻之感。
虚实一、二句“六朝文物”为虚,“天淡云闲”为实。
三、四句“鸟去鸟来”为实,“人歌人哭”为虚。
正是从这一虚一实,交相呼应中,时光逝去,历史更迭。
更显历史的厚重感和兴衰之感。
景情本诗几乎每一句都包含了景,草色连空,天淡云闲,鸟去鸟来,深秋雨,落日楼台,参差烟树。
古诗鉴赏(唐诗)100首目录1.罗邺《早发》2.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3.王绩《野望》4.包佶《再过金陵》刘翰《石头城》5.贾至《春思》6.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7.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8.姚合《闲居》9.严武《军城早秋》10.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1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12.杜甫《曲江对酒》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14钱珝《未展芭蕉》15.刘眘虚《阙题》16.李商隐《霜月》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18.薛逢《长安夜雨》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20. 雍陶《天津桥春望》21.薛涛《送友人》22.柳中庸《听筝》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24.杜荀鹤《自叙》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26.郑谷《题杭州樟亭》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8.李商隐《风雨》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30.张蠙(pín)《登单于台》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32.刘方平《梅花落》33.陆龟蒙《吴宫怀古》34.许浑《旅夜怀远客》35.栖一《武昌怀古》36.李白《清溪行》37.韦应物《春游南亭》38.贾岛《寄韩潮州愈》39.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40.雍陶《塞路初晴》41.杜甫《孤雁》42.杜甫《叹庭前甘菊花》43.韦庄《忆昔》44.戎昱《塞下曲》45.王勃《咏风》46.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47.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48.窦巩《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49.吴融《子规》50.杜甫《九日》51.陈子昂《感遇》52.李商隐《落花》宋祁《落花》53.赵嘏《长安秋望》54.崔湜《边愁》55.司空曙《峡口送友人》雍陶《送蜀客》56.曹松《南海旅次》57.白居易《琴茶》58.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59.裴磷《裴给事宅白牡丹》白居易《惜白牡丹》60.元稹《高荷》61.李中《舟次彭泽》62.高骈《风筝》63.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64.杜荀鹤《闽中秋思》65.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66.温庭筠《赠少年》67.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68.崔道融《梅花》69.崔道融《溪居即事》70.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71.张仲素《秋闺思》施肩吾《望夫词》72.李中《舟次彭泽》73.寒山《杳杳寒山道》74.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7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76.刘沧《江楼月夜闻笛》77.万楚《骢马》78.李嘉祐《晚登江楼有怀》79.徐通《春日闲居》80.陆龟蒙《离别》81.张乔书边事①82.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83.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84.李涉《题鹤林寺僧舍》李端《春晚游鹤林寺寄使府诸公》85.高适《塞上听吹笛》李益《听晓角》86.顾况《听角思归》87.戎昱《耒阳溪夜行》88.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89.元稹《送孙胜》沈宇《武阳送别》90.张仲素《秋夜曲》91.薛媛《写真寄外》92.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93.孟郊《秋怀(其二)》94.崔涂《除夜有怀》95.王勃《别薛华》96.韩偓《春尽》97.马戴《楚江怀古》98.吴融《华清宫》李约《过华清宫》99.李益《汴河曲》皮日休《汴河怀古》100.卢照邻《雨雪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无日一作:无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
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
《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
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1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
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
《礼记檀弓》
2 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3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4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翻译
原文:《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又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白话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附近,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
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的古诗哎呀,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这首古诗。
你想想看,这诗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绝美画卷。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这不就好比咱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上,看着六朝的
那些珍贵文物都淹没在荒草之中,而天空还是那么淡然,云朵还是那
么悠闲,从古至今好像都没啥变化。
这难道不让人感慨万分吗?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你说这鸟儿飞来飞去在那山
色之间,人们的欢笑和哭泣都在这潺潺的水声里头。
这不就像咱们的
生活嘛,有快乐也有悲伤,都随着时间流逝。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深秋时节,那千家万户的帘
幕外都下着细雨,落日余晖中的楼台上传来悠扬的笛声,伴着微风。
这场景,难道不令人陶醉吗?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人满心的惆怅,感慨没法
见到范蠡那样的高人,只能望着那东边五湖方向参差不齐的烟树。
这
多像咱们有时候心里有个向往的目标,却怎么也够不着啊!
我觉得啊,这首诗把历史的沧桑、人生的悲欢离合还有自然的美景
都融合在了一起,让人读了之后心里是五味杂陈,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迷茫,真的是太有味道啦!。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6分)
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
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
【解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
“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
【答案】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
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
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简析
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
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