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作者:蒋荔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5期[摘要] 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配偶称谓;社会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配偶称谓 语的语/演变张艳华(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 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语义演变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 “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 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 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 !z "”,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最化为一个词 “妻”的 面,读音由上“z "”化为 ,“妻子”由一个语逐渐发展凝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时期,如唐 的《 》:“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因为前面 词,如南宋《简和》:“有个妻子 ,年。
”明清时期,“妻子”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 ,如《水浒传》《金瓶梅》《 》明 中较为大量地用“妻子”。
用“妻子”语, 面语中人们 是 崇 用“妻”表“妻子”。
崇明对 汉语和 汉语的语统 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妻”的优势地。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 。
“妻子”的这些历经时变,是生命力最强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妻子”为男子配偶的法律称谓,是与英语“wife ”对的称谓。
(二) 夫人“夫人”是男子配偶的古今尊称。
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级制度的建立,不同男 人的配偶要同的等级称谓,“夫人”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男性配偶称呼语的变异作者:陈莎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6期[摘要] 男性配偶称呼语作为亲属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男性对配偶的称呼也随之改变,有的从古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则被社会的洪流淹没,不再使用。
本文简要的描述了男性配偶称呼语的演变,同时也从内外两方面探究导致这种称呼语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 男性;配偶;称呼;演变称呼语通常能够用来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确定在交际中的地位,能够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交际中的“晴雨表”。
而男性配偶称呼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它可以折射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男性配偶称呼语的变异从上古时期到现在,男性配偶称呼经历了许多变化,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竞争,有的一直沿用至今,如妻、妻子、老婆等,而有的则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被淘汰,如内人,贱内等。
我们也可以从这些称呼的变化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封建时代,男性称自己的配偶贱内,内人,内子,很明显这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解放前,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人们的思想逐渐得到解放,在民主、平等口号的号召下“太太”这一称呼开始流行,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到处可见,不过多少还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到了解放之后,“爱人”这一称呼逐渐流行起来,它既可以用来称呼男性也可以用来称呼女性,进而这一称呼在社会流行起来。
人过中年,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配偶称为爱人,似乎爱人这个字眼带有青年人那种甜甜蜜蜜的味道。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叫老伴。
老伴通常用于中老年夫妻之词,男女都适用,老伴同爱人一样也有亲昵的语感。
现在,早在唐代就出现的老婆被广泛的接受并流行开来。
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汉语受外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新的称呼语也应运而生,如亲爱的,Honey ,Darling,宝贝等。
二、男性配偶称呼语变异的原因称呼语系统会因各个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处于动态演变中。
2013.05学教育92汉语配偶称谓的历时演变蒋荔(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演变的推动力,不同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方式,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底蕴。
本文依时间顺序,对配偶称谓进行追根溯源,研究配偶称谓其意义随着时代不同而产生的演变及其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配偶称谓;社会文化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基本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上来理解。
”作为标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的称谓语当然也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①。
尤其是汉语配偶称谓,它是社会用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意义,不仅可用来确定、约束夫妻间的地位和角色,还折射出了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变迁的时代风貌。
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复指与积淀之后,它已成为使用最普遍、内容最丰富、最具情感和变化的语言单位。
一、旧时期的配偶称谓农业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指称夫与妻的称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差。
“夫”是处在“上”而“贵”的地位的,自然要尊称以示敬畏;而“妻”被定义为“下”而“贱”,只可用荆妻、宗妇等谦称、卑称来规约。
早期的婚姻是为了维持井然的嫡庶秩序和经济生存的工具。
人们重视的仅是家族的扩大与延续,一夫多妻的婚姻模式在我国古代维持了很长时期,这是古代宗法制的本质。
秦汉时期,形态观念正在转变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婚姻制度仍不甚规范,出现了“夫出妻”、“妻弃夫”等现象。
前夫、故妻等表明离异状态的称谓语在一时期尤其是汉代频繁出现。
随着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大融合,儒术的独尊地位被撼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夫妻间少了些严格的封建礼制的束缚,男女地位比较平等。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进一步推行开放政策,并初步确立了“三纲”思想,这使得传统妇女的贞节观限制得以突破,妇女在婚姻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妻子”作为称谓语的情况逐渐变多,《新婚别》载:“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老公”的词义演变发表时间:2020-12-23T12:07:11.18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1期作者:董素珍[导读] 本文通过对“老公”词义演变的梳理,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词义的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最开始的“老年男性”到“父亲”,然后到“丈夫”,再到“宦官”,最后又变成“丈夫”。
扬州大学董素珍 225002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公”词义演变的梳理,发现其在演变过程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词义的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由最开始的“老年男性”到“父亲”,然后到“丈夫”,再到“宦官”,最后又变成“丈夫”。
二是其背后的心理特点也在发生转变,总体呈现由尊敬到蔑视,再到爱称的一个过程。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老公”又延伸出“男朋友、女性好友、偶像等公众人物”的用法,此种用法是否符合语言规范,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老公,词义演变,网络用语,心理特点前言在媒体技术发达的21世纪,新闻报道、电视电影、文学作品中都随处可见“老公”指代“丈夫”的用法,但此用法从何而来,为何兴起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致力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词汇义的演变过程做详细梳理,并着重从词语色彩义着手探究其背后的心理特点变化。
一、“老公”的源流及演变“老公”一词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形式是始终不变的,且一直以称谓词的身份出现,不同的是其所指称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在同一时期可能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指称对象,但其指称对象的性别却是始终如一的,皆是“男性”,其具体演变过程如下:(一)隋唐及之前的时期关于“老公”一词最初的源流,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来源于魏晋时期[ 吕胜男,“老公”语源考[J].史志学刊,2006(03):19,22.];二是来源于西汉时期[ 梁学廷,“老公”词义面面观[J].咬文嚼字,2008(08):24-25.]。
我们更倾向于后者,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齐桓公出猎,入山谷中,见一老公。
对姨妈丈夫称呼的几种常见方式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亲属关系中,姨妈丈夫的称呼一直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姨妈丈夫的称呼存在着各种差异。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姨妈丈夫称呼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些称呼方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姨妈丈夫称呼的多样性,并反思这种称呼方式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我们将介绍姨妈丈夫的称呼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姨妈丈夫称呼方式,如“大叔”、“叔父”等,并对这些称呼方式进行详细解读。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这些称呼方式背后的文化因素,如家族观念、亲戚关系等,以及这些因素对称呼方式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讨论姨妈丈夫称呼方式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深入探讨姨妈丈夫称呼的几种常见方式,本文旨在提供给读者一个多角度的了解,帮助人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对姨妈丈夫称呼的差异性。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这些称呼方式背后的家庭、亲戚观念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以期让读者对姨妈丈夫称呼这一话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个有趣而又有争议的话题吧!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简要介绍。
以下是对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的编写示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姨妈丈夫的称呼进行探讨,以下是对本文各个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引言:本部分将概述文章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姨妈丈夫的称呼,包括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常见的称呼方式。
2.1 姨妈丈夫的称呼:本小节将介绍什么是姨妈丈夫的称呼,以及为什么人们对这一称呼感兴趣。
2.2 常见的称呼方式:本小节将列举并详细讨论几种常见的姨妈丈夫的称呼方式,包括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中的习惯。
结论:本部分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不同称呼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夫人”、“爱人”、“老公”……到底该怎么称呼自己的另一半?清洁工发表于2017-05-03 18:26语言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过去认为不合适的用法,现在变得合适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反之亦然。
因此,某些学者以历史用法为由,认定现在的用法是不合适或者不雅的,这样的事情其实无聊之至。
更尴尬的是,这些学者所援引的“历史用法”,还经常是错的……前些日子,国内某知名高校的一位知名教授在讲座时,就抛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在古代,“夫人”是敬语尊称,“像‘夫人’‘阁下’‘殿下’这样的尊称,只能由对方来说,不能用于自己”。
所以,按照礼仪要求,丈夫不能称妻子为“夫人”。
这个讲座本身充斥了对古代礼仪的奇怪理解,此事暂且不提;但所谓“夫人”一词不能用来称呼自己的妻子的观点,只是一个在民间流传已久的谣言罢了。
“夫人”是尊称,但没规定说尊称不能说自己人从词源上看,“夫人”一词确实来自对已婚女性的尊称;这个词最初指的是诸侯的妻子。
比如著名的战国青铜器曾姬无卹(xù)壶的铭文一开头就是:“圣桓之夫人曾姬无卹……”再如《论语·季氏第十六》上也说:“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在后世,“夫人”一词的词义逐渐扩大。
一方面,这个词曾被拿来指代好几种地位很高的已婚女性的头衔或封号。
从帝王的妾,到一些高级官员或地方割据势力领导人的妻子、母亲等,都使用过这一头衔、封号。
而另一方面,这个词也很快成为了对已婚女性的一种一般性的尊称。
比如《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聂政在成功刺杀韩相侠累后自杀而死。
韩国人把他暴尸街头,重金悬赏关于此人的线索。
结果,聂政的姐姐主动跑去哭认。
有人好心劝她不要让人知道她与刺客有关系:“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此处的“夫人”已经是对已婚女性的一个普遍的尊称了。
“夫人”是尊称,所以不能用在自己的妻子身上?这种说法其实只是好事者脑洞大开想象出来的讲究,既不符合汉语的实际语用情况,也给不出值得信服的理据。
历代夫妻称呼演变的论文5000字篇一:毕业论文引言亲属称谓是指对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亲属以及通过联姻从而具有亲属关系人的称呼,或者是彼此具有血亲关系、姻亲关系人们的互称。
语言学者马鸣春先生认为:“亲缘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最基本的关系,而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亲缘称谓词来显示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稳定而极少变化,因而表示亲缘关系的称谓词也变化较小,形成一个数目稳定的封闭系统。
”[1]但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它具有交际性强的特点。
对于人们来说,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语境下,选择用哪种亲属称谓词称呼对方可谓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深奥的学问。
所谓的亲属称谓词,会因说话人的阶层、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不同,而改变原来的特定的符号指称意义,从而变成一种具有社会含义的内容。
这就使得说话人在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调整、选择恰当的词语即词义发生演变的亲属称谓词,来达到更好的交流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目的。
尤其是现今网络时代的到来,“表哥”、“房姐”等新词的出现,更加打破了原先相对稳定的亲属称谓封闭系统,使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趋势更甚。
相关的新出现的词群是“~哥”“~姐”“~爸”“~妈”,具体新词有“犀利哥”“淡定哥”“高考哥”“环保妹”“孔雀哥”“锦旗哥”“咆哮哥”等,甚至是2021年央视频道也出现了“大衣哥”(朱之文),“草帽姐”等带有“哥”、“姐”等亲属称谓的称呼语。
从上文可知,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并不是偶然或短期现象,而是一种趋势。
通过阅读关于亲属称谓词的古书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等资料,发现对于近期出现的新词中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现象的研究有所欠缺,所以为了进一步研究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现象,本文主要从带有亲属称谓的新词角度来研究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现象。
一、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的界定研究本课题最重要的是对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进行界定,通过界定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亲属称谓词词义演变情况,而不是泛泛而谈。
古人对男士女士的称呼
在古代,对于男士和女士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且这些称呼往往因社会阶层、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男士和女士的称呼:
对男士的称呼:
1. 郎:通常用于年轻男子,如“令郎”是对对方儿子的尊称,“侍郎”则是指年轻的官员。
2. 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尊敬的称呼,通常用于有德行的男子。
3. 士:原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男子,后来多用于对知识分子、文人的尊称。
4. 相公:原本是宰相的称呼,后来多用于尊称位高权重的官员。
5. 先生:在古代,这个称呼常用于对知识分子、学者的尊称,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年长或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对女士的称呼:
1. 娘子:通常用于称呼妻子或已婚妇女。
2. 姑娘:在古代,这个称呼通常用于年轻未婚女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所有年轻女子的称呼。
3. 夫人:这个称呼在古代通常用于尊称官员的妻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所有已婚妇女的尊称。
4. 小姐:在古代,这个称呼通常用于富贵人家的未婚女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所有未婚女子的称呼。
5. 女士:这个称呼在古代较为少见,多用于近现代对成年女子的尊称。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这些称呼的含义和用法也可能发生演变。
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夫妻称谓是指表示夫妻身份关系的称呼,随着社会的发展,夫妻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双方结婚后,女方将改称之前未婚时的姓氏为男方的姓氏,夫妻的称呼则为“夫妻”、“夫君妻子”、“夫人”等。
而在现代社会,夫妻称谓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灵活,除了传统的称呼之外,还出现了“老公”、“老婆”等亲昵的称呼方式。
夫妻称谓的变化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同时,夫妻称谓的选择也可能受到性别、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多样性,也能够为今后社会文化转型和家庭关系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问题与目标1、研究问题夫妻称谓的历时演变过程及相关因素是什么?2、研究目标(1)探究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
(2)分析夫妻称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提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夫妻称谓的建议和改善方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调查报告,了解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对现代社会中的夫妻称谓进行归纳和总结。
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夫妻称谓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究夫妻称谓选择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一些客观的结论。
质性研究法:通过深入访谈和重点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夫妻称谓选择的态度和文化观念,以此来补充和细化问卷调查的结果。
四、研究内容(1)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
(2)现代社会中夫妻称谓的选择方式及其原因分析。
(3)夫妻称谓变化的影响因素。
(4)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夫妻称谓建议和改善方案。
五、预期结果(1)对夫妻称谓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现状有更深入的认识。
(2)发现夫妻称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为今后社会文化转型和家庭关系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配偶称谓语的语义演变作者:张艳华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21期摘; ;要:本文从历时与共时、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对配偶称谓语进行细致考察。
首先研究了各配偶称谓语的起源与历时发展,接着研究了社会变迁对它们的影响,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配偶称谓语; ;语义演变; ;社会变迁一、配偶称谓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发展我们研究的配偶称谓语包括男子配偶称谓语“妻子”“爱人”“夫人”“老婆”“太太”“内人”和女子配偶称谓“丈夫”“爱人”“先生”“老公”。
其中“爱人”是男女配偶通用的。
下面就对它们的起源与历时演变做简单概述。
(一)妻子“妻子”是男子配偶的古今通称。
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妻子”最早是单音词“妻”和“子”的连用,读音为“qī zǐ”,表示的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随着汉语词汇系统双音节化的发展,经常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逐渐融合凝固,“妻子”中的“子”逐渐由实而虚,最后虚化为一个词缀附加在“妻”的后面,读音由上声“zǐ”弱化为轻声,这样“妻子”由一个短语逐渐发展凝固为一个词。
丁崇明(2005)认为“妻子”较明确地词汇化为一个表配偶称谓的词是在中古唐代时期,如唐杜甫的《新婚别》:“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至宋朝时,“妻子”作为一个表配偶称谓语的词已相当成熟,因为前面出现了数量词,如南宋《简帖和尚》:“有个妻子杨氏,年二十四岁。
”明清时期,“妻子”作为配偶称谓语,在口语中已大量出现,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都较为大量地使用“妻子”。
但用“妻子”多见于口语,书面语中人们还是一直崇尚用“妻”表“妻子”义。
丁崇明对古代汉语和近现代汉语的语料统计结果表明,“妻子”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完全战胜“妻”的优势地位。
“妻子”作为男子配偶称谓语,语义比较单一,而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尊也不卑,不俗也不雅。
“妻子”的这些特点使之历经时代变革,依然是生命力最强使用面最广的男子配偶称谓语。
夫妻称谓作者:赵炎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3年第01期古代夫妻之间的称谓,通常有“面称”和“背称”两种,说白点,就是人前一套,人后还有一套,其中的差异颇为有趣。
好比如今的社交语言和私密情话之间的迥异一般,在外面会说“我老公、我老婆”如何如何,回到家中则改口叫“亲爱的”了。
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古装戏里常听的“娘子”“夫人”“相公”“郎君”“官人”等等,这都是“面称”,是夫妻当面称呼对方的,也的确在当时比较普遍。
表面上看,夫妻双方还算彼此尊重,可一背过脸去,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
老婆对老公的“背称”还算恭敬,叫“夫君”“外子”等,老公叫老婆可就不堪入耳了,显得不太厚道。
叫“内子”尚算不错了,有的还要加上个“贱”,唤作“贱内”,也有叫“拙荆”的,用现代话翻译,就是“穷女人”。
但是千万别误会人家真的穷,“拙荆”“贱内”在古代可是有文化的官家人用的,平民百姓一般只能叫“妻”,或者干脆就叫“屋里的”。
夫妻之间的称呼,具有浓郁的情感化特征。
经数千年演变,如今在外面应酬时的称呼,基本定格在“丈夫、妻子”“爱人”两种;彼此在家中的昵称,如今也只有“老公、老婆”“亲爱的”两种了,其中以“亲爱的”最为流行。
还有“衰佬”“衰公”“死鬼”“衰婆”“婆姨”“婆娘”“孩儿他爹”“孩儿他娘”“俺媳妇”“俺那口子”“堂客”等等,均属于地方称呼,无法行走全国。
关于丈夫与妻子的由来,大概的情形是这样的。
在我国某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一尺约合现在的六寸多),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
所以,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妻”最早见于《易·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老婆的通称。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来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没有身份的。
小议汉语夫妻称谓2011213039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张秀宇摘要:夫妻称谓是夫妻关系的人际代码,是社会对夫妻关系进行确认定位规约夫妻间身份地位和角色,近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
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夫妻双方的地位、身份不同,在称谓系统上也相应的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试图描述从古至今中国夫妻称谓语的演变,分析原因,为读者了解中国的伦理文化提供一点线索。
关键词:夫妻称谓社会制度等级观念引言:"良人"是出现得最早的配偶称呼语之一,"郎君娘子”在唐代出现了配偶称呼语的用法,宋代最早出现作为"丈夫"意义的"老公","相公娘子”主要出现在戏曲作品中,清代《红楼梦》中最早出现作为配偶称呼语的"男人女人",民国时期,“老爷夫人”相当普遍,新中国前后,“爱人”一次流行起来,改革开放至今,“老公老婆”称谓最受欢迎的夫妻称谓,夫妻称谓语还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一、古代—现代夫妻称谓介绍(一)古代(—1840)1.妻称夫夫、外子、良、良人、君、君子、郎、郎君、萧郎等2.夫称妻室、内子、妇、良人、细君、结发、娘子、拙荆、贱内等(二)近代(1840—1919)1.妻称夫相公、官人、女婿、外子、男人、汉子、夫婿等2.夫称妻娘子、浑家、中妇、结发、女人、内助、媳妇等(三)现代(1919—)1.妻称夫老公、男人、丈夫、先生、老爷、爱人、当家的、孩子他爸等2.夫称妻老婆、女人、妻子、太太、夫人、爱人、家里的、孩子他妈等二、丈夫的称呼及文化渊源(一)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
“良人”一词显示不出男女性别,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丈夫称自己的妻子亦为“良人”;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地位大抵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也给夫妻间称呼带来很多不便。
(二)郎所以再后来就根据“说文解字”,在“良”字音义上加以区别;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郎”;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
“郎”就代表丈夫。
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义山诗有“刘郎已恨蓬山远,又隔蓬山一万丛”,花间词中有“问郎花好侬颜好”。
对丈夫称呼的演变
随心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间的称呼也很有学问,近期我留意了妻子对丈夫称呼,感到很有意思,故将我搜集到的简要介绍几个,望大家喜欢:
1、良人:远古时期,妻子称丈夫为“良人”;丈夫也称妻子为“良人”。
看得出当时男女地位还是比较平等的,但这种不加区别的称谓,也带来诸多不便。
2、郎:根据“说文解字”解释,为区别男女,人们在“良”字右边加“阝”称为“郎”。
在“良”左边加“女”称为“娘”。
妻子称丈夫为“郎”。
3、郎君:由于单音节词显得生硬,于是人们就在“郎”字后加了“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了“子”,妻子称丈夫为“郎君”。
4、官人:宋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之称谓,百姓中有了“官人”的称呼。
妻子就尊称丈夫为“官人”了。
5、相公:又比“官人”进了一步,多用于书香门第及读书之人。
6、老爷:民国前,官宦人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后来延续到了富贵豪门之家。
7、外人:在宋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外人,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
意思是男人对外,女人主内。
8、先生:近代之称呼。
所谓先生,一般指有学识且德高望重之人,也含有老师的意思。
称丈夫为先生,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
今在海外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9、当家的、掌柜的:明末清初,在民间出现此称谓,现在好多地域还再用。
10、爱人:起源于40年代初,解放区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们,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爱人”之称便被广泛使用。
但在海外“爱人”译为“情人”。
所以,海外华人不用“爱人”之称谓。
11、男人:这是最直接的叫法。
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
仅限于妻子对外时的称谓。
12、我们家那口子:带有某种亲热之味道,但祛除了尊敬的意思。
13、孩子他爸(爹):委婉朴实的称谓,农村多用。
14、老板:现代化的称谓,由“当家的”演变而来。
但必须是有地位和财产的男士,才能获得如此称谓。
现代家庭中,更多的称妻子为“老板”或“领导”。
15、老公:老公就是太监、宦官,民间俗称“老公”,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等。
人人皆知“太监”就是在皇宫中侍奉人的阶层——奴隶。
不知何人、何时赐给了男人如此之“大名”!也不知女人为何能接受此称谓!
另外:老头、对象、主事的或直呼孩子的名等,均是丈夫的美称。
不予评说,只是名词介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