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休克
- 格式:ppt
- 大小:349.00 KB
- 文档页数:29
急救护理学
一、导课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2、emergency medicine service system
二、国内外急救护理的发展史
《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何时由国家出台3、1980.10
三、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是指3、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四、院内急诊科的救治
下列哪一项不属急诊科的设置2、急诊休息室
总结习题
急诊分级标准中,黄色病人等待时间不应超过4、60分
院前急救主要任务2、灾害遇难者急救
城区的急救半径为多少2、≤5km
院前急救的紧急救护要点包括1、舒适符合病情的体位, 2、迅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3、正确松解病人衣服4、初步急救
院前急救的特点1、社会性、随机性强, 2、时间紧急, 3、流动性大, 4、工作环境条件差, 5、病种多样复杂
急诊工作内涵包括1、强化急诊临床思维, 2、科学地进行病情的评估,
3、迅速诊断和鉴别诊断,
4、规范的早期目标化诊治,
5、合理的分流
患者
第二章灾难应对与护理。
第六章休克shock本章习题一、概念:1、休克2、自由基3、休克肺4、低血容量休克5、血管源性休克6、心源性休克二、填空题:1.休克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2.休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即()、()、()。
3.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是()。
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改变的特征是()。
三、论述题:1.何谓休克,简述其发生原因。
2.为什么微循环缺血期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3.简述微循环缺血期的发生原因。
4.简述微循环淤血期的发生原因。
5.简述微循环凝血期的发生原因。
6.休克为什么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
7.简述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休克shock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构成血液的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通过微循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灌流不足可以引起休克。
一、概念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动物机体组织、器官的微循环灌流不足,造成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肝、肾)机能障碍和细胞代谢障碍。
这种严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休克。
二、原因和发病机理(一)血容量绝对减少大失血(马鼻疽肝、脾易发生淀粉样变,质度脆弱,受外伤时易破裂)、失液(各种脱水)、大面积烧伤(血浆外渗)、严重创伤(失血),都会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造成组织内微循环灌流不足。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二)血管容量扩大,即血容量相对减少。
过敏反应时,IgE与抗原再次相遇,引起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使血管床容积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感染,特别是G-菌感染,其内毒素(LPS)可引起血小板、白细胞释放血管活性胺。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
(三)急性心功能不全大面积心肌梗死(缺血致局部细胞死亡)、急性心肌炎、心包炎、高血压,使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在发病机理上属于“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急危重症知识点详解第一章绪论1.急重病救护: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在备有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有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急重病患者,对多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进行全面的监护和治疗。
第二章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指对各种危急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医疗救护2.院前急救的原则:先排险后救护,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3,院前急救的内容:现场评估,现场救护,转运和途中监护第三章急诊科的管理1.急诊科的任务:急诊,急救,培训,科研2.急诊科的分类:急救中心型,一线急诊型,二线急诊型,管理型3.急诊科得设置:布局要从应急出发,位置选择要以方便患者的就诊为原则,标志要醒目,突出分诊台,急诊诊室,抢救室,治疗室,急诊输液室,急诊监护室,观察室,急诊手术室4.绿色通道:指医院内专门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5.急诊科工作特点:急、忙、多学科性、易感染性6.急诊科的工作流程:①急诊接诊:医护人员对到达医院的急诊患者,以最短的时间,迅速的对患者的病情作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
②急诊分诊:根据患者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使就诊患者尽快得到治疗。
③急诊处理:a,一般急诊患者。
b,危重患者。
c,成批伤员。
第四章重症监护1.重症监护病房(IW):集中有高素质及专业经验的医护人员,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治疗、护理手段,对危重患者进行生理功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止并发症,促进和加快患者康复过程的救治单位2.重症监护病房床位设置:IW每张床占地不小于15m2,以20m2为宜。
每张床头处应留至少60cm的空隙,每张床均有床头灯,两床之间距离在2m以上,每张床的上方应设有可移动的输液天轨,室温应保持在20-24℃,温度50%-60%为宜3.重症监测技术:心率,正常人在60-100次/分,新生儿较快,老年人较慢。
急救护理技术第一章绪论1、急救护理的目的是A抢救病人生命B、提高抢救成功率C、促进病人康复D、减少伤残率和提高生命质量E、以上都是2、急救护理学起源于A、19世纪美国B、19世纪法国C、第二次世界大战D、19世纪南丁格尔的年代E、20世纪3、急救护理学研究内容A、院外急救B、急诊科抢救C、危重症监护D、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以上都是4、能使伤病人在最段时间获得救治的保证是A、有装备良好的救护车B、有无线电通讯C、ICUD、高素质医护人员E、急救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二章院外急救及护理1、病人在发病或受伤时,最好由谁来进行最初的救护A、第一目击者B、医疗单位赶赴现场C、交通警察D、家属E、红十字卫生员赶赴现场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第一个重要环节是A、院外急救B、心肺脑复苏C、止血D、救护车送医院E、途中监护3、院外急救应该包括A、伤员本人自救B、亲属、朋友间互救C、救护车现场急救D、途中救护E、以上都是4、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A、4分钟B、8分钟C、10分钟D、30分钟E、60分钟5、院外急救要遵守的原则是A、先救治后运送B、急救与呼救并重C、先复苏后固定D、先重伤后轻伤E以上都是6、我国定的医疗急救电话是A、15B、120C、199D、911E、9997、动脉出血的特点是A、血色鲜红B、血急流C、呈喷射状D、出血在断裂血管的近心端E、以上都是8、静脉出血特点是A、血色暗红B、流出缓慢C呈持续性出血D、多发生在断裂血管的远心端E、以上都是9、对脊椎损伤者的搬动正确的是A、随便搬动B、包扶行走C、3~4人手从后背插入一齐协调抬起D、一人抬上身,一人抬下身,同时用力E、双手在病人头、肩、臀部同时施力,以保证身体以脊柱做一轴线转运10、固定的作用是A、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度,减轻疼痛B、有利于防治休克C、防治闭合性骨折变为开放性骨折D、防止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E、以上都是11、包扎的作用有A、保护创面B、压迫止血C、固定骨折、关节D、固定敷料药品E、以上都是12、运转的途中要注意A、严密观察病情B、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C、处理病情的变化D、做好心理护理E、以上都是第三章医院急诊科管理1、急诊科室的仪器设备应做到“四定”,不包括下列哪项A、定位B、定人C、定时D、定量E、定班负责日常清洁检测2、急诊护理工作流程不包括A、急诊接诊B、急诊分诊C、心理护理 D 、病情等级确定E、急诊护理处理第四章重症监护1、ICU室温和湿度正确的是A、室温20~22O C,,湿度50%~60%B、室温18~20 O C,湿度40%~50%C室温25~30 O C,湿度70%~80%D、室温28~32 O C,湿度80%~90%E、室温15~20 O C,湿度25%~60%2、ICU室空气细菌菌落数控制在A、<200cfu/m3B、>200 cfu/m3C、>100 cfu/m3D、>250 cfu/m3E、<300 cfu/m33、CVP(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A、5~12 cmH2OB、4~5 cmH2OC、12~15 cmH2OD、20~30 cmH2OE、15~20 cmH2O4、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为A、90%~100%B、85%~90%C、90%~95 %D、96%~100 %E、80%~100%5、病人男,40岁,突然呕血,解黑便2天住院。
第六章休克试题一、单选题1. 皮温和肛门温度相差大于多少时,提示外周血流灌注不足()A. 0.5~1B. 1~1.5C. 1.5~2D. 2~32.反映内脏血流和休克的重要指标为()A. 血压B. 脉搏C. 呼吸D. 尿量3.高血压病人比原水平低多少时,可评估为低血压()A. 5%B. 10%C. 15%D. 20%4.体表灌注情况的标志是()A. 脉搏B. 血压C. 皮肤黏膜D.精神状态5.脑组织和全身循环情况的反应是()A. 脉搏B. 血压C. 皮肤黏膜D.精神状态6.休克最重要、最基本的监测手段是()A. 血压B. 脉搏C. 呼吸D. 尿量7.尿量维持多少以上时说明休克已经纠正()A. 30ml/hB. 50ml/hC. 17ml/hD. 40ml/h8.尿量维持少于多少时警惕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A. 30ml/hB. 50ml/hC. 17ml/hD. 40ml/h9.尿量维持少于多少时提示血容量不足()A. 30ml/hB.25ml/hC. 17ml/hD. 40ml/h10.休克指数指的是()A. 脉率/中心压B. 中心压/脉率C. 脉率/收缩压D. 脉率/舒张压11.休克指数多少时提示严重休克()A.0.5B. >0.5C. >1.0-1.5D. >2.012.休克指数多少时提示无休克()A.0.5B. >0.5C. >1.0-1.5D. >2.013.休克患者脂肪的体位为()A.平卧位B. 中凹卧位C. 头高脚低位D. 端坐位14.中心静脉压正常值()A. 6~12cmH2OB. 6~10cmH2OC. 8~12cmH2OD. 6~8cmH2O15. 中心静脉压多少时提示血容量不足()A. 4cmH2OB. 5cmH2OC. 6cmH2OD. 8cmH2O二、多选题1. 休克的病因包括()A. 血容量不足B. 感染C. 过敏D. 创伤E. 神经源因素2.休克病人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包括()A. 心脏指数B. 肺动脉楔入压(PCWP)C. 中心静脉压(CVP)D. 心排血量E. 休克指数3.下列哪几项为休克病人的表现()A. 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B. 脉压差小于2.7kPa(20mmHg)C. 尿量低于0.5ml/kg•hD. CVP为0.49~0.98kPaE. 脉搏的变化常出现在血压变化之前。
《急危重症护理》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30505适用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学时数:68(其中理论56学时, 实验实训12学时)【课程性质与任务】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重要的临床护理学科。
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疾病护理方向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包括院前急救、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的病情评估、救治原则和护理以及常用的急救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掌握急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护理基本操作;初步学会对各科危急重症病人的初步应处理和配合抢救;按操作规程,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技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能及时无误地做出判断和救护;对常用急救技术和国内外新进展等知识有所了解和提高。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在为急救病人提供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技能,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为病人提供及时的护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为今后从事和发展急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第八学期开设,总时数为68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的目标:1.掌握急救护理学的概念、范畴。
2.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3.掌握其病情评估、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4.熟悉临床常见急危重疾病如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昏迷等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
5.了解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考核】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理论部分采取闭卷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是非题、简答、论述题等几种类型。
内容涉及每个章节。
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60分及格。
课程评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参考教材】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孙菁急重症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邹玉莲急危重症护理科学出版社 2004学时分配表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院外现场急救原则。
2.掌握抢险救灾紧急救护的工作程序。
第六章休克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一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多种神经一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不包括贮存于肝、脾的淋巴血窦中或停留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不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
当其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
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病因1、血容量不足由于大量出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呕吐、腹泻、大量排尿等)、失血浆(烧伤、腹膜炎、创伤、炎症)等原因,血容量突然减少。
2、创伤多因撕裂伤、挤压伤、爆炸伤、冲击波伤引起内脏、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原虫等感染,亦称中毒性休克4、过敏机体对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发生过敏反应,尤其是青霉素过敏,常引起血压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痊孪、呼吸极度困难甚至死亡。
5、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心瓣膜口堵塞、心肌炎、心肌病变和严重心律失常等。
6、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
二、分类(一)低血容量休克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有时可伴其他因素,如单纯的胃出血,机体还可重吸收其分解毒素引起肝脏等器管的损害。
2、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