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分类新旧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51.46 KB
- 文档页数: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续表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表A2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已有土地分类对应转换关系表B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三大类对照表
续表B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三大类对照表
表B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
续表B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
表B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关系表
续表B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关系表。
2011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与90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的差异2012年1月1日,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开始实施,同时废除了90版的标准。
新的标准空间覆盖更加完整,层次更加清晰,规划部门与国土部门的对接更加完善,更好的适应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求。
对比新旧标准,在用地分类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1.原有的居住用地四个中类调整为三个。
2.居住用地小类由以前的四个调整为“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两类”。
3.中小学用地由以前的“居住用地”调整为“教育科研用地”。
4.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两类。
5.仓储用地更名为物流仓储用地,且分类的标准是以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程度分类。
6.对外交通用地与道路广场用地整合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7.公用设施用地中供应设施用地增加“通信设施用地”和“广播电视设施用地”。
8.原标准中的电厂、制气厂纳入工业用地。
9.绿地调整为绿地与广场用地,其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
本次调整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调整比较大。
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两大类,讲原国标“公共设施用地”进行必要整合。
原“公共设施用地”的用途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多种机构和设施的用地,其主体内容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体系。
许多过去有政府统管的公共设施项目逐步移交给市场运作投资,导致公共设施类型分化,同时也对规划提出了将该类用地进行区分的要求。
下面主要分析下新标准中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是指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是在于必须控制以保障满足民生需求的服务实施,分为9个种类。
“行政办公用地”将原“行政办公用地”范围缩小,仅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设施用地,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为商业性办公的设施用地则归入本标准分类的“商务设施用地”(B2)中。
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对比中国土地利用分类新旧标准体系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的优点1.1 农用地部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在农用地部分,主要区别是对具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做了进一步的归纳,使之更为精练。
1.1.1耕地部分从原来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五类归纳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三类,即取消了望天田和菜地。
这对于突出重点,增加实用性是完全必要的。
因为随着各地退耕还林还草,望天田的面积越来越小,已不宜单独作为二级类型,此外,“望天田”名称本身也不尽适宜。
原来单独列出“菜地”也有当时在全国实施“菜篮子”工程的背景,从分类的科学性看,显然不宜与“水田、水浇地、旱地”并列,实际上除了固定的蔬菜大棚用地,其他菜地与水浇地都是混用的,所以确实可以把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外种植蔬菜的耕地归入水浇地。
耕地类型划了3 个二级分类,水田、水浇地、旱地。
其中,水田和水浇地本身就是矛盾而统一的概念和范畴,因此严格的区分开来就很难理解。
对于水田的定义是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问题在于这个定义并没有排除一年两熟、三熟的种植形式,以及不同年份换种不同作物品种的普遍作业形式。
对某一地区而言,若今年种植水稻,明年有可能就种植小麦、玉米等其他作物,所以其水田和水浇地的范畴不易区分。
何况种植莲藕也不属于严格的耕地范畴,一些水域范畴如池塘、水淀等都有种植莲藕的现象,从而也造成水田和水域的范畴交叉。
1.1.2 园地部分从原来的“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其他园地”五类归纳为“果园、茶园、其他园地”三类。
即取消了桑园、橡胶园,这同样是必要的。
因为现在我国南方已经很少有专门的桑园,所以把桑园、橡胶园与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土地合为其他园地,作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二级类型是更适宜的。
就单纯园地而言,农业种植类型的园地属于耕地范畴,林业种植类型的园地普遍归属于林业用地。
而多年专门用于种植蔬菜的菜园到底是否属园地范畴,多大面积的种植园算作园地,坡面种植和平田种植是否都属园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对照表
1. 新国标城乡用地分类与90国标用地分类对照表
新国标建设用地H
新国标非建设用地E
2. 新国标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90国标用地分类对照表新国标居住用地R
新国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
新国标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新国标工业用地M
新国标物流仓储用地W
新国标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
新国标公用设施用地U
新国标绿地与广场用地G
附注:
1. 由于新国标新增城乡用地分类,因此城乡用地分类中的大类H建设用地、中类H1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9其他建设用地等,在90国标用地分类中均没有明确对应;
2. 新国标新增中类S2城市轨道交通用地,在90国标用地分类中没有明确对应;
3. 部分类别名称一栏附加的括号中的文字,为新国标中对该类用地内容的解释,在本表说明一栏中未能详细解释的情况下,在括号中补充该内容;。
浅析新旧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别一·框架体系的变化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改成了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主要有城市与乡镇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城市与乡镇用地附加分类几个部分构成,表现了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3.2重要内容的变化新版的标准对原标准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在具体的内容方面,着重体现在对相关的概念划分和内涵进行了改变。
在概念方面,新增了城市与乡镇居民建设用地、区域其他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城市与乡镇用地等。
在内涵的调整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等均有所调整。
除此之外,新标准还可以原标准的公共设施用地分为公共办理和公共办事用地和商业办事设施用地两个大类。
二·“居住用地”的调整(1)原有的四级中类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
“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这类用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均匀一定数量,通常在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
“二类居住用地”: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2)居住用地小类调整: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2类,其中:“住宅用地”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小区以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小类,以体现国家关注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
(3)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
三·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化调整将原有“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