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匪与政府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巴县征粮剿匪记■刘泽君1949年12月22日,重庆市巴县第八区(接龙)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其后,迅速接管各乡伪政权,建立新的乡人民政权,发动群众,征收粮食,成了接龙区政府的主要工作。
征粮工作频受阻接龙区是巴县最为偏远的山区,由于远离城市,交通闭塞,因而形成了强大的封建势力。
这里既有惯匪恶霸,又有反动军阀,国民党散兵游勇也流窜于此。
接龙区一时成了牛鬼蛇神、豺狼虎豹的猖獗之地。
接龙刚解放,区政府就全力开展借粮征粮工作。
但却遭遇敌人造谣破坏,给征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接龙区原属苦寒山区,粮食生产本就不丰,且大多集中在大户人家,寻常百姓少有存粮。
加之这里是新区,群众对政府的借粮征粮方针政策不甚了◇解放军剿匪部队张贴标语解,于是国民党特务趁机大造谣言,说“共产党要共产共妻”,“私人财产要一律充公”,“共产党的天下不长久,国民党就要打回来了”……这些盅惑人心的谣言,让部分群众产生了惧怕心理。
许多人家赶紧设法为子女筹办婚事,一些大户人家则杀鸡宰猪,大办酒宴……一时间,接龙地区人心惶惶,宝贵的粮食大受糟蹋,使征粮工作陷入困难的境地。
接龙区、乡政府针对敌人的造谣诬蔑,立即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
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散发传单、书写标语等形式,积极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借粮征粮方针政策。
同时,还动员和组织各乡进步教师及青年学生,配合征粮工作队深入农村,通过文艺演出向群众进行宣传,以巩固和扩大宣传效果,加深与群众的联系,使谣言不攻自破。
当借粮征粮工作即将步入正轨之时,敌人又耍出新花招。
面对敌人的公开破坏,新区政府一边积极发动群众,调查、掌握地主恶霸破坏征粮的罪证,揭露其阴谋;一边采取断然措施,对公开破坏征粮工作的首恶分子予以逮捕法办,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但时隔不久,流窜西南边陲的国民党残兵与当地惯匪恶霸相互勾结,使征粮工作再次受阻。
1950年2月,与接龙区毗邻的南川县发生了大规模的土匪暴动,上千名土匪攻打南川大观区政府。
临沧剿匪片段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1周年之际,本文通过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0师120团、41师121团、123团和军警卫团在临沧的剿匪历程,以此缅怀为临沧人民的安康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
一、建国初期临沧匪情云南解放初期,临沧地区各级旧政权原封未动,广大城乡仍被封建势力统治着,加上被我军击溃的国民党散兵游勇涌入这一地区,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土匪武装势力。
开初,这批土匪在我军的声威压力下,暂时慑服,不敢轻举妄动。
但当我军接管工作开始,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进行征粮、征税之际,潜伏的匪特在美蒋反动派的策应扶持下,认为时机已到,抵制我各项工作,破坏活动越来越多,反动气焰越来越猖獗,他们公开以抗粮、抗税为名,煽动各界人士与我为敌,欺骗和裹胁不明真相的群众,组成了所谓“西南联合军政委员会指挥部”、“云南省反共救国军沧怒纵队”、“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顺宁纵队”、“大同正义军”等反动武装30余股,4500余人。
其中,尤以云县的张国柱匪部势力最大。
这些土匪武装依仗其人熟地熟,适应环境气候,乘我军刚进云南不久,人生地不熟,群众尚未发动,地方工作尚未开展,忙于建政征粮之际,大肆造谣惑众,煽动暴乱,残酷杀害我军政干部和人民群众,袭击我区乡人民政府,破坏我征粮建政工作,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7月26日,凤庆县琼英乡(今郭大寨)留用乡长文兴洲发动暴乱;7月29日,凤庆县凤梧乡(今雪山及三岔河各一部分)匪首辉廷举发动暴乱;7月31日,云县涌宝反动地霸徐家鹏、沈维松发动暴乱;8月8日,云县哨街原国民党乡长罗大本与地霸马仲龙勾结匪首董仲明暴乱;8月7日,镇康县东区(班卡)地霸暴乱;9月9日,镇康县小勐统区副区长杨新昌叛乱;9月26日,双江地霸、原国民党缅宁专员彭肇模(彭四),令匪首杨成之率众匪进犯临沧博尚。
1951年4月中旬,镇康县小落水地霸暴乱;6月19日,双江县土匪大队长张肇成率匪进犯南协。
毛泽东关注过的六个土匪都是谁土匪现象是旧中国的国情之一,乡下的土匪多如牛毛。
毛泽东长期从事农民运动,在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也许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农村,更了解土匪了。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剿匪斗争中,我军共剿灭土匪260余万。
对毛泽东来说,这260余万绝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相当具象的人。
从他关注过的6个土匪身上,集中体现了剿匪斗争中党对各类不同土匪的不同政策。
先从藏族匪首项谦说起。
为让这个桀骜不驯的头人归顺,青海省委、西北局和中共中央之间的来往电报达20多份。
时任西北局第二书记、西北军区政委的习仲勋自始至终指挥对项谦的劝降工作。
毛泽东曾当面对他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是七擒孟获,你是九擒项谦啊!”实际上,对项谦的劝降是17次,加上进剿后的1次,共18次。
项谦是昂拉(青海尖扎县一藏族部落名)第十二代千户(世袭官职,金设,元袭,明废,唯封少数民族头人)。
1949年9月,我1军进军青海,军管会明确宣布承认其千户地位,一切照旧,项谦表示愿意合作。
但在见到“青马”(马步芳)残余送来的金银和枪支后,他见利忘义,被匪特委任为“西北反共救国军”第2军军长,发动叛乱,四处劫掠,攻打我区、乡政府,杀我干部和解放军官兵。
项谦的背信弃义激起一片喊打之声。
“不能打!”打项谦的计划被习仲勋断然否定。
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域。
1950年夏天,18军将要进军西藏,敌特正大造解放军要杀藏族的谣言,如果在青海对项谦兴师动武,正中其下怀。
他打电话给青海省委书记张仲良反复叮嘱:“对项谦,要采取十分慎重的和平方式解决,政策应该更为宽大。
万万不可擅自兴兵,只有在政治瓦解无效以后,才能考虑军事进剿,但也必须请示中央批准后始可行动。
”从1950年9月到1951年8月,青海省委、政府先后6次派人劝降项谦,不仅毫无效果,其气焰反而更加嚣张,居然进攻我驻军,很多人因此沉不住气了,要求出兵。
习仲勋答复:“千万不要打。
要请喜饶嘉措大师做工作。
”喜饶嘉措在佛学界享有极高声望,达赖、班禅均尊之为师,蒋介石、杨森等无不待为上宾。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剿匪斗争作者:贾诚先来源:《奋斗》2019年第15期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北部地区(当时也称“北满”),即当时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牡丹江等地区我党领导的剿匪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对于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积极参军参战支援辽沈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东北北部地区的严重匪患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剿匪斗争,实际上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东北北部地区控制权的一种斗争形式。
我党我军迅速进入并控制东北北部地区,而国民党军队远在南满地区,于是他们就利用政治军事委任等名义,派出大批特务拉拢利用当地残存的日伪军警和地主武装势力,企图控制这一地区。
东北北部地区的土匪绝大多数是政治土匪,时任中共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八一五”后北满所有股匪都是政治土匪。
这些政治土匪,实际上是伪满军警、国民党特务和地主武装。
他们除打家劫舍,杀人越货外,接受国民党反动派所谓的任命,相互勾结利用,极端仇视新生的革命民主政权,攻击县区革命政府,残害革命干部战士,严重危害东北北部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9月7日,国民党接收大员关吉玉等人到哈尔滨“接受”,蒋介石任命伪满铁部队将领姜鹏飞为所谓新编27军军长,姜鹏飞潜入哈尔滨,收编旧东北军、伪满军、潜伏日军及地下武装团体,很快收编了左建堂、李华堂、谢文东等土匪帮派,大肆进行破坏东北北部解放区的阴谋活动。
12月11日,被我军收编的孙荣久部公开打出国民党旗号在勃利叛变,向合江军区部队发起进攻,制造了“勃利事件”,勃利专署专员于化南等牺牲。
国民党东北行营第一战区挺进军第一军尚其悦所部,纠集原拜泉伪县长王忠义和王德新等匪徒1400余人攻打拜泉县城。
逊克县县长顾延岭和17名战士被国民党特务和土匪活埋。
通北县保安大队发生叛变,叛军进攻县大队部和县公安局,县政府秘书赵光被匪徒枪杀。
伪警察和国民党特务袭击嫩江省政府,企图杀害省主席和我党干部,代理秘书长马识途等4人遇害。
龙绳曾:从“官二代”到土匪头子滇史滇匪篇·龙绳曾,民国时期的云南土匪中,来头最大的当属龙绳曾,因为他的亲爹,就是在唐继尧之后主政云南18年之久的“云南王”龙云。
照此来说,龙绳曾再怎么样也不至于沦落为匪,但在他死于枪下时,所背负的罪名就是匪,而且是个巨匪。
1950年6月23日,《云南日报》发表了云南军区司令部公告:“龙绳曾、龙奎垣叛变,争取无效,已予全部歼灭……”这则公告顿时震动云南,也震动了远在北京的龙云。
赶到昆明善后的龙云拿着自己儿子的“叛乱材料”,良久不语。
纨绔公子“拼爹”拼赢了孔二小姐当龙绳曾的前辈们吴学显、杨天福等人在云南兴风作浪之时,龙绳曾还只是一个山里穿开裆裤的娃娃。
他的少年时代是跟着龙云的妹妹“龙姑太”在昭通的炎山老家度过的,龙云希望严厉的妹妹能够高考好自己的这个三儿子。
事与愿违的是,在当时作实行奴隶制的大小凉山,龙绳曾也难免地养成了暴戾的主子脾性,龙姑太一死,在当地更是已经没有人能约束他。
为了让这位“三少爷”的脾性有所收敛,龙云将他接到了昆明并送进讲武堂学习,而后来的事情却证明了这并非明智之举——从农奴庄园进入昆明这个花花世界的龙绳曾还是像个奴隶主一样横行霸道,而且跟黑道还很混得开。
即使是后来被送到南京陆军学校受训,他也跟黄金荣、杜月笙结成拜把子兄弟,显示出了的黑社会“天赋”。
当时的昆明人对“龙三”这个外号可谓无人不知,在人们眼中,龙绳曾就是一个开着美式吉普车横冲直撞的纨绔公子,是一个除了他老子之外谁都惹不起的地痞。
而不为人知的是,龙绳曾也不是没有干过好事,比如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修好时,他就因为广泛的人际关系被推举为云南司机联合会董事长,靠着这个“董事长”之名,滇缅公路不停运输着抗日物资,沿途遍地的土匪愣是没有敢动一下。
可见黑白两道都混得开这种事情。
只要用对地方,也不是没有好处。
当然,这位龙三少爷更多的时候还是不受老百姓待见的,他的飞扬跋扈还是因为有他爹作靠山,而且在一场“拼爹”游戏中,他还拼赢了当时的“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宝贝闺女——孔二小姐。
观音寺征粮剿匪纪实蒲宇伦撰写载《县文史资料》观音寺(场)现莲花镇政府所在地。
具史志载莲花镇最早名镇溪堡。
隶属乐共城,清代改名镇溪乡隶属纳溪县。
1906年成立古宋县,镇溪乡划入古宋县。
后来古宋区域变化。
镇溪乡改名为观音联保,194O年改名为镇北乡,下辖13个保。
观音寺因在该地莲花建有观音寺庙而得名。
这里所讲的征粮剿匪之史,实为l95O 年发生于镇北乡之事。
一、七十二军败退观音寺1949年11月28日,国民党72军103师,从叙永方向逃至观音寺,师部设在乡公所,兵士不过七八百人。
12月1日晚上.国民党军炸毁了川滇公路上的宋江大桥和江门场口上的会川大桥,解放军由叙永星夜急行军,于l2月2日。
(农历1O月13日)。
攻克古宋县城。
住观音寺的1O3师.退向泸州、古宋的道路均被截断。
于是抛下辎重。
抓走一批挑夫,向江门方向逃窜。
溃军逃走时在马耳坡下三湾大塘的公路上丢下了三部汽车。
一辆是装盐巴的商运卡车,一辆是装枪枝弹药和医药的军用十轮大卡车。
还有一辆是中型军用指挥车。
车上的盐巴和医药被老百姓搬走了,枪枝弹药绝大多数被土匪张子清抢去。
1949年l2月1日72军lO3师逃窜至纳溪县文昌乡的八角仓岩上,前面遭到解放江安县城的解放军的堵截。
后面有解放古宋的解放军的追击。
实际上72军在宜宾已宣布起义,但lO3师在顽固分子的指挥下与人民解放军顽抗,八角仓激战了一整天。
据逃回的“夫子”讲,大部份国民党军被击毙,逃出的只是极少数,岩湾头堆了上百具尸体。
72军在战场上丢失的枪枝弹药不计其数,因解放军追击残部的任务艰巨,来不及清扫战场。
张子清尾随72军上了文昌宫岩上,立即伙同当地的张海清、张克强等人将抢得,拾得的枪枝集中起来.胁迫当地群众开始组织土匪武装。
国民党潜伏下来的军警特务利用土匪到处抢粮,扰乱社会治安。
二、镇北乡土匪骚乱,张子清孙公桥抢粮从一九五○年元月开始,镇北乡境内就出现了小股土匪。
二月解放军开始派工作队到镇北乡宣传党的政策。
四川省凉山剿匪、平叛纪实荣昌永荣中学谢其军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剿灭了西昌、盐边、盐源、会理、金阳、德昌、木里、宁南、瓦岗、越西、甘洛、冕宁县等地之土匪。
1954年到1958年我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平息了普雄、布拖县、昭觉县、瓦岗县、雷波黄茅埂、喜德、宁南县、南北11县、木里、美姑县等地的武装叛乱。
一、剿匪篇前言土匪把抓获的解放军伤员和地方干部,挖眼、挖心、砍头、碎尸、点天灯、酷刑拷打、游街示众,甚至五马分尸。
西昌【1】1950年03月21日夜,我解放军安全渡过金沙江。
23日经烂坝、力马河、翻马头山,迅速占领了会理西郊西来寺高地,俘敌一二四军1个排,攻入会理城内,歼敌两个团1000余人。
敌第7兵团司令兼一二四军军长顾葆裕、金江中游守备司令苏绍章率残部逃窜。
西昌【2】1950年03月23日,我军攻克富林重镇,抵达大渡河北岸。
西昌【3】1950年03月23日解放宁南。
25日粉碎敌人在白水河的阻击,解放普格。
26日粉碎敌人在大箐梁子的阻击,抵达西昌大石板。
西昌【4】1950年03月24日,我军开始第一次强大渡河渡,到达甘洛大田坝,切断了大渡河守敌逃路。
西昌【5】1950年03月25日解放德昌,直逼西昌,截断西昌之敌的南逃大道。
西昌【6】1950年03月27日晨,南路解放大军一三二团,占领小庙机场,突入西昌城内,西昌宣告解放。
西昌【7】1950年03月12日至1950年4月7日,西昌战役,历时25天,经大小战斗14次,歼灭国民党军部及其所属部队,解放了荣经、汉源、越西、冕宁、西昌、德昌、会理、盐边、盐源、宁南、昭觉、峨边、雷波、屏山、华坪、永仁、会泽、巧家等18座县。
西昌【8】1950年06月后,西昌,在“统一前进自由党”政治负责人张绍伯的组织下,组编了“潜忠团”、“潜孝团”、潜智团”3个团的土匪,并与河西地区匪首“西、盐剿共总司令”赵明安、副总司令邹应禄勾结,包围了除礼州、西宁以外的所有区乡政府,以2000匪众里应外合攻打西昌。
【传奇故事】爷爷是个土匪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刘铁的人,他是一个土匪头。
刘铁爷爷从年轻时候就喜欢抢劫,踏上了土匪这条路。
这时,社会很不安定,江湖上流传着“天下无贼”的说法,许多人都成为了土匪头,为了生存而抢夺财富。
刘铁爷爷从小家境贫寒,无法忍受生活的艰苦,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土匪生涯。
他天赋异禀,头脑聪明,先后组建了自己的团伙,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土匪头。
他们在各地寻找藏匿财宝的地方,然后进行抢劫。
不过,他们不是无恶不作的土匪,他们深知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法的行为。
在收集了大量财富后,他们会把一部分分给贫苦人家,以此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刘铁爷爷所在的土匪团伙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人们都知道他们并不是坏人,有些人甚至喜欢他们。
不过他们也有过犯错误的时候,有时候袭击了一些商贩,甚至还抢劫了警察局,这让他们被追做杀人越货的大罪犯。
尽管如此,刘铁爷爷团伙内的民众还是对他保持了忠诚,继续支持着他。
他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这些人都是在社会的底层,无法获得帮助的人,他们靠着刘铁爷爷的团伙得到了生命的绝处逢生。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刘铁爷爷的土匪团伙被和政府军队展开了战斗。
尽管刘铁爷爷的团伙勇敢抵抗,但面对军队的强大武器,他们最终还是浴血奋战失败,刘铁爷爷身负重伤被押进了监狱。
在狱中,刘铁爷爷的身体大不如前,但他的心永远不死。
他仍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帮助,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平正义。
在他的影响下,监狱内的囚犯在他的引导下改邪归正,开始重拾生活勇气。
最后,刘铁爷爷狱中的岁月追走了他的青春和健康,但他变得更加宽容,也更加有爱心。
最终,政府大赦刘铁爷爷等人,他们也绑架了人的义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和赞赏。
刘铁爷爷终于回归家乡,他还是那个土匪头,但他现在更加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帮助他的团队和对他有恩的无辜人民。
他成为了一个传奇,一个侠客,一个不朽的传说。
毕节地区的解放和剿匪战斗纪略2004-07-16 08:32:42 作者:人民解放军为毕节地区的解放,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剿匪战斗,规模之大,次数之多,是黔西北历来所罕见的。
事隔已半个世纪了,而有今天的好光景的确是来之不易,可以说是离不开先烈们的牺牲和部队、地方老同志们英勇艰苦的革命斗争。
今人不忘前人,后人也不会忘今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世代相传的。
毕节地区军事志曾引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国民党在毕节地区的军事“应变计划”民国37年(1948年)末,国民党在战场失败后,着手了“应变”的准备。
军事调查统计局(军统)在毕节设组,受军统贵州站的领导,又设潜伏组于毕节,建立黔西北游击区,选定纳雍的白泥屯为根据地。
1949年10月,成立贵州西北行署于毕节,委任教育厅长傅启学为主任,原毕节专员廖兴序为副主任,军统特派员、少将桂运昌为行署警务处长。
10月中旬贵州省保安副司令、一0一军军长韩文焕与傅启学来到毕节,召开毕节专区九县县长联席会议,传达《贵州总体作战方案》,就“应变计划”作进一步的部署。
国民党的这一“应变计划”由于解放军的进展神速,来不及全面实施,但却潜伏下隐患,造成毕节地区解放初期匪患猖獗。
叛匪向人民政府和解放军反扑毕节地区各县的迅速解放,国民党的一些党、政、军、警、特及地方代表人物等,向政府和解放军投诚。
1950年上半年登记悔过的有2000余人,其中有逃到纳雍白泥屯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廖兴宇、桂运昌等(后叛变)。
毕节地区解放之初,主力部队入川作战,地方只留少数部队参加接管和维护治安,广大农村尚未占领,群众才开始发动。
1950年2月后形势突变,国民党起义投诚的部队大多叛变,叛军勾结国民党的区、乡、保长、土匪、地霸、地痞、流氓与人民政府和解放军为敌。
在毕节地区叛变的国民党军有:二七一师(除师长刘鹤鸣等个别人)独立二师、保安一、五、六、八、十二五个团,独四师军官陈守均、郭开学等。
叛军在其头目廖兴序、桂运昌、罗湘培、刘剑锋、保安团的团长李成举、吴瑞龙、蔡国祥、王孝传和陈守均、郭开学等人的率领下,积极联络其他叛军及滇、川边的要员安纯三、田动云等部,这些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向人民政府解放军进攻,他们抢劫、杀人、占地夺城、作恶多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及其对革命的影响摘要:井冈山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土客二籍,二者之间在很长时间内矛盾不断。
后来党领导建立了土客籍民众的革命统一战线,对于团结两籍民众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虽然毛泽东等人竭力抑制土客间的矛盾,但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积怨,二者间的还是不时存在摩擦。
特别是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离开了井冈山后,边界特委的继任领导人,受到了旧有的土客观念影响,未能正确处理问题,将客籍的民众领袖视为革命的对立面,最终错杀袁文才、王佐。
袁、王一死,其部下马上“通电反赤”,投奔国民党部队。
井冈山的群众,很多也随之反目。
革命的根基从此动摇,军事根据地沦为白区。
之后,宁、永两县党组织几次想率领工农革命武装打进井冈山去,都未能实现。
直到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才把红旗再次插上井冈山。
一、土客两籍的形成与土客矛盾的产生井冈山地区(即湘赣边界)的土籍居民主要指多年前从北方数省在战乱期间先迁到永新、泰和、吉水等地,然后再逐步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也包括南宋时从河南洛阳、江苏金陵等地迁来湘赣边界的避战难民。
这些早来的占据了平地和良田的北方移民统称为土籍。
而客籍居民则是指明末清初从广东梅州地区及福建泉州、莆田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因平原地带被先来的土籍居民占据,只得住在山脚下或山里面。
他们讲的是客家语言,又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故被称为客籍。
客籍人最早入赣时因为土籍居民因劳动力缺乏,又有多余的田地和山地。
因此他们对客家人的到来并不表示反对。
在遂川井冈山等地土籍居民甚至还送田送山给客家人耕作,而客籍人也会把捕获到的猎物送给土籍人这时期土客二籍是合作为主,关系和谐融洽。
但随着客籍人大规模的迁入与繁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面前,出现了与土人争利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客籍人也不断追求经济政治地位的平等的,土客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逐渐增多,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土客二籍互不通婚,自办书院教育后代,形成了较深的隔阂,二者甚至对立了起来。
解放战争剿匪史系列之——广西桂北剿匪回忆录作者原解放军49军147师张志刚1950年6月29日,我们这批军校毕业学员,有200多人分配到49军147师工作,我与谢忠杰同志被分到师直警卫营二连任文书,连部驻地在灵川县九屋区。
根据师部的统一部署,担负进驻灵川县剿匪的部队是师直警卫营和441团3营,加上灵川县地方武装县大队和各区区中队,剿匪总共兵力近2000人。
上级要求务必在年底前将灵川县土匪肃清。
至1950年11月底,整个灵川县的土匪基本肃清,我连顺利完成了在灵川县的剿匪任务。
1950年12月初,我连又接受新的剿匪战斗任务,奉命转到山区百寿县龙江第四区追歼残匪。
由营联防剿匪指挥部率我连进驻龙江。
龙江是个新解放的大山区,山高林密,盛产香菇、罗汉果,一直是桂北反共救国军梁圆匪部盘踞的老巢。
按剿匪的战略部署,是暂时放弃进剿地区之一。
当我们在胜利肃清桂林市郊区外围的土匪后,由我师四四零团和师直警卫营一、二连奉命进军百寿。
在未进山区追匪前,百寿、龙胜、三江基本上是土匪的一统天下。
当时,百寿土匪暴乱比灵川更为严重。
匪北区司令梁圆匪部在临桂、灵川通往百寿必经之路一高耸云宵的金竹坳构筑有坚固的工事防守,还经常派出土匪向我临桂、灵川、义宁靠近百寿的边沿地区侵袭、骚扰。
朝鲜战争爆发后,梁圆匪部气焰更嚣张,扬言要率部出山攻打桂林。
为了把百寿数万群众从土匪的残暴欺压下解救出来,我们事前已作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根据百寿联防剿匪指挥部下达的战斗命令,由我连担负从临桂苏圩往金竹坳向土匪发起总攻击。
攻击开始,先是用六零炮瞄准土匪在金竹坳山头构筑的工事猛轰,将其摧毁。
土匪在我强大火力的攻击下,望风而逃,我连一举突破了梁圆匪部设在金竹坳的第一道防线后,于下午一点多钟解放龙江。
经过连续作战追歼,向梁圆匪部盘踞在龙江附近的驿马、江口、保安一带的土匪连续发起进攻,宣告龙江区全部获得解放。
解放后的龙江,全由我连负责组建新生人民政权——百寿县龙江第四区人民政府。
战争故事:万名湘西土匪赴朝英勇作战在着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到的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牲的烈士中,就有近一半是湘西去的“土匪”。
原47军139师政委晏福生曾说过:这些湘西“土匪”特别能打仗,在部队减员较大的情况下,还专门到湘西招了一批“上过山”的“土匪”入朝补充到正规部队中去,使这些人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1949年到1951年,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共关押土匪3.58万余人实行教育改造。
其中1950年12月到1951年1月,在镇反运动中处决2万余人,其余1万多人随47军赴朝作战,有100多人立功受奖……1950年4月,杨先树任沅陵二区(乌宿区)人民政府公安特派员兼武装部副部长。
他说,当时监狱里关了1047个土匪,该处决的处决后,还剩1000个左右。
不记得具体是1951年哪月哪天,沅陵公安局局长刘松林找到我,给我交代任务:你帮我找批身体健康、罪恶不大的,准备充军去(开始是喊充军,后来改了,也喊参军)。
选送的人中,有个叫向明清的,我对他印象很深。
向明清是一个机枪手,有7条人命,本来是要杀的。
他个子高大,身体好,人才难得。
思来想去,始终觉得杀他不如把他送到朝鲜战场去。
向明清也确实是个角色,到朝鲜战场作战非常勇敢,立了战功,取得了军籍。
他后来是作为军人复员回来的。
1950年冬天,有个二十五六岁的人来自首,说他是治平乡(以前属沅陵,现在属张家界永定区)的土匪某某某。
他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以前在哪里杀了哪个。
我问他想不想去朝鲜打美国鬼子。
他说想。
我就把他也列入了名单。
这个人后来是到朝鲜开生活会时才老实说清了他的真实身份:他不是土匪,他是顶替他的弟弟投诚的。
原来,这人不是土匪。
他母亲见他年纪大了,脸上又有麻子,没找到老婆,而他的土匪弟弟生得乖(漂亮),老婆孩子都有了,便让他顶替他弟弟向政府投诚。
这个人1954年当了营长。
孙家怀刚解放的时候,是张平部的副大队长兼中队长,整个大队有五六十个人。
47军来剿匪的时候,孙家怀杀了大队长和“他的崽”,率部投诚。
红军早期对待土匪:收编、改造或清洗关于红军和中央苏区的土匪问题,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
蔡少卿《民国时期的土匪》(1993)在结尾讨论了中共革命中的土匪问题,篇幅非常短小,却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观点。
邵雍《中国近代绿林史》(2004)中用一节的篇幅讨论了中共各时期、各根据地改造绿林武装的问题,涉及范围相当全面,不过在探讨政策得失的时候,对于红军整肃土匪成分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够充分,与本文的观点有较大差别。
谢庐明、陈东的论文《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土匪和会道门的争取和斗争述论》(2006)专门探讨了苏区时期共产党对土匪既争取又斗争的策略,但是篇幅较小,不够深入。
杨会清的论文《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土匪的政策与策略演变——以革命动员的视角》(2008)探讨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从江西到陕北对土匪政策的变化。
美国学者裴宜理的专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研究跨度长达100年,在书的末尾部分涉及了淮北共产党与具有土匪性质的光蛋会的关系,虽然与本文研究范围不同,但是其思路颇具启发性。
法国学者毕仰高对农民自发反抗进行了出色的研究,对共产党动员农民的研究也很深入,但是他相对地忽视了革命军队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革命者不仅发动了农民,而且把众多农民组织成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
本文主要把土匪问题当作创建红军过程中的内部问题来看待,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从红军和中央苏区创建时期的土匪问题入手,力图揭示共产党如何在野蛮动荡的农村吸收和改造具有明显落后性的成分,创建具有坚定信仰和严密组织的新型军队。
虽然土匪问题主要存在于井冈山根据地初期和地方红军之中,在后来发展壮大的主力红军中影响有限,但土匪武装是红军吸收的最落后、最野蛮的成分,通过研究土匪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革命军队“大熔炉”的威力,进而深刻揭示红军明显不同于其他军队的崭新品质。
中央苏区的创建始于井冈山,后来由于红四军的转战,核心区域逐渐转移到从赣南到闽西的二十几县,这是本文涉及的主要地理范围,时间范围则主要从1927年到1931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这十大土匪的人生结局很悲惨谁死得最窝囊导语:揭秘民国十大土匪的悲惨人生结局: 1 东北王张作霖:乱世枭雄,爱国抗日,亦匪亦官、亦邪亦正,独霸东北,古今少有。
张作霖(1875-1928),揭秘民国十大土匪的悲惨人生结局:1/东北王张作霖:乱世枭雄,爱国抗日,亦匪亦官、亦邪亦正,独霸东北,古今少有。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乳名“老疙瘩”,但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属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之父。
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与孙中山、段祺瑞等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曾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被迫返回东北。
是年6月4日,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2/绿林上将军张宗昌:是个将才,妻妾成群,可惜品质恶劣,残忍杀戮,吃喝色嫖赌五毒俱全,为害更烈。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绰号“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张三多”等,山东省掖县(今属烟台市莱州市)人,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曾残酷镇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造成“青岛惨案”。
1932年9月3日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枪生活常识分享。
老兵忆1958年新疆剿匪本文摘自:兵团新闻网,作者:王秉鉴口述郑先华、武国文整理,原题:《50年前在奇台的两次剿匪记》进入新疆奇台县城内的烈士陵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为纪念1950年大沙坡和1958年六棵树剿匪战役牺牲的战士而建。
7月1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50余年前参军成为骑兵二团0294部队的战士、参加过1950年大沙坡和1958年六棵树剿匪战役至今健在的60余名老同志从甘肃、乌鲁木齐、南疆、昌吉、奇台各乡镇、团场等地来到曾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新疆奇台县城,年过花甲忆战友,欢聚一堂,自发举办了《喜迎奥运盛会进疆剿匪50周年战友大联欢》活动,在烈士陵园向英雄敬献花圈,与被土匪残忍杀害、长眠50周年的战友“相见”,老同志们老泪纵横。
当年吃马料、喝马尿以及被害现场浮现眼前……72岁的王秉鉴老人向我们讲述了1950年大沙坡和1958年六棵树剿匪的历史:1958年初,乌斯满残余匪帮头目加米希汗、达力列汗、巨奎等人匪性不改,在阿尔泰山、北塔山、奇台等地造谣、煽动并大搞破坏,抢劫老百姓的财物,丧心病狂地杀害地方党政干部。
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秩序动荡。
为了稳定地方局势,巩固刚成立的人民政权:清剿残匪。
骑兵二团立即整装待发,新疆军区战略值班连——“钢铁二连”先行出击。
接到命令后,王秉鉴和战友们身挎枪弹战刀,乘骑战马,准时赶到乌伦古河畔的二台待令。
就在这时接到命令:“土匪投降了!”于是骑兵二团就地驻扎整训,随后返回奇台,去半截沟公社帮助老乡收割麦子,并参加了修建水磨河电站的工程。
不久,全团又奔赴吐鲁番参加修筑兰新铁路大会战,正在大干苦干、迎接“国庆九周年”时,土匪又开始暴乱了!原来,上次土匪是以假投降的伎俩骗取了政府的信任,为他们的再反取得了喘息的机会,待到条件成熟,他们又做起了继续残害人民的坏事。
听到命令后,全团指战员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这次要彻底消灭顽匪,为国庆九周年献厚礼!于是全团指战员告别了兰新铁路修筑工地,乘车连夜奔赴到奇台时,牧工们早已牵来放在南山宋家梁的战马,大家各自寻找到自己的军马后,就人马一起装上军车,继续向芨芨湖、北沙窝挺进。
红高粱故事梗概
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高密地区土匪横行、民不聊生。
东北乡破落地主家17岁的女儿九儿,被贪财的父亲许给有麻风病的酒坊主儿子单扁郎,孔武有力的杠子头余占鳌喜欢九儿,杀掉了单家父子,九儿和余占鳌开始了一段不被乡民认可的爱情,并有了两个孩子。
在酿酒师傅罗汉等人的帮助下,九儿逐渐从一个单纯少女成长为干练的高粱酒坊女掌柜,振兴了单家酒坊。
余占鳌则带着兄弟们组成自己的武装力量,周旋于当地政府、土匪花脖子以及铁板会等多股势力之间。
抗战爆发,打破了高密县往日的繁荣。
在民族大义面前,余占鳌和各方势力不计前嫌,停止争端,共同抗日。
九儿为掩护余占鳌与前来偷袭的鬼子同归于尽,只剩下余占鳌带着儿子豆官,继续走在抗战的道路上。
土匪与政府
——探究《血酬定律匪变》
0101 最近粗略地看了一遍《血酬定律匪变》,获益匪浅,心中的所思所想不禁跃然纸上。
所谓血酬,就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事暴力掠夺的收益。
当血酬大于成本时,暴力掠夺发生,但它不创造财富。
作者吴思从土匪保民、种地这两大现象出发,引出五大推想:匪变官,匪变民,官变匪,民变匪和变法改制。
他详细的分析了这五种情况,用全面的眼光把我们领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读完《匪变》后,我仔细的研究了土匪与政府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责任范围不同。
“匪变官”,虽然采取了保民的措施,但仅仅局限于地方治安。
而政府还咬考虑到经济,教育,科技,卫生等多个方面。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今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断上涨,政府就需要打开国库,发放储备物资以稳定物价。
同样,一个地区遭受重灾,政府将支持该地区的重建,试问土匪又会怎样做呢?
第二,两者的结构机制与人才选拔制度不同。
土匪内部为高度中央集权,一把手说了算,个人的能动性与自主性较低。
政府的中央集权较低些,地方的自主性更大,因此更加容易发生贪污腐败和叛变。
土匪中地位的排序多以发起者为重,注重军事人才,构成主体为社会底层阶级。
政府注重任用各方面人才,构成者多为有才之士或高层阶级。
第三,人民的认可程度不同。
政府多少会比土匪所给予人民的利益多。
再加上政府更早成立,在法律上确立了合法地位,人民心目中已经摆它定为合法。
政府虽然有许多税款,但人民多少认为是应该的,而土匪的保护费令他们感到是一种额外付出。
民心倾向程度不同。
第四,生活水平不同。
显然土匪头领与政府最高统治者的富裕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拿成员来说,,土匪成员时刻担惊受怕,冒着死亡危险,从事非法掠夺活动。
政府人员多生活安逸,轻松自得,从事合法掠夺活动(至少表面上)。
但说到底,两者都是建立在血酬上的。
拿明末的李自成来说,他始终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在开始时,李自成烧杀抢掠,获得当前血酬利益的最大化。
在觉得自己几乎可以统治天下时,李自成开始下令——“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进城后秋毫无犯,是实现长远血酬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是不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呢?不然。
匪在广义上指与政府对立的组织,当匪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向不得民心的官发出挑战时,它便成为正义之师,如太平天国运动。
当正义之师最终胜利,就成为了官,如刘邦起义。
《血酬定律》饱含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崭新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便会发现许多不同的发现。
多角度,深探究,这是这本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