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5
哥特式建筑和文化影响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代表了建筑风格的一种发展,也代表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文化信仰和审美情趣。
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在欧洲广泛流传了三个世纪,最终演变成了各种纪念碑性建筑和宫殿。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尖拱形的拱顶、细长的窗户、精细的装饰和高大的尖塔。
这些元素有助于创造出一种神秘、宏伟和庄严的氛围,对于中世纪基督教徒来说,这种气氛是他们信仰的体现。
哥特式建筑在设计上也更注重自然光线的利用,兴建在较大的空间内,营造出一种开放、透明和轻盈的感觉。
哥特式建筑的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中世纪,它是基督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在教堂、修道院和寺庙中广泛运用,也逐渐涉及到城市规划、广场、桥梁和城墙等方面的建筑设计。
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手法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领域。
文学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中世纪诗歌和故事中。
比如,德国作家高尔德的《青年维特的烦恼》中的故事和人物就都弥漫着哥特式建筑的气息。
这个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情感复杂、思想敏锐而内向的青年,他和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内心产生了冲突。
小说中的场景和氛围也被描述得非常具有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塔楼、拱形门和窗户、尖顶等设计元素成为了小说中的重要符号。
音乐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近代流行音乐中。
20世纪初,日尔曼民谣运动中流行起了一种名为“哥特”的音乐风格,它主要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神秘、诡异和幽暗的氛围。
这种音乐风格的标志是吉他、低沉的男声和惊恐的声音效果,它在德国和英国等地广受青年人欢迎,成为了现代哥特文化的奠基之作。
绘画方面,哥特式建筑的影响表现在了中世纪之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当中。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从哥特式建筑中汲取了诸多灵感,他们把拱形和穹顶等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绘画中,营造出一种压抑、紧张和神秘的氛围。
一些大师级别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以及鲁本斯等都是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哥特式建筑的影子的。
哥特式风格在现代空间中的运用陈设方法哥特式风格是一种源自于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它以其独特的暗黑、神秘和浪漫的特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如何将哥特式风格运用到现代空间中,并与现代元素融合,创造出独特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室内设计,成为了许多设计师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哥特式风格在现代空间中的运用和陈设方法。
要将哥特式风格融入现代空间,我们可以从颜色和材质上入手。
哥特式建筑以其深沉的色调和坚硬的材料而闻名,如黑色、暗红色和暗蓝色等。
在现代空间中,我们可以选择以这些颜色为主调,例如在墙面上使用深色的壁纸或油漆,或者选择深色的家具和装饰品。
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注重使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如石头、木材和金属等。
在现代空间中,我们可以选择使用这些材料制作家具和装饰品,以增加空间的质感和氛围。
哥特式风格强调宏伟和精细的细节,因此在现代空间中的陈设中,我们可以通过装饰物和家具来强调这一特点。
例如,在客厅中可以选择一个哥特式风格的壁炉作为焦点,或者在餐厅中使用哥特式风格的吊灯来增加空间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注重雕刻和花纹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在家具和墙面上使用雕刻和花纹的装饰,以增加空间的艺术感和层次感。
除了颜色、材质和细节,哥特式风格还强调对称和对比的原则。
在现代空间中的陈设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原则来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张力的空间。
例如,在卧室中可以选择一对对称的床头柜,并在床头上方悬挂一幅哥特式风格的艺术品,以营造出平衡和和谐的氛围。
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注重对比的运用,如将暗色调的墙面和家具与明亮色调的装饰品和灯光进行对比,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哥特式风格还强调光线的运用。
在现代空间中的陈设中,我们可以通过灯光的选择和布置来营造出哥特式的氛围。
例如,在客厅中可以选择使用暗红色或暗黄色的灯光,以增加空间的神秘感和浪漫感。
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注重使用大型的玻璃窗户和彩色玻璃来增加光线的穿透性和变化性,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空间中选择使用这些元素,以增加空间的明亮度和艺术感。
哥特式建筑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作者:胡莹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11期摘要:哥特建筑艺术诞生于法兰西岛,并传播至整个欧洲,在西方艺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
其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窗、骨架券结构等特征体现了宗教哲学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并对当时的服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哥特样式,本文通过对哥特建筑艺术的特征分析提取,抓住建筑与服装之间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造型、色彩、装饰三点研究哥特建筑艺术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艺术现代服装建筑是人类的生活设施,服装则使人类身体显得更美的瞬间建筑。
建筑与服装的表现形式与功能虽然不同,但实则同出一辙。
哥特时期的建筑更是对当时的服装审美、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省道的出现,衣服开始变窄,呈现出立体样式。
哥特建筑奇特扭曲、不对称、向上高耸的特点给现代服装设计带来了无尽的灵感。
一、哥特式建筑艺术产生的背景及特征哥特式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建筑领域,兴起于法国,也正是西欧最为黑暗的中世纪时期,人们渴望接近上帝,跨入天国的大门。
因此,哥特式建筑形成了特有的高耸挺拔,直>中云霄的建筑外观。
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为法国的圣丹尼教堂,公元13世纪中期,哥特式艺术风格在欧洲各国开始兴盛。
一直到14世纪初期,法国盛期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逐步落成。
14世纪-15世纪,哥特式建筑步入晚期,英国、德国、西班牙根据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创造了具有各国不同特点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1.彩色玻璃窗。
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制造出颜色纯净无杂质的大块玻璃,玻璃中矿物质成分居多,呈现出暗红、宝石蓝、紫、墨绿等偏暗的神秘色彩。
又受到地中海沿岸拼贴镶嵌技术的启发,人们将圣经故事、圣母、使徒等宗教色彩的元素用色彩各异的玻璃拼贴镶嵌,形成具有装饰性的图案。
含有矿物成分的玻璃折射吸收太阳光,并结合自身的色彩,形成了斑斓迷幻,颇具神秘色彩的上帝之光,让教堂内的气氛更加肃然神秘。
哥特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和影响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18世纪起,人们开始对中世纪艺术进行评价,认为“哥特式风格”是中世纪建筑史中最为绚丽的一支奇葩,是建筑艺术与技术的极大突破,甚至完全可以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风格比肩。
哥特式建筑有一个奇特的文化背景;一方面,它的基督教气息是那样的浓厚,弥漫着一片宗教迷狂;另一方面它有寄托了处于初生状态的市民阶级的一片世俗激情。
英国建筑理论家拉斯金认为哥特式建筑的一般特征为:野性与粗犷的性格、爱变化、喜好自然、紊乱激荡的幻想、顽固不化、豁达豪爽。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用尖拱、拱顶、飞扶壁、束柱、尖塔、玫瑰窗、花窗棂、透视门等,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外观。
下面我进行一一介绍。
第一是尖拱的应用。
在罗马风的半圆拱中,距离中心点的高度和宽度是相等的。
但尖拱因为有几种不同的曲率,即宽度不同,仍然可以维持原有的高度,这样更容易形成统一完整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
第二是运用了肋骨券。
拱顶可以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券”两部分。
券架在柱子顶上,而蹼架在券上。
这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很明确。
这样既节省材料有减轻重量。
第三是四分或六分的肋骨拱顶。
哥特式教堂每四个墩子所形成的矩形“间”里还要砌筑对角线的券,甚至在中央在加上一道横向的券,变成四分或六分的肋骨拱顶。
这样结构非常牢固,每个墩子顶上都发射出好多的券,像树木的分枝,产生生机盎然之感。
第四是使用飞扶壁平衡中厅拱顶的侧推力。
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
它利用飞券将墙体所受的压力传递到一定距离外的墩柱上,由于墙体的解放,窗户可开大,而中庭外侧凌空跨越的飞扶壁,轻巧灵通,极富弹性,克服了大多数罗马教堂的沉闷甚至笨拙。
名词解释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一种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
这种建筑风格受到了宗教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背景的变化。
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垂直性。
与此前的罗马式建筑相比,哥特式建筑更加高大、空间感更强。
这是因为使用了新的建筑创新,如拱顶、尖塔和尖拱,使得建筑物可以更高、更大。
哥特式建筑也被广泛运用在教堂和大教堂的建筑中,因为这些建筑通常需要较高的空间来容纳大量的信徒。
这些教堂通常有长而窄的中殿,两侧有一系列支撑拱形的侧廊,以增加空间。
尖塔是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它们通常位于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作为装饰和标志的象征。
除了教堂建筑外,哥特式建筑也被用于城堡、帝国宫殿和市政厅等建筑中。
这些建筑通常有华丽的尖塔和尖拱门,以及细致的雕刻和装饰。
哥特式建筑的细节非常注重,整个建筑物都充满了精巧的雕刻和花纹。
哥特式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玫瑰窗。
玫瑰窗是一个大型的环形或扇形的窗户,通常位于教堂的前面。
它们以其精美的花纹和细致的玻璃颜色而著名,可以让光线通过,并在内部散发出柔和的彩色光线。
哥特式建筑也是中世纪建筑技术的重要突破。
通过使用拱顶和尖拱,建筑师们可以更有效地分配重量,使得建筑物可以更高、更宽。
此外,新的建筑材料,如玻璃和石膏,也被广泛使用,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
哥特式建筑在15世纪后期开始衰落,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所取代。
然而,它对于现代建筑和艺术的影响仍然存在。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可以在许多现代建筑中找到,尤其是教堂建筑和重要的政府建筑。
它的细致的雕刻、复杂的结构和垂直的特点仍然是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
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是中世纪时期欧洲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优雅、神秘和壮丽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它对中国建筑的影响虽然间接,但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装饰元素和中国建筑的演变等方面探讨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首先,欧洲哥特式建筑在建筑形式上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倡导高耸的建筑结构,采用弯曲的拱形和尖顶,形成了标志性的竖直线条。
这种结构在欧洲大教堂的设计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虽然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水平感,注重平衡和谐,但在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杂色色多曲线飞栏等元素逐渐融入中国建筑中,从而与哥特式建筑形成一些相似之处。
其次,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在装饰元素上对中国建筑有一定的启示。
欧洲哥特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运用复杂的花纹、雕刻和玻璃窗等元素,使建筑物更加华丽而精致。
这种装饰风格在中国的建筑中得到了推广,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和寺庙中,可以看到菱形格子窗、彩塑、砖雕等装饰元素的运用。
哥特式建筑的装饰元素对中国建筑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丰富了中国建筑的装饰风格。
此外,欧洲哥特式建筑对中国建筑的演变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欧洲传教士引入了哥特式建筑的概念和技术,对中国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受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启发,中国的建筑开始借鉴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渐向现代化发展。
例如,清朝时期的西式建筑就采用了哥特式建筑的柱式、拱门和尖顶等形式,形成了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哥特式建筑并没有在中国形成独立的流派,而只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装饰元素和一些外观细节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和风格主要还是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和审美标准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对中国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在建筑形式、装饰元素和中国建筑的演变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试分析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被称为“上帝的光荣”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君士但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公元532~公元537年)是拜占庭鼎盛时期的纪念碑。
首先在结构方面,索菲亚教堂平面是集中式的,其正中是直径32.6米,高15米的穹顶,有40个肋,通过帆拱架在4个7.6米宽的墩子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穹顶扣在大券上抵挡。
它们的侧推力又由斜角上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这两具小半穹顶的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拱顶上。
中央穹顶的南北方向则以18.3米深的4片墙抵挡侧推力。
这套结构关系明确,层次井然。
帆拱是拜占庭建筑结构的一大创造,它彻底解决了在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的结构和建筑形式问题,这才使得集中式型制得到发展。
其次运用帆拱加上一段鼓座,就可以把主穹托得很高,形成了穹顶下的灵活多变的内部空间。
可见,帆拱对欧洲古代纪念性建筑型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内部空间方面,索菲亚大教堂中央穹顶下的空间同南北两侧是明确分开的,而东西两侧互相渗透。
这种动态更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
东西两侧几个缩小的半穹顶造成步步扩大空间层次,层层涌起,有明确的向心性,突出中央穹顶的统帅地位。
内部又有柱廊划分,层次增多。
穹顶底部的40个窗子是内部照明的唯一光源,这圈窗子使得穹顶宛如不介意托,悬浮在空中。
索菲亚大教堂的集中统一又曲折多变的室内空间,比古罗马万神庙的结构有大的进步,其次教堂内部各种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层次的发券,组成很优美的景观。
它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昏暗和恍惚迷离,显得基督教文化远不如古典文化具有理性的人文精神。
在色彩和装饰上,索菲亚大教堂的柱墩和墙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红、黑、绿等颜色柱子的柱头、柱身和柱础的交界线都是包金的铜箍。
这样金箔做底敷设到了教堂上部空间的各个角落,还有马赛克装饰以及巨大的铜烛架,更增添了宗教气息。
索菲亚大教堂是中世纪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拜占庭建筑汇集了古罗马建筑的经验和东方建筑方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古典式哥特艺术与当代哥特艺术
古典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1140—1144年路易七世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
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
古典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它涉及到多极的评价,并且因为欧洲民族发展中的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出现,具有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和风格特征,体现出了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另类特质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独
特的艺术价值。
提到“哥特”一词,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饰或者装饰画。
而它最初用来指代德国古民族。
美术史上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指的是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
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哥特”一词又开始被认为是和黑暗、奇异、鬼魅相关联了。
阴郁、颓废、暴力、血腥、恐怖是哥特艺术带给世人的鲜明感受。
哥特艺术与基督教的兴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黑暗之后,基督教文明逐渐臻于成熟。
而主要服务于宗教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哥特艺术的显现程度是不一样的。
哥特艺术风格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建筑,其次是雕塑,再其次是绘画。
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与当时欧洲艺术的表现技巧、材料技术、传统积淀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中世纪早期的时候,哥特艺术多用于建筑。
早期教堂大多是在罗马风格建筑形式的变体基础上兴建的,当然拜占庭除外,拜占庭的教堂采用了帆拱和鼓座的创新设计,使得教堂在穹项的高度、跨度、内部的采光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罗马建筑要有进步。
但是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也是不断更新的。
哥特式教堂在外部造型、建筑高度、室内空间、艺术形象等方面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中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花窗、外部的高塔等成为其最为醒目的风格标志。
这种风格标志强烈、不会与其他艺术语言混淆,最为浪漫地塑造出地面上的人们与天国的神灵相联系的实体形象,因而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哥特式的雕塑是在中世纪雕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现在来分辨哪一件雕塑属于哥特风格的作品,必然要和哥特式产生之前的雕塑艺术风格、以及哥特式消亡之后的各种雕塑风格同时对比才能知道。
哥特式雕塑风格最为强烈的还是教堂建筑上的雕塑。
因为在哥特式之前的中世纪风格的雕塑,都太拘泥于建筑构建的形态。
譬如人形的柱子,人物形象就很呆板,比例失调不像真人,别扭得很。
哥特式的人物雕塑虽然有的也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
但柱子上的人形雕塑已经比较接近真人形象了,而且雕塑也大多挡住了柱子,尽管雕塑有时就是柱子的一部分,但是柱前的人形雕塑与柱后面伸出来的柱头看上去已经是脱离的,就仿佛柱子是柱子、人是人一样。
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上
再出现人物雕塑时,其处理手法在此基础上更加灵活。
不像哥特时期的人像,一个个与柱子一起立在那里。
现代艺术对于哥特艺术又有了新的定义,他们并不把哥特仅局限在艺术上,而是把哥特艺术作为一种形式的象征。
比起洛可可艺术等来说,哥特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多,更被认可。
这可能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原因形成的后果。
当代人越来越偏向于“黑暗,暴力”喜欢阴暗的艺术,来缓解现代社会带来的压力。
但古典哥特文化实际上倾向于那种非暴力的、和平主义的、被动的、宽忍的生活态度。
但在现代许多媒体中却将它错误地理解为那种极端暴力的边缘文化。
现代哥特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的,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
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去找寻对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种思考。
所以现代哥特艺术与古典哥特艺术在本质上已经大相劲庭,但是表现手法和风格还保留着阴暗的个性。
现代哥特艺术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它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往往是与社会逻辑和传播媒介联系在一起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是艺术的个性化,其次才是审美与艺术性,比较注重装饰,有时亦表现凌乱、模糊不清的美,不追求统一和谐,甚至不喜欢存在、实在的东西,使得艺术呈现多元化格局:像波普艺术风格,朋克风格,复古风族,生态主义和自然主义等。
社会中的光明与黑暗,善与恶,黑与白,一切都是对立而统一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
现代社会文明的力量很大,但负面因子同样被埋藏得很深,而且永远不会消失。
当它被压迫得无法呼吸的时候,自己借助爆发力寻找一个出口,后果会不堪设想。
哥特给了它一个出口,缓解了个中矛盾。
它的
好处就是让人能直面黑暗,挖掘出人内心深处的原始的无法被道德束缚住的因子。
当代哥特文化理念正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而选定的。
统哥特式不论是具体的外在形式或是其抽象的内层涵义,发展到现代艺术中,则形成了一类颇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黑暗,但不可否认其兼具有高贵的气质,恐惧,但最终不失其令人欣慰的美感。
08出版绘画 081010106 高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