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9.82 KB
- 文档页数:12
芥菜类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杨婷婷,李廷荣,李 贵(昆明市种子管理站,云南昆明 650228)一、产业发展现状(一)芥菜种类及其分布目前,中国大面积栽培的芥莱种类主要包括:茎瘤芥(榨菜)、大头芥(根芥)、分蘗芥(雪菜)、宽柄芥(酸菜)、结球芥(梅菜)、大叶芥(冬菜)、小叶芥(芽菜)、抱子芥(儿菜)、笋子芥(棒菜)等9个变种。
并已形成了诸如云南、湖北、江苏的大头菜,重庆、四川、浙江的榨菜,浙江、湖南、湖北的雪菜或梅干菜等众多名特产品。
芥菜在中国不存在分布的边界,除高寒和干旱地区外均有种植,东至沿海各省,西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至海南省三亚市,北到黑龙江省漠河市,从长江中下游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芥菜栽培。
其中,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至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芥菜的主要栽培区域,在此区域内芥菜种植极为普遍,16个变种均有分布。
2016年栽培面积已达133�3万hm2左右,但以西南、华中、华东、华南的15个省市区种植栽培最为集中,分布也最为广泛,累计面积已达100万hm2以上。
(二)市场价值芥菜既是重要的鲜食蔬菜,也是重要的农副加工产品。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芥菜类蔬菜年收获达5000万t以上,年加工产品2000万t左右,累计产值达600亿元以上,稳定出口达20万t以上,创汇2亿美元左右。
除此之外,芥菜种子及植株供药用,能化痰平喘,消肿止痛;种子加工成粉末称芥末,为调味料;种子榨出的油称芥子油。
可以说,芥菜的使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三)科研及产业情况总体来看,国内外茎芥菜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国内的重庆、四川、浙江等传统的茎芥菜产区。
重庆的鲜食型茎芥菜产业是国内发展最好的产业基地之一。
通过不断探索鲜销茎用芥菜商品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两季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已获得多个优良的鲜食型茎芥菜品种,实现了早熟、晚熟品种的配套栽培。
近来来湖南华容县的芥菜产业发展异军突起,2017年“华容芥菜”获评农业部全国区域农产品百强公共品牌。
摘要:保定市是蔬菜种植较早的传统产区之一,其面积和产量在全国闻名。
近几年,保定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处于瓶颈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对在保定蔬菜重点产区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保定市;蔬菜;产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7-02保定市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目前蔬菜种植总面积2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5万亩,总产近900万吨,年产值近90亿元,已成为种植业中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是保定市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阶段,尤其是设施蔬菜高速增长。
据统计,2010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07.45万亩、平均亩产3 457公斤、总产量717.2万吨,2015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23.31万亩、平均亩产3 981公斤、总产量889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加15.86万亩、524公斤/亩、171.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6%、15.1%、23.9%。
本文根据对保定市蔬菜主产区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当前保定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为保定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1.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保定市蔬菜发展指导规划(2010―2015)》,确定了“稳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型设施蔬菜比重,努力开拓京津及外埠市场”的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线、三区、十大蔬菜基地”的重点发展区域,每个县抓一个500~1 000亩的成方连片蔬菜标准园。
目前,全市建成环京津的涿州、定兴和涞水3个省级蔬菜示范县,累计建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基地18个,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
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3.3万亩,总产88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16.2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市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蔬菜产业发展建议思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蔬菜的消费量也逐年增加。
蔬菜产业不仅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蔬菜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供给不足、品质不均等问题。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蔬菜产业的促进和发展。
一、提高蔬菜质量蔬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因此提高蔬菜质量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想提高蔬菜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品种培育。
通过科技手段培育新品种,提高蔬菜的病虫害抗性、产量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强大的竞争力。
2、控制使用化肥农药的数量。
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对人体健康极具危害,同时也会影响土地质量。
因此,在使用化肥农药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合理用药,提高蔬菜的品质。
3、加强生产管理。
在种植、收获、加工、运输等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以确保蔬菜的品质不受影响。
二、加强蔬菜供给在增加蔬菜供给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农民种植蔬菜。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通过补贴、优惠等措施,促进蔬菜生产的增加。
2、加强对蔬菜的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管理。
在蔬菜的储存、运输等环节加强管理,避免因存放时间过长等问题导致蔬菜变质。
3、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通过科技手段推广现代化、智能化农业,进一步提高蔬菜的产量、品质,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
三、开发蔬菜市场市场是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想进一步发展蔬菜市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发新市场。
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让蔬菜产品在市场中有良好的流通和销售,增加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加强推广。
通过效果显著的广告宣传、良好的服务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优质的蔬菜产品。
3、注重品牌建设。
注重蔬菜品牌的培养,加强品牌的营销与推广,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的知名度。
综上所说,蔬菜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要想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增加供给量并发展市场,这些措施将会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同时也会满足人们对健康、高品质蔬菜的需求。
借鉴寿光经验发展蔬菜产业为把我市首期农民创业培训班,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进一步激发参训学员的创业热情,促进我市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在市农委段爱民主任的关心支持和亲自安排下,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带领参加“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的100名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100名大学生村干部,赴“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进行了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增强了信心。
一、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做法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种植的发祥地,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冬暖式蔬菜大棚达到45万亩,大拱棚8万个,小拱棚12万个,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4万亩,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
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占到农民年人均全部收入的70%以上。
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成果,是在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政府采取高位推动、持续支持的结果。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了蔬菜产业种植的规模化;通过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了蔬菜产品的品牌化;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实现了产业经营的市场化;通过开展技术创新与推广,实现了科技服务的信息化;通过举办蔬菜博览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国际化。
为加快建设冬暖式大棚,他们还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行政手段,层层分任务、定指标、定考核、定奖惩。
二是经济手段,制定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主要有土地由村委统一规划安排;建棚种菜所在场地,村委做到水、电、路三通;建1个棚或种1亩韭菜,提供2000-4000元的无息贷款。
县乡两级包技术指导、包物料供应、包蔬菜销售。
寿光的成功之路昭示我们:蔬菜产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组织化、特色化、标准化之路。
寿光的经验告诉我们:蔬菜产业的发展,坚持领导重视是前提,坚持科技推动是基础,坚持市场拉动是关键,坚持示范带动是根本。
二、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我市要借鉴寿光经验,必须立足长治实际,以推进优势区域蔬菜的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创立特色、形成优势”理念,来确定今后5-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蔬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步伐,最近,我们专门深入到**街、新洲、白衣等乡镇街道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推进蔬菜产业化建设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发展的优势1、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我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般冬季气温低于10℃,夏季高于22℃,春秋两季多在10℃—22℃之间,非常适合蔬菜的种植与生长。
同时,我市原为一隅洪荒之地,西纳九澧之水,东连八百里洞庭,千古沉河堆积成洲,土壤十分肥沃,是种植蔬菜的最佳壤土。
2、的行家里手。
近几年,在发展传统蔬菜的基础上,还大面积种植了反季节蔬菜。
出产的蔬菜以其色美、鲜嫩、质优、产量高、品种多等特点闻名于湘鄂,产品不仅供应本市城区,还远销全国各地。
白衣、保河堤等地种植藠果历史悠久,也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
3、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从本市市场需求来看,我市50%以上的市场都存在蔬菜缺口,需外调40%以上的蔬菜才能满足需求,仅我市一中食堂每年就从澧县购菜7.5万公斤以上,特别是一些早春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大部分需从外地调入。
从国际市场需求来看,世界年人均蔬菜占有量102公斤,日消费量为0.28公斤,远未达到世界营养学会推荐的日人均0.35─0.50公斤的水平。
特别是目前人们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正形成一股“绿色消费”的热潮。
“绿色食品”的主要对象蔬菜蕴涵着巨大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农产品将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贸易,迫使各国将按比较利益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
蔬菜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工业化国家因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等机会成本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较低,因此,我国蔬菜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冬季蔬菜现状及存在问题工作汇报一、概述冬季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健康。
然而,近年来冬季蔬菜的供应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了解冬季蔬菜的现状以及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组织了本次工作汇报。
二、冬季蔬菜的供应情况1. 冬季蔬菜的主要品种冬季蔬菜种类繁多,其中包括白菜、萝卜、菠菜、芹菜、青椒等。
这些品种在冬季的生长周期中,需求较低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因此在不同地区都有种植。
2. 冬季蔬菜的供应量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冬季蔬菜的供应量并不稳定,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据了解,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冬季蔬菜供应存在缺口,甚至出现价格上涨现象。
三、冬季蔬菜存在的问题1. 季节性供应不足冬季蔬菜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季节性供应不足成为了问题。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农作物难以生长,导致冬季蔬菜供不应求。
2. 运输和储存成本高昂冬季蔬菜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而且需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这使得冬季蔬菜的运输和储存成本较高,进而影响了供应量和价格。
3. 品质问题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反映,在冬季蔬菜供应时,部分品种的品质并不稳定,甚至有一定比例的蔬菜存在质量问题,这直接影响了用户的购物欲望。
四、解决冬季蔬菜问题的措施1. 优化种植结构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科学合理地优化冬季蔬菜的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蔬菜品种,以提高冬季蔬菜的供应量和品质。
2.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先进的温室种植技术和设施,提高冬季蔬菜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减少运输和储存成本。
3. 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各地之间的蔬菜调剂和流通,通过统一和规范的销售渠道,确保冬季蔬菜供应的稳定性。
4. 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冬季蔬菜质量监管的力度,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严格把关冬季蔬菜的质量安全,保障用户的利益。
五、结语冬季蔬菜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和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蔬菜产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何启伟焦自高周绪元围绕目前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蔬菜分团于近期召开了一次分团工作会议,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实现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就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分析和研讨。
大家认识到,自1991年以来,山东蔬菜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但目前正处在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如何巩固山东蔬菜的产业优势?怎样推进山东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应该重视探讨和建立可行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现就以上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地位山东蔬菜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种植业中的优势产业和全国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
对蔬菜产业这一优势地位前景的分析和判断,事关对该产业发展的信心和今后工作的力度。
(一)面对挑战,优势地位得到了加强首先,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多来,随着贸易壁垒的打破,蔬菜进口国却显著增加了技术壁垒,我省蔬菜出口企业的速冻菠菜等产品曾一度被拒之门外,遭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但是,由于出口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致使产品出口量增加,创汇额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省2000年蔬菜出口量为79.98万吨,创汇4.43亿美元;2003年蔬菜出口量达到177.5万吨,创汇7.98亿美元,分别增长121.9%和80.1%。
而且,我省蔬菜出口量占全国蔬菜出口总量的份额也增长了10个百分点,达到了35%以上,全国第一蔬菜出口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再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前几年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国内多数省、自治区将扩大蔬菜种植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导致全国蔬菜面积、产量迅速增加,国内蔬菜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
面对如此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由于我省专业化、规模化蔬菜重点产区的形成,蔬菜产地、销地市场和运销体系的不断完善,重点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品质量有所改善,提高了我省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据统计,我省2000年瓜菜播种面积为3081.9万亩,总产量8375.7万吨,总产值549.5亿元;而2003年全省瓜菜播种面积达到了3765.0万亩,总产量10673.0万吨,总产值720亿元。
2003年瓜菜的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2000年增长22%、27%和31%。
说明我省蔬菜的播种面积、总产量近三年仍在持续增加,而效益增加更显著一些。
(二)展望未来,有条件巩固优势地位我国是世界第一蔬菜大国,而目前蔬菜出口量仅占蔬菜国际贸易量的10%左右,扩大蔬菜出口仍有很大潜力。
我省位居东部沿海,有众多的港口和发达的交通,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各种蔬菜生长,有发展出口创汇蔬菜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我省的蔬菜的生产管理水平高,出口创汇企业多,发展出口创汇蔬菜有坚实的技术和工作基础。
只要把握好蔬菜产品质量,严格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不断提高产品整理和加工水平,低成本、高质量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山东成为世界重要蔬菜出口基地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省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080多万亩,总投入逾500亿元,占全国设施蔬菜总面积的35%以上,产量和效益居全国领先水平。
就设施蔬菜生产来说,我省不仅有良好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还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坚实的工作基础,只要认真推进标准化生产,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山东设施蔬菜生产的优势地位将不可动摇。
在露地蔬菜生产上,我省的大蒜(金乡大蒜、苍山大蒜)、生姜(莱芜大姜)、芋头(莱阳孤芋),以及洋葱、牛蒡、芦笋等名特优新蔬菜,其栽培面积、产量、加工出口数量和创汇额均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这些蔬菜多已形成了稳定的集中产区,形成了专业化规模生产和特色产品。
只要在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和关键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无公害产品生产,这些名特优新蔬菜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我省在全国突出“粮食安全”,种植业结构格局发生变化的形势下,要重视粮食生产,但不宜放松蔬菜生产。
应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引导蔬菜产业内部调整,稳定面积,调优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强山东蔬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正视问题,谋求实现山东蔬菜的可持续发展在山东蔬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土地条件、经营方式、农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局限,以及蔬菜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工作滞后的影响,致使菜田土壤环境恶化、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蔬菜产品受到污染,产品质量不高,以及日光温室蔬菜不稳产、机械化水平低,产后产品整理、加工落后等问题,成为实现山东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正视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对巩固和发展蔬菜产业优势十分重要。
(一)影响我省蔬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栽培中,由于偏施肥和过量施用N、K化肥,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比较严重。
据调查,目前日光温室内土壤0~20cm土层中,盐分超过0.3%的土壤样品占26.1%,全盐量最大值为1.2%,平均值0.27%,表现明显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
另据全省8市46栋日光温室土壤酸碱度测试结果,0~20cm土壤pH值比室外土壤降低0.46,有比较明显的土壤酸化现象。
可以说,土壤条件的恶化是造成日光温室蔬菜减产和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发展早和长期连作,局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蔬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及组成、危害程度等发生了重大变化。
调查中发现,原来的主要病害危害不减,土传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细菌性病害呈发展趋势,检疫性病害有所增加,虫害发生不容忽视。
其中,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的根结线虫病、韭菜的韭蛆等成为难以防治和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突出问题。
因有关日光温室结构性能研究和建造标准制定滞后,农民自建日光温室投入不足,目前使用的约40%以上的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采光保温性能较差,常因冬季灾害性天气影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
日光温室蔬菜管理上草苫揭盖、土地耕翻等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低,随着蔬菜主产区劳动力价值的提高,也将会成为日光温室蔬菜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蔬菜是特殊商品,货架期较短。
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入市场大流通的蔬菜产品中,由于风耗失水、腐烂和贮运不当,损耗率高达30%左右。
我省蔬菜业虽已形成如此规模,但上市的蔬菜基本上是未加整理、包装、保鲜的原始产品。
产品整理、包装、保鲜贮藏技术及相应标准研究甚少,缺乏技术贮备。
在蔬菜产品加工出口方面,除了冷冻和真空冻干加工技术较为先进外,其他多数是加工半成品出口,精深加工技术落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 1.重视培肥地力,平衡施肥,促进土壤健康有机质可以改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培肥地力。
增施腐熟的猪、牛、羊粪,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因鸡粪中碳源不足,最好与粉碎的作物秸秆混合发酵后再施。
由于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明显偏高,有机质矿化速度快,故尤应注重增施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机肥,如堆肥等。
针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内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应逐步实行测土施肥。
在测土施肥尚难落实的情况下,可以参照专家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目标产量、土壤类别、肥料利用率等提出的施肥建议施肥。
利用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的夏季休闲期,种一茬绿肥或夏玉米秸秆还田,也是促进土壤健康的有效措施。
2.落实综合控防技术,控制设施蔬菜的病虫危害在病虫害综合控防技术的农业措施中,要重视抗病蔬菜品种、抗病砧木及嫁接技术的研究、引进、利用和推广。
在栽培制度上,把实行菜粮轮作,蔬菜、食用菌轮作,蔬菜种植与鸡鸭养殖结合等,作为设施蔬菜耕作制和控防蔬菜病虫危害的重要措施。
苍山县中小拱棚蔬菜与玉米轮作是成功的范例。
在防治虫害的物理措施中,黄板诱蚜(白粉虱等)、灯光诱杀、防虫网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可以采用夏季日光+石灰氮+麦秸+定植后1000倍阿维菌素灌根处理,夏季开沟集中大量施用作物秸秆+碳铵处理,还可采用生物杀线剂及必速天颗粒剂处理土壤等措施。
根据对韭蛆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的研究,我省各地10月下旬~11月上旬,3月上、中旬应集中防治幼虫,3月下旬~4月上旬重点防治成虫;可选用腚虫脒、吡虫啉等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幼虫防治应于浇水后的第二天灌根施药,成虫防治则应在韭菜产区内统一用药。
3.推进日光温室建造和蔬菜栽培管理上的标准化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近几年的专项研究,由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等单位,负责起草了山东Ⅰ、Ⅱ、Ⅲ、Ⅳ、Ⅴ型日光温室(冬暖大棚)建造技术规范,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已于2004年5月9日发布,2004年6月1日实施。
该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将促进全省日光温室建造水平的提高。
有关设施栽培10种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已由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等单位起草,并经专家讨论形成了讨论稿,近期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年内将发布实施。
因此,推进我省日光温室建造和蔬菜栽培管理上的标准化,已经具备了科学、可靠的技术基础。
另外,在日光温室机械卷帘、土壤机械化耕作、机械通风、滴灌,以及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等,也具备了初步推广应用的技术贮备。
4.加强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技术研究与引进为了减少蔬菜运销中的损耗,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可重点瞄准大中城市超市需要,通过开展调查、借鉴国外经验、立项专题研究,提出我省主要蔬菜种类(及品种)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产后处理(如预冷、保鲜等)技术规范,等,在重点蔬菜产区由点到面逐步推行。
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蔬菜加工技术,提升我省蔬菜加工企业的产业化水平。
同时,针对我省大面积栽培的大蒜、生姜、韭菜、辣椒、等蔬菜,立项开展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形成高附加值的特色加工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实现我省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建议我省重视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进一步支持有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蔬菜科技及产销信息网络建设,为实现山东蔬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统一认识,积极探讨可行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蔬菜的产业化是指蔬菜栽培、产品整理或加工、产品销售的一体化及其有效运作。
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采收原始产品送到市场,由运销商送往销区市场销售,也有的是农民直接进入销区市场。
由于产品没有包装、没有品牌、没有生产者,质量监控和检测难以进行。
所以说,目前我省的蔬菜生产和经营方式依然是扩大了的集市贸易,距实现产业化运作仍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