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胀六腑功能图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5
五脏六腑作用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部分,指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心、肺、肝、脾、肾)和六个腑器(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的总称。
这些脏腑器官在人体内协同工作,完成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健康。
心,位于胸腔中央,被肋骨所保护。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将氧与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
此外,心还有调节体温、代谢功能,以及保持人体免疫力等重要作用。
肺,位于胸腔两侧,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通过呼吸作用,将氧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保持血液正常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含量。
此外,肺还具有加强人体免疫力、调节水份代谢、防止病原入侵等作用。
肝,位于腹腔右上方,是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
肝脏有促进新陈代谢、合成胆汁和分解毒素的功能,可以帮助排毒养颜,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肝还参与消化和吸收过程,分解和排除多余的毒素和废物。
脾,位于腹腔左上方,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是免疫调节和血液生成。
脾脏通过消化吸收过程中,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血液成分,调节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挥。
肾,位于腰部两侧,是人体排泄器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肾脏主要负责排出体内多余的液体和废物,维持体内水平衡,并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此外,肾脏还具有产生激素、促进骨骼生长和维持血压平衡等功能。
胃,位于腹腔中上部,是人体消化器官之一。
胃腑的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并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过程,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以便身体吸收养分。
胃还会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进一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位于腹腔中下部,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器官。
小肠具有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通过肠壁上的细胞将营养物质吸收进血液,并转运至其他组织和器官供能。
此外,小肠还具有分泌肠液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维持正常的消化系统。
大肠,是盆腔中的消化道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大肠通过细菌的作用,将未被吸收的残渣物转化为形态和质地更为固态的粪便,最终通过直肠排出体外。
五脏六腑位置五脏六腑位置图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点到11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点到19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点到3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
寅时(3点到5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
“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点到13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脾与胃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2、肾与膀胱肾与膀胱构成表里。
肾:主要功能藏精,一是指禀于父母之精,称为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本;一是指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精,称为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三焦、胆、胃、大肠、膀胱。
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五脏六腑指的是什么各有什么功能五脏六腑合称脏腑,是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之内重要器官的总称,是一个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统一的综合概念。
五脏主要包括心、肺、脾、肝、肾,而六腑主要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一、五脏:1、心: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神志则指的是心具有统领五脏六腑、生理活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两者具有一定联系,心神与心血相互主宰,机体才能正常工作;2、肺:肺的功能主要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及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司呼吸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
肺主宣发和肃降,指排出浊气、肺气扩散,宣发于皮肤,有助于汗液排出等。
肺通调水道,指可调节体内的水液输布。
肺朝百脉、主治节,则指肺具有交换清浊之气,将含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送至全身的作用;3、脾:脾位于中焦,具有主运化、主升、主统血的作用。
脾主运化,具有把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指脾气以上升为主,能够维持内脏相对位置恒定,并将水谷精微上输送至心等器官,化生气血,濡养全身。
脾主统血则指的是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4、肝:肝具有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即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维持血液和津液运行等功能。
肝主藏血则指的是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5、肾:肾为封藏之本,具有藏精、主水、主纳气的作用,肾藏精即贮存、封藏精气的功能,防止精气无故流失。
肾主水,即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生理功能。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
二、六腑:1、胆:又为奇恒之腑,具有贮存、排泄胆汁的功能,有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胆还主决断,胆是唯一一个与精神活动有关的腑,具有帮助人体判断事物、做决断的作用;2、胃:胃具有主收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功能。
身体五脏六腑说明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得关系“脏”就是指实心有机构得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就是指空心得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与五个脏相对应得五个腑,另外将人体得胸腔与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就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得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得维持,就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得正常运行虽然就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得推动,而积存于肺内得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得动力,肝就是贮藏血液得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得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得精微,需要借助血液得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与转输得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得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得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得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得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得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得补充,两者就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五脏六腑的功能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们包括了心、肝、脾、肺、肾和胆经空腑。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下面对这些功能进行总结。
心是五脏之首,主宰血脉的循环和调节,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血液循环:心主血脉,控制全身血液的运行和循环,保持身体的正常体温和血液的合理分布。
2. 统治心神:心与神明相关联,能影响和调节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
3. 控制呼吸:心与肺相互作用,控制呼吸运动,保证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气血: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储存和运行,保证气血畅通,维持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
2. 维持情绪平衡:肝的功能紧密关联着情绪的变化,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影响肝脏的功能,长期情绪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引起各种疾病。
3. 促进新陈代谢:肝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之一,能够合成和分解物质,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
脾位于胃的上方,是人体的中枢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主管消化吸收:脾主运化,能够将食物消化分解为养分,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2. 控制血液:脾主升清,能够促进血液的凝聚和循环,调节血液的质量和稳定性。
3. 维护肌肉组织:脾主肌肉,能够为全身的肌肉组织提供养分和能量,维护肌肉的正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主导呼吸:肺主呼吸,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实现人体的气体交换,保证身体内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2. 控制水液代谢:肺在呼吸的同时,也通过水分的蒸发和排出,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
3. 维护皮肤健康:肺主皮毛,与皮肤的健康和美丽密切相关,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皮肤问题的出现。
肾是五脏中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水液平衡:肾主水,通过调节尿液的产生和排除,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保证机体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2. 控制生殖发育:肾主生长,肾的功能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与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功能有关。
.
精品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心、肺、脾、肝、肾 心包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心脏的功能: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间偏左的部位。通过不停地跳动,
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供给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肝脏的功能包括:
第一,解毒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变得无毒
或者低毒。
第二,代谢功能。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三,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
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
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
长大后不再造血,但由于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
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 静脉)流出肝脏,因此肝脏的血容
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相应地也很大
第五,免疫防御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 1 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
2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大肠的功能:
大肠 长约1.5m,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根据大肠的
位置的特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
精品
(1)盲肠 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2)阑尾 形如蚯蚓,
又称蚓突,一般长约7~9cm
(1)升结肠 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
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
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 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
结肠左曲 ,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
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 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
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
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 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
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
直肠 :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 直肠为大肠的未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
盆内
(2)直肠的形态 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
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
(3)直肠的构造 直肠壶腹内面的粘膜,形成2~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
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
膜返折的水平。
大肠的运动形式:
.
精品
1.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2.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大肠液的分泌和细菌的活动
(一)大肠液的分泌
(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结肠运动的形式
(二)排便反射
小肠的功能:
食物的主要吸收和消化的场所在小肠,而小肠的吸收主要靠的是小肠
壁上面各种的绒毛,而
消化主要靠的是小肠和胰腺分泌的各种酶类 相反食物经过小肠后吸
收已基本完成, 大肠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胃的功能:
胃属于消化系统一部分,它是一个袋形中空的器官,在上腹的
中间和左部。食物在口腔内经咀嚼后,经咽部由食道抵达胃部,在胃
内停留2—5小时(腐熟食物).与胃液混和开始被胃液消化,然后进入
小肠第一部分的十二指肠。胃液合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即盐酸具有强
烈示菌作用,胃蛋白酶则起消化蛋白质钓功用。
.
精品
胆的功能:
①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
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
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
消化和吸收。
②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
的作用。这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
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
作用。
膀胱:
膀胱是一中空性肌囊,可底、体及颈3部分。膀胱颈为膀胱底部下端
与尿道连接处。输尿管与膀胱连接处的纵形肌纤维进入膀胱后呈扇形
散开,构成膀胱三角。三角区内有3个开口,即两个输尿管开口和一
个尿道内口。男性膀胱位于直肠、精囊和输尿管的前方,下与前列腺
邻接;女性膀胱位于子宫的前下方和阴道上部的前方。
.
精品
三焦:
有人认为三焦可能是指生理上的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而这种生理
调节系统是由各个解剖系统所组成,按功能划分是有名无形的,从各
个解剖系统来说是有名有形的,有谓三焦为消化系统,也有的认为三
焦包括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更有人认为对三焦的认识纯属空想
等.三焦分为:上中下焦。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