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424.78 KB
- 文档页数:16
演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他人能够重复实验并取得相似结果。
实验器材,实验所需的器材包括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显微镜玻璃盖片、移液器、离心管、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显微镜放置在干净平整的桌面上,调节好光源和对焦,确保显微镜能够正常使用。
准备好所需的培养皿、载玻片、显微镜玻璃盖片等。
2. 取样,使用移液器将待观察的样本取出,滴在载玻片上。
注意避免气泡的产生,确保取样的均匀性。
3. 封片,将取样的载玻片覆盖上显微镜玻璃盖片,确保玻璃盖片与载玻片之间没有气泡,并且封片的边缘要尽量平整。
4. 观察,将封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玻片夹上,通过调节显微镜镜头和放大倍数,观察样本的微观结构和特征。
5. 实验记录,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本的形态特征、颜色、大小等,以及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器的分布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样本中存在大量的细胞,细胞形态各异,有的呈长条状,有的呈圆形,颜色也各异。
在高倍镜下观察,我们还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壁等结构。
实验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样本可能是植物组织,因为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植物细胞相符合。
但是,为了进一步确认样本的类型,还需要进行细胞染色和进一步的显微观察。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演示,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样本的微观结构,并对样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细胞染色和进一步的实验观察,以确认样本的类型并深入研究其微观结构和功能。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观察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光源和对焦,避免对样本造成伤害。
在封片时,要确保载玻片和玻璃盖片之间没有气泡,并且封片的边缘要平整,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实验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演示,我们展示了样本的微观结构观察过程,并初步分析了观察到的结果。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以进一步探究样本的特性和功能,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1.5 竞速轨道(1)实验目的探究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如果两个物体运动的位移相等,但其中一个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有加速也有减速,它们的路程与速度不同,它们运动的时间不同。
操作与现象同时释放两个实心钢球通过同样高度、同样斜率的斜面滚到A、B两条轨道上,其中A 轨道是平直的,B轨道先是平直的,然后凹陷下去,再平直一段距离,接着有爬升上来与A 轨道同一高度,观察两个球到达轨道末端的时间,B轨道钢球先到达轨道末端。
注意事项两球要同时从起点处下落;实验完毕及时将小球收到网袋里。
思考题1、如果凹陷的部分没有平直的一段距离,两球会同时到达终点吗?2、钢球的轻重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1.6 竞速轨道(2)实验目的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几个因素。
实验装置见仪器照片1.1实验原理两个球如果在斜率相同但空隙不一样的轨道上运动,每个球受到向下运动的合外力大小不同。
虽然两球初始速度相同,当末速度不同。
操作与现象把两个篮球放在两条斜率相等的轨道上,其中A轨道较宽,B轨道较窄。
两个球同时滚下,B轨道的球最先到达终点。
注意事项放置球时,不要用力过猛。
思考题为什么轨道较窄的球会最先到达终点?两个球滚下来快慢的决定因素是什么?1.10 超级碰撞球实验目的1.进一步理解动量守恒原理以及能量守恒原理。
2.观察物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时力的作用以及能量的转换。
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当质点系所受外力矢量和为零时,质点系的总动量不随时间变化,这个结论称之为动量守恒定律。
两个高弹性球质量不等,发生弹性对心相向碰撞时,根据动量能量守恒定律,质量较小球返回速率将较大球静止时大的多。
大球和小球的初动能都变成了小球返回的动能,其返回速度会很大。
多球连续正碰时,效果将更加明显。
操作与现象1.两个一大一小的弹性球穿在一根钢丝上,上面的是小球,下面的球最大。
2.释放下面的大球,使其自由下落,可以看到大球弹起的高度远远低于释放它的高度。
实验三流线演示一、演示目的1、通过演示进一步理解液体流动的流线及流线的基本特征。
2、观察液体流经不同固体边界时的流动现象。
二、演示原理流场中液体质点的运动状态,可以用流线或迹线来描述,流线是在某一瞬时由无数液体质点组成的一条光滑曲线,在该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切线方向为该点的流速方向,迹线是某一质点在某一时段内运动的轨迹。
在流谱仪中,用酚兰显示液(电化学法)。
借助电极对化学液体的作用。
通过狭缝式流道组成流场,来显示出液体质点的运动状态,这些色线显示了同一瞬时内无数有色液体质点的流动方向,整个流场内的“流线谱”形象地描绘了液流的流动趋势,当这些色线经过各种形状的固体边界时,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流线的特性及性质。
三、演示设备演示设备由三个独立流动通道组成,每个通道分别显示某一特定边界条件下的流动图谱。
1、显示板;2、狭缝过流道;3、橡皮塞;4、显示液;5、止水夹;6、小水泵图3-1 流道循环过程示意图对左流道可显示圆柱绕流的流谱;对右流道,可清晰地显示机翼绕流的流线分布情况;中流道内由孔板、渐缩和突然扩大等流段组成,可演示这些流段纵截面上的流动形态。
整个流场流动过程采取封闭自循环形式,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只要将事先配制好的显示液按一定步骤(略)装满水箱及充入狭缝通道中,接通电源便开始工作。
四、演示步骤1、熟悉演示设备后,将电源插头接入220V电源,此时灯光亮,水泵启动并驱动狭缝流道内的液体流动。
2、调节控制水夹,改变流速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3、待整个显示流谱稳定后,观察分析流场内流动情况及流线特征。
4、演示结束切断电源,拔下电源插头。
五、思考题1、什么情况下流线与迹线重合?流线的形状与流场边界线有何关系?2、通过演示观察,请你将观察到的机翼绕流情况,据流线的性质及能量方程,说明机翼受到的升力作用。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一、引言教师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亲自操作实验装置,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则是对演示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的编写要点进行探讨。
二、实验背景在编写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背景。
这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装置的简要介绍。
通过明确实验背景,可以让读者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做好准备。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部分,应详细记录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这包括实验所需材料的准备、实验装置的搭建和调试过程,以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步骤。
对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进行说明。
通过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部分,应详细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
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应进行相应的说明。
通过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可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效果和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
五、实验讨论在实验讨论部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包括对实验现象的原因和实验数据的意义进行探讨。
同时,还可以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验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验讨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实验结果的科学价值。
六、实验总结在实验总结部分,可以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包括对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及对实验改进的建议。
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对实验的意义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实验总结,可以让读者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七、结语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展示实验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简述实验视频对演示实验的辅助作用摘要:本文以笔者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多媒体实验视频对演示实验的几个辅助作用,以期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实验视频;演示实验;辅助作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都直接来源于人们对实验现象的深入分析。
演示实验是揭示物理规律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增强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因此,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某些实验仪器的性能差、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不理想、实验操作时间长等原因,使教学受到影响。
如果能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实验教学功能,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适当的解决。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手段中,有实验视频、仿真软件、虚拟的课件等,其中后两种对实验教学来讲,可信度不如实验视频。
因此,实验视频是教学中的首选多媒体手段。
本文将针对实验视频在教学中的利用的有关经验做一些介绍。
一、实验视频对演示实验的辅助作用1.实验视频对演示实验的放大作用在介绍一些实验仪器的原理时,有时实物展示实验仪器的构造和原理会存在一些困难,如介绍电流表的表头构造时,不便于把仪器拆开给学生看,这是就可以用事先拍好的内部构造视频放大给学生看,可以随时使用,学生观察又清晰。
另外,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可见度很小,远处观察效果不理想,很难使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
例如: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电表读数等,如果把它们通过幻灯投影放大,这样可很方便地面对全体学生讲解,所有学生都看得非常清楚。
实践表明,这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它们的原理及其读数方法。
还有物理课中的磁力线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要让学生在座位上看清楚是很难的,所以教师需要采取拿着实验让学生看或让学生到前边去看等方法,这样做既麻烦又浪费时间。
如果适时地利用幻灯投影放大,则既方便又节省时间,效果又好。
演示性实验报告演示性实验报告引言: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石,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假设、探索未知、揭示规律。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展示一个演示性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操作和观察,向大家展示科学原理和现象的奥妙。
实验一:水的表面张力实验目的:观察并解释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实验步骤:1. 取一只干净的平底容器,注入足够的自来水,使其充满容器。
2. 小心地取一张干净的针刀,轻轻地将其放在水的表面上。
3. 观察针刀是否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针刀能够轻松地漂浮在水的表面上,并且不会立即下沉。
这是因为水具有一种被称为表面张力的特性,使得水分子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能够支撑轻物体。
实验解释: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形成了一个带正电的氢离子和一个带负电的氧离子。
在水的表面上,由于没有上方的水分子可以与其相互吸引,所以表面上的水分子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薄膜。
这种现象被称为表面张力,使得轻物体能够漂浮在水的表面上。
实验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目的:观察并解释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步骤:1. 取一只干净的试管,倒入一定量的醋(酸性物质)。
2. 在另一只试管中,倒入适量的小苏打粉末(碱性物质)。
3. 将两只试管倾斜,使其底部接触并缓慢倒置。
实验结果:当醋和小苏打接触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产生了气体,并且试管内的液体开始冒泡。
这是因为醋和小苏打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解释:醋中的乙酸是一种酸性物质,而小苏打中的碳酸氢钠是一种碱性物质。
当两者接触时,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导致液体冒泡,从而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并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1. 取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注入足够的自来水。
2. 将一支笔或者其他直线物体插入水中,倾斜一定角度。
3.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当物体插入水中时,物体的形状在水中发生了变形。
幼儿园教师演示实验的一般流程
活动目的:
1、让孩子体验自制再生纸的快乐。
2、学会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同上,废纸、清水、胶水、细筛网、水盆、木棒。
活动过程:一、谈话:
1、纸是怎么来的?
2、提出活动目的。
二、教师示范实验步骤:
1、把废纸撕碎放入水盆中浸泡。
2、用木棒将纸片捣碎,制成糊状纸浆。
3、用细筛网将纸浆捞出。
4、将捞有纸浆的细筛网放在干毛巾或布上,再用一块木板压挤。
5、将纸轻轻撕下。
6、将纸浆平铺在湿布上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即成再生纸。
三、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1、幼儿按步骤操作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
3、鼓励幼儿学习合作。
四、分享交流
1、共同欣赏自己的实验作品。
2、交流分享实验中的体验。
物理演示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物理演示实验,探索并观察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从而增进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实验一:浮力与比重实验原理: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比重是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比。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并将其装满水;2. 将一个铁块分别放入水中和空气中,观察铁块受到的浮力;3. 用天平分别称量铁块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质量,计算出比重。
实验结果:观察到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大,通过计算得到铁块的比重为大于1。
这表明铁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此浮力可以支持它在水中浮起。
实验二:牛顿摆实验原理:牛顿摆是由质量为m的物体悬挂在轻绳上,通过重力对物体施加的拉力与物体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相等而保持平衡的物理实验。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轻绳,并将一质量为m的物体悬挂在一固定点上;2. 将物体拉至一侧,并释放,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实验结果:观察到物体在释放后,通过摆动达到平衡位置,再次摆动,重复这一过程。
通过记录摆动的周期和长度,可以得到周期与摆长的关系,验证了牛顿的摆动定律。
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原理:光在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并将其注满水;2. 在容器中放置一个小水晶球或者其他透明的形状;3. 以不同的角度观察光线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实验结果:观察到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而且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相等。
这可以通过斯涅尔定律来解释,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物理演示实验,我们可以对浮力、比重、牛顿摆和光的折射等物理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实验不仅增加了我们对物理学原理的直观理解,也提升了我们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
10个物理演示实验的原理与现象1.牛顿摆实验:原理是通过将一质点连接到一根不可伸长、不可弯曲且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绳子上,使其悬挂于一固定点并允许自由摆动,演示了周期性运动和重力作用下的力学波动现象。
2.杨氏模量实验:原理是通过悬挂一个平衡的弹簧,将不同质量的挂物悬挂在弹簧下方,并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根据胡克定律推导出弹性模量的测量原理,演示了杨氏模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3.光的折射实验:原理是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光速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折射面上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演示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行为。
4.平面镜成像实验:原理是当光线以一定角度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并形成一个虚像。
根据镜面法则,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反射特性和虚像的形成。
5.大气压力实验:原理是利用大气压力对液体的压强进行实验观测。
将一个杯装的开放水银柱与一个封闭的水银柱相连,利用大气压力对水银柱施加的压力,观察水银柱的高度变化。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测量大气压力并验证大气压力的存在。
6.磁体力实验:原理是在一个磁场中放置一个导体,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根据洛伦兹力定律,当导体与磁场垂直时,磁场会对导体施加一个力,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观察到电磁力的作用。
7.电容器实验:原理是利用电容器的原理,通过将两块金属板分别连接到正负电极上,形成一个电容器。
当给电容器充电时,电荷会在两个金属板之间储存,根据库仑定律,电容器中的电荷与电压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观察到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8.磁感线实验:原理是将磁铁放置在纸上并撒上铁粉,当磁铁产生磁场时,铁粉会被磁场激活并排列成一定的形状,形成磁力线。
通过这一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磁场的分布和磁感线的形状。
9.声音共振实验:原理是当一个物体在特定频率下受到振动时,另一个物体会因为频率的共振而发生共振现象。
“纸上层析〃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纸上层析的原理、应用以及中学化学课本引进纸上层析实验的意义。
2.探索做好纸上层析演示实验的技术关键,掌握这个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纸上层析是用滤纸作为支持剂(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这种方法的根本原理一般认为主要是利用混和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比的不同而使之别离。
在本实验中,以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附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正丁醇或乙醇(都含有一定比例的水)等为流动相,酚酰、甲基橙混和物或红、蓝墨水混和物为层析试样。
把试样点在滤纸的原点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原点时,试样中各组分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分配。
结果,分配比拟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的距离较远;分配比拟小的物质移动速度慢,移动的距离较近。
这样,便把试样中各组分分开聚集在滤纸的不同位置上。
这种别离过程叫展开。
因此,流动相溶剂又叫做展开剂。
当别离的物质是有色的,如甲基橙,层析后在滤纸上可以直接看出它的色斑。
当别离的是无色的物质,如酚猷,就必须用显色剂使之显色。
无色的酚猷可以用氨水使之显红色,所用的氨水就是显色剂。
纸上层析可用于化学性质相近的混和物的别离,特别适宜于微量物质的别离和鉴别。
而且使用的仪器简单,操作比拟容易,重现性好。
目前,纸上层析已运用到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的定性、定量分析中。
例如利用纸上层析法使蛋白质所包含的几十种氨基酸在一张滤纸上全局部离开;又如在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和核裂解产物等的别离和鉴定上,也用列纸上层析法,都有较好的效果。
为了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引入了纸上层析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纸上层析别离物质的方法,但只要求做出定性的结果。
三、实验用品仪器:大试管(30mπι><200mm)(带橡皮塞)5支移液管(IOm1)2支大试管架(大孔)1个培养皿(直径8cm)5只玻璃毛细管(长8cm)2支剪刀(公用)小刀(公用)药品:酚酰、甲基橙混和溶液:配制法是取甲基橙、酚酰各O.1g,溶于Iond60%乙醇中。
第1篇摘要: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演示实验教学实践方法,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演示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通过直观、生动的展示,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演示实验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演示实验教学实践方法1. 选择合适的演示实验项目选择演示实验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2)操作简单,易于观察;(3)实验结果明显,易于学生理解;(4)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步骤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逻辑清晰,层次分明;(2)操作简便,易于学生掌握;(3)注重实验原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实验目的;(4)适当增加实验难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演示实验更加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动画演示实验原理,利用视频展示实验过程等。
4. 加强师生互动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及发挥策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课堂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要地位。
因此,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都应特别重视课堂演示实验。
现就课堂演示实验所起的作用及如何发挥这些作用,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课堂演示实验对物理教学的作用1、利用演示实验导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景,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出乎学生意料的现象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一些疑问,并且渴望得到解决。
这样就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讲授水沸腾时可以先做一个“火烧纸盒”的实验,他们观察到水烧开了而纸盒却安然无恙,立刻感到惊愕。
学生对这个出乎意料而又终身难忘的事实,自然会萌发出“我要弄个究竟”的强烈愿望,这样就把一般的兴趣提高到学习愿望和动力的地步,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经久不衰,学习情绪就会不断高涨。
2、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有力手段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的基础。
演示实验能营造活生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经验。
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一课中,把新授和实验揉合在一堂课上,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实验,采用提向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成像特点,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特点和变化规律理解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应用更熟练更灵活,这比教师枯燥地讲解、学生硬性地记忆好得多。
3、通过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重点观察,指导学生进行精细的观察。
如教学机械能的转化时,向学生指明观察的重点应是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
如观察水沸腾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加热初期、中期和沸腾时汽泡变化和水温的变化。
这样培养了学生进行有目的、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纠正了他们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错误。
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引言物理演示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三个物理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牛顿摆实验目的:观察牛顿摆的运动规律,验证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原理:牛顿摆由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和一质点组成,当质点从平衡位置被拉开一定角度后,释放质点,质点将在重力的作用下作周期性的摆动。
实验过程:将摆长固定为一定值,测量摆动周期;然后改变摆长,再次测量摆动周期。
重复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牛顿摆的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关系,即T∝√L。
这符合理论预期,验证了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原理: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过程:在一个透明容器中注入水,并在水中放置一支笔,观察笔在水中的折射现象。
改变入射角度,再次观察折射现象。
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符合折射定律,验证了折射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三:电磁感应实验目的:观察电磁感应现象,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原理:当一个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
实验过程:将一个螺线管放置在恒定磁场中,用一个磁铁靠近或远离螺线管,观察螺线管两端的电压变化。
改变磁铁的运动速度,再次观察电压变化。
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的变化率成正比,验证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物理演示实验,我们验证了牛顿摆的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光的折射定律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流体力学流动演示实验流体力学演示实验包括流线流谱演示实验、流动演示实验两部分。
各实验具体内容如下: 第1部分流线流谱演示实验1、1 实验目的1)了解电化学法流动显示原理。
2)观察流体运动的流线与迹线,了解各种简单势流的流谱。
3)观察流体流经不同固体边界时的流动现象与流线流谱特征。
1、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见图1、1。
图1、1 流线流谱实验装置图说明:本实验装置包括3种型号的流谱仪,Ⅰ型演示机翼绕流流线分布,Ⅱ型演示圆柱绕流流线分布,Ⅲ型演示文丘里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段纵剖面上的流谱。
流谱仪由水泵、工作液体、流速调节阀、对比度调节旋钮与正负电极、夹缝流道显示面、灯光、机翼、圆柱、文丘里管流道等组成。
1、3 实验原理流线流谱显示仪采用电化学法电极染色显示技术,以平板间夹缝式流道为流动显示平面,工作液体在水泵驱动下从显示面底部流出,工作液体就是由酸碱度指示剂配制的水溶液,在直流电极作用下会发生水解电离,在阴极附近液体变为碱性,从而液体呈现紫红色。
在阳极附近液体变为酸性,从而液体呈现黄色。
其她液体仍为中性的橘黄色。
带有一定颜色的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紫红色与黄色相间的流线或迹线。
流线或迹线的形状,反映了机翼绕流、圆柱绕流流动特性,反映了文丘里管、孔板、突缩、突扩、闸板等流道内流动特性。
流体自下而上流过夹缝流道显示面后经顶端的汇流孔流回水箱中,经水泵混合,中与消色,循环使用。
实验指导与分析如下:1)Ⅰ型演示仪。
演示机翼绕流的流线分布。
由流动显示图像可见,机翼右侧即向天侧流线较密,由连续方程与能量方程可知,流线密,表明流速大、压强低;而机翼左侧即向地侧流线较稀疏,表明速低、压强较高。
这表明机翼在实际飞行中受到一个向上的合力即升力。
本仪器通过机翼腰部孔道流体流动方向可以显示出升力方向。
此外,在流道出口端还可以观察到流线汇集后,并无交叉,从而验证流线不会重与的特性。
2)Ⅱ型演示仪。
演示圆柱绕流流线分布。
当流速较小时,零流线在前驻点分成左右2支,经90°点后在圆柱后部后驻点处二者又合二为一。
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某个科学现象或原理。
二、实验器材:
1. 实验装置:描述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主要组成部分。
2. 实验材料:描述实验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水、盐等。
三、实验步骤:
描述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四、实验结果:
描述实验的观察结果。
五、实验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科学解释。
六、实验结论:
结合实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七、实验心得: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心得体会。
以上为演示实验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添加引言、目的、材料和方法等部
分。
此外,还要注意实验报告的书写规范、语言准确性和逻辑性,以及图片、表格等辅助材料的使用。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
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
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有重要意义。
要使演示实验真正达到演示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目的明确,忌随心所欲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
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
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
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讲授"平抛运动"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演示实验比较多。
如抛出的粉笔头、桌上滚落的玻璃球、水流的喷射、平抛运动演示仪、闪光照相等。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这一规律。
我们利用演示实验都应清楚地显示出演示内容的本质特征。
当然实验时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再比如,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
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调整吊盘上的重物的重量,使木块在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檫力。
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一、雅各布天梯
1、实验目的:了解气体弧光放电原理。
2、实验原理:雅各布天梯中的两电极构成一梯形,下段间距
小,场强大。
二根呈羊角形的管状电极,一极接高压电,另一个接地。
在2-5万伏高压下,两电极最近处的空气首先被击穿,形成大量的正负等离子体,即产生电弧放电。
空气对流加上电动力的驱使,使电弧如一簇簇圣火似地向上爬升,随着电弧被拉长,电弧通过的电阻加大,当电流送给电弧的能量小于由弧道向周围空气散出的热量时,电弧就会自行熄灭。
在高压下,电极间距最小处的空气还会再次被击穿,发生第二次电弧放电,如此周而复始。
3、实验步骤:打开电源,观察湖光的产生移动及消失。
二、辉光球演示实验
1、实验原理:玻璃球中充有某种气体,通常情况下不由于各
种因素影响,气体中总有一些离子和电子,球内电极接高频高压电源时,在电场作用下,离子运动加速,碰撞空气分子产生新电离,同时出现正负离子重合,而发生辉光,玻璃球内气体不同,球内压强不同,球内压强不同,所产生的辉光颜色不同,当用手触摸玻璃球表面时,手的感应使球内电场改变,辉光形式也随之改变。
2、试验操作及现象:通电后打开开关,用手触碰球体,光向
手处移动。
我的感想:在这次物理演示实验中,我收获颇丰。
亲自观测使我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而是通过实际的观测,了解物理知识,加深印象。
而各种有趣的实验也提升了我对于物理的兴趣,让我在课下了解物理知识,增加物理素养。
楞次定律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姓名:佟玉强学号:1416010416 一,实验目的:
验证楞次定律,演示证明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即来拒去留。
二,实验装置:
三个空心铝管,a铝管表面没有孔洞,b铝管表面有少许孔洞,c铝管表面有大量孔洞。
三,实验过程:
将两块大小相同的永磁体置于a,c两个铝管的上端管口处,保持静止,同时释放两个永磁体。
观察者观察两只铝管最下端的观察口,哪一个铝管中的永磁体先落下。
(由于b铝管孔洞的多少介于a与c之间,为对照组,所以实验只进行a,c两组即可)
四,实验结果:
铝管c中的永磁体明显比铝管a中的永磁体下落的慢。
因为铝管上没有孔洞相当于只有一根闭合线圈。
而有多个孔洞的铝管相当于多个有闭合线圈构成的螺线管,线圈之间产生了磁通量变化激发了磁场从而出现了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即来拒去留。
五,实验缺点:
1)演示内容单一,只演示了楞次定律阻碍相对运动的特性,而没有演示出“增反减同”
这一特性。
2)实验现象不直观,永磁体下落快,看不到永磁体在铝管内的运动情况。
试实验一:探究磁铁的秘密一、实验名称:探究磁铁的秘密二、实验材料:条形磁铁、橡皮、回形针、塑料尺子、粉笔、铁钉、木块、布条、玻璃片、陶瓷小勺、大头钉等。
三、实验步骤:1.将实验用品依次摆放在桌面上,/用条形磁铁的一端靠近橡皮。
/发现磁铁吸不住橡皮,把橡皮放到标注吸不住的盒子里。
2.用条形磁铁靠近回形针,/发现回形针被吸住,/把回形针放到标注吸住的盒子里。
3.用同样的方法依次靠近其余的物品,磁铁能吸住的物品放在标注吸住的盒子里,吸不住的物品放在标注吸不住的盒子里。
4.观察标注吸住盒子里的所有物品,/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铁做的。
实验结论:磁铁能吸引铁。
实验完毕,请整理实验器材。
一、实验名称:研究布料的特点二、实验器材:棉布、化纤布、丝绸、盛有水的水槽、烧杯。
三、实验步骤:1.把棉布放在手中,用手直接感知棉布,摸一摸。
/发现棉布手感柔软。
用同样的方法摸一摸化纤布和丝绸,/发现化纤布和丝绸手感都很柔软。
2.用手拉一拉棉布,/发现棉布被拉长了,松手后,发现棉布又回到原来的样子。
同样用手拉一拉化纤布和丝绸,/发现化纤布和丝绸同样被拉长,松手后,同样回到原来的样子。
说明棉布、化纤布和丝绸都有弹性。
3.把同样大小的棉布、化纤布、丝绸浸泡在水中一段时间,/取出棉布,在烧杯上方挤压,/发现能挤出水。
同样的方法挤压化纤布、丝绸,/发现都能挤出水。
观察烧杯里水的多少,/发现水有多有少,说明棉布、化纤布、丝绸都有吸水性,不同布料的吸水性能不一样。
实验结论:布料具有柔软、弹性和吸水性的特点实验完毕,请整理实验器材。
一、实验名称:研究金属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铝条、铜条、铁条、砂纸、锤子、铁砧子三、实验步骤:1.拿出铝条,用砂纸打磨铝条,/发现铝条表面具有银白色的光泽。
拿出铜条,用砂纸打磨铜条,/发现铜条表面具有紫红色的光泽。
拿出铁条,用砂纸打磨铁条,/发现铁条表面具有银白色的光泽。
说明:铝条、铜条、铁条具有金属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