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 格式:wps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一、目的和范围1.1 目的为确保输血科血液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输血科相关工作人员和输血科内的所有血液管理活动。
二、血液管理的基本原则2.1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输血活动时,必须始终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2.2 规范化操作所有的血液管理活动必须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严禁任意操作。
2.3 信息记录与管理所有的血液管理活动必须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存。
三、血液管理的具体要求3.1 血液储存和保管3.1.1 血液储存室的建设必须符合相关规范,保持洁净、干燥、通风良好和恒温恒湿。
3.1.2 血液的储存必须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3.1.3 血液分类和储存要按照不同血液成分的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和混淆。
3.2 血液的采集和配血3.2.1 血液采集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遵循无菌操作和消毒要求。
3.2.2 配血必须进行有效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2.3 血液的输血需遵循血型相容原则,确保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输血操作和监测3.3.1 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指标的检测,确保适宜的输血量和速度。
3.3.2 输血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遵循无菌操作和消毒要求。
3.3.3 输血过程中必须进行密切监测,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指标的监测。
3.4 输血反应的处理和报告3.4.1 对于出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必须立即停止输血,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3.4.2 输血反应必须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医务人员,确保及时的处理和跟踪。
3.4.3 输血反应的原因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血液管理的责任和监督4.1 相关人员的责任4.1.1 输血科血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血液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医院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输血科血库的工作,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编制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本工作制度适用于医院输血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输血科血库管理人员、输血科医生、输血科技师和输血科护士等。
第三条输血科血库的工作目标是保证输血品质的安全、提高供血效率、提供优质的输血服务。
第四条输血科血库的工作原则是安全第一、科学规范、服务至上、依法办事。
第五条输血科血库的工作职责包括:血液采集、鉴定、储存、配血、输血、质控和管理等。
第六条输血科血库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输血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
第七条输血科血库应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第八条输血科血库应保证血液储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完好性,及时进行维修和检查。
第九条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健全血液档案管理制度,确保血液的追溯来源和使用情况的可查性。
第十条输血科血库应进行科学的血液资源管理,保证血液的合理利用,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血液资源情况。
第二章血液采集和管理第十一条所有参与血液采集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采血标准和要求进行操作。
第十二条血液采集应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采集的血液品质安全。
采集时应核实献血者的身份和献血资格,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
第十三条血液采集后,应及时进行血型和常规检测,确保血液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检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
第十四条血液采集后,应按照规定的温度要求进行储存,确保血液的保存质量。
采用专门的冷藏设备和储存器具,严禁使用过期或破损的设备。
第十五条对于无菌操作不当、血液品质出问题或其他异常情况的血液,应进行标记和隔离处理,绝不能投入正常使用。
第十六条血液采集和管理应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包括血液来源、数量、保存期限、使用情况等,便于追溯和管理。
第三章血液鉴定和配血第十七条输血科血库必须具备血型鉴定和配血工作所需的设备和仪器,并配备有相应的技术人员。
输血科管理制度、程序性文件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输血科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输血科(血库)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血液的采购、储存、发放、质量控制、输血前检测、输血技术操作、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第三条输血科(血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四条输血科(血库)应当配备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输血业务水平。
第五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加强与其他科室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输血安全。
第二章血液采购与储存第六条输血科(血库)应当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制定血液采购计划,报请医院审批后实施。
第七条血液采购应当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血液制品生产厂家或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质量保障、供货时间等条款。
第八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对采购的血液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产品合格证、批号、有效期、储存条件等,确保血液质量。
第九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建立健全血液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储存条件符合要求,防止血液质量受损。
第十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定期对储存的血液进行质量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三章血液发放与质量控制第十一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建立健全血液发放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发放血液,确保血液发放正确、及时。
第十二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对发放的血液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保存期限等,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第十三条输血科(血库)应当对发放的血液进行记录,包括血液品种、数量、发放时间、使用科室等信息,便于追溯和统计。
第四章输血前检测与技术操作第十四条输血前检测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的重要环节,输血科(血库)应当严格执行输血前检测制度。
第十五条输血前检测包括受血者血型、抗体筛查、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等,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范本一、工作目标和职责1. 确保输血工作安全、高效进行。
2. 准确管理和储存血液和血液制品。
3. 确保输血操作符合医疗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
4. 协助医务人员共同完成输血工作。
二、工作时间和岗位职责1. 工作时间:根据医院具体安排,包括早班、中班、晚班和夜班。
2. 血库管理员:- 负责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采购、验收、核对及储存工作。
- 负责血袋和血浆袋的登记、管理和储存。
- 负责记录和更新库存信息,保证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有效管理。
- 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工作。
- 进行血液及相关物品的保养和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 参与传染病筛查和质量控制工作。
3. 输血操作员:- 根据医嘱,准备血液和血液制品,并进行身份核对。
- 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工作。
- 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注,确保操作规范及安全。
- 记录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 参与传染病筛查和质量控制工作。
- 维护输血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工作流程和规范1. 血液储存:- 血袋、血浆袋和其他血液制品应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储存。
- 定期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检查和清点,确保质量和有效期限。
2. 输血操作:- 操作人员应对血袋和血浆袋等血液制品进行核对,确保患者身份和配血的准确性。
- 输血操作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保证操作规范和安全。
- 输血时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
3. 血液库存管理:- 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并与记录进行核对。
-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过期品应及时淘汰和销毁。
- 严格遵守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原则,合理分配和利用血源。
四、安全和质量控制1. 严格遵守血液操作规范和消毒操作制度,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无菌。
2. 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参与传染病筛查,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4. 定期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输血科(血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障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规范输血流程,我院设立输血科(血库),依法进行输血管理。
本制度旨在明确输血科的管理职责、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血液安全。
二、管理机构1. 输血科(血库)设立主体为医院,负责输血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 输血科(血库)设立的领导机构为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主任委员,输血科科主任担任副主任委员,其余相关部门主管担任委员。
3. 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监督输血工作的开展,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输血的管理规章制度。
三、管理职责1. 输血科(血库)负责医院输血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
2. 输血科(血库)负责建立完善的血液储存、管理系统,并确保血液安全。
3. 输血科(血库)负责建立输血流程规范,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
4. 输血科(血库)负责组织输血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5. 输血科(血库)负责对输血设备及设施的检测、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6. 输血科(血库)负责建立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输血信息的追溯和审核。
7. 输血科(血库)负责与相关部门及组织进行沟通,及时处理输血过程中的问题和投诉。
8. 输血科(血库)负责定期进行血液品质监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操作流程1. 输血前准备(1)患者需要接受输血治疗时,医生需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输血,制定输血方案。
(2)根据医生开具的输血申请单,由护士或医技人员前往血库领取相应的血液制品。
2. 输血过程(1)护士或医技人员核对患者及血液制品信息,确保无误后,开始输血。
(2)仔细观察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处理。
3. 输血后处理(1)输血结束后,护士或医技人员需将相关信息记录在病历中,并及时归档。
(2)患者需观察输血后反应,必要时继续追踪监测。
五、设备和设施管理1. 输血设备和设施应每日进行检查和清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并进行定期检测。
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一、为确保安全输血,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度的质量意识及法制观念,严格执行献血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随时保持头脑清醒地工作。
二、各种实验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各种试剂坚持购买使用三证齐全产品,所用试剂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以保证质量。
四、接受标本和发放血液必须坚持“三查”、“七对”制度,准确无误后才可签收、签发。
五、血型鉴定和配血试验必须坚持复核制度。
两人上班时,每次均由另一人复查;只一人上班时,本人也需做两次,并盖上复核章、签上姓名,方可发出报告。
六、配血标本必须使用近期新鲜的,即要求无输血治疗三天内的,若在输血治疗24小时后或大量输血1000ml以上,还需配血的,要重抽标本方能体现受血者体内免疫现状,以保证配合试验的有效性。
七、工作间安装空调,保证任何季节工作温度控制在20~24℃,亦是试剂保存条件要求,避免造成微柱内试剂蒸发干枯。
八、每次收到血站发回的血制品,必须按照入库、贮存制度认真检查核对,合格者尽快放入专用冰箱分类依次存放,不得混放。
九、定期对各仪器进行检查、核对。
平时注意观察离心机转速;水浴箱、孵育箱温度在规定范围内;冰箱内应有温度记录仪,贮血冰箱每天人工观察四次,并作好记录。
若发现异常立即设法解决,并报告主任。
十、认真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各种记录须详细、完整、全签名,保存10年。
十一、做好各项统计工作,每月需对临床用血的成分血比例、输血反应反馈情况等做出统计汇总上报医务科和市血站。
十二、血费及配血检查费收取需及时查对,确认取血单与申请单、配血报告单上患者信息一致,不得有误。
取血单上必须有请求医生,取血者和发血者全名签字,并保证帐目月底统计与血站及财务科核对无误。
十三、根据输血科质量控制标准,建立质量考核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每次必须达标。
十四、输血科的主要质量控制标准如下:①诊断检查质量标准血型定型试剂质检合格率100%血型正反定型检查率100%血型定型差错率0%交叉配血差错率0%输血前检查记录完整率100%②血液贮存血液内外包装验收合格率100%入库、出库记录完整率100%血库冰箱报警装置完好率100%血库冰箱温度记录完整率100%不同血型、品种、规格的贮存分别存放不同日期血液贮存依次存放全血保存温度2—6℃新鲜冰冻血浆贮存温度-20℃以下一年血小板贮存条件20—24℃轻振荡5天③血制品外观需无溶血、变色、气泡和凝块等;血袋标签清楚、填写完整、准确;各项质量指标达国家标准要求。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
本规范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医院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1. 引言医院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内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负责储存、检验和输血血液制品的供应。
为了确保血液供应的安全和有效,建立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血库存储管理制度2.1. 血液储存设备血库应配备符合质量管理规定的冰箱、冷藏柜和冷冻库等设备,以确保血液制品的冷链质量。
2.2. 血液储存条件管理血库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符合储存要求。
同时,应建立血液储存记录,包括温度记录和储存时间。
3. 血库血液采集管理制度3.1. 血液采集流程管理血库应制定血液采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操作规范,包括献血者的登记信息、采集设备的消毒和血液采集的血袋选择等。
3.2. 血液采集器具管理血库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血液采集器具,并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3. 血液采集者培训和质量控制血库应定期进行血液采集者的培训,包括血液采集技巧、安全操作和血源管理等。
同时,还应建立血液采集绩效评估和质量考核,确保血液采集的质量和安全。
4. 血库血液检验管理制度4.1. 血液检验项目和方法管理血库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确定血液检验的项目和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操作规范。
4.2. 血液检验设备和试剂管理血库应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检验设备和试剂,并按照规定进行设备的维护和试剂的储存。
4.3. 血液检验结果评估和报告血库应对血液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报告,及时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给临床科室,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
5. 血库血液制品的发放和管理制度5.1. 血液制品发放程序和要求血库应建立血液制品的发放程序和要求,包括发放血液制品的申请和审核流程、发放数量和发放时间等。
5.2. 血液制品的储存和保管血库应按照规定储存和保管血液制品,包括不同类型血液制品的分开存储和储存条件的要求。
5.3. 血液制品的追溯和回收血库应建立血液制品的追溯和回收程序,及时准确地追溯使用的血液制品信息,并对过期或损坏的血液制品进行回收。
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
本规范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血库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血库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保障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血库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血库设立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血库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实施,定期评估和持续改进。
2. 质量管理委员会由血库主任、质量管理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临床用血管理负责人、采购负责人、储存负责人、检验负责人、输血医学负责人等组成。
3. 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4. 血库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与安全管理。
三、血液质量控制1. 血液采集(1)采集人员必须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过专业培训。
(2)采集前,采集人员应向献血者详细讲解献血流程、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征得献血者同意。
(3)采集设备、容器和耗材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定期进行消毒和维护。
(4)采集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血液质量。
2. 血液储存(1)储存设备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
(2)血液储存温度、湿度和环境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实时监测和记录。
(3)血液储存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期限,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测。
(4)储存人员必须持有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过专业培训。
3. 血液检验(1)检验人员必须持有执业检验师资格证书,并经过专业培训。
(2)检验设备、试剂和耗材必须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并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
(3)检验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4)检验结果应及时反馈给临床用血部门,并做好记录和存档。
4. 血液发放(1)发放人员必须持有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并经过专业培训。
(2)发放血液前,必须核对患者信息、输血申请单和检验报告,确保血液与患者相匹配。
(3)发放血液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血液质量。
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一、输血科(血库)是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直接实施医院输血管理、监督、检测的临床科室,全面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输血科(血库)各项工作制度:(1)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2)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3)样品登记、各种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4)血液储存、运输、发放制度;(5)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职业暴露应急制度;(6)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7)污物处理制度;(8)血液报废制度;(9)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保养制度;(10)检验报告结果保密制度;(11)血液及血液成分登记、记录管理和保存制度;(12)工作环节查对、交接班制度;(13)消毒制度;(14)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及备案制度等。
三、输血科(血库)建立完整的实验和仪器标准操作规程:(1)血液入库、贮存、发放规程;(2)血样采集和送检规程;(3)临床输血检测操作规程;(4)仪器使用操作规程;(5)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操作规程;(6)应急预案;等。
四、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血液质量管理和输血安全意识,加强业务技能,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医院制定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输血科标准操作程序》开展工作,保证用血安全。
五、输血科(血库)有职责和义务向临床医师提供输注血液和血液成分的咨询意见或建议,参与指导和协助临床输血和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六、医院统一使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血站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对血站供应的血液做好核查工作;核查内容如下:(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7)储存条件;(8)血袋是否破损、血液是否存在凝块、溶血、气泡等。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七、对入库血液应及时做好登记,登记时必须核对血型、血量、采血时间及血液质量检查,并按血型、种类、时间有序存放在血液专用冰箱内,所备各型血液及血液制品,应有明显标志;定期检查储存血液的质量,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八、发放血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同时检查血液质量包括外观及内在的质量,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血液一律不得出库;各科室应由医护人员取血,并配备专用血液运输箱贮存、运输血液,严格遵守《xx市医疗机构血液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要求;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九、在接收标本时要认真核查、签字。
核查申请单上各项内容是否填写完整,号码是否一致。
必须保证标本准确可
靠,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应通知病房重新留取,留样标本应在2-6℃冰箱保存7天以上备查。
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血时,必须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和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除盐水法外应加做酶法、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或抗人球法等其中一种,对可疑结果应重复检查,并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汇报,与临床相关科室保持密切联系。
十一、每日检查冰箱温度,同时观察血液质量,严格按照血液有效期限保存血液,发现质量可疑时,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理,避免血液过期。
十二、加强消毒管理,并按照要求进行生物监测:(1)血迹、体液及时消毒;(2)物表、地面、空气每日消毒;(3)贮血冰箱内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4)消毒剂应进行有效浓度监测,消毒容器定期消毒;(5)消毒工作完整记录。
十三、患者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相关疾病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发现输血后感染相关疾病及较严重的输血反应要追踪查因,及时与供血机构联系,做好协调处理事项。
十四、交接班工作有记录;每天下班前,检查室内用电情况,冰箱、冰柜等是否正常;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十五、加强输血科(血库)仪器管理,熟悉各种仪器性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每天检查科内各种仪器设备是否完好、正常,并做好登记使用记录;定期检查及校正各种仪器,做好维护和计量工作。
十六、每批新购进的试剂必须进行质量鉴定,符合要求才能用于试验;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作为科室常规化、制度化的质量保证体制。
十七、主动深入临床科室,分析临床各科的用血情况,对临床用血进行动态观察,加强输血质量的管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