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10.23 MB
- 文档页数:71
脾功能亢进ct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脾功能亢进(splenic hyperfunction)是指脾脏在正常状况下增大并出现异常的功能活动。
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和造血器官,起着滤波、贮存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老化细胞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脾脏可能会发生亢进,导致其功能异常增强。
脾功能亢进可以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等。
这些病因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脾脏的免疫反应和造血功能,使其发生亢进现象。
临床上,脾功能亢进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可通过获取多层次的断层图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针对脾功能亢进,C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脾脏的大小、形态和密度等指标,进而判断脾脏是否存在亢进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并重点关注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和科研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CT诊断脾功能亢进的关键指标和标准。
这对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脾功能是否亢进、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脾功能亢进的CT诊断标准。
通过对脾功能亢进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的诊断手段,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在论文或文章中对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和顺序。
合理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介绍脾功能亢进和其对人体的影响,引发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提供对整篇文章的预期。
1.3 目的:明确表达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保读者了解研究的动机和重要性。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
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
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脾脏疾病的CT诊断作者:张艳雄综述何继勇审校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84-02作者简介:张艳雄(1974.5-),男,本科,党员,主治医师,放射科主任。
脾脏属网状内皮系统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尽管磁共振、核医学和超声成像对其检查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CT仍是脾脏检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因其具有高峰对比强化,特别是现代多排螺旋CT的应用,它具有连续数据采集和克服病人呼吸运动伪影的优点,从而使脾脏病理学的改变得以充分显示,对微小实质性病变和血管异常的检查更具有独到之处。
本文就应用螺旋CT进行脾脏病变检查作一介绍。
1 检查方法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非离子型造影剂按2ml/kg计算注射量,以3ml/s速度注射,动脉期为注药后27-30s开始扫描,门脉期为注药后60-70s。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螺距为1.0,5mm准直,层厚为10mm连续重建。
延迟扫描(注射后3-5min)可对某些疾病的鉴别发挥更大作用。
2 正常脾脏的CT表现脾脏位于左上腹,由淋巴滤泡和网状内皮细胞以及散在分布的血窦组成。
脾脏的大小个体差异较大,在CT图像上其长轴不超过5个肋单元,厚不超过4.5cm,下缘不超过肝脏下缘,其前缘和后缘不超过中线[1]。
在CT平扫图上正常脾脏密度均匀一致。
它的增强早期是不均匀强化的,这是由于血液通过血窦时分成两路到达脾静脉,一部分血液经过脾索通过“开放循环”到达脾静脉,余下的血液经过“封闭循环”直接建到达脾静脉,它不影响脾索血流,后者为一更迅速过程,由于上述原因,这种不同的血流就产生了不规则的和迂回的增强表现,这种表现被命名为网格状图形强化。
约有50%的正常脾脏在动态CT上表现不均匀性增强,其中66%的病例可在血管造影中表现此种强化。
这种不均匀性增强由于团状对比增强的缘故而在螺旋CT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在大多数CT扫描中都可见。
脾脏正常表现、常用测量径线、肿大临床诊断、X线平片测量、B超测量、 CT测量和影像图判断脾大症状指南脾脏的正常表现脾的大小、重量还因不同年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而异,在成年人、通常大约10cm长,6cm宽,3-4cm 厚。
在老年人则趋减小。
在成年人脾平均重量的为150g(正常范围为80-300g,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血液的含量) 。
脾脏常用的测量径线1、脾厚径(t):脾门中心层面之脾内缘至脾外缘的最短径。
2、脾长径(b):脾门中心层面脾的最长径(前后直线)。
3、脾上、下径(I):脾的上缘至脾的下缘的垂直距离,即脾下极床位减去脾上极床位。
4、脾肋单元计数(ru):脾最大截面之层面脾外缘占据肋单元数。
脾脏肿大的临床诊断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2、中度肿大:脾肿大超过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
3、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超过前正中线,也称巨脾。
X线平片测量1、可依据临床诊断标准。
2、长径超过15cm,宽径超过8cm可诊断脾肿大。
明显增大时可引起左膈升高,胃泡右移,左肾轮廓影向内下方移位。
B超测量1、轻度肿大:脾形态饱满,长径>12.0cm,厚度>4.0cm,脾门静脉内径>0.8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仰卧位时可探及脾脏下缘,实质回声颗粒增粗。
2、中度肿大:脾形态饱满且边界不规则,脾门切迹变浅,长>13.0cm,厚>5.0cm,脾静脉内径>1.0cm,右侧卧位左肋缘下长>4.0cm或平脐,实质回声明显增粗。
3、重度肿大:大小形态失常,长>15.0cm,厚>5.0cm,脾静脉>1.2cm,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实质回声颗粒明显增粗,脾门周围有低回声结节(副脾及肿大的淋巴结)。
4、巨大脾:脾脏大小形态明显失常,脾门切迹消失,右侧卧位脾下缘超过脐孔下甚至达盆腔,实质内有钙化斑及占位病变。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的意思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是指在脾脏的CT或MRI影像上发现的小而密集的异常区域。
这种病变在临床上可能具有不同的原因和意义。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的准确意义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确定。
可能的原因包括:
1.血管病变:脾脏点状高密度影可以是脾梗死的表现。
脾梗死是指脾脏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部分脾组织坏死。
常见的原因包括脾动脉栓塞、脾静脉血栓形成等。
2.脾脏结节:脾脏点状高密度影可能是由脾脏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引起的结节。
常见的脾脏结节包括血管瘤、淋巴瘤、转移瘤等。
3.感染性疾病:脾脏点状高密度影也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如脾脏脓肿、结核等。
脾脏点状高密度影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纤维化、肉芽肿等。
因此,在临床上发现脾脏点状高密度影时,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活检等)来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