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基础知识——中国话剧史略
- 格式:pptx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87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影视简史第一节初期电影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中国电影的拓荒期(1896-1931)。
早期电影主要为短故事片,到1926年掀起“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的浪潮,直到1930年有声电影出现。
电影的诞生电影最初在中国被称为“西洋影戏”,1896年由欧洲传入上海和香港。
中国放映电影的第一人是上海徐园主人徐凌云。
中国第一部电影出现于1905年,是由北京泰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拍摄、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任庆泰所建“大观楼电影院”是北京第一家带有专业性质的电影院。
上海是早期电影发展的重要基地。
1913年郑正秋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劳工爱情》是我国库存最早的一部短故事片。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1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拍摄的《阎瑞生》。
香港的第一部短故事片是1913年由主持“人我镜”剧社的黎民伟拍摄的《庄子试妻》,在这部戏中出演的严姗姗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完成的《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开创了中国有电影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
它标志着中国电影草创期的结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影片主演者王汉伦是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
这一时期的电影公司,除“明星公司”外,还有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等。
“古装片”、“武侠片”1926年下半年开始的四年多时间里,中国电影兴起了“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等商业电影的创作热潮。
“古装片”又称“稗史片”,基本根据旧文学素材改编,多演绎“才子佳人”或“英雄佳人”故事。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美人计》和民新影片公司的《西厢记》是其中较为优秀者。
1928年明显公司的《火烧红莲寺》引起了“武侠神怪片”的创作热潮,一时间“到处有火,有寺必烧”,出现了《火烧青龙寺》、《火烧百合台》、《火烧剑锋寨》等一系列作品。
目录一话剧:话剧介绍二演员篇:表演:1话剧表演艺术2表演艺术基础知识3表演动作4表演技巧5演员的表演技巧语言表现:1说话的基本要求2话剧演员的舞台发声3台词的处理三导演篇四剧本篇:1选本子,改本子2话剧剧本创作3剧本创作步骤4剧本三大忌5剧本不光讲求可看性还要考虑可行性五参考网站一话剧话剧介绍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
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
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二演员篇A表演1话剧表演艺术话剧表演和影视有所不同。
用一个晚上是不可能完全提及的。
从表演方面看,理论是重要的,但关键还是实践。
表演,首先要接触表演元素。
我国从五十年代开始,专业院校都用苏联的理论。
这里讲的表演元素也是根据苏联的大纲。
但并非只有一种理论。
我们主要还是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套表演元素。
*规定情境这是不能以个人意愿来作改变的。
作者已经写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了。
而里面的情节发展,人物,人物关系都已经定了。
如果要改变,必须通过全剧组的一致认可才能够改变。
中国戏剧知识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几种代表性的戏剧形式进行概述。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剧,表演者通过扮演神明和传递神话故事,来祈求丰收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宫廷戏曲是最受尊崇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在宫廷中演出,供皇帝和贵族观赏。
元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融合了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近代以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新的表演形式逐渐兴起,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戏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式美。
戏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脸谱和唱腔、豫剧的快板和曲调,都是中国戏剧形式中独具特色的元素。
此外,中国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和华丽的服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中国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意义。
传统戏剧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教育观众。
故事情节通常以善恶对立和正邪斗争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剧中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唱腔、动作和化妆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快板演唱而闻名。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评话和唱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中国话剧的历史脉络文/ 宋宝珍2007年,中国话剧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迎来它的百年庆典。
遥想一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帝制还没有结束,清朝的统治已是内外交困,岌岌可危。
开始于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至少让传统的士大夫认识到,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至尊的强国,在国力、教育、科技等许多方面,它已远远地落后于他国。
于是,中国人要放眼世界,要学以致强。
一批又一批聪慧的少年,被以国家的名义派往西洋(欧美)、东洋(日本),学习技能,吸纳经验,以便将来能够治国安邦。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的诸位名家,多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而中国现代戏剧的诸位名家,如欧阳予倩、李叔同、田汉、夏衍等,也是在日本的文化土壤中,萌生了创立中国新剧的心志。
1907年2月,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其成员效法日本的新派剧、新剧,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第3幕,同年6月,又演出了根据美国斯妥夫人的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作为中国话剧的创始者,李叔同扮演了茶花女,欧阳予倩参演了《黑奴吁天录》。
他们的演出,与传统的中国戏曲方式不同,不仅屏弃了程式化的歌舞演唱,而且还像实生活一样展示了剧中人的行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上海已经出现了西方侨民的戏剧演出,上海的新式学堂里也出现过仅以对白演故事的学生戏剧,但是因为这类演出的社会影响有限,人们还是习惯于把春柳社在东京的演出,当成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中国话剧在其早期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种称谓,为了区别于历史久远的中国戏曲,人们叫它“新剧”、“新戏”、“文明戏”、“戏剧”等,直到1928年4月,才由著名戏剧导演洪深提议,经由戏剧界同人附议,将这种效法西方的现代舞台艺术形式,命名为“话剧”。
意思是这种戏剧主要是以言说和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
“话剧”这个名称从此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
回顾中国话剧的历史,可以说它是生于忧患,长于危难,应时而生,应运而起。
清朝衰亡之后,各地军阀蜂起混战,中国的文化环境未见改善,创始期的话剧步履艰难。
编导艺考文学艺术常识(文常)备考课程编导艺考文常笔记精要中国戏剧第一章先秦到六朝中国戏曲萌芽于原始歌舞,是由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
先秦到六朝主要是戏曲的萌芽期。
第一节原始到商周一、原始歌舞原始时期出现了以装扮为主要艺术手段的歌舞活动,其体现出艺术发生之初的几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的模拟表演;二、具有综合性,歌唱、舞蹈、器乐结合;三、具有娱神的仪式性。
二、巫傩祭仪商周时期,歌舞由集体活动发展成少数人的娱乐,出现了以娱神为目的,兼以娱人的巫觋表演,在南方尤为兴盛。
巫傩是盛行于商周的一种逐鬼除疫的祭祀仪式。
据淮南子记载,其核心人物是“方相氏”。
秦汉以后,傩祭宗教色彩淡化,逐渐显示娱人的特点。
到宋代宫廷傩舞中,方相氏已由将军、门神等代替。
第二节春秋到南北朝戏剧一、俳优春秋战国时期从巫觋中分化出“优”,或称“俳优”、“倡优”。
他们是宫廷中专攻帝王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擅长歌舞模仿,一般由男子充任。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优孟衣冠”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先秦俳优的状况。
二、角抵戏汉代出现了“百戏”,其中以“角抵戏”最引人瞩目。
角抵戏源于上古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最初指两个人徒手搏斗以角力之大小的武术表演。
西汉以后演变成一种有固定内容和情节,又角力者装扮人物的故事表演。
当时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它已经具有了角色扮演、情节、假定情景和较强的娱乐性,可谓中国戏曲的萌芽。
三、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出现了呈现戏曲雏形的歌舞戏,代表曲目有《拔头》、《大面》、《踏摇娘》。
这些歌舞戏中已经呈现出“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的典型特征:有人物化妆表演、有问答对话、有线索单纯的故事、有戏剧冲突的情节等。
第二章唐、宋时期第一节隋唐戏剧隋代增设剧场、成立乐曲机关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戏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首先,《拔头》、《大面》、《踏摇娘》等歌舞戏继续流行,不过经过革新后更具有戏剧性,体现在:一、踏摇娘表演者由男角色变为女角色;二、增加“典库”调弄,表演者由两人增加到三人;三、添加了乐器伴奏;四、增添了一些科介;五、除伴唱还增加了说白。
中国戏剧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话剧的发端是春柳社。
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是: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春柳社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1907年6月,春柳社又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
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这一时期的春柳又被称作是后期春柳。
所谓幕表剧,就是指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附上重要的对话,而其余部分则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进化团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
进化团的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迦茵小传》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
多用明场,少用暗场。
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
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
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戏剧协社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
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
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第一章话剧之印象活动目标:1.了解话剧的基本概念和中国话剧的发展史.2。
感受话剧的艺术特点(一)理论篇1。
什么是话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舞台性对话性直观性综合性2。
话剧与音乐剧、歌剧、舞剧、戏曲之间的关系。
戏剧,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1)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歌舞剧、戏曲等。
a.话剧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
例如:《陈毅市长(选场)》《三块钱国币》等。
b。
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
如《白毛女》。
歌剧可以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也可三者兼有。
c。
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语言来表现。
d。
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越剧、吕剧、川剧、黄梅戏、河北梆子、豫剧、山东茂腔、粤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戏剧、悲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
3.中国话剧的发展中国话剧诞生于1907年,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程。
《雷雨》、《茶馆》、《蔡文姬》等经典名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人。
以林兆华、徐晓钟为代表的话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话剧民族化中国话剧—剧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曲美学融入话剧创作,实现了百年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诗化“联姻"。
100年前,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很快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100年间,小小舞台演绎离合悲欢、善恶忠奸、苦乐酸甜,见证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沧海桑田;100年后,艺术奇葩老树根深,时见新枝吐嫩芽,常闻幼蕾发芬芳……舞台,打开一扇时代的窗.从留下的老照片来看,100年前,青年李叔同反串的茶花女依然惊艳。
无怪当时的日本戏剧评论家说:“中国的演员,在乐座上演《茶花女》一剧,实在非常好……尤其李君的优美婉丽,绝非本国演员所能比拟。
2023年全国戏剧影视编导考试影视剧编导基础必备知识点影视剧编导是指负责影视剧创作和导演的专业人员。
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创作和导演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本文将介绍2023年全国戏剧影视编导考试中的影视剧编导基础必备知识点,供考生参考。
一、编剧基础知识1. 剧本结构:剧本的结构包括序幕、主体和尾声,要注重整体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 剧本写作技巧:要注重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冲突和转折的处理。
3. 对白的创作:要注重对白的真实性与生活化,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借助情感和对话来传递信息。
二、导演基础知识1. 剧本分析:要对剧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剧本的主题、风格和内涵,明确创作的目标和理念。
2. 演员指导:要具备良好的演员指导能力,根据角色特点和剧情需要,引导演员的表演,塑造角色形象。
3. 拍摄技巧:要熟悉摄影机的使用和镜头语言的表达,掌握合适的镜头运动和拍摄角度,使画面有艺术感和张力。
三、影视剧创作知识1. 创作理念:要有明确的创作理念,对影视剧的主题、风格和表现手法有清晰的认识。
2. 角色塑造:要具备创造性的角色塑造能力,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情感的交织,使角色有血有肉、形象鲜明。
3. 故事情节:要注重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紧凑性,避免拖沓和牵强,提高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四、影视剧导演技巧1. 导演语言:要熟悉导演语言,掌握符号、隐喻等艺术手法,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的运用来诠释剧本思想。
2. 剪辑技巧:要了解剪辑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合理安排镜头的顺序和节奏,使得整体剪辑具有戏剧性和张力。
3. 音效运用:要善于利用音效来营造氛围和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使得声音与画面相得益彰。
五、影视剧制作流程1. 制作前期:包括项目策划、剧本创作、选角和拍摄准备等。
2. 拍摄制作:包括选景、摄影、灯光和音频等工作。
3. 后期制作:包括剪辑、特效、音乐和配音等工作。
六、影视剧市场和发展趋势1. 影视市场分析:了解国内外影视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掌握市场的热点和趋势。
编导戏剧文艺基础知识编导戏剧文艺基础知识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编导戏剧文艺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填空1、中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总称百戏,汉代又称角抵戏。
2、中国古代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3、中国南北朝的乐舞节目《踏谣娘》反映了妇女的痛苦生活。
4、唐宋时期流行的参军戏渊源于秦汉时的俳优.5、宋元时南方的曲调统称南曲,盛行于元明。
6、我国民间出现的最早的剧场是宋代的勾栏,大者可容数千人。
7、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的地方,后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8、元曲是杂剧和散区的合称,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9、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10、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其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是红娘。
11、元末明初的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12、我国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的戏剧是《赵氏孤儿》、其作者是纪君祥。
2010年,陈凯歌的电影版《赵氏孤儿》颠覆了古典戏剧的故事,融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
13、我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临川四梦是《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14、《牡丹亭》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杜丽娘和柳梦梅。
15、清代最为著名的戏剧作家是洪升和孔尚任,他们的代表作品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16、我国近代以来的最为流行的戏曲剧种是京剧,他主要是西皮和二簧的结合、并吸取其他剧种的优点而形成。
17、乾隆末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把二簧戏带进北京,后逐渐发展成京剧。
18、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