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__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课件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70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1)根本原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过程: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殖民扩张——荷兰、英国崛起(1)荷兰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重点深化]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及其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近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开端。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线索2 反侵略——对外民族战争(1)清政府爱国将领的抵抗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③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全民族抗战(1937~1945)①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③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线索2 反侵略——对外民族战争(1)清政府爱国将领的抵抗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③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全民族抗战(1937~1945)①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③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线索2 反侵略——对外民族战争(1)清政府爱国将领的抵抗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4)全民族抗战(1937~1945)①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③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
线索3 求独立、求民主——民主革命与国内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①条件:鸦片战争激化国内矛盾;连年自然灾害;拜上帝教创立。
②过程金田起义→攻克南京,建立政权→天京事变,由盛而衰→天京陷落。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
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5日后)。
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上海)。
2.两个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1.北洋军阀统治的分期及政治特点(1)分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第七单元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6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想。
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
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严重受阻。
专题二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专题三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