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都是改变钢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在热量来不及传到钢件心部时就立即淬火,从而使表层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有的良好韧性,常用于机床主轴、发动机曲轴、齿轮等。

表面淬火所采用的快速加热方法有多种,如电感应、火焰、电接触、激光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电感应加热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就是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一定的交流电(有高频、中频、工频三种),使感应线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称为涡流。由于集肤效应,涡流主要集中在钢件表层。由涡流所产生的电阻热是钢件表层被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即向钢件喷水,将钢件表面淬硬。

感应电流的频率愈高,集肤效应愈强烈,故高频感应加热用途最广。高频感应加热常用的频率为200~300 kHz,此频率加热速度极快,通常只有几秒钟,淬硬层深度一般为0.5~2mm,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质量好,加热温度和淬硬层深度交易控制,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缺点是设备昂贵,需要专门的感应线圈。因此,主要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轴、齿轮等零件。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合适的化学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以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理化性能。化学热处理的种类很多,依照渗入元素的不同,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以适应不同的场合,其中以渗碳应用最广。

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分解出来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层。渗碳是采用密闭的渗碳炉,并向炉内通以渗碳剂(如煤油),加热到900~950℃,经较长的时间保温,使钢件表层增碳。渗碳件通常采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渗碳后渗层深一般为0.5~2mm,表层含碳量wc将增至1%左右,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表层硬度达到56~64HRC,因而耐磨;而心部因仍是低碳钢,故保持其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渗碳主要用于即承受强烈摩擦,又承受冲击或循环应力的钢件,如汽车变速箱齿轮,活塞销、凸轮、自行车和缝纫机的零件等。

淬火热处理后硬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淬火热处理后硬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淬火后硬度不足的情况, 这是热处理淬火过程中常见的缺陷。硬度不足有时表现为整个工件硬度值偏低, 有时是局部硬度不够或产生软点。淬火时硬度不足的原因很多,与材料内在的冶金缺陷、选材不当、错料; 设计上的结构工艺性差、加热工艺、冷却介质、冷却方法以及回火温度等都有密切关系。综合了一些实际请总结出了这么几点常见的可能因素造成:1、原材料问题 (1) 原材料选择不当或发错料。应该用高碳钢或中碳钢制造的零件而错用成低碳钢; 应该用合金工具钢制造的零件错用成普通高碳钢。 (2) 原材料显微组织不均匀。如碳化物偏析或聚集现象, 铁素体成大块状分布, 出现石墨碳, 严重的魏氏组织或带状组织等。 2、加热工艺问题 (1) 淬火加热温度偏低, 保温时间不足也是淬火后硬度不足的原因。如亚共析钢, 当加热温度在AC3与AC1之间时, 则因铁素体未全部溶于奥氏体, 淬火后不能得到均匀一致的马氏体而影响工件硬度。金相分析时可见未溶铁素体(2) 淬火加热温度过高, 保温时间过长。对于工具钢, 当钢的加热温度过高时, 大量碳化物溶于奥氏体, 大大地增加了奥氏体的稳定程度, 使马氏体开始转变点降低, 因而淬火后工件中保留大量残余奥氏体, 使淬火后工件的硬度下降。金相分析时, 可见未溶的碳化物稀少, 残余奥氏体量明显多。 (3) 淬火加热时, 工件表面脱碳, 使表面硬度不足。金相分析时, 表面有铁素体及低碳马氏体。当磨去表面脱碳层后, 硬度便达到要求。工件在一般箱式炉中未加保护或保护不良的情况下加热, 或者在脱氧不良的盐浴炉中加热, 都会

产生氧化脱碳现象。

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一.化学热处理工艺及应用 除渗碳、渗氮外,渗金属主要有渗Al、Cr、V、Si、B、S等金属和非金属。下面简单介绍。 1.渗铬 适用于各种钢制件的耐磨性、耐蚀性和抗高温氧化能力。 渗后硬度:低碳钢为200~250HV;高碳钢为1250~1300HV。 渗层深度:一般为0.10~0.30mm。 渗层金相组织:低碳钢50%左右铬在铁素体中的固溶体;高碳钢由铬的碳化物(Cr7C3)、(CrFe)7C3组成。 渗铬方法:固、液、气体渗,还有真空渗等。 固体法:将以下配方研成粒度小于50目(约0.297mm)粉末,然后装箱进行。 配方1:50%~55%铬铁粉末+40~50%氧化铝+2~3%氯化铵。 配方2:60%~65%铬铁粉末+30~35%耐火土+3~4%氯化铵。 装炉温度为800~850℃,保温1~1.5h后升温到1000~1050℃.。保温12~15h(视层深要求而定)。然后随炉冷却600~700℃出炉空冷即可。 液体法:采用70%氯化钡+30%氯化钠为基盐。将金属铬或铬铁粉末经盐酸处理后放入基盐中,加热到1000~1050℃保温1.0~1.5h即开始渗,同时应不间断地用惰 性气体或还原气体保盐浴表面不被氧化。 气体法:利用干净铬块+氯化铵+氢气,在950~1100℃通入氯化铜蒸汽进行。渗铬后的处理:在一定载荷下工作并要求一定的强度的零件,渗铬后正火处理可细化晶 粒,提高基体强度和韧性,淬火和回火处理可根据需要调整基体的性能。 2、渗B 渗硼是指将工件放在一定比例的含硼介质中加热。 适用范围:提高各种钢、铸铁和粉末冶金等材料制作的工件耐磨性。 渗后硬度:900~1200H V0.1以上。 金相组织:为致密的单相Fe2B。

常用热处理工艺【详情】

常用的几种热处理方法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收集整理! 更多相关表面处理及精密零件加工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1.常用热处理方式 1.1.退火 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在此温度下保温,然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几种。 a.将钢加热到预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称为完全退火.目的是降 低钢的硬度,消除钢中不均匀组织和内应力. b.把钢加热到750度,保温一段时间,缓慢冷却至500度下,最后在空气中冷却叫球 化退火。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主要用于高碳钢。 c.去应力退火又叫低温退火,把钢加热到500~600度,保温一段时间,随炉缓冷到 300度以下,再室温冷却.退火过程中组织不发生变化,主要消除金属的内应力。 1.2.正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正火的主要目的是细化组织,改善钢的性能,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正火与退火工艺相比,其主要区别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稍快,所以正火热处理的生产周期短。故退火与正火同样能达到零件性能要求时,尽可能选用正火。 1.3.淬火 将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某一温度(45号钢淬火温度为840-860℃,碳素工具钢的淬火温度为760~780℃),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在水(油)中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与退火、正火处理在工艺上的主要区别是冷却速度快,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组织是钢经淬火后获得的不平衡组织,它的硬度高,但塑性、韧性差。马氏体的硬度随钢的含碳量提高而增高。

1.4.回火 钢件淬硬后,再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 淬火后的钢件一般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回火后才能使用。因为淬火钢的硬度高、脆性大,直接使用常发生脆断。通过回火可以消除或减少内应力、降低脆性,提高韧性;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淬火钢的力学性能,达到钢的使用性能。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A 低温回火150~250.降低内应力,脆性,保持淬火后的高硬度和耐磨性。 B 中温回火350~500;提高弹性,强度。 C 高温回火500~650;淬火钢件在高于500℃的回火称为高温回火。淬火钢件经高温淬火后,具有良好综合力学性能(既有一定的强度、硬度,又有一定的塑性、韧性)。所以一般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常采用淬火后的高温回火处理。轴类零件应用最多。 淬火+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 2.Q235热处理工艺 Q235属于碳素结构钢,含碳量大概0.12%-0.2%之间,相当于普通的10、20钢,淬火后硬度改变不大。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韧性和焊接性能,综合性能好,能满足一般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的要求。 Q235一般买来就用不热处理,一般它都用在工程上大量需要钢材的地方,数量巨大,一般是热轧后就使用,热轧也就是有正火这个热处理,不热处理的原因有几个: 1)这些场合不需要太高的力学要求。 2)这些钢构件的体积太大了,你想热处理也不现实。 3)这些钢很多情况下要被焊接使用的,你热处理了被焊接后也被焊接过程中将焊缝的 热处理给破坏了。 4)材料价格便宜,质量要求比较低,而且是低碳钢,热处理的效果也不太好。 5)如果非要用Q235淬出硬度那只能渗碳,但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Q235在理论上是可以淬火得到马氏体的。但是由于马氏体碳过饱和度很低,淬火后的硬度很低,只有170HBS左右。而这种钢的供应状态硬度大概就有144HBS左右(出

完整版实验报告40钢试样退火正火淬火热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_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工程材料_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年月日 专业班号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交报告日期年月日 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报告退发(订正、重做)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名称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碳钢热处理操作。 (2)学会使用洛氏温度计测量材料的硬度性能值。 (3)利用数码显微镜获取金相组织图像,掌握热处理后的钢的金相组织分析。 钢的组织和性能影响。T12探讨淬火温度、淬火冷却温度、回火温度二、实验内容 (1)40钢试样退火、正火、淬火、热处理。 (2)用洛氏硬度计测定试样热处理实验前后的硬度。 (3)观察样品,获取其纤维组织图像 对照金相图谱,分析讨论本次实验可能获得的典型组织:片状珠光体、片状马氏体、板条状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等的金相特征。三、实验概述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1(.

Fe-FeC状态图和C-曲线是制定碳钢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热3处理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2)基本组织的金相特征 碳钢经热退火后可得到(近)平衡组织,淬火之后则得到各种不平衡组织。普通热处理除退火、淬火之外还有正火和回火。这样在研究钢热处理后的组织时,还要熟悉索氏体、托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式体等基本组织的金相特征。 (3)金相组织的数码图像 金相组织照片可提供材料内在质量的大量信息及数据,金相分析是材料科研、研发及生产中的重要分析手段。 XJP-6A金相显微镜数字采集系统是在XJP-6光学显微镜基础上,添加光学适配镜,通过图像采集和信息化处理,提供计算机数码图像的系统,可获得真实、精细的影像,以及高品质的金相显微组织照片 四、实验材料及设备 (1)砂纸、玻璃板、抛光机等金相制样设备。 (2)40钢 (3)马福电炉 (4)洛氏硬度计 (5)淬火水槽、油槽 (6)铁丝、钳子 金相显微镜、数码金相显微镜)7(.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都是改变钢件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仅对其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是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层很快达到淬火温度,在热量来不及传到钢件心部时就立即淬火,从而使表层获得马氏体组织,而心部仍保持原始组织。表面淬火的目的是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原有的良好韧性,常用于机床主轴、发动机曲轴、齿轮等。 表面淬火所采用的快速加热方法有多种,如电感应、火焰、电接触、激光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电感应加热法。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就是在一个感应线圈中通以一定的交流电(有高频、中频、工频三种),使感应线圈周围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这个电流称为涡流。由于集肤效应,涡流主要集中在钢件表层。由涡流所产生的电阻热是钢件表层被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随即向钢件喷水,将钢件表面淬硬。 感应电流的频率愈高,集肤效应愈强烈,故高频感应加热用途最广。高频感应加热常用的频率为200~300 kHz,此频率加热速度极快,通常只有几秒钟,淬硬层深度一般为0.5~2mm,主要用于要求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质量好,加热温度和淬硬层深度交易控制,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缺点是设备昂贵,需要专门的感应线圈。因此,主要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的轴、齿轮等零件。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合适的化学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以改变钢件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的力学性能或理化性能。化学热处理的种类很多,依照渗入元素的不同,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等,以适应不同的场合,其中以渗碳应用最广。 渗碳是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分解出来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层。渗碳是采用密闭的渗碳炉,并向炉内通以渗碳剂(如煤油),加热到900~950℃,经较长的时间保温,使钢件表层增碳。渗碳件通常采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渗碳后渗层深一般为0.5~2mm,表层含碳量wc将增至1%左右,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表层硬度达到56~64HRC,因而耐磨;而心部因仍是低碳钢,故保持其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渗碳主要用于即承受强烈摩擦,又承受冲击或循环应力的钢件,如汽车变速箱齿轮,活塞销、凸轮、自行车和缝纫机的零件等。

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

渗碳淬火工艺 1、钢的淬火 钢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最重要,也是用途最广泛的工序。淬火可以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为了消除淬火钢的残余应力,得到不同强度,硬度和韧性配合的性能,需要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所以淬火和回火又是不可分割的、紧密衔接在一起的两种热处理工艺。淬火、回火作为各种机器零件及工、模具的最终热处理是赋予钢件最终性能的关键工序,也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淬火的定义和目的 把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这种热处理操作称为淬火。钢件淬火后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图4为渗碳齿轮20CrNi2Mo材料淬火、回火工艺。 温830℃ 度 ℃油 冷200℃ 8 空冷 时间h 图4 渗碳齿轮20CrNi2Mo材料淬火、回火工艺 淬火的目的一般有: 1.1.1 提高工具、渗碳工件和其他高强度耐磨机器零件等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例如高速工具钢通过淬火回火后,硬度可达63HRC,且具有良好的红硬性。渗碳工件通过淬火回火后,硬度可达58~63HRC。 1.1.2 结构钢通过淬火和高温回火(又称调质)之后获得良好综合力学性能。例如汽车半轴经淬火和高温回火(280~320HB)及外圆中频淬火后,不仅提高了花键耐磨性,而且使汽车半轴承受扭转、弯曲和冲击载荷能力(尤其是疲劳强度和韧性)大为提高。 淬火时,最常用的冷却介质是水、盐水、碱水和油等。通常碳素钢用水冷却,水价廉易得,合金钢用油来冷却,但对要求高硬度的轧辊采用盐水或碱水冷却,辊面经淬火后硬度高而均匀,但对操作要求非常严格,否则容易产生开裂。 1.2 钢的淬透性 2.2.1 淬透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钢材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即钢材淬透能力),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顶端淬火法)淬火获得的有效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透性是每种钢材所固有的属性,淬硬层愈深,就表明钢的淬透性愈好,例如45、40Cr 、42CrMo钢三种

热处理工艺淬火

热处理工艺-淬火 淬火工艺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硬度、强度、耐磨性以满足零件的使用性能。淬火工艺应用最为广泛,如工具、量具、模具、轴承、弹簧和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切削加工机床、气动工具、钻探机械、农机具、石油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飞机等零件都在使用淬火工艺。 (1)淬火加热温度 淬火加热温度根据钢的成分、组织和不同的性能要求来确定。亚共析钢是AC3 (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是AC1 (30~50℃)。 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若选用低于AC3的温度,则此时钢尚未完全奥氏体化,存在有部分未转变的铁素体,淬火后铁素体仍保留在淬火组织中。铁素体的硬度较低,从而使淬火后的硬度达不到要求,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力学性能。若将亚共析钢加热到远高于AC3温度淬火,则奥氏体晶粒回显著粗大,而破坏淬火后的性能。所以亚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选用AC3 (30~50℃),这样既保证充分奥氏体化,又保持奥氏体晶粒的细小。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一般推荐为AC1 (30~50℃)。在实际生产中还根据情况适当提高20℃左右。在此温度范围内加热,其组织为细小晶粒的奥氏体和部分细小均匀分布的未溶碳化物。淬火后除极少数残余奥氏体外,其组织为片状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细小的碳化物质点。这样的组织硬度高、耐磨性号,并且脆性相对较少。 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不能低于AC1,因为此时钢材尚未奥氏体化。若加热到略高于AC1温度时,珠光体完全转变承奥氏体,并又少量的渗碳体溶入奥氏体。此时奥氏体晶粒细小,且其碳的质量分数已稍高与共析成分。如果继续升高温度,则二次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致使奥氏体晶粒不断长大,其碳浓度不断升高,会导致淬火变形倾向增大、淬火组织显微裂纹增多及脆性增大。同时由于奥氏体含碳量过高,使淬火后残余奥氏体数量增多,降低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因此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1太多是不合适的,加热到完全奥氏体化的ACm或以上温度就更不合适。 在生产实践中选择工件的淬火加热温度时,除了遵守上述一般原则外,还要考虑工件的化学成分、技术要求、尺寸形状、原始组织以及加热设备、冷却介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加热温度予以适当调整。如合金钢零件,通常取上限,对于形状复杂零件取下限。

化学热处理与表面涂层在工具中的应用

化学热处理与表面涂层在工具中的应用 渗氮 高速钢、基体钢、热模具钢和高碳高铬钢中都含有大量形成氮化物的合金元素,渗氮层的表面硬度高达1000HV以上,大幅度提高了耐磨性,并降低了摩擦系数。渗氮处理已广泛应用于刀具、冷作模具和热作模具的热处理。 (1)刀具渗氮 高速钢刀具和以高速钢为基的钢结硬质合金刀具都可以在磨刃之后进行渗氮处理。高速钢中含有大量的Cr、V、W、Mo等形成氮化物元素,渗氮后表面硬度很高,但渗氮层的脆性很大,如果处理不当,易崩刃。所以高速钢渗氮应采用短时渗氮和低氮势。一般在560℃渗氮,时间为20~60min,氨分解率在70%~90%范围内调节。高速钢刀具渗氮不允许出现化合物层,扩散层的总深度控制在0.01~0.03mm之间,对于刃口较厚的连续切削的刀具可取上限,刃口较薄的刀具应取下限。刀具在使用过程中经过重复磨刃之后,只要前刃面或后刃面之一保留着渗氮层,仍然可以收到提高切削寿命的效果。 (2)冷作模具渗氮 冷挤压凸模、冷镦凸模和冷锻模常用高速钢或基体钢制造,渗氮温度恰好在高速钢和基体钢的回火温度范围内。在淬火回火并加工至最终形状之后进行短时渗氮,渗层深度只需略大于允许的磨损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模具寿命。基体钢或低碳高速钢克服了普通高速钢易开裂、易崩刃的缺点,但耐磨性不如高速钢。经过短时渗氮后三者的耐磨性则达到同样水平。所以用基体钢或低碳高速钢制造冷挤压模并进行短时渗氮处理,是大幅度提高其寿命的有效措施。高碳高铬工具钢制造的冷作模具也可以通过渗氮提高表面耐磨性,但渗氮温度应降至500℃,以减小基体硬度下降的幅度。 高速钢、基体钢、高碳高铬工具钢等高合金工具钢渗氮时间不宜过长,渗氮层深度不宜过深,表面不应出现化合物层,否则会引起崩刃或剥落。低合金钢制造的冷作模具不宜进行渗氮处理,因低合金工具钢的回火稳定性差,在渗氮温度下硬度已降至40HRC以下。 (3)热作模具渗氮 热作模具钢含有Cr、Mo、W、V等形成氮化物元素,渗氮后表面化合物层

表面热处理方法

表面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 表面热处理是通过改变零件表层组织,以获得硬度很高的马氏体,而保留心部韧性和塑性(即表面淬火), 或同时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以获得耐蚀、耐酸、耐碱性,及表面硬度比前者更高(即化学热处理)的方法。 火焰表面淬火 用乙炔-氧或煤气-氧的混合气体燃烧的火焰,喷射到零件表面上,快速加热,当达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或用乳化液进行冷却 淬透层深度一般为2-6mm,过深往往引起零件表面严重过热,易产生淬火裂纹。 表面硬度:钢可达HRC65,灰铸铁为HRC40-48,合金铸铁为HRC43-52 这种方法简便,无需特殊设备,但易过热,淬火效果不稳定,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适用于单件或小批生产的大型零件和需要局部淬火的工具或零件,如大型轴类、大模数齿轮等 常用钢材为中碳钢,如35、45及中碳合金结构钢(合金元素<3%),如40Cr,65Mn等,还可用于灰铸铁、合金铸铁件。 碳含量过低,淬火后硬度低,而碳和合金元素过高,则易碎裂,因此,以含碳量右0.35-0.5%之间的碳素钢最适宜。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将工件放入感应器中,使工件表层产生感应电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加热到淬火温度后,立即喷水冷却,使工件表层淬火,从而获得非常细小的针状马氏体组织。 根据电流频率,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可以分为: 高频淬火;100-1000kHz. 中频淬火;1-10kHz. 工频淬火;50Hz 1表层硬度比普通淬火高2-3HRC,并具有较低的脆性: 2疲劳强度,冲击韧性都有所提高,一般工件可提高20-30%: 3变形小: 4淬火层深度易于控制: 5淬火时不易氧化和脱碳: 6可采用较便宜的低淬透性钢: 7操作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率高

金属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与应用

课程:学生姓名:学号:课程教师:

金属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与应用 姓名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为提高金属表面机械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通常需要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热处理。此项技术正逐步朝着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方向发展。本文论述了渗硼、渗碳、真空化学热处理、催渗、等离子化学热处理等化学热处理技术在金属材料表面加工中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简介了复合处理新兴工艺并展望了化学热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化学热处理;金属材料;渗硼;电化学热处理 Metal surface chem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ZHANG Dan-ting (School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the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of the metal surface,it usually requires chemical 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 surface.This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toward low energy consumption,les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irection gradually.This article discusses applicat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metallic material’s chemical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boronizing,carburizing,vacuum heat chemical treatment,reminders infiltration and the plasma chemical treatment;Introduce the composite processing technology briefly and outlook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Key Words:Chemical treatment;Metallic materials:Boriding;Electrochemical heat treatment 金属材料表面化学热处理是表面合金化与热处理相结合的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它是利用元素扩散性能,使合金元素渗人金属表面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其基本工艺过程是:首先将工件置于含有渗入元素的活性介质中加热到一定温度,是活性介质通过分解并释放出欲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活性原子被工件表面吸附并溶入表面,溶入表面的原子向金属表层扩散渗入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从而改变工件表层、组织和性能[1]。根据渗入元素的活性介质所处状态不同,化学热处理可分为:固体法、液体法、气体法和等离子法。 通过一定的化学热处理工艺,金属表层、过渡层与心部,在成分、组织和性能上有很大差别。强化效果不仅与各层的性能有关,而且还与各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关。如渗碳表面层的碳含量及其分布、渗碳层深度和组织等均可能影响材料渗碳后的性能。 当前,我国热处理已有了不少重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着的差距,这种差距是深层次的。因此对化学热处理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列举渗硼、渗碳、真空化学热处理、催渗、等离子化学热处理等表面处理技术来说明近年来工艺发展的趋势。

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入含有活性原子的特定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一种或几种元素(如C、N、Si、B、Al、Cr、W等)渗入工件表面,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工件使用性能要求的热处理工艺。其特点是既改变工件表面层的组织,又改变化学成分。它可比表面淬火获得更高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并可提高工件表层的耐蚀性和高温抗氧化性。 各种化学热处理都是由以下三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1)分解由介质中分解出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 2)吸收工件表面对活性原子进行吸收。吸收的方式有两种,即活性原子由钢的表面进入铁的晶格形成溶体,或与钢中的某种元素形成化合物。 3)扩散已被工件表面吸收的原子,在一定温度下,由表面往里迁移,形成一定厚度的扩散层。 1、渗碳: 渗层组织:淬火后为碳化物、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渗层厚度(mm),0.3~1.6,表面硬度,57~63HRC,作用与特点,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渗碳温度(930℃)较高,工件畸变较大;应用,常用于低碳钢、低碳合金钢、热作模具钢制作的齿轮、轴、活塞、销、链条。 渗碳件渗碳后,都要进行淬火、低温回火,回火温度一般为150~200℃。 经淬火和低温回火后,渗碳件表面为细小片状回火马氏体及少量渗碳体,硬度可达58~64HRC,耐磨性能很好。心部组织决定于钢的淬透性。普通低碳钢如15、20钢,心部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硬度为10~15HRC。低碳合金钢如 20CrMnTi心部组织为回火低碳马氏体、铁素体及托氏体,硬度为35~45HRC,具

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及一定的塑性。 2.液体氮化 也称软氮化,低温氰化,或者氮碳共渗,在渗氮过程中,碳原子也参与,因而比一般的单一气体渗氮具有更高的渗速,在渗层表面硬度相当的情况下,氮化层的脆性也比气体氮化小,软氮化因此得名。氮化主要是往炉中加入纯氨,在200℃以上氨分解为活性氮原子,在500~580℃时,活性氮原子往钢件表面渗氮和扩散,得到0.3~0.5mm厚的高硬度、耐腐蚀、抗疲劳的氮化层。 把含碳物质和氨同时通入炉内就是碳氮共渗,又叫氰化。它兼有渗碳和氮化的性能,氰化温度低于渗碳,使工件变形小,而氰化速度比渗碳和氮化快,生产周期短。老的液体氮化法主要原料是氰化钠,所以也有叫低温氰化的,硬化层中的氮比碳的浓度高,因而氮碳共渗的称法又被广泛采用在氮化的过程中,当活性较大时,表面生成很薄的化合物层(10~30μm的ε相),随后便是γ`和扩散层。当活性较小时,表面化合物相可以不出现,从而获得得以弥散硬化为主的组织3.离子氮化 是利用辉光放电这一物理现象对金属材料表面强化的氮化法。在低压的氮气或氨气等气氛中,炉体和被处理工件之间加以直流电压,使产生辉光放电,在被处理表面数毫米处出现急剧的电压降,气体中的离子,向阴极移动,当接近工件表面时,由于电压降剧降而被强烈加速,轰击工件表面,离子具有的动能转变为热能,加热了被处理的工件,同时一部分离子直接注入工件表面,一部分离子引起阴极溅射,从工件表面“溅射出”电子和原子,“溅出”的铁原子和由于电子作用而形成的原子态氮相结合,形成FeN。FeN由于吸附和在表面上蒸发,因受

热处理习题及问题详解

第1章钢的热处理 一、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6.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和三种。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7.按回火温度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 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二、选择题 1.过冷奥氏体是温度下存在,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Ms B.M f C.A1 2.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亚共析钢则应该选择在。 C o C o A.Ac1+30~50B.Ac cm以上C.Ac3+30~50 3.调质处理就是。 A.淬火+低温回火B.淬火+中温回火C.淬火+高温回火 4.化学热处理与其他热处理方法的基本区别是。 A.加热温度B.组织变化C.改变表面化学成分 5.零件渗碳后,一般需经处理,才能达到表面高硬度和耐磨的目的。 A.淬火+低温回火B.正火C.调质 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 A.组织形态 B.合金成分 C.含碳量 7.直径为10mm的40钢其整体淬火温度大约为() A.750℃B.850℃C.920℃ 8.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 A.起始晶粒度 B.实际晶粒度 C.理论晶粒度 D.本质晶粒度 9.钢渗碳的温度通常是()。 A.600~650℃ B.700~750℃ C.800~850℃ D.900~950℃ 10.贝氏体转变属于()。 A扩散型相变B.无扩散型相变C.半扩散型相变D.其它 11.T12钢消除网状渗碳体应采用()。 A. 正火 B. 球化退火 C. 去应力退火 D. 完全退火 三、判断题 1.淬火后的钢,随回火温度的增高,其强度和硬度也增高。() 2.本质细晶钢是指在任何加热条件下均不会粗化的钢。() 3.钢中碳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淬火加热温度越高。() 4.高碳钢中用正火代替退火,以改善其可加工性。() 5.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时,若将温度降到M f点以下则可全部转变。() 6.45钢在水和油中冷却时,其相应临界淬透直径D0水和D0油的关系是D0水

化学热处理技术

化学热处理技术应用和发展 摘要:浅谈化学热处理原理、反应机理,以及化学热处理分类、应用和发展前景、技术特点 关键词:化学热处理;碳渗;氮渗;稀土化学 前言 化学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金属和合金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它的工艺过程一般是:将工件置于含有特定介质的容器中,加热到适当温度后保温,使容器中的介质(渗剂)分解或电离,产生的能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或离子,在保温过程中不断地被工件表面吸附,并向工件内部扩散渗入,以改变工件表层的化学成分。通常,在工件表层获得高硬度、耐磨损和高强度的同时,心部仍保持良好的韧性,使被处理工件具有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一、化学热处理原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活性物质的原子渗入工件的表层中,改变其表层的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是表面合金化与热处理相结合的一项工艺技术。 二、化学热处理的过程 化学热处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即①化学渗剂分解为活性原子或离子的分解过程;②活性原子或离子被金属表面吸收和固溶的吸收过程;③被渗元素原子不断向内部扩散的扩散过程。 (1) 分解过程 渗剂通过一定温度下的化学反应或蒸发作用,形成含有渗入元素的活性介质,然后通过活性原子在渗剂中的扩散运动而到达工件的表面。 (2) 吸收过程 渗入元素的活性原子吸附于工件表面并发生相界面反应,即活性物质与金属表面发生吸附—解吸过程。

(3) 扩散过程 吸附的活性原子从工件的表面向内部扩散,并与金属基体形成固溶体或化合物。 三、化学热处理的分类 1.按渗入元素的数量分类 (1)单元渗:渗碳,渗氮,渗硫,渗硼,渗铝,渗硅,渗锌,渗铬,渗钒等。 (2)二元渗:碳氮共渗,氮碳共渗,氧氮共渗,硫氮共渗,硼铝共渗,硼硅共渗,硼碳共渗,铬铝共渗,铬硅共渗,铬钒共渗,铬氮共渗,铝稀土共渗,铝镍共渗等。 (3)多元渗:氧氮碳共渗,碳氮硼共渗,硫氮碳共渗,氧硫氮共渗,碳氮钒共渗,铬铝硅共渗,碳氮氧硫硼共渗等。 2.按渗剂的物理形态分类 (1) 固体法:颗粒法,粉末法,涂渗法(膏剂法、熔渗法),电镀、电泳或喷涂后扩散处理法。 (2) 液体法:熔盐法(熔盐渗、熔盐浸渍、熔盐电解),热浸法(加扩散处理〕,电镀法(加扩散处理),水溶液电解法。 (3) 气体法:有机液体滴注法,气体直接通人法,真空处理法,流态床处理法。 (4) 辉光离子法:离子渗碳或碳氮共渗,离子渗氮或氮碳共渗.离子渗硫,离子渗金属。 3.按钢铁基体材料在进行化学热处理时的组织状态分类 (1) 奥氏体状态:渗碳,碳氮共渗,渗硼及其共渗,渗铬及其共渗。渗铝及其共渗,渗钒、渗钦、渗错等。 (2) 铁素体状态:渗氮,氮碳共渗,氧氮共渗及氧氮碳共渗,渗硫,硫氮共渗及硫氮碳共渗,氮碳硼共渗,渗锌。 4.按渗入元素种类分类 (1) 渗非金属元素:渗碳,渗氮,渗硫,渗硼,渗硅。 (2) 渗金属元素:渗铝,渗铬,渗锌,渗钒。

热处理淬火及变形

热处理工艺、操作与变形关系 一、预处理 淬火前通过对工件进行消除应力、改善组织的预备热处理,对减少淬火变形是非常有利的。预处理一般包括球化退火、消除应力退火,有些还采用调质或正火处理。 ①消除应力退火: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表层在加工方法、背吃刀量、切削速度等的影响下,会产生一定的残余应力,由于其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工件在淬火时产生了变形。为了消除这些应力的影响,淬火前将工件进行一次消除应力的退火是必要的。消除应力退火的温度一般为500-700 ℃,在空气介质中加热时,为防止工件产生氧化脱碳可采用500-550 ℃进行退火,保温时间一般为2-3h。工件装炉时要注意可能因自重引起的变形,其他操作同一般退火操作。 ②以改善组织为目的的预热处理:这种预处理包括球化退火、调质及正火等。 ——球化退火:球化球退火是碳素工具钢及合金工具钢在热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球化退火后所获得的组织对淬火变形趋势影响很大。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退火后的组织来减少某些工件有规律的淬火变形。 ——其他预处理:为减少淬火变形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如调质处理、正火处理等。针对工件产生淬火变形的原因及工件所用材料,合理地选用正火、调质等预处理对减少淬火变形是有效的。但应对正火后引起的残余应力及硬度提高对机加工的不利影响应给予注意,同时调质处理对含W Mn 等钢可减少淬火时胀大,而对GCr15等钢种的减少变形作用不大。 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分清淬火变形产生的原因,即要分清淬火变形是由残余应力引起的还是由组织不佳引起的,只有这样才能对症处理。若是由残余应力引起的淬火变形则应进行消除应力退火而不用类似调质等改变组织的预处理,反之亦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减少淬火变形的目的,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以上各种预处理的具体操作同其他相应操作,此处不赘述。

常用钢号热处理淬火回火温度对照表

常用钢号热处理淬火回火温度对照表(生产经验) 常用钢号热处理淬火回火温度对照表,热处理工作十五年的经验总结,此为实际生产所用,可能与教科书太一样,生产经验,仅做参考。以下HB代表布氏硬度值,HRC代码洛氏硬度C标尺。 1.45# 淬火温度830℃ 水冷硬度要求 HB229-269 回火温度 570 硬度要求 HB197-235, 回火温度 620 2.40Cr 淬火温度850℃ 油冷硬度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520 硬度要求 HB229-269, 回火温度 580 硬度要求 HB197-235,回火温度 640 3.35SiMn 淬火温度870℃ 油(水)冷硬度要求 HB330-360,回火温度 360 硬度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500 硬度要求 HB229-269,回火温度 560 硬度要求 HB197-235,回火温度 620 4.35CrMo 淬火温度870℃ 油(水)冷硬度要求 HB330-360,回火温度 360 硬度要求 H B260-300,回火温度 500 硬度要求 HB229-269,回火温度 560 硬度要求 HB197-235,回火温度 620 5.30Cr2Ni2Mo 淬火温度870℃ 油冷硬度要求 HB290-341,回火温度 560 硬度要求 HB2 60-300,回火温度 600 硬度要求 HB229-269,回火温度 640 6.34Cr2Ni2Mo 淬火温度870℃油硬度要求 HB290-341,回火温度 560硬度要求 HB260-300, 回火温度 600硬度要求 HB229-269,回火温度 640 7.34Cr2Ni3Mo 淬火温度870℃ 油冷硬度要求 HB330-360,回火温度 380 硬度要求 H B290-341,回火温度 560 硬度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600 硬度要求 HB229-269,回火温度 640 8.34CrMo1A 淬火温度870℃油冷硬度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590 硬度要求 HB22 9-269,回火温度 630 9.35CrMoSi 淬火温度930℃ 油冷硬度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600 硬度要求 HB2 29-269,回火温度 640 10.38CrMoA1 淬火温度930℃ 油冷硬度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600 硬度要求 HB 229-269,回火温度 690 11.40CrMnMo860℃油硬度要求 HB330-360,回火温度 480硬度要求 HB290-341,回火温度 520硬度 要求 HB260-300,回火温度 580硬度要求 HB229-269,回火温度 640

表面化学热处理技术

化学热处理 渗碳: 为了获得高硬度、高耐磨的表面及强韧的心部,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加低温回火处理。按渗碳介质可分为:气体渗碳、液体渗碳、固体渗碳。 渗氮: ①渗氮层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②渗氮层比热容打,在钢件表面形成压应力层可显著提高耐疲劳性能,渗氮层的耐疲劳性优于渗碳层;③渗氮层表面有化学稳定性高的ε相,能显著提高耐腐蚀性。 渗氮能形成性能优越的渗氮层,但由于工艺时间太长,使得生产率太低,成本高,应尽量少采用。渗氮一般用在强烈磨损、耐疲劳性要求非常高的零件,有的场合是除要求机械性能外还要求耐腐蚀的零件。 碳氮共渗(俗称“氰化”): 按工艺温度分:低温碳氮共渗(520-580℃),工艺温度低,共渗过程是以氮原子为主、碳原子为辅的渗入过程,俗称“软氮化”;中温碳氮共渗(780-880℃);高温碳氮共渗(880-930℃)。 优点:①与渗碳相比处理温度低,渗后可直接淬火,工艺简单,晶粒不易长大,变形裂倾向小,能源消耗少,共渗层的疲劳性和抗回火稳定性好;②与渗氮相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对材料适用广。 氮碳共渗: 氮碳共渗起源于西德,是在液体渗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期氮碳共渗是在含氰化物的盐浴中进行的。由于处理温度低,一般在500-600℃,过程以渗氮为主,渗碳为辅,所以又称为“软氮化”。 氮碳共渗工艺的优点如下:①氮碳共渗有优良的性能:渗层硬度高,碳钢氮碳共渗处理后渗层硬度可达HV570-680;渗氮钢、高速钢、模具钢共渗后硬度可达HV850-1200; 脆性低,有优良的耐磨性、耐疲劳性、抗咬合性和耐腐蚀性。②工艺温度低,且不淬火,工件变形小。③处理时间短,经济性好。④设备简单,工艺易掌握。存在问题是:渗层浅,承受重载荷零件不宜采用。 渗硼: 渗硼是一种有效地表面硬化工艺。将工件置于能产生活性硼的介质中,经过加热、保温,使硼原子渗入工件表面形成硼化物层的过程称为渗硼。金属零件渗硼后,表面形成的硼化物(FeB、Fe2B、TiB2、ZrB2、VB2、CrB2)及碳化硼等化合物的硬度极高,热稳定性。渗硼钢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耐热性均比渗碳和渗氮高。 渗铝: 在一定温度下使铝渗入工件表面的工艺称为渗铝。工件渗铝层的表面生成致密、坚固、连续的氧化铝薄膜,使工件内部不继续氧化。渗铝能提高工件高温抗氧化性、空气、二氧化硫气体以及其他介质中的热稳定性、耐腐蚀性和抗侵蚀性。低碳钢、铸铁、许多耐氧化钢和耐热钢、镍基耐热合金,以及钛、铜、难熔炼金属及其合金等金属材料都可以进行渗铝。 渗铬: 渗铬工艺是在高温下,将活性铬通过表面吸收及铬、铁和碳的相互扩散作用,在工作表面生成一层结合牢固的铁、铬、碳的合金。这一铬碳化物层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高温氧化性,热疲劳性,在大气、自来水、蒸汽和油品、硫化氢、硝

热处理--表面淬火技术

我所关注的表面工程领域——表面淬火技术 一、表面淬火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采用特定热源将钢铁材料表面快速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或者Ac1(对过共析钢)之上,然后使其快速冷却并发生马氏体相变,形成表面强化层的工艺过程,就称为表面淬火技术。实际上,不仅仅是钢铁,凡是能通过整体强化的金属材料,原则上都可以进行表面淬火。需要注意的是,表面淬火只对工件的表面或部分表面进行热处理,所以只改变表层的组织,使其表面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均高。而心部或其它部分的组织仍保留原来的低硬度、高塑性和高韧性的性能,这样工件截面上由于组织不同性能也就不同。表面淬火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质量稳定,变形小,热处理周期短,费用少,成本低,还可用碳钢代替一些合金钢。 对于表面淬火的使用材料,原则上,碳的质量分数在0.35%--1.20%的中、高碳钢及基体相当于中碳钢的普通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合金铸铁均可以实现表面淬火,但中碳钢与球墨铸铁是最适宜于表面淬火的材料。 根据加热方法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高频、中频、工频)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电子束表面淬火、接触电阻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等。工业上应用最多的为感应加热、火焰加热、激光加热表面淬火。这里我主要介绍了感应加热、激光加热表面淬火技术,以及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法是采用一定方法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定频率的感应电流,将零件表面迅速加热,然后迅速淬火冷却的一种热处理操作方法。生产中把工件放入由空心铜管绕成的感应线圈中,当感应线圈通以交流电时,便会在工件内部感应产生频率相同、方向相反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在工件内自成回路,故称为“涡流”。涡流在工件截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表面电流密度最大,心部电流密度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由于钢本身具有电阻,因而集中于工件表面的涡流,几秒种可使工件表面温度升至800~1000℃,而心部温度仍接近室温,在随即喷水(合金钢浸油)快速冷却后,就达到了表面淬火的目的。 根据输出加热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为高频感应加热淬

第五节 其它热处理方法简介

第五节其它热处理方法简介 钢的表面热处理有两大类:一类是表面加热淬火热处理,通过对零件表面快速加热及快速冷却使零件表层获得马氏体组织,从而增强零件的表层硬度,提高其抗磨损性能。另一类是化学热处理,通过改变零件表层的化学成分,从而改变表层的组织,使其表层的机械性能发生变化。 一、表面淬火 仅对钢的表面加热、冷却而不改变成分的热处理淬火工艺称为表面淬火。按加热方式可分为感应加热、火焰加热、电接触加热和电解加热等。最常用的是前两种。 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1)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 感应线圈通以交流电时,就会在它的内部和周围产生与交流频率相同的交变磁场。若把工件置于感应磁场中,则其内部将产生感应电流并由于电阻的作用被加热。感应电流在工件表层密度最大,而心部几乎为零,这种现象称为集肤效应。电流透入工件表层的深度主要与电流频率有关。如下式所示: 可以看出,电流频率越高,感应电流透入深度越浅,加热层也越薄。因此,通过频率的选用可以得到不同工件所要求的淬硬层深度。图6-19表示工件与感应器的位置及工件截面上电流密度的分布。加热器通入电流,工件表面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加热到远高于Ac3以上的温度,接着迅速冷却工件(例如向加热了的工件喷水冷却)表面,在零件表面获得一定深度的硬化层。 (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分类 根据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将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常用电流频率范围为200~300千赫兹,一般淬硬层深度为0.5~2.0mm。适用于中小模数的齿轮及中小尺寸的轴 类零件等。 第二类是中频感应加热淬火,常用电流频率范围为2500~800赫兹,一般淬硬层深度为2~10mm。适用于较大尺寸的轴和大中模数的齿轮等。第三类是工频感应加热淬火,电流频率为50赫兹,不需要变频设备,淬硬层深度可达10~15mm。适用于较大直径零件的穿透加热及大直径零 件如轧辊、火车车轮等的表面淬火。 (3)感应加热适用的材料 表面淬火一般适用于中碳钢和中碳低合金钢,如45、40Cr、40MnB等。这些钢经预先热处理(正火或调质处理)后再表面淬火,心部有较高的综合机械性能,表面也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另外,铸铁也是适合于表面淬火的材料。 (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与普通淬火相比,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加热温度高,升温快。这是由于感应加热速度很快,因而过热度大。 二是工件表层易得到细小的隐晶马氏体,因而硬度比普通淬火提高2~3HRC,且脆性较低。 三是工件表层存在残余压应力,因而疲劳强度较高。 四是工件表面质量好。这是由于加热速度快,没有保温时间,工件不易氧化和脱碳,且由于内部未被加热,淬火变形小。 五是生产效率高,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淬硬层深度也易于控制。 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淬火是用乙炔—氧或煤气—氧等火焰直接加热工件表面,然后立即喷水冷却,以获得表面硬化效果的淬火方法(见图6-20)。火焰加热温度很高(约3000℃以上),能将工件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通过调节烧嘴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可以获得不同厚度的淬硬层 图6-20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示意图 3.其它类型的表面淬火 (1)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利用触头和工件间的接触电阻在通以大电流时产生的电阻热,将工件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度,当电极移开,借工件本身来加热部分的热传导来淬火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2)激光热处理 激光热处理开始于七十年代,它是将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对准处理工件进行扫描加热,一般加热以后空气中冷二 二、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面,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有渗碳、渗氮(俗称氮化)、碳氮共渗(俗称氰化和软氮化)等。还有渗硫、渗硼、渗铝、渗钒、渗铬等。发兰、磷化可以归为表面处理,不属于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过程包括分解、吸收、扩散三个基本过程。 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是渗碳、氮化和氰化,下面分别讨论如下。 1.渗碳 渗碳就是将低碳钢放入高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以获得高碳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渗碳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零件表层的含碳量,以便大大提高表层硬度,增强零件的抗磨损能力,同时保持心部的良好韧性。与表面淬火相比,渗碳主要用于那些对表面有较高耐磨性要求,并承受较大冲击载荷的零件。 渗碳用钢为低碳钢及低碳合金钢,如20、20Cr、20CrMnTi、20CrMnMo、18Cr2Ni4W等。含碳量提高,将降低工件心部的韧性。 (1)渗碳方法 根据使用时渗碳剂的不同状态,渗碳方法可以分为气体渗碳、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三种,常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气体渗碳。 a)气体渗碳是将工件置于密封的气体渗碳炉内,加热到900℃以上(一般900℃~950℃),使钢奥氏体化,向炉内滴入易分解的有机液体(如煤油、苯、甲醇、醋酸乙酯等),或直接通入渗碳气氛通过在钢的表面上发生反应,形成活性碳原子。反应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