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网历届冠亚军
- 格式:docx
- 大小:16.62 KB
- 文档页数:4
李娜澳网夺冠:三战澳网终夺冠成亚洲第一人【高考英语阅读素材】:1月25日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中国选手李娜第三次杀进澳网决赛,最终获得澳网冠军!实现继法网之后的有一个大满贯冠军!恭喜李娜!China’s Li Na has won her maiden Australian Open women’s singles title, defeating Slovakia’s Dominika Cibulkova 7-6(3) 6-0 at Rod Laver Arena on Saturday night for her second Grand Slam title.中国选手李娜在澳洲网球公开赛女单比赛中以7比6,6比0的战绩战胜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获得首个澳网冠军,这也是李娜本人的第二个大满贯冠军。
It was a case of third time lucky for the 31-year-old fourth seed, who lost the 2011 Melbourne Park final to Kim Clijsters and again last year to Victoria Azarenka.对于31岁的赛会4号种子选手李娜来说,这已经是她第三次打入澳网决赛了。
但她在2011年、2013年分别惜败克里斯特尔斯和阿扎伦卡后,这次终于幸运地捧起了冠军奖杯。
In winning her ninth career title, Li will rise to No. 3 in the world rankings on Monday. She becomes the first woman over 30 years of age to win the Australian Open since Margaret Court in 1973.这是李娜职业生涯中的第九个冠军头衔。
历届澳网冠亚军1968 鲍瑞吉斯伯特(西班牙)1969 罗德-拉沃尔吉米诺(西班牙)1970 阿瑟-阿什(美国) 克雷利1971 罗斯维尔阿瑟-阿什(美国)1972 罗斯维尔马尔-安德森1973 纽康比帕鲁恩(新西兰)1974 康纳斯(美国) 邓特1975 纽康比康纳斯(美国)1976 埃德蒙森纽康比1977 (1月) 塔纳尔(美国) 维拉斯(阿根廷)1977 (12月) 杰鲁拉蒂斯(美国) 罗伊德(英国)1978 维拉斯(阿根廷) 马克斯1979 维拉斯(阿根廷) 萨德里(美国)1980 蒂切尔(美国) 沃尔维克1981 科里克(南非) 丹顿(美国)1982 科里克(南非) 丹顿(美国)1983 维兰德(瑞典)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1984 维兰德(瑞典) 卡伦(南非)1985 (11月)埃德博格(瑞典) 维兰德(瑞典)1986 无赛事1987 (1月)埃德博格(瑞典) 卡什1988 维兰德(瑞典) 卡什1989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米歇尔(捷克斯洛伐克) 1990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 埃德博格(瑞典)1991 贝克尔(德国) 伦德尔(捷克斯洛伐克)1992 考瑞尔(美国) 埃德博格(瑞典)1993 考瑞尔(美国) 埃德博格(瑞典)1994 桑普拉斯(美国) 托德-马丁(美国)1995 阿加西(美国) 桑普拉斯(美国)1996 贝克尔(德国) 张德培(美国)1997 桑普拉斯(美国) 莫亚(西班牙)1998 科达(捷克) 里奥斯(智利)1999 卡费尔尼科夫(俄罗斯) 恩奎斯特(瑞典)2000 阿加西(美国) 卡费尔尼科夫(俄罗斯)2001 阿加西(美国) 克莱门特(法国)2002 托-约翰森(瑞典) 萨芬(俄罗斯)2003 阿加西(美国) 舒特勒(德国)2004 费德勒(瑞士) 萨芬(俄罗斯)2005 萨芬(俄罗斯) 休伊特2006 费德勒(瑞士) 巴格达蒂斯(塞浦路斯)2007 费德勒(瑞士) 冈萨雷斯(智利)2008 德约科维奇(塞尔维亚) 特松加(法国)2009 纳达尔(西班牙)费德勒(瑞士)1968 罗斯维尔(澳大利亚) 击败拉沃尔(澳大利亚) 6-3 6-1 2-6 6-2 1969 拉沃尔(澳大利亚) 击败罗斯维尔(澳大利亚) 6-4 6-3 6-4 1970 科德斯(捷克) 击败弗兰奴洛维奇(南斯拉夫) 6-2 6-4 6-0 1971 科德斯(捷克) 击败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8-6 6-2 2-6 7-5 1972 吉梅诺(西班牙) 击败普罗伊斯(法国) 4-6 6-3 6-1 6-11973 纳斯塔塞(罗马尼亚) 击败皮利奇(南斯拉夫) 6-3 6-3 6-0 1974 比约博格(瑞典) 击败欧兰提斯(西班牙) 6-7 6-0 6-1 6-1 1975 比约博格(瑞典) 击败维拉斯(阿根廷) 6-2 6-3 6-41976 潘纳塔(意大利) 击败索罗门(美国) 6-1 6-4 4-6 7-61977 维拉斯(阿根廷) 击败戈特弗莱德(美国) 6-0 6-3 6-01978 比约博格(瑞典) 击败维拉斯(阿根廷) 6-1 6-1 6-31979 比约博格(瑞典) 击败佩斯(巴拉圭) 6-3 6-1 6-7 6-41980 比约博格(瑞典) 击败古库拉提(美国) 6-4 6-1 6-21981 比约博格(瑞典) 击败伦德尔(捷克) 6-1 4-6 6-2 3-6 6-1 1982 维兰德(瑞典) 击败维拉斯(阿根廷) 1-6 7-6 6-0 6-41983 诺阿(法国) 击败维兰德(瑞典) 6-2 7-5 7-61984 伦德尔(捷克) 击败马克安诺(美国) 3-6 2-6 6-4 7-5 7-5 1985 维兰德(瑞典) 击败伦德尔(捷克) 3-6 6-4 6-2 6-21986 伦德尔(捷克) 击败珀恩佛斯(瑞典) 6-3 6-2 6-41987 伦德尔(捷克) 击败维兰德(瑞典) 7-5 6-2 3-6 7-61988 维兰德(瑞典) 击败李康特(法国) 7-5 6-2 6-11989 张德培(美国) 击败艾德伯格(瑞典) 6-1 3-6 4-6 6-4 6-2 1990 戈梅兹(厄瓜多尔) 击败阿加西(美国) 6-3 2-6 6-4 6-41991 库里埃(美国) 击败阿加西(美国) 3-6 6-4 2-6 6-1 6-41992 库里埃(美国) 击败科达(捷克) 7-5 6-2 6-11993 布鲁格拉(西班牙) 击败库里埃(美国) 6-4 2-6 6-2 3-6 6-3 1994 布鲁格拉(西班牙) 击败贝拉萨特吉(西班牙) 6-3 7-5 2-6 6-1 1995 穆斯特(奥地利) 击败张德培(美国) 7-5 6-2 6-41996 卡费尔尼科夫(俄罗斯) 击败史蒂希(德国) 7-6 7-5 7-6 1997 库尔滕(巴西) 击败布鲁格拉(西班牙) 6-3 6-4 6-21998 莫亚(西班牙) 击败克雷切亚(西班牙) 6-3 7-5 6-31999 阿加西(美国) 击败梅德维捷夫(乌克兰) 1-6 2-6 6-4 6-3 6-4 2000 库尔滕(巴西) 击败诺曼(瑞典) 6-2 6-3 2-6 7-62001 库尔滕(巴西) 击败克雷特加(西班牙) 6-7 7-5 6-2 6-02002 科斯塔(西班牙) 击败费雷罗(西班牙) 6-1 6-0 4-6 6-32003 费雷罗(西班牙) 击败克雷特加(西班牙) 6-1 6-3 6-22004 高迪奥(阿根廷) 击败科里亚(阿根廷) 0-6 3-6 6-4 6-1 8-6 2005 纳达尔(西班牙) 击败普尔塔(阿根廷) 6-7 6-3 6-1 7-52006 纳达尔(西班牙) 击败费德勒(瑞士) 1-6 6-1 6-4 7-62007 纳达尔2008 纳达尔2009 费德勒。
李娜2-0齐布娃首夺澳网冠军摘第二个大满贯
腾讯体育讯北京时间1月25日消息,2014澳网(微博)公开赛女单决赛,李娜直落两盘以7-6(3)和6-0击败斯洛伐克选手齐布尔科娃(微博) ,获得自己第二个大满贯女单桂冠,这也是亚洲选手首个澳网单打冠军,李娜还成为了公开赛年代以来澳网年龄最大的女单冠军。
>>点击查看高清组图(手机看比赛视频:iPhone用户下载地址 Android用户下载地址)
有奖活动:下载看比赛关注李娜夺澳网桂冠 50Q币轻松拿
比赛焦点
李娜在前六场比赛中仅仅丢掉一盘,半决赛横扫加拿大超级新星布沙尔,四年内第三次杀进澳网女单决赛。
今日决赛的对手是目前世界排名第24位的斯洛伐克名将齐布尔科娃,后者在本届澳网赛中先后击败了莎拉波娃、哈勒普和A-拉德万斯卡等高手,职业生涯第一次杀进大满贯女单决赛。
今日比赛中李娜开局进入状态比较快,首盘比赛一度取得局分2-0领先,但是齐布尔科娃随后逐渐将局分追平,并在第12局化解了李娜的发球胜盘局,中国金花直到抢7局才惊险赢下首盘。
第二盘李娜完全控制了局面,最终连下6
局送出一枚鸭蛋锁定胜局。
凭借这场胜利,李娜将与对手的交锋纪录改写为一边倒的5胜0负,获得自己第二个大满贯单打冠军。
技术统计
误的机会完成破发,从而以6-0送了对手一枚鸭蛋,总比分2比0击败对手获得冠军。
全场比赛耗时1小时37分钟。
介绍澳洲网球运动员网球运动员特松加简介乔-威尔弗雷德·特松加(Jo-WilfriedTonga),1985年4月17日出生于法国勒芒,法国职业网球运动员。
2022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特松加以一名非种子球手的身份,先后击败安迪·穆雷、理查德·加斯奎特、米哈伊尔·尤兹尼和拉菲尔·纳达尔进入决赛,就此成名。
同年11月,特松加在巴黎大师赛上击败大卫·纳尔班迪安夺冠,夺得了生涯首座大师系列赛的冠军。
2022年8月11日,特松加在ATP1000罗杰斯杯上先后击败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安迪·穆雷、罗杰·费德勒等人,夺得生涯第二座大师赛冠军头衔。
网球运动员特松加早年经历在8岁的时候,特松加被送到网球学校学习。
在13岁的时候,特松加开始在一些比赛上取得成绩。
2002年,特松加在加拿大公开赛赢得个人职业生涯首个青少年组桂冠;同年在维多利亚青少年组获得亚军,负于理查德·加斯奎特;2003年,在卢森堡室内赛青少年组中获得了冠军。
同年,特松加世界青少年排名来到第二位。
青少年时期,特松加赢得过美国公开赛青少年组冠军(战胜马科斯·巴格达蒂斯)。
他还曾打入2002、2003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半决赛,以及2003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青少年组半决赛。
网球运动员特松加职业生涯2004年,特松加转入职业赛场。
2005年,特松加因伤病全年只参加了八项赛事。
在2004年11月到2005年3月间因为椎间盘突出缺席了赛场五个月,此后右肩又遭受了两次伤病的打击。
在2005年10月到次年2月间背部和腹部受伤。
2006年,特松加继续被伤病困扰,因背部和腹部的伤病只参加了八项赛事,从5月到9月中旬缺席了赛场。
2007年,特松加摆脱伤病困扰,凭借在ATP巡回赛和挑战赛中的稳定发挥首次打进年终前50(43名);在巡回赛中获得14胜10负;赛季初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首轮四盘不敌安迪·罗迪克,但他在首盘抢七中以20比18取胜,这也是赛会历史最长的一次抢七;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前三轮均直落三盘晋级,第四轮负于同胞理查德·加斯奎特;美国网球公开赛第三轮不敌拉菲尔·纳达尔;赛季末依然发挥稳健,赢得了首个ATP双打冠军。
澳大利亚网球:消逝的流星_澳大利亚网球有人开玩笑说“去澳大利亚旅游可以找到一百种乐趣”,在澳大利亚体坛也是如此,在这个被海包围的国度、这个沙漠与城市共存的国度,网球只是饕餮盛宴中的一部分,它的辉煌不再却偶尔闪过几颗流星。
百年沉浮二十世纪澳大利亚和美国堪称网坛的两座高峰,分别矗立在南北半球。
无论是球员的数量、质量、影响力,还是获得大满贯冠军的次数,澳大利亚都是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在当时,澳大利亚人参加的运动项目种类较少,网球则受到更多人的偏爱。
正是因为如此传奇人物霍普曼(Harry Hopman)从1950年到1 969年打造了澳大利亚网球的黄金一代。
19年间,澳大利亚人获得了18次澳网男单冠军、10次法网男单冠军、1 2次温网男单冠军、12次美网男单冠军。
也许正是这52次大满贯冠军让澳大利亚人有了足够的底气,使得他们成为四大满贯的主办国之一。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始于1 905年,墨尔本的威尔霍斯曼板球成为首届赛事的举办地。
1968年,国际网球职业化后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被列为四大满贯之一。
从此每年1月当北半球还被严冬所笼罩时,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总是在热情如火的夏季让网球升温,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1 972年赛事定在墨尔本举行。
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斥巨资在墨尔本南边新建的费林德斯公园(Flinders Park)网球中心正式启用,新球场的启用对赛事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年观众人数急速攀升,近30万观众亲临现场。
在2005年。
澳网度过了其百岁生日。
当年萨芬和小威有幸成为百年澳网的王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泳、足球、帆板、橄榄球等运动在澳大利亚迅速发展。
网球不再是澳大利亚人的首选运动。
更多的体育公司把精力都放在这些能赚钱的项目上,澳洲网球遭受着严重的冲击。
~位当地老球迷说:“三十年前,每到周末市里有将近两千个孩子在周末拿起网球拍,走上网球场,而现在每周只有200个孩子打网球了。
澳大利亚著名网球运动员澳大利亚是世界网球运动的重要力量之一,许多优秀的球员出自这个国家。
他们以无与伦比的技术和专注度在世界舞台上竞争,为澳大利亚争得了许多荣誉和奖杯。
1. 罗德·拉沃尔罗德·拉沃尔是澳大利亚最伟大的网球运动员之一。
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成为全世界球迷的偶像。
拉沃尔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了11个大满贯冠军,其中包括5个温布尔登冠军和3个美国公开赛冠军。
他还在澳大利亚公开赛中夺冠三次。
拉沃尔的强力发球和精准的击球使得他成为独一无二的球员。
2. 莫纳·林德尔莫纳·林德尔是澳大利亚另一位伟大的网球选手。
她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顶级选手。
她在职业生涯中赢得了4个大满贯冠军,其中包括3个法国公开赛冠军和一个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
林德尔以她的速度和灵活性而闻名,她的快速反应使她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底线球员之一。
3. 纳德·阿加西虽然纳德·阿加西出生于美国,但他在澳大利亚度过了大部分时间,并代表澳大利亚参加了许多比赛。
他是澳大利亚近年来最成功的网球选手之一。
阿加西的职业生涯非常成功,赢得了8个大满贯冠军,其中包括4个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和2个温布尔登冠军。
他以他的强有力的底线推挤球而闻名,并且在球场上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和冷静。
4. 萨曼莎·斯托瑟萨曼莎·斯托瑟是澳大利亚最近的一位杰出女子网球选手。
她在2010年代初崭露头角,与许多顶级选手竞争并夺得了多个冠军。
斯托瑟赢得了一个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和三个大满贯双打冠军。
她以她的强力发球和精确而有力的击球而闻名,她的坚持和冷静使她成为赛场上可怕的对手。
5. 帕特·拉夫特帕特·拉夫特是澳大利亚网球历史上最成功的男子双打选手之一。
他与约翰·麦肯罗合作,成为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双打组合。
他们赢得了许多大满贯和其他重要赛事的冠军,包括2个温布尔登冠军和4个澳大利亚公开赛冠军。
伟大的网球比赛澳网历史回顾澳网(Australian Open)作为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自1905年创办以来,一直是全球网球界的焦点和瞩目。
本文将回顾澳网的历史,探讨这项赛事在过去的百年中所获得的巨大发展和成功。
一、澳网的背景和起源澳网最初是一项仅对澳大利亚选手开放的比赛,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际级别的网球赛事。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澳大利亚网球协会决定创办这一比赛,以提高澳大利亚网球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初的几届澳网规模较小,参与选手数量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澳网逐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顶级选手和大量观众的关注。
二、澳网的重要历程1. 实现对外开放在成立初期,澳网仅对澳大利亚选手开放,但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澳网逐渐实现了对外开放。
自1969年起,澳网开始接受并邀请世界各国的选手参加比赛,这一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澳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水平。
2. 场地及设施改进为了适应更多选手和观众的需求,澳网的场地及设施也经历了多次改进和升级。
2000年,墨尔本公园网球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澳网的主场地。
拥有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现代化的网球场地,墨尔本公园网球中心提供了最佳的比赛场地,为选手们和观众们带来了良好的参赛和观赛体验。
3. 时间调整与全球直播澳网曾经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时间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各地观众的收看需求。
特别是改变赛期后,澳网对欧洲、美洲和亚洲的观众而言,更加便于观看比赛。
此外,全球直播的普及也使得澳网可以触达全球范围内的网球爱好者,使澳网成为一项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网球赛事。
三、澳网的重要赛事和传奇故事1. 多次夺冠的传奇选手澳网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传奇选手,他们在这个赛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罗德·拉沃尔(Rod Laver)是澳网历史上最成功的选手之一,他在1960年代连续三年夺得男子单打冠军。
而且,由于澳网与其他三项满贯赛事彼此紧密相连,他还成为继勒内·莱科克和多纳·哈奇之后赢得“大满贯”(四项满贯赛事冠军)的第三位选手。
2024 年澳网奖金分配2024 年澳网奖金安排出炉2024 年网球赛季在澳洲正式打响,那么你知道今年澳网的奖金安排吗?详细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4 年澳网奖金安排,希望大家喜爱!2024 年澳网奖金安排2024 年澳网男女单打冠军得主将各收获高达297.5 万澳元的奖金,约合人民币 1400 万元,单打亚军将获得 162.5万澳元,约合人民币 765 万元。
在资格赛单打首轮输球的球员可以获得 2.6 万澳元,约合人民币 12.2 万元。
进入单打正赛首轮的球员,至少可以获得 10.625 万澳元,约合人民币 50 万元。
双打首轮奖金达到 30975 澳元,约合人民币 15 万元。
2024 年澳网的奖金相较于 20 年前有 321%的涨幅,2024年的赛事总奖金为 1818 万澳元;相较于 10 年前有 155%的涨幅,2024 年赛事总奖金为 3000 万澳元。
单打冠军:297.5 万澳元(约人民币 1400 万元)单打亚军:162.5 万澳元(约人民币 765 万元)首轮:10.625 万澳元(约人民币 50 万元)资格赛首轮:2.6 万澳元(约人民币 12.2 万元)双打冠军:69.5 万澳元(约人民币 327 万元)混双冠军:15.775 万澳元(约人民币 74 万元)四个大满贯奖金每天四个大满贯赛事是全部球员最关注的,无论奖金还是积分都特别丰厚,实力强的球员超过一半的奖金来自大满贯赛事,实力差的球员,只要有正赛资格,四站竞赛奖金也超过 2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许 150 万。
以 2024 年为例,澳网首轮 103000 澳元,法网 62000 欧元,温网 50000 英镑,美网 80000 美元。
大满贯是唯一男子与女子奖金同等的赛事,ATP 赛事的奖金比 WTA 赛事奖金至少高一个级别。
男子单打 5 盘3 胜制,对于男运动员来说须要耗费更多的体力,女子 3 盘 2 胜。
如此与众不同由于地理优势,澳网和中国之间的联系正在不断增多。
今年共有8名中国大陆球员参加澳网单打比赛,打破了2006年7名球员的纪录。
中国军团浩浩荡荡,有着“亚太大满贯”之称的澳网看起来更像是“中国大满贯”。
●文 葛晓倩元月中旬,巴黎人裹紧大衣,瑟瑟地从埃菲尔铁塔下走过;伦敦人还在念叨什么时候能摆脱阴冷的薄雾,看到一个晴天;纽约人不分男女老少,穿上雪地靴去迎接暴风雪。
与此同时,在南半球的墨尔本,阳光快要把一切融化。
那些怀着大满贯梦想的球员就在这样的天气下挥汗如雨。
天气只是澳网和其他三大满贯的天然区别。
作为每年年初的首个大满贯,它还有更多年轻、热闹、包容、欢愉的特质,以及因其亚太大满贯的名头而拥有更多中国元素。
最年轻的大满贯——多变和创办于1877年的温网、1891年的法网和1881年的美网比起来,创办于1904年的澳网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最年轻的一项。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和传统无关,闪着银光的达芙妮•艾克哈利斯特纪念杯和诺曼•布鲁克斯挑战杯都在诉说着属于这项百年赛事的悠久历史。
不过,就像大家族里最小的那一个总会更加顽皮甚至叛逆,顶着“最年轻大满贯”的澳网自创办之初到现在,从来没有安静过,变革永远是这项赛事的特质。
因为它年轻,所以敢于做出其他大满贯所不敢做的事情。
如果说温网和法网像是贝多芬交响乐的话,那么澳网则是斯卡拉蒂的D小调奏鸣曲,充满了明快的情绪。
在诸多变革当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它的场地。
时至今日,一共有7个城市举办过澳网,除了现在固定的墨尔本之外,还有悉尼、阿德莱德、布里斯班、珀斯、克莱斯特彻奇以及黑斯廷斯。
听起来,这搬来搬去的架势简直是要“打遍整个澳大利亚”。
实际上它不但地点多变,连名字也做过几次改变。
1904年,它是澳大利亚男子网球锦标赛,1927年则是澳大利亚锦标赛,一直到2014年,小德向澳网四连冠发起冲击。
PLAYING FIELD想知道澳网究竟有多热?赛事组委会每天都会公布气温,过去几年的最高温度都在35摄氏度左右徘徊。
德约科维奇澳网十冠王
德约科维奇是莫斯科出生的网球运动员,他曾经是网球界的佼佼者,两次夺得澳网冠军,并被评为“澳网十冠王”。
德约科维奇一生赢得了近50座冠军,他更是夺得2001-2010年澳网冠军的唯一球员。
他是第一位获得“澳网十冠王”称号的运动员。
他七次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中赢得了冠军,是第一位获得五连冠的网球运动员;他更是第一个获得职业网球四大满贯的球员。
从1999年到2009年,德约科维奇在澳网比赛中的表现一直处于最佳的状态,他的比赛连续十次晋级决赛,其中包括7次夺冠,是第一个实现“澳网十冠王”的网球运动员。
德约科维奇与史蒂芬·贝西是最伟大的网球大师,也是网球史上最为著名的二人组合,因其出色的比赛表现,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荣誉。
获得“澳网十冠王”,也是对他伟大网球生涯的肯定,使他永垂不朽。
澳网历届冠亚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也是四大满贯赛事中每年最先登场的,通常于每年1月的最后两个星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
澳大利亚公开赛自1905年创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不过与另外三项四大满贯赛事相比,澳网还是最年轻的。
赛事目前由澳大利亚网球协会(Tennis Australia)主办。
$ 20,600,000澳币19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网球机构官员决定成立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the Australasian Lawn Tennis Association)负责筹办每年一届的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并共同组队参加戴维斯杯的比赛。
1905年11月,首届澳大拉西亚锦标赛在墨尔本圣克尔达路(St Kilda Road)艾伯特公园(Albert Park)内的仓库老板板球场(Warehouseman's Cricket Ground)的举行。
当时总共有17名男选手参赛,最后罗德尼·希斯(Rodney Heath)夺得了男单冠军。
澳大拉西亚锦标赛最初一直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主要城市之间轮流举行,直到1922年新西兰退出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成立自己的网球协会。
同年,赛事还增设了女子组和混双的比赛,玛格丽特·莫尔斯沃思(Margaret Molesworth)成为澳网历史上首位女单冠军。
1927年,赛事更名为澳大利亚锦标赛(Australian Championships)。
1941年至1945年因二战关系,并没有举办。
在1968年网球职业化后,澳网被列为四大公开赛之一,并于1969年正式更名为澳大利亚公开赛(Australian Open)。
自从1905年举办首届比赛以来,澳网曾先后在墨尔本、悉尼、阿德莱德、布里斯班、珀斯和新西兰等6个地方举办过。
后来由于各界对比赛地点不确定的非议日渐高涨,1972年,赛事组织者决定将比赛固定在一个能够吸引最多的赞助商和观众的城市举办。
结果澳网再次回到并永久落户于其诞生之地墨尔本。
接下来的16年里,澳网一直是在墨尔本库扬草地网球俱乐部(the Kooyong Lawn Tennis Club)的场地上举办的。
1977年,澳网由通常的1月改到12月举办,使得在那一年举办了两届比赛。
但由于紧邻圣诞节,赛事时间的改变并没有起到预先设想的效果,所以到了1986年,原定于年底比赛推迟到第二年1月举办。
后来这一赛期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库扬的场地已经不能满足比赛的要求。
1988年,政府斥巨资在墨尔本中央商务区南边的墨尔本板球场旁新建的费林德斯公园(Flinders Park)网球中心正式启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观众人数大幅攀升,有超过26万名观众亲临现场观看比赛,而前一年在库扬网球中心这一数据仅有14万人。
也正是在启用新场地后,澳网才由草地改为现在的硬地球场。
1996年,比赛场地再次扩大,并更名为墨尔本公园。
2000年,为了纪念澳大利亚网球英雄,历史上唯一一位两度实现真正的大满贯的罗德·拉沃(Rod Laver),中央球场被命名为罗德·拉沃竞技场。
而在2003年,中央球场旁的1号球场又以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网球选手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的名字命名为玛格丽特·考特竞技场。
澳网中央球场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可移动的顶棚,可以根据需要在下雨或是高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使用。
这也使得澳网成为四大满贯中唯一能够在室内进行比赛的赛事(温网在2009年后有也设有移动式顶棚可遮雨)。
正在进行比赛的玛格丽特·考特竞技场,背景为中央球场罗德·拉沃竞技场在澳网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澳大利亚选手获得了1980年代之前的历届比赛的大部分冠军。
特别是在1960年代澳大利亚网球的黄金时期,罗德·拉沃、罗伊·爱默生(Roy Emerson)和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三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冠军头衔。
但是自从1988年澳网进驻墨尔本公园以来,至今还没有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获得过澳网男女单打的冠军。
在2005年,澳网度过了其百年生日。
不过这是历史上第93届比赛,其中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停办了8年,1977年举办了2届,而1986年又停办了1年。
百年澳网的比赛总奖金达到创纪录的1910万澳元,其中男女单打冠军奖金为120万澳元。
到了2008年,由于过往有选手经常提出球场范围和场内其他位置的颜色十分刺眼,影响球员判断来球及观众欣赏赛事,澳网赛会遂斥巨资重新铺设场地,把沿用多年的绿色场地转为蓝色,场馆内除球场范围外其他地方则转为浅蓝色,并把这种颜色命名为“澳网纯正蓝”注册为商标。
2009年更进一步改善设施,全面更新球场座位,务求能将亚洲/大洋洲区大满贯的举办地点留在澳大利亚。
[编辑] 奖杯冠军的名字将会镌刻在永久奖杯上,其中:男子单打冠军将被授予诺曼·布鲁克斯(Norman Brookes)挑战杯女子单打冠军将授予达芙妮·阿克赫斯特(Daphne Akhurst)纪念杯冠名的两位都是澳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其中布鲁克斯是澳网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澳大利亚网球之父”,而阿克赫斯特则在赛事之初5夺女单冠军。
年份冠军亚军各盘比分1968年比尔·鲍瑞(Bill Bowrey)胡安·吉斯伯(J. M. Gisbert)7-5, 2-6, 9-7, 6-41969年罗德·拉沃尔(2)(Rod Laver)安德烈·希梅诺(Andrés Gimeno)6-3, 6-4, 7-5 1970年亚瑟·阿什(Arthur Ashe)R. D. Crealy 6-4, 9-7, 6-21971年肯·罗斯威尔(3)(Ken Rosewall)亚瑟·阿什(Arthur Ashe)6-1, 7-5, 6-31972年肯·罗斯威尔(4)(Ken Rosewall)马尔科姆·安德森(Mal Anderson)7-6(2), 6-3, 7-51973年约翰·纽康比(John Newcombe)O. Parun 6-3, 6-7, 7-5, 6-11974年吉米·康诺尔斯(Jimmy Connors)菲尔·邓特(P. Dent)7-6(7), 6-4, 4-6, 6-3 1975年约翰·纽康比(2)(John Newcombe)吉米·康诺尔斯7-5, 3-6, 6-4, 7-6(7)1976年马克·埃德蒙森(Mark Edmondson)约翰·纽康比(John Newcombe)6-7, 6-3, 7-6, 6-11977年1月罗斯科·坦纳(Roscoe Tanner)吉列尔莫·维拉斯(Guillermo Vilas)6-3, 6-3, 6-3 1977年12月维塔斯·格鲁莱提斯(Vitas Gerulaitis)约翰·劳埃德(John Lloyd)6-3, 7-6, 5-7, 3-6, 6-21978年吉列尔莫·维拉斯(Guillermo Vilas)约翰·马克斯(J. Marks)6-4, 6-4, 3-6, 6-3 1979年吉列尔莫·维拉斯(2)(Guillermo Vilas)约翰·萨德里(J. Sadri)7-6(4), 6-3, 6-2 1980年布赖恩·提吉(Brian Teacher)金·沃威克(K. Warwick)7-5, 7-6(4), 6-31981年约翰·克里克(Johan Kriek)史蒂夫·丹顿(Ivan S. Denton)6-2, 7-6(1), 6-7(1), 6-4 1982年约翰·克里克(Johan Kriek)史蒂夫·丹顿(Ivan S. Denton)6-3, 6-3, 6-21983年马茨·维兰德(Mats Wilander)伊万·伦德尔(Ivan Lendl)6-1, 6-4, 6-41984年马茨·维兰德(2)(Mats Wilander)凯文·卡伦(Kevin Curren)6-7(5), 6-4, 7-6(3), 6-2 1985年斯特凡·埃德博格(Stefan Edberg)马茨·维兰德(Mats Wilander)6-4, 6-3, 6-3 1986年没有举行1987年斯特凡·埃德博格(2)(Stefan Edberg)帕特·卡什(Pat Cash)6-3, 6-4, 3-6, 5-7, 6-3 1988年马茨·维兰德(3)(Mats Wilander)帕特·卡什(Pat Cash)6-3, 6-7(3), 3-6, 6-1, 8-6 1989年伊万·伦德尔(Ivan Lendl)米洛斯拉夫·梅希尔(Miloslav Mecir)6-2, 6-2, 6-2 1990年伊万·伦德尔(2)(Ivan Lendl)斯特凡·埃德博格(Stefan Edberg)4-6, 7-6(3), 5-2, ret. 1991年鲍里斯·贝克尔(Boris Becker)伊万·伦德尔(Ivan Lendl)1-6, 6-4, 6-4, 6-41992年吉姆·考瑞尔(Jim Courier)斯特凡·埃德博格(Stefan Edberg)6-3, 3-6, 6-4, 6-2 1993年吉姆·考瑞尔(2)(Jim Courier)斯特凡·埃德博格(Stefan Edberg)6-2, 6-1, 2-6, 7-5 1994年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托德·马丁(Todd Martin)7-6(4), 6-4, 6-41995年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皮特·桑普拉斯(Pete Sampras)4-6, 6-1, 7-6(6), 6-4 1996年鲍里斯·贝克尔(2)(Boris Becker)张德培(Michael Chang)6-2, 6-4, 2-6, 6-21997年皮特·桑普拉斯(2)(Pete Sampras)卡洛斯·莫亚(Carlos Moyá)6-2, 6-3, 6-3 1998年科达(Petr Korda)马塞洛·里奥斯(Marcelo Ríos)6-2, 6-2, 6-21999年叶夫根尼·卡费尔尼科夫(Yevgeny Kafelnikov)托马斯·恩奎斯特(Thomas Enqvist)4-6, 6-0, 6-3, 7-6(1)2000年安德烈·阿加西(2)(Andre Agassi)叶夫根尼·卡费尔尼科夫(Yevgeny Kafelnikov)3-6, 6-3, 6-2, 6-42001年安德烈·阿加西(3)(Andre Agassi)阿诺·克莱芒(Arnaud Clement)6-4, 6-2, 6-2 2002年托-约翰松(Thomas Johansson)马拉特·萨芬(Marat Safin)3-6, 6-4, 6-4, 7-6(4) 2003年安德烈·阿加西(4)(Andre Agassi)莱纳·舒特勒(Rainer Schüttler)6-2, 6-2, 6-1 2004年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马拉特·萨芬(Marat Safin)7-6(3), 6-4, 6-22005年马拉特·萨芬(Marat Safin)雷顿·休伊特(Lleyton Hewitt)1-6, 6-3, 6-4, 6-4 2006年罗杰·费德勒(2)(Roger Federer)巴格达蒂斯(Marcos Baghdatis)5-7, 7-5, 6-0, 6-2 2007年罗杰·费德勒(3)(Roger Federer)费尔南多·冈萨雷斯(Fernando Gonzalez)7-6(2), 6-4, 6-42008年诺瓦克·德约科维奇(Novak Djokovic)乔·特松加(Jo-Wilfried Tsonga)4-6, 6-4, 6-3, 7-6(2)2009年拉斐尔·纳达尔(Rafael Nadal)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7-5, 3-6, 7-6(3), 3-6, 6-22010年罗杰·费德勒(4)(Roger Federer)安迪·穆雷(Andy Murray)6-3,6-4,7-6(11) 2011年诺瓦克·德约科维奇(2)(Novak Djokovic)安迪·穆雷(Andy Murray)6-4, 6-2,6-3 2012年诺瓦克·德约科维奇(3)(Novak Djokovic)拉斐尔·纳达尔(Rafael Nadal)5-7,6-4,6-2,6-7(5),7-5 5h53m 大满贯决赛耗时最长纪录2013年诺瓦克·德约科维奇(4)(Novak Djokovic)安迪·穆雷(Andy Murray)6-7(2),7-6(3),6-3,6-22014年斯坦尼斯拉斯·瓦林卡(Stanislas Wawrinka)拉斐尔·纳达尔(Rafael Nadal)6-3, 6-2, 3-6,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