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T 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
- 格式:pdf
- 大小:22.39 KB
- 文档页数:1
QC/T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了蓄电池QC/T 743-2006(2006-03-07发布,2006-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锋、汪继强、王子冬、肖成伟、毛立彩、赵淑红、李丽、陈人杰等。
QC/T 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标称电压单体3.6V和模块n×3.6V(n为蓄电池数量)的锂离子蓄电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00.11 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eqv IEC 60050(482):2003]3 术语、定义和符号3.1 术语和定义GB/T 2900.1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能量型蓄电池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y以高能量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高能量输出的蓄电池。
3.1.2功率型蓄电池 high power density battery以高功率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出、输人的蓄电池。
3.1.3容量恢复能力 charge recovery蓄电池在一定温度下,储存一定时间后再行充电,其后放电容量与额定容量之比。
国内外动力电池标准1主要动力电池类型
铅酸蓄电池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镉镍蓄电池
锂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2动力电池相关标准
2.1动力铅酸电池标准
2.2动力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标准
2.3动力镉镍电池级超级电容标准
2.4动力锂离子电池标准
注:IEC 62660-1和IEC 62660-2主要定义的是混合动力车和纯动力车的锂电子电池单体的标准。
3动力电池相关标准主要内容
3.1QC/T743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
3.2UL2580电动汽车用电池
适用范围
纯电动汽车用电池模块
纯电动汽车用电容器
不适用范围
电动助力车、电动轮椅、电动摩托车、电动滑板车
单体电池适用标准
锂离子电池单体UL1642
镍系电池单体:UL2054
铅酸电池:先按UL1989进行泄压阀和阻燃试验,阀控铅酸蓄电池依据SAE J1718进行氢气析出试验。
单个电容器:外形结构符合UL810A。
3.3IEC 62660-1电气公路用车的驱动用辅助锂电池第1
部分:性能试验
3.4IEC 62660-2电气公路用车的驱动用辅助锂电池第2
部分:可靠性和滥用试验。
铅酸蓄电池(动力用铅酸蓄电池)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实施细则1 抽样方法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被抽样生产者、销售者的待销产品中抽取。
随机数一般可使用随机数表等方法产生。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抽样数量6只,其中3只为检验样品,3只为备用样品;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抽样数量10只,其中5只为检验样品,5只为备用样品;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抽样数量8只,其中4只为检验样品,4只为备用样品。
2 检验依据表1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表2 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表3 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执行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的产品,检验项目参照上述内容执行。
凡是注日期的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不适用于本细则。
凡是不注日期的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细则。
3 判定规则3.1依据标准GB/T 7403.1-2018牵引用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 22199.1-2017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GB/T 32620.1-2016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JB/T 11236-2011 铅酸蓄电池中镉元素测定方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9号)现行有效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及产品明示质量要求3.2判定原则经检验,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定为被抽查产品合格;检验项目中任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判定为被抽查产品不合格。
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高于本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标准要求时,应按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本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时,应按照强制性标准要求判定。
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低于或包含本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推荐性标准要求时,应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判定。
若被检产品明示的质量要求缺少本细则中检验项目依据的强制性标准要求时,应按照强制性标准要求判定。
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国家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道路车辆(包括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等)用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道路车辆用额定电压12 V的铅酸蓄电池。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2900.11-1988 蓄电池名词术语(eqv IEC 486:1986)3.定义与符号本标准除采用GB/T 2900.11中的定义外,还增加了下列定义。
3.1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valve regulated sealed lead-acid battery当蓄电池在规定的设计范围内工作时保持密封状态,但当内部压力超过预定值时,允许气体通过控制阀逸出的铅酸蓄电池。
3.2符号C3——3小时率额定容量;I3——3小时率放电电流,数值等于C3/3(A)。
4.分类与型号4.1分类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分为免维护蓄电池和阀控密封式蓄电池两类。
4.2型号4.2.1 电动道路车辆用蓄电池以“电”的汉语饼音“D”表示,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以“M”表示,免维护铅酸蓄电池以“W”表示。
4.2.2 型号意义例如:6DM55型电动道路车辆铅酸蓄电池5.要求5.1外观蓄电池按6.2检验时,外壳不得有变形及裂纹,表面干燥、无酸液,且标志清晰、正确。
5.2极性蓄电池按6.3检验时,电池极性应与标志的极性符号一致。
5.3外形尺寸及重量蓄电池外形尺寸、重量参见本标准的附录A。
5.4端子5.4.1 端子位置可分为四种类型,如图1(a~d)。
5.4.2 端子的位置以及对端子的外观、结构等具体要求由用户与制造厂协商决定。
5.5 3小时率额定容量5.5.1 蓄电池按6.5试验时,第一次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值的85%。
5.5.2 蓄电池应在第十次容量试验或之前达到额定值。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电性能编制说明一、 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标准制定计划由国家标准委下达,标准计划名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电性能”,计划编号20132233-T-339。
QC/T 743-2006《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QC/T 744-2006《电动汽车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自2006年颁布实施以来,在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开发生产和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于2009年被工信部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4号)引用,在加强政府管理、规范产品发展、保证产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底至2013年,全国汽标委电动车辆分标委组织行业完成了QC/T 743和QC/T 744的修订和QC/T 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报批稿)。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对动力蓄电池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以QC/T 743、QC/T 744、QC/T 循环寿命等三项行标为基础,自2013年下半年,又启动了基于上述行标的国标转化工作。
2、主要工作过程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汽车标准制定工作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成立“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标准的制定工作。
1)2011年~2013年,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电动车辆分委会的指导下,工作组基于多年的应用经验和数据积累,开展了QC/T 743-2006《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QC/T 744-2006《电动汽车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两项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形成了报批稿;2)在两个行业标准修订版本的基础之上,电动车辆分标委组织电池工作组启动了基于上述行标的国标转化工作。
2014年03月28日,由秘书处发到工作组进行征集意见。
2014年05月5日工作组根据各成员意见,修改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
二、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编制原则1)立足国内外锂离子蓄电池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同时参考国内外锂离子蓄电池测试技术和评价技术的最新进展,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国际标准或国际标准的阶段性草案;2)整车企业、生产厂家、检测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方案和框架讨论,典型企业、权威检测机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标准的起草和讨论;3)起草过程,充分考虑国内外现有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QC/T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了蓄电池QC/T 743-2006(2006-03-07发布,2006-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锋、汪继强、王子冬、肖成伟、毛立彩、赵淑红、李丽、陈人杰等。
QC/T 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标称电压单体3.6V和模块n×3.6V(n为蓄电池数量)的锂离子蓄电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00.11 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eqv IEC 60050(482):2003]3 术语、定义和符号3.1 术语和定义GB/T 2900.1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能量型蓄电池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y以高能量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高能量输出的蓄电池。
3.1.2功率型蓄电池 high power density battery以高功率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出、输人的蓄电池。
3.1.3容量恢复能力 charge recovery蓄电池在一定温度下,储存一定时间后再行充电,其后放电容量与额定容量之比。
现有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国家标准解读作者:谢乐琼何向明来源:《新材料产业》2018年第01期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发展也紧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整体趋势在大幅度上升。
但在早期的发展中,动力电池相关的标准依据单一,仅有行业标准QC/T 743-2006作为参考,缺乏权威性及广泛性,行业监管的门槛不清晰,国家标准体系的建立也日趋重要。
我国的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需要符合现阶段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标准。
一、概述围绕电动汽车产业,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
而相关标准中包括了整车、零部件、接口及设施3部分。
动力电池属于零部件类,针对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5月15日联合发布了6项国家标准,并在2016年全面实施。
动力电池相关6项国标文件有:《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4-2015)[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5-2015)[2]、《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6-2015)[3]、《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1部分:高功率应用测试规程》(GB/T 31467.1-2015)[4]、《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部分: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GB/T 31467.2-2015)[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31467.3-2015)[6]。
其中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GB/T 31467.3-2015的“7.1振动”有三方向振动改为正弦波振动及“7.6挤压”项中压力值等部分内容有变更,并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2015年是历年来发布电动车电池相关国家标准数量最多一年,说明我国2015年在电动汽车国家标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7]。
GBT 22199-2008 电动助力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GBT 22424-2008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处理要求GBT 23638-2009 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有黑色水印)GBT 19638.2-2005 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GJB 606-1988 航空用铅酸蓄电池通用技术条件GJB 1724-1993 装甲车辆用铅酸蓄电池规范HJ 510-2009 清洁生产标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业HJ 519-2009 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IEC 60896-2004IEEE 1186-1996 阀控铅酸蓄电池维护、测试和更换JBT 2599-1993 铅酸蓄电池产品型号编制方法JBT 3076-1999 铅酸蓄电池槽JBT 7630.1-2008 铅酸蓄电池超细玻璃纤维隔板JBT 7630.3-2008 铅酸蓄电池烧结聚氯乙稀隔板JBT 7630.5-2008 铅酸蓄电池微孔聚乙烯隔板JBT 8200-2010 煤矿防爆特殊型电源装置用铅酸蓄电池JBT 8451-1996 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JBT 10052-2010 铅酸蓄电池用电解液JBT 10053-2010 铅酸蓄电池用水JBT 10679-2006 铅酸蓄电池用极板JBT 56029-1999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产品质量分等JBT 56030-1999 固定型防酸式铅酸蓄电池产品质量分等JIS C 8704-2-1-2006固定式铅蓄电池.第2-2部分阀门调节型.测试方法JIS C 8704-2-2-2006 固定式铅蓄电池.第2-2部分阀门调节型.要求JIS D 5302-2004 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MT 658-2011 煤矿用特殊型铅酸蓄电池QCT 742-2006 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SJT 9550.27-1993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质量分等标准SNT 0361-1995 出口铅酸蓄电池检验规程TBT 3061-2008 机车车辆用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YDT 2064-2009 通信用铅酸蓄电池正向尖脉式去硫化设备技术条件YDT799-2010 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0EN 60254-2-1997BS 3031-1996 Sulfuric acid used in lead-acid batteriesBS EN 50342-4-2009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组.重型车辆用蓄电池组的尺寸BS EN 60254-1-2005CB 1106-1984 军用铅酸蓄电池产品型号编制方法CBT 728-2000 船舶起动用铅酸蓄电池CBT 3821-2000 船舶通信、照明用铅酸蓄电池DB12 046.60-2008 铅酸蓄电池单位产量综合能耗计算方法及限额DIN EN 60254-2-2001DLT 637-1997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订货技术条件EJT 525.4-1997 核电厂用铅酸蓄电池第4部分维护、试验和更换方法GB 7404-1987 内燃机车用铅酸蓄电池GB 13281-1991 铁路客车用铅酸蓄电池GB 13337.1-1991 固定型防酸式铅酸蓄电池技术条件GB 13337.2-1991 固定型防酸式铅酸蓄电池规格及尺寸GB 22473-2008 储能铅酸蓄电池GBT 5008.1-2005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技术条件GBT 5008.2-2005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产品品种和规格GBT 7403.1-1996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GBT 7404.2-2000 内燃机车用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GBT 19639.1-2005 小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技术条件GBT 19639.2-2007 小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产品分类。
电池检测认证标准汇总1、电池中铅、镉检测标准66/EC?欧盟关于电池和蓄电池中有害物质的限令3052:1996 硅土和有机质的微波辅助酸消解ICP-MS法检测水和废物中的痕量元素T 20155-2006?电池中汞、镉、铅含量的测定2、电池中汞检测标准66/EC?欧盟关于电池和蓄电池中有害物质的限令美国第104届国会第142条法案-第二节-含汞电池管理法案 ?3052:1996?硅土和有机质的微波辅助酸消解ICP-MS法检测水和废物中的痕量元素?T 20155-2006?电池中汞、镉、铅含量的测定3、镍镉电池的检测标准T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单体蓄电池.第1部分:镉镍电池?61951-1:2006?含碱性或非酸性电解液的二次电芯或电池-镍镉便携式密封可充电单电芯:1.镍镉类第三版EN 60622:2002?IEC 60622:2002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液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密封镍镉方形可充电单体电池EN 60623:2001?IEC 60623:2001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开口镉镍方形可充电单体电池62259:2003 BS EN 62259:2004含碱性电解液混合气体的方形镍镉二次电池4、镍氢电池的检测标准T 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单体蓄电池.第2部分:金属氢化物镍电池 ?61951-2:2011 EN 61951-2:2011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可再充电的单电池-第2部分:镍-金属氢化物5、碱性蓄电池及蓄电池组62133:2013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安全要求IEC 62133:2012EN 62133:2013?C 8712:2015?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安全要求6、二次电池检测标准62133:2012便携式密封二次电池芯及电池(包含碱性及非酸性电解液电池)的安全标准C 8712:2006用于便携设备的含碱性或非酸性电解液的二次电芯或电池-安全要求61959:2004含碱性或非酸性电解液的二次电芯或电池-机械性能要求T 28163-2011(IEC 61959:2004,IDT)?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及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机械试验T 28164-2011(IEC 62133:2002,IDT)含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安全性要求3306-2013《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认证技术规范》7、锂原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检测标准DOT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五次修订版?:2012+R1:2013锂电池安全标准 ?SG/11/& ?Part 联合国《关于危险品的运输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五修改版,第章?21966-2008?锂原电池和蓄电池在运输中的安全要求 ??61960:2011 BS EN 61960:2011?碱性或其它非酸性电解质二次电池或电芯——便携式二次锂电池或电芯 ??T 2502-2000?锂离子蓄电池总规范T ?进出口蓄电池安全检验方法锂电池部分62281:2012?一次和二次锂电池的安全运输C8714-2007?便携式锂电池安全性试验T 1051-2007?矿灯用锂离子蓄电池T ?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及充电器T ?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及充电器第二部分: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及充电器8、原电池检测标准C 8512:2000?锂锰原电池C 8513:2010?锂原电池安全标准T ?原电池.第1部分: 总则T ?原电池.第2部分: 外形尺寸和电性能要求T 原电池.第3部分:手表电池原电池.第4部分: 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原电池.第5部分:水溶液电解质电池的安全要求?60086-1:2014 BS EN 60086-1:2011?原电池.第1部分:总则60086-2:2014 BS EN 60086-2:2011?原电池-物理与电气规范60086-3:2016 BS EN 60086-3:2011?原电池.-手表电池60086-4:2014?原电池-锂电池的安全标准60086-5:2011 BS EN 60086-5:2011?原电池含电解液电池的安全要求9、电动汽车用蓄电池检测标准T 742-2006?电动汽车用铅酸蓄电池 ??T 743: 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T 744-2006?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T 897-2011?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J 2464-2009?电动与混合电动汽车可充电储能系统安全和滥用试验?10、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电池组检测标准该类电池和电池组的检测标准目前只有一个: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11、阀控铅酸电池检测标准61056-1:2012?通用铅酸蓄电池(阀门调节型) 第1部分:一般要求、功能特性、试验方法?T ?小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技术条件12、固定用铅酸蓄电池检测标准60896-21:2004?固定式阀控铅酸电池-测试方法?60896-11:2003 IEC 60896-11:2002 ?固定式排气铅酸电池-测试方法和一般要求 ? T ?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13、电动道路车辆用蓄电池检测标准T ?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T ?电动道路车辆用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Z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Z ?电动道路车辆用锌空气蓄电池 ??62660-1:2010?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动力单体蓄电池——性能测试:2010?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动力单体蓄电池——可靠性和滥用性测试14、船舶用铅酸蓄电池检测标准T 728-2000?船舶启动用铅酸电池 ?T 3821-2000?船舶通信、照明用铅酸电池15、牵引用铅酸蓄电池检测标准T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T ?牵引用铅酸蓄电池第2部分: 产品品种和规格16、移动手持用电池检测标准T ?移动通信手持机用锂离子电源及充电器锂离子电源? 移动通信手持机锂电池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17、电话用电池检测标准T 18287-2013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电池组总规范T 18288-2000?蜂窝电话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总规范T 18289-2000?蜂窝电话用镉镍电池总规范18、铅酸蓄电池检测标准T 23638-2009?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T 4282-2007? 摩托车用铅酸蓄电池T 22199-2008?电动助力车用密封铅酸蓄电池19、民用和商用电池检测标准民用和商用电池检测标准主要是:UL 2054:2011民用和商用电池UL安全标准20、应急照明用蓄电池检测标准应急照明用蓄电池检测标准主要是:ICEL 1010:2006 应急照明用的电池或电池组的注册框架21、太阳光伏能蓄电池检测标准61427-1:2013?太阳光伏能系统用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T?22473-2008?储能用铅酸蓄电池德普华检测新能源部成立于2016年初,根据欧盟北美等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相关标准,对各类新能源产品提供检测认证服务,帮助您减少产品本身带来的风险,是进入市场的快速通道,能够降低海关延误,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