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量统计指标
- 格式:ppt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33
主要港口指标港口指标是一组综合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状态、特征的信息。
一、吞吐量:吞吐量是港口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产量指标,它分为旅客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
1、旅客吞吐量:是指由水运乘船进出港区范围的旅客人数,其计量单位为人次。
2、货物吞吐量:是指经水运运进、运出港区范围并经装卸的货物数量,包括邮件及办理托运手续的行李、包裹,以及补给船舶的燃、物料和淡水。
二、装卸工作量指标装卸工作量指标是指反映装卸工作进行情况,并对港口生产活动进行全面描述的一组指标。
1、装卸自然吨:指进出港区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一吨货物从进港到出港(包括进港后不再出港,在港内消耗的物资等),不论经过几次操作,均只计算为一个装卸自然吨。
2、操作量:指通过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所装卸、搬运的货物数量,计量单位是操作吨。
3、货物起运量:是反映港口装卸机械工作量大小的指标,所以又叫装卸机械起运量指标。
三、装卸效率指标1、船舶平均每停泊艘天装卸货物吨数(又称总定额),是装卸货物吨数与船舶总停泊时间的比值。
2、船舶平均每装卸艘天装卸货物吨数,等于装卸货物吨数与船舶生产性停泊时间的比值。
3、平均船时量:是指来港装卸的船舶,平均每艘船每小时所装卸的货物吨数,计量单位是吨每艘时。
4、平均舱时量:是指在港装卸的船舶平均每一舱口1小时所装卸的货物吨数,计量单位是吨每舱时。
5、装卸工时效率:是指装卸工人(包括机械司机及其助手)平均每人工作1小时所完成的操作量,计量单位是操作吨每工时。
6、装卸工日产量:是指装卸工人(包括司机和助手)平均每个装卸工日所完成的操作量,计量单位是操作吨每工日。
四、车船在港停留时间指标车船在港停留时间是指运输船舶或车辆自进港到离港的一段在港停留时间,简称车船停时。
1、船舶在港的主要指标(1)、船舶平均每次在港停泊天数:是船舶从进港时起到出港时止的平均每艘船在港停泊时间。
(2)、船舶平均每次作业在港停泊天数:是指船舶从进港起到出港止平均每艘每次作业在港的停泊时间。
系统吞吐量TPS用户并发量性能测试概念和公式系统吞吐量、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事务数)或者QPS(Queries Per Second,每秒查询数)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用于评估系统在一秒内能够处理的事务或查询的数量。
通常来说,系统吞吐量越高,代表着系统处理能力越强。
用户并发量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系统能够同时处理的用户请求数量。
当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时,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来应对并发请求。
用户并发量既受系统架构、硬件设施等因素的限制,也会受到用户行为、用户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性能测试是一种评估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际负载情况来观察系统在不同压力下的表现。
性能测试可以帮助发现系统性能的瓶颈,优化系统架构和配置,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在进行性能测试时,常用的公式包括:1. 吞吐量(Throughput)= 完成的事务数量 / 测试运行时间吞吐量表示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事务数量。
通常以每秒钟处理事务的数量(TPS)来衡量。
2.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总响应时间 / 完成的事务数量响应时间指的是系统处理一个事务所花费的总时间。
通常使用平均响应时间作为衡量指标。
3. 并发用户数(Concurrent Users)= 同时发起请求的用户数量并发用户数用来表示同一时间段内系统能够处理的用户请求数量。
4. 性能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 完成的事务数量 / 响应时间性能指标综合了吞吐量和响应时间两个因素,用来评估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性能表现。
在进行性能测试时,需要根据实际场景设计负载模型,模拟用户的操作行为和并发请求,并收集系统的各项指标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和优化方向,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系统吞吐量、TPS(QPS)、用户并发量和性能测试概念及公式是评估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和方法。
带宽指的是链路传送能力,一般用bps表示,比如10M以太网。
吞吐量指的是链路上有用数据的传送能力,小于带宽,因为有附加位等开销。
吞吐量的测试方法是:在测试中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如果发送的帧与接收的帧数量相等,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如果接收帧少于发送帧则降低发送速率重新测试,直至得出最终结果。
吞吐量测试结果以比特/秒或字节/秒表示。
吞吐率就是指在一指定时间内由一处传输到另一处或被处理的数据量。
以太网吞吐率的单位为“兆比特每秒”或“Mb/s”。
调度业务知识第三讲吞吐量指标货物吞吐量是港口最重要的指标,它一方面反映了港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则反映了港口在国际上的地位,吞吐量计划则反映了国民经济对港口的要求。
另一方面,吞吐量也是港口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港口设施和经营管理水平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港口企业的计划体系中,吞吐量计划是最重要的计划,其他计划的编制都以它为基础。
在港口规划中,也是根据对吞吐量的预测确定港口规模的。
货物吞吐量:是指报告期内经水路运进、运出港区范围并经装卸的货物数量。
货物吞吐量由出口吞吐量和进口吞吐量两部分组成。
出口吞吐量是指从本港装船运出港口的货物数量,进口吞吐量是指由水运运进港口卸下的货物数量。
货物吞吐量的计算方式:1)自本港装船运出港口的货物,计算为出口吞吐量;2)由水运运进本港卸下的货物,计算为进口吞吐量;3)由水运运进港口经卸下后又装船运出的转口货物,分别按进口和出口各计算一次吞吐量。
水水中转吞吐量包括船—岸—船转口和船—船直接换装转口;4)货物吞吐量必须以该船需要在本港装卸的货物全部卸完或装妥并办完交接手续后一次进行统计。
货物吞吐量统计的截止时间,一律以统计期末的最后一天的18时整为截止时间,也就是在这以前全船装完或卸完的船舶才能列入本期完成的吞吐量,否则统计为下期完成的吞吐量。
货物吞吐量的统计一律按重量吨统计,以吨为计量单位。
集装箱吞吐量:是指报告期内经由水路进、出港区范围并经装卸的集装箱的数量。
计算单位:TEU、吨。
计算方法:集装箱吞吐量以箱量和重量分别计算。
以箱量计算,按集装箱的实际箱数折合为20英尺集装箱(TEU)数计算;以重量计算,按集装箱的总重和货重计算。
无法取得集装箱实际重量时,每TEU按8吨折算。
注:20英尺箱为1个国际标准箱(TEU)。
理解TPS、QPS、RT 和吞吐量指标通常我们都从两个层面定义性能场景的需求指标:业务指标和技术指标。
这两个层面要有映射关系,技术指标不能脱离业务指标。
一旦脱离,你就会发现你能回答“一个系统在多少响应时间之下能支持多少TPS”这样的问题,但是回答不了“业务状态是什么”的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系统要支持1000 万人在线,可能你能测试出来的结果是1 万TPS,可是如果问你,1000 万人在线会不会有问题?这估计就很难回答了。
我在这里画一张示意图以便你理解业务指标和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这个示意图显然不够详细,但也能说明关系了。
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是在有业务场景的前提下指定的,而技术指标和业务指标之间也要有详细的换算过程。
这样一来,技术指标就不会是一块飞地。
同时,在回答了技术指标能否满足的同时,也能回答是否可以满足业务指标。
有了这样的关联关系,下面我们看一下性能测试性也常用性能指标的说法。
我将现在网上能看到的性能指标做了罗列,其中不包括资源指标。
因为资源类的比较具体,并且理解误差并不大,但是业务类的差别就比较大了。
对这些性能指标都有哪些误解QPS 一开始是用来描述MYSQL 中SQL 每秒执行数Query Per Second,所有的SQL 都被称为Query。
后来,由于一些文章转来转去,QPS 就被慢慢地移到了压力测试工具中,用来描述吞吐量,于是这里就有一些误解,QPS 和TPS 到底是什么关系呢?RPS 指的是每秒请求数。
这个概念字面的意思倒是容易理解,但是有个容易误解的地方就是它指的到底是哪个层面的Request?如果说HTTP Request,那么和Hits Per Second 又有什么关系呢?HPS,这也是个在字面意思上容易理解的概念。
只是Hit 是什么?有人将它和HTTP Request 等价,有人将它和用户点击次数等价。
CPS,用的人倒是比较少,在性能测试行业中引起的误解范围并不大。
同时还有喜欢用CPM(Calls Per Minute,每分钟调用书)的。
系统吞吐量(TPS)、用户并发量、性能测试概念和公式PS:下面是性能测试的主要概念和计算公式,记录下:一.系统吞度量要素:一个系统的吞度量(承压能力)与request对CPU的消耗、外部接口、IO等等紧密关联。
单个reqeust 对CPU消耗越高,外部系统接口、IO影响速度越慢,系统吞吐能力越低,反之越高。
系统吞吐量几个重要参数:QPS(TPS)、并发数、响应时间QPS(TPS):每秒钟request/事务数量并发数:系统同时处理的request/事务数响应时间:一般取平均响应时间(很多人经常会把并发数和TPS理解混淆)理解了上面三个要素的意义之后,就能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QPS(TPS)= 并发数/平均响应时间一个系统吞吐量通常由QPS(TPS)、并发数两个因素决定,每套系统这两个值都有一个相对极限值,在应用场景访问压力下,只要某一项达到系统最高值,系统的吞吐量就上不去了,如果压力继续增大,系统的吞吐量反而会下降,原因是系统超负荷工作,上下文切换、内存等等其它消耗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决定系统响应时间要素我们做项目要排计划,可以多人同时并发做多项任务,也可以一个人或者多个人串行工作,始终会有一条关键路径,这条路径就是项目的工期。
系统一次调用的响应时间跟项目计划一样,也有一条关键路径,这个关键路径是就是系统影响时间;关键路径是有CPU运算、IO、外部系统响应等等组成。
二.系统吞吐量评估:我们在做系统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CPU运算、IO、外部系统响应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初步预估。
而通常境况下,我们面对需求,我们评估出来的出来QPS、并发数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日PV。
通过观察系统的访问日志发现,在用户量很大的情况下,各个时间周期内的同一时间段的访问流量几乎一样。
比如工作日的每天早上。
只要能拿到日流量图和QPS我们就可以推算日流量。
通常的技术方法:1. 找出系统的最高TPS和日PV,这两个要素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除了放假、季节性因素影响之外)2. 通过压力测试或者经验预估,得出最高TPS,然后跟进1的关系,计算出系统最高的日吞吐量。
吞吐量指标吞吐量指标,也称流量指标,是指系统或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数据量或物流量。
在计算机领域中,吞吐量常常被用来衡量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
在工业领域中,吞吐量可以用来衡量生产线或设备的处理能力。
在交通领域中,吞吐量可以用来衡量道路或车站的容量。
吞吐量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或每天处理的数据量或物流量为单位来表示。
例如,一个计算机系统每小时可以处理1000个查询请求,那么它的吞吐量就是1000个查询请求/小时。
一个物流系统每天可以处理10000个包裹,那么它的吞吐量就是10000个包裹/天。
吞吐量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计算机领域中,吞吐量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影响着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
如果系统的吞吐量能够满足用户需求,那么用户会感到系统反应迅速、处理能力强大。
反之,如果系统的吞吐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那么用户会感到系统反应缓慢、处理能力弱。
在工业领域中,吞吐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生产线或设备的吞吐量影响着产品的生产速度和质量,它也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如果生产线或设备的吞吐量高,那么企业可以更快地生产出产品并提高生产效率。
反之,如果生产线或设备的吞吐量低,那么企业的生产速度和效率将受到影响。
在交通领域中,吞吐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道路或车站的吞吐量影响着交通流量和通行速度,它也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状况和旅客的交通安全。
如果道路或车站的吞吐量大,那么交通流量可以得到有效的分散,交通通行速度也可以提高。
反之,如果道路或车站的吞吐量小,那么交通流量将受到限制,交通状况和旅客的安全也将受到影响。
为了提高吞吐量,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在计算机领域中,可以通过优化算法、调整硬件配置、增加服务器数量等方式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在工业领域中,可以通过调整生产流程、增加设备数量、改进设备质量等方式来提高生产线或设备的吞吐量。
在交通领域中,可以通过增加车道数量、改善信号灯控制、优化车辆配额等方式来提高道路或车站的吞吐量。
系统吞吐量(TPS)、用户并发量、性能测试概念和公式PS:下面是性能测试的主要概念和计算公式,记录下:一.系统吞度量要素:一个系统的吞度量(承压能力)与request对CPU的消耗、外部接口、IO等等紧密关联。
单个reqeust 对CPU消耗越高,外部系统接口、IO影响速度越慢,系统吞吐能力越低,反之越高。
系统吞吐量几个重要参数:QPS(TPS)、并发数、响应时间QPS(TPS):每秒钟request/事务数量并发数:系统同时处理的request/事务数响应时间:一般取平均响应时间(很多人经常会把并发数和TPS理解混淆)理解了上面三个要素的意义之后,就能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QPS(TPS)= 并发数/平均响应时间一个系统吞吐量通常由QPS(TPS)、并发数两个因素决定,每套系统这两个值都有一个相对极限值,在应用场景访问压力下,只要某一项达到系统最高值,系统的吞吐量就上不去了,如果压力继续增大,系统的吞吐量反而会下降,原因是系统超负荷工作,上下文切换、内存等等其它消耗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决定系统响应时间要素我们做项目要排计划,可以多人同时并发做多项任务,也可以一个人或者多个人串行工作,始终会有一条关键路径,这条路径就是项目的工期。
系统一次调用的响应时间跟项目计划一样,也有一条关键路径,这个关键路径是就是系统影响时间;关键路径是有CPU运算、IO、外部系统响应等等组成。
二.系统吞吐量评估:我们在做系统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CPU运算、IO、外部系统响应因素造成的影响以及对系统性能的初步预估。
而通常境况下,我们面对需求,我们评估出来的出来QPS、并发数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日PV。
通过观察系统的访问日志发现,在用户量很大的情况下,各个时间周期内的同一时间段的访问流量几乎一样。
比如工作日的每天早上。
只要能拿到日流量图和QPS我们就可以推算日流量。
通常的技术方法:1. 找出系统的最高TPS和日PV,这两个要素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关系(除了放假、季节性因素影响之外)2. 通过压力测试或者经验预估,得出最高TPS,然后跟进1的关系,计算出系统最高的日吞吐量。
吞吐量指标一、引言吞吐量指标是指衡量一个系统或者过程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工作量或者数据量的指标。
在计算机领域中,吞吐量指标常常用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吞吐量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以及提高吞吐量的方法。
二、定义吞吐量指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系统、网络或者过程传输的数据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
吞吐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事务数量、数据传输速率、并发用户数等来衡量。
吞吐量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性能、效率和稳定性。
三、计算方法1. 事务吞吐量计算方法事务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务数量。
计算事务吞吐量的方法如下:1.统计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务数量。
2.将统计的事务数量除以单位时间,得到事务吞吐量。
2. 数据吞吐量计算方法数据吞吐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系统或者网络传输的数据量。
计算数据吞吐量的方法如下:1.统计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2.将统计的数据量除以单位时间,得到数据吞吐量。
3. 并发吞吐量计算方法并发吞吐量是指系统在同时处理多个请求或者用户时的性能。
计算并发吞吐量的方法如下:1.统计单位时间内的并发请求数量。
2.将统计的并发请求数量除以单位时间,得到并发吞吐量。
四、应用场景吞吐量指标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吞吐量指标常常用来衡量网络的带宽和传输速率。
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可以评估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吞吐量指标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优化网络拓扑、增加带宽和改进网络协议,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2. 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系统中,吞吐量指标可以用来评估数据库的性能和处理能力。
通过统计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务数量,可以了解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和响应时间。
吞吐量指标可以帮助数据库管理员优化查询语句、增加硬件资源和改进数据库设计,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吞吐量。
3. 分布式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吞吐量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负载均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