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文夫新时期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
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认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
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
“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
《⼩巷深处》陆⽂夫《⼩巷深处》陆⽂夫陆⽂夫⼩说的创作特⾊⾸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他善于从历史的变迁⾓度考察⽣活,⼩中见⼤,反映出深⼴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思想意蕴。
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幽默感。
陆⽂夫⾃称为“糖醋现实主义”[8]。
他善于从普通⼈带喜剧⾊彩的⽇常⽣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
显⽰出⼀种机智幽默的风格。
再次,陆⽂夫的⼩说中有着深厚的⽂化地域特⾊。
他不仅着⼒于苏州的地⽅风物的描摹,更关注这⼀地域居民的情感态度与⽣存境况。
他的⼩说创作,准确传达了变化中的苏州的⽂化情境,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化⼩说。
1956年的短篇⼩说《⼩巷深处》,通过妓⼥徐⽂霞在新社会中的新⽣历程与复杂的⼼理状态,⼤胆地拓新了题材的表现领域,受到好评。
正⽂:苏州,这古⽼的城市,现在是熟睡了。
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象银⾊河床中的⼀朵睡莲。
那不⼤明亮的街灯,照着秋风中的⽩杨,婆娑的树影在⽯⼦马路上舞动,使街道也布满了朦胧的睡意。
城市的东北⾓,在深邃⽽铺着⽯板的⼩巷⾥,有间屋⼦⾥的灯还亮着。
灯光下有个姑娘坐在书桌旁,⼿托着下巴在凝思。
她的⿐梁⾼⾼的,眼睛乌⿊发光,长睫⽑,两条发辫,从太阳⽳上⾯垂下来,拢到后颈处⼜并为⼀条,直拖到腰际,在两条辫⼦合并的地⽅,随便结着⼀条花⼿帕。
这⼀骚动,两个⼈都学不下去了,便收起书本,海阔天空地谈起来。
张俊⽼是爱谈将来,⼀开⼝便是“五年以后”的理想: “到那时候我是⼯程师,你是技术员……” “我也能做技术员吗?” “只要你学习时不调⽪。
”张俊调⽪的眼光望着她:“那时我们还在⼀起⼯作,机器出了⽑病,我和你⼀起修,我满脸都是机器油嘿,你会不认识我哩!” “你掉在染缸⾥我也认识。
” “要是世界上有这么⼀对,他们⼀起⼯作,⼀道回家,星期天⼀起上街买东西,该多好啊!” 徐⽂霞被说得⼼直跳,脸上绊红,故意装做不明⽩的说:“那是⼈家的事情,你谈它做啥。
” 徐⽂霞好象浸在⼀缸温⽔⾥,她第⼀次感到爱情给⼈幸福和激动。
筒论当代小说的历史性[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小说的历史性。
[关键词]当代小说历史性在新时期,爱情文学成了思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爱情题材的文学也有自己的“题材史”。
在“文革”中,“爱情”曾作为题材禁区,严禁任何人踏入。
这一题材,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死亡地带”。
在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爱情小说的作者们,作为前哨部队,发起了向题材禁区的一次次冲击。
首先有一批思想尖兵,贾平凹、张抗抗、刘心武、陆文夫等,发表了虽显幼稚,很见胆略的一批作品(《爱的权利》、《爱情的位置》、《献身》等),冲开了禁区的缺口,向前挺进。
不过,这批作品,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文学,在几千年的禁欲主义之后,尤其是在“文革”的极端禁欲之后,不可能紧接着就出现真正的爱情文学,而只能作为过渡状态,出现“前爱情文学”、“准爱情文学”,即,并非正面地、细致地、透彻地描摩爱情,只是在为爱情争“权利”、争“位置”。
当然,这些作品还有一个附带功能:为真正的爱情文学的出现酝酿情绪、训练技能,即,做好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直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才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爱情小说。
它把一个情感富足者甚至剩余者(钟雨)的爱情,写得缱绻细腻、荡气回肠。
这堪称一篇里程碑式的作品,意味着对“爱情”这一题材区划的正式占领。
但是,“题材禁区”并非已完全占领,还有“禁区中的禁区”,那最后一个顽固碉堡有待拔除。
那就是对性行为的直接描写。
前述爱情小说,都只写情爱,不敢涉及性爱,更不能谈性欲,只围着它打外围战。
性欲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是“爱情之泵”,当然也就是小说尤其不该回避的。
但中国古人,历来提倡“禁欲”、“无欲”,直至80年代,人性也还只有限地得到复原——“清心寡欲”而已。
这道关口是难过的。
经过一再地耽延,到80年代中期,终于打响了这场攻坚战。
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朱晓平的《福林和他的婆姨》,王安忆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铁凝的《麦秸垛》、《棉花垛》,刘恒的《伏羲伏羲》,共同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终于攻占了封建意识形态在这一领域里的制高点。
作者: 金燕玉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页码: 37-42页
主题词: 创作个性;陆文夫;新时期;作品;作家;生活道路;情节;历史道路;独特性;现实生活
摘要: <正> 一“在文学中,个性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创作个性的多样性无疑会适应生活的广阔性,促进文学的丰富性。
就一个作家来看,鲜明的创作个性是他成熟的标志,反映着他的创作面貌。
因为,创作个性“首先,当然,表现在他对生活现象看法的独特性中,表现在他的创作概括的独特性和社会意义中。
”一些脱离现实生活以编造故事为能的作家,只会陷入情节和手法雷同重复的境地,不时露出漏洞和破绽,根本谈不上什么创作个性。
一些撇开作品的内容去孤立地追逐新奇形式的作家,到头来也会发现这是徒劳的尝试,创不了新,也形成不了艺术个性。
陆文夫是位能够自觉地摸索创作个性的作家,这早已得到茅盾的肯定:“他力求每一。
小巷深处陆文夫读后感《小巷深处》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陆文夫通过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入挖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的描写,展现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
主人公家庭在历史的巨大变革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种对生活的顽强和对未来的信念,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民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民在动荡变革中的坚韧和勇敢。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也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复杂和多样。
有的人在面对苦难和挫折时选择了放弃和逃避,有的人则选择了坚守和奋斗。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细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人性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总的来说,《小巷深处》是一部深刻挖掘历史和人性的小说,通过对中国社会的动荡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同时,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对人性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历史研究和人性探索。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悟和启发,也会让读者对历史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陆文夫·小巷深处》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陆文夫1928年3月23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长江边上一个名叫四圩的小村庄。
6岁随家人迁居靖江县夹港。
夹港这个与上海相连的水陆码头汇集了社会上三教九流的人物,给童年陆文夫以深刻影响,并且体现在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中。
1944年16岁时患伤寒病到苏州探亲休养,从此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
病愈后回泰兴在杨陋学塾读初中。
17岁初中毕业,考取有名的苏州中学回到苏州。
读高中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于是决定投身革命。
1948年冬冒险穿过国民党封锁线去苏北解放区,准备打游击,却被分配到华中大学干部训练班学习。
不久国民党全面崩溃,他随军南下,在新华社苏州支社当采访员,开始了8年的记者生活,广泛接触了社会生活,萌发了创作冲动。
1955年初在《文艺月报》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荣誉》。
1956年发表《小巷深处》,引起很大反响。
次年调入新成立的江苏省文联专业创作组,不久因与高晓声、方之等创办《探求者》受到错误批判,被贬回苏州,在机床厂当工人。
1960年一度回南京搞创作,不久又变成批判对象,回到苏州在纱厂当机修工。
“文革”期间备受冲击,1969年底全家下放到苏北射阳县农村劳动。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8年重返文坛,创作了《献身》、《小贩世家》、《围墙》、《美食家》等优秀作品。
在第四次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内容概要苏州城的秋夜,昏黄的街灯把白杨树婆娑的树影投在石子路上。
城东北角一条铺着石板的深深小巷里,一个窗口透出灯光。
灯下,一位俊俏的姑娘坐在书桌前双手托着下巴默想。
眼圈儿发暗,像是痛苦与折磨留下的印记。
巷子里很少有人了解她,只是看到她白天出门上班,晚上读书。
邮递员知道她名叫徐文霞,是纱厂工人。
给她送信来,她接到信常常愁眉苦脸,有时甚至把信撕掉。
现在她忧郁地坐在灯下,不由得回忆起屈辱的过去——秋雨淅沥的黄昏,寒风凛冽的冬夜,苏州城阊门外的旅馆旁边,妖艳的*** 幽灵似地游荡着,嗲声嗲气地拉客,哄笑声、叫骂声不绝。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研究(新时期部分)中文本科选修课讲稿目录序说:“经典”乱弹 (1)第一讲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一、反思文学和张贤亮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2)1.反思文学 (2)2.复出作家 (2)3.张贤亮小说引出的话题 (3)二、解读小说的一个理论模式 (3)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分层解读 (4)1.故事层(叙事和道德批评) (4)2.寓言层(隐喻和社会历史批评) (4)3.神话层(象征和神话原型批评) (5)第二讲阿城的《棋王》 (7)一、寻根文学和阿城的“三王”系列 (7)1.寻根文学 (7)2.浪漫主义 (8)①作为文学理论范畴 (8)②作为文学史范畴 (8)③作为艺术表现手法 (8)二、《棋王》表现的传统文化观念 (8)1.观照方式:“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9)2.建构方式: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10)3.表现方式:静和虚(或空) (12)第三讲池莉的《烦恼人生》和《不谈爱情》 (13)一、新写实主义和池莉的市民小说 (14)1.新写实 (14)2.世俗化 (14)二、“人生三部曲”的文化读解 (15)1.解崇高:“烦恼人生” (15)2.反浪漫:“不谈爱情” (18)第四讲苏童的《红粉》 (23)一、“新历史”小说和苏童的女性系列 (23)1.新历史小说 (23)2.元话语和宏大叙事 (23)二、《红粉》对元话语的改写 (24)第五讲林白的《回廊之椅》 (28)一、林白和新女性小说 (28)1.女性主义 (29)2.新女性小说 (29)3.菲勒斯(中心主义) (29)二、《回廊之椅》的女性主义读解 (30)(2006年8月31日备毕)序说:“经典”乱弹“经典”是个众说纷纭概念。
其传统的意义是指卓越的、具有典范性的可以传世的作品,这个基本的理解一般说来没有什么大的争议。
现代理论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如何确定其典范性和为什么会传世。
这就产生了关于“经典”的诸多阐说,简单梳理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种解说。
中国当代新时期小说研究80题1.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才宣告了“左”倾文艺时代的结束,文学新时期的开始。
2.反思文学有茹志娟和她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和他的《记忆》,鲁彦周和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和他的《芙蓉镇》,陆文夫和他的《美食家》,李圆文和他的《月食》,王蒙和他的《蝴蝶》。
3.高晓声的著名“反思”小说有《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后来形成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
4.察看改革文学初始阶段的情况我们大体上能看到这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泛滥。
什么《改革者》,什么《故土》,什么《花园街5号》,什么《男人的风格》,几乎都有一个体制内诞生的英雄出来补天……5.张弦的小说《焐雪天》,它真实地描写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畸形现象——中国特有的爆发户的诞生。
6.贾平凹取得《浮躁》的认识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初贾平凹曾热烈地歌颂过农村的改革。
《小月前本》里的门门,《鸡窝洼人家》里的禾禾,《正月腊月》里的王才普遍地具有活力,具有创造精神。
7.宗璞《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小说运用的怪诞变形的手法,湛容《减去十岁》采用荒诞手法。
8.王蒙先是在《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蝴蝶》等小说里把西方意识流手法引入中国文坛,然后又在《买买提处长轶事》中让中国读者体验了“黑色幽默”所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情况。
9.冯骥才便是在叙述视角上进行探索的作家之一,他的《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让读者领略了一次旁观显示的魅力。
10.戴厚英在创作《人啊,人!》时,把旁观显示与主观抒情合二为一,也颇具特色。
11.老作家汪曾琪散淡从容的风俗叙事(《受戒》《大淖记事》就充分显示了小说的散文美。
12.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探索不止于此,莫应丰《驼背的竹乡》,邓刚《迷人的海》对象征手法的运用,赵本夫《枯塘纪事》乔典运《乡醉》对反讽手法的运用也都独放异彩,可以说新时期小说的形式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13.宗璞《我是谁》描写的是发生在文革中的一幕悲剧:女植物学家韦弥。
小巷深处陆文夫读后感《小巷深处》是一部由陆文夫所著的小说,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力量。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一个小巷为背景,讲述了小巷里的人们的故事。
在这个小巷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忙碌的商贩,有孩童的嬉戏声,有老人的悠闲生活。
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小巷深处的世界。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生活的思考让我深受触动。
作者通过对小巷里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善良、勇敢、坚强,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小巷深处,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或许身处困境,或许面临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小巷里的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小巷深处,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或许身处困境,或许面临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前行。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小说《小巷深处》通过对小巷里的人物和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刘新林“巧干”的作家——论八十年代文学场中的陆文夫一“文革”结束后,陆文夫二度复出。
1978年《人民文学》第4期发表复出之作《献身》时,陆文夫尚在距离苏州数百公里之遥的苏北“西伯利亚”射阳改造。
几个月后,陆文夫回到苏州。
第二年春,《献身》荣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79年,陆文夫发表了短篇小说《崔大成小记》、《特别法庭》。
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小贩世家》 (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往后的日子》、中篇小说《有人敲门》 (60年代旧作)。
短篇小说《一路平安》 《春游》 《秋风起》和《唐巧娣翻身》也在这一年完稿。
1980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十七年”作品集《小巷深处》。
复出两年,陆文夫先后两次获全国大奖,旧作结集出版,可谓顺风顺水。
但只要稍稍注意,就不致忽略:1981年9月至1982年12月陆文夫没有发表任何小说。
这颇耐人寻味a 。
比陆文夫复出稍晚的高晓声,此时已连续三年出版小说集,创作势头丝毫没有减弱。
作为老友的陆文夫作何感想?面对作品的质与量,如何兼取?或许有读者提出过类似问题,陆文夫在一篇创作谈中着重作了回答。
他说:“我觉得第一是不能性急,切忌病急乱投医。
不能幻想世界上会有一种什么方法、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一学会之后便能写出什么惊人之作、不朽之著,便能‘一炮打响’。
……我接触过很多写出过‘一炮打响’作品的同志,他们当时所想的并非是‘一炮打响’,而是‘一吐为快’。
一炮打响是一种客观的效果,一吐为快才是主观的动机。
如果主观动机想一炮打响,客观效果往往是无声无息。
或者是喧嚣一时,噪音而已。
写出过‘一炮打响’作品的同志,对他作品的客观效果往往是始料之所未及。
这倒不是说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不能统一,而是因为想‘一吐为快’时才能真正吐出一点东西。
血管里流出来的总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总是水。
”b陆文夫强调写作不为“一炮打响”,只求“一吐为快”,“一炮打响”不过是“一吐为快”的客观效果。
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 )A。
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相结合B。
古典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C。
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D.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2.陆文夫1956年创作的干预生活的一篇短篇小说是( )。
A.《青春万岁》B.《小巷深处》C。
《在悬崖上》 D。
《组织新来的青年人》3.以生活“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为哲理思索的作品是刘白羽的( )A。
抒情散文《日出》 B.报告文学《早晨的太阳》C.游记散文《长江三日》 D。
报告文学《朝鲜在战火中前进》4。
贺敬之采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诗歌作品是( )A.《放声歌唱》 B。
《三门峡歌》C。
《回延安》 D.《桂林山水歌》5。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 ) A、自信 B、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C、能力强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6.散文《雪浪花》的作者是( C)A.杨朔 B。
秦牧C。
刘白羽 D。
周涛7.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
A。
冰糖葫芦式 B.一人一事式C。
人像展览式 D。
锁闭式8.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成功的塑造了我军高级将领的形象是( )A.彭德怀B.朱德C.陈毅 D。
刘伯承9.“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句话形容的是()A。
曹禺话剧《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形象B。
田汉话剧《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形象C.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形象D。
陈白尘话剧《大风歌》中刘邦的形象10。
《林海雪原》的作者是( )A。
吴强 B. 杜鹏程C.梁斌D. 曲波11。
散文《记一辆纺车》的作者是()A。
吴伯萧 B.刘白羽C.秦牧 D。
杨朔12. 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 )A.长句体B.楼梯体C。
民歌体 D.短句体13.梁生宝、梁三老汉等是下列哪部小说中的人物:()A。
《新时期小说研究》期末作业姓名:徐**学院:医学部班级:药学1班学号: 1230413023指导老师:陈**矛盾体的对立与统一——浅谈陆文夫《美食家》的艺术形象陆文夫所有新时期的作品中,《美食家》堪称佼佼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览毕该作,作为苏州人,笔者对苏州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惊叹于“吃”与历史推进、社会变迁、政治风云的巧妙融合,不觉漫提拙笔,来品一品“美食家”的滋味。
小说有两大主要人物:高小庭(“我”)和朱自冶,关于“我”的笔墨构成了小说的主体,但朱自冶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个亮点。
“我”与朱自冶一个反对好吃,一个好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有着四十余年的命运纠葛。
读者通过“我”的视角了解朱自冶,同时一个有血有肉的高小庭也跃然纸上。
高小庭是解放前穷苦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代表,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观念和行为都带有很强的历史性。
他幼年丧父,被迫与母亲寄于朱自冶篱下,但母亲却不像自己一样反对朱自冶的好吃懒做,反而觉得是种“吃福”,甚至还同意让自己替朱自冶跑腿买小吃,令他愤懑填膺。
“这个叫花子所以特殊,是因为他知道一点地理历史,自由平等,还读过三民主义;他反对好吃,还懂得人的尊严。
当叫花子呼啦一声散开而把我烘托出来的时候,我满腔怒火,汗颜满面,恨不得要把手中的竹篮向朱自冶砸过去……”这番心理描写把他对朱自冶的厌恶和嘲讽表现得极为露骨。
而另一个朱自冶给他钱他不收却因要买红烧肉给奶奶吃不得不收下的情节更是让其自尊心受到重创,更是让他笃信惟有坚持走勤劳俭朴的道路才能让像朱自冶这样的人走投无路。
尽管“我”看似是一个正面人物,但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却暴露出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劣根性。
比如:他鼓动“阿二”改行让朱自冶没“专车”坐、叫不到车“淋成落汤鸡”,自己却因朱自冶得到“报应”而“暗中高兴”,同时又让阿二做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在老百姓都追求优质物质生活的时候食古不化,仍在饭店烧大锅菜。
浅谈陆文夫新时期小说
作者:刘晨范宇鑫许伟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
之所以关注陆文夫先生的文章,原因有二。
其一,陆先生是笔者的老乡。
他是江苏泰兴人,笔者也是江苏泰兴人。
在茫茫现当代作家群中,江苏泰兴人寥寥无几——笔者所知晓的,除了陆文夫先生,还有一个便是喜剧创作家丁西林先生。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而今,丁先生和陆先生都已作古,我辈开怀大笑或泪眼朦胧,二位老者都不会知晓。
但是,作为一个晚辈,笔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宣传他的思想。
另一个原因是,陆先生的文章,视角独特,富含哲理,充满家乡风味。
独特的视角令我们觉得他很有个性,满含哲理的话加深我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而家乡风味就让我们和他的心靠得更近了。
一、不流于俗,视角独特
陆文夫先生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56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小巷
深处》使他一举成名,第二年他便被调到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然而,他的专业创作之路并不顺畅。
不久之后,因为参加筹建《探索者》刊物,他被打成右派,长期下放农村、工厂进行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返回苏州,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八十年代初期,伤痕文学成为文学创作潮流的时候,先生不流于俗,而是选择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付诸笔端。
先生与一般的伤痕文学作家不同,他跳出了控诉者“泪水”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历史背景上,冷静而深刻地探寻和挖掘十年文革的历史根源,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回味、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人物形象。
陆文夫先生在文章中警示人们,文革的后遗症比十年的伤痕更可怕,它不仅影响那十年的人们,也伤害着以后的人们。
翻阅先生这一时期的小说,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的小说与“伤痕文学”相比,少了几分愤激,多了几分冷静;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深沉。
此外,陆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喜欢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
他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便是如此。
先生在散文《微弱的光》中说道:“(《小巷深处》)发表之后引起了一阵轰动,因为那时的小说都是写打仗和生产,写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写英雄主义。
我写的却是一个妓女的新生和爱情的波折,写的是人道主义……”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品更是体现这一特点。
《万元户》写了勤劳致富的孙万山在周围人们的“祝贺”、“采访”中被迅速掏空,成为“零元户”。
《特别法庭》写的是平反冤假错案。
作者把汪昌平的追悼会与许立言的追悼会进行对比。
前者“没有悲痛也没有惋惜”;后者“哀乐一奏,全场哭声一片”。
他在小说中进行了大胆的追问:“是谁纵容了汪昌平的行为?难道我们,包括我在内都是毫无责任,而责任都是汪昌平的?”平平庸庸、无所作为的汪昌平得以生存、升官,而为人正直,有魄力、有才华的许立言却报国无门。
陆先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循着历史发展的足迹反向追根溯源,最终发现这种反常的社会现象是由畸形的政治制度、干部制度所产生的。
《小贩世家》中的朱源达早年接过父亲“再也挑
不动”的馄饨担子时又兴奋又自信。
但在文革时,他备受歧视与冷漠,最终告别卖馄饨的小贩生涯,选择了“省心事、省力气”的“铁饭碗”。
二、善用修辞,富含哲理
在《小贩世家》中有这么一句:“做买卖的只能说货色不够卖,人家就买得快;你说肉馅没有了,他连馄饨皮子都要的。
”此句用夸张的语气将小贩的买卖经描绘得生动形象。
《美食家》中,作者借丁大头之嘴说道:“我只想告诉你一个奇怪的生理现象,那资产阶级的味觉和无产阶级的味觉竟无区别!资本家说清炒虾仁比白菜炒肉丝好吃,无产阶级尝了一口之后也跟着点头。
”这里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很多人极力想划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界限,把人的本性都扭曲的现象。
而《井》中将“追求大小姐”与“喂鸽子”打比方的例子堪称经典:“追求大小姐要像喂鸽子,要出于有心,装着无意,慢慢地向地上洒点米,一下子扑过去,那鸽子就会崩崩飞,扑的人也会跌得鼻青脸肿。
悠着点来,时间长了那鸽子就会知道你是好意,就敢到你手上来啄米,这时候就可以一把逮住,扎上翅膀放在笼子里。
”说一句话写得好,那多半是因为它含有哲理。
陆先生小说中很多话都富含哲理。
三、吴越文化,乡味浓郁
除了善用修辞,陆文夫先生文章的另一个言语风格就是乡味浓郁。
陆文夫先生的童年是在泰兴度过的。
1949年之后,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五十多年,都是待在苏州。
因此,他的朋友艾煊将他称为“陆苏州”。
泰兴是他的第一故乡,苏州是他的第二故乡。
读他的小说,我们会看到很多他两个家乡的元素。
之前的研究者对陆先生文章中的苏州风味已经研究得相当完备,笔者在此不便拾人牙慧;介于笔者是泰兴人,这里就主要论述他文章中的泰兴元素。
陆先生在小说中提及了像“泰隆”等泰兴实实在在存在的地名、厂名,读来备感亲切;而大量的方言则更让人觉得读他的文章像是在和他面对面用土话聊天一样。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读陆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想到他独具魅力的人格。
他带着浓郁的吴越气息,用独特的眼光观察生活,用哲学的思维对待生命,因此他能够制造出在五十年代中国文坛上颇为有名的《探求者》事件,因此他能够经受住三起两落的人生浪潮,因此他能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参考文献:
[1]陆文夫.陆文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
[2]刘清生.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J].江苏: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刘晨,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1班;范宇鑫,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2班;许伟,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08-2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