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1章第3节
- 格式:doc
- 大小:423.50 KB
- 文档页数:7
地球的历史及圈层结构同步练习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0分钟)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1. 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 物理演化B. 化学演化C. 大气演化D. 生物演化2.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 原核生物B. 爬行动物C. 真核细胞生物D. 无脊椎动物3.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015年初,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右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 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A.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B. 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 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D. 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5. 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 恐龙B. 爬行类C. 被子植物D. 三叶虫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 太古代B. 古生代早期C. 中生代侏罗纪时期D. 新生代第四纪时期(3)“华南虎”事件曾轰动一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 自3 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A. 不断北移B. 不断南移C. 先北移后南移D. 先南移后北移*8. 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B. 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C. 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D. 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电解的原理课后篇素养形成必备知识基础练1.用铂电极(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B.HCl溶液C.酸性NaCl溶液D.酸性AgNO3溶液解析电解稀NaOH溶液时,阳极:4OH--4e-O2↑+2H2O,阴极:2H2O+2e-H2↑+2OH-,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故A正确;电解HCl溶液、NaCl溶液时,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2H2O+2e-H2↑+2OH-,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Cl2,故B、C错误;电解AgNO3溶液时,阳极:2H2O-4e-O2↑+4H+,阴极:Ag++e-Ag,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Ag和O2,故D错误。
2.用石墨棒作为阳极、铁棒作为阴极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棒周围有大量的Na+B.铁棒质量增加C.电子通过熔融电解质由石墨棒流向铁棒D.阴极发生氧化反应解析阴离子移向阳极(石墨棒),发生氧化反应:2Cl--2e-Cl2↑,阳离子移向阴极,发生还原反应:2Na++2e-2Na,A、D项错误,B项正确;电子不能通过熔融电解质,熔融的电解质是由于其内部自由移动的离子定向移动而导电的,C项错误。
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活动中做了一个“彩虹”实验。
其装置如右图所示,在一U形管中装入含有紫色石蕊溶液的Na2SO4溶液,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U形管内会形成一个倒立的三色“彩虹”,从左到右颜色的次序是( )A.蓝、紫、红B.红、蓝、紫C.红、紫、蓝D.紫、红、蓝解析阳极电极反应为4OH--4e-2H2O+O2↑,阳极区溶液呈酸性,溶液呈红色;阴极电极反应为4H++4e-2H2↑,阴极区溶液呈碱性,溶液呈蓝色;中间仍为紫色石蕊溶液。
4.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各组中的三种电解质的溶液,在电解的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依次为升高、不变、降低的是( )A.AgNO3CuCl2Cu(NO3)2B.KCl Na2SO4CuSO4C.CaCl2KOH NaNO3D.HCl HNO3K2SO4:由上述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第1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一、概念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1.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
( )提示:×。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是专有名词,不能理解为粒子数目。
2.1 mol OH-的质量是17 g·mol-1。
( )提示:×。
1 mol OH-的质量是17 g,单位不对。
3.氧化钙的摩尔质量为56 g。
( )提示:×。
氧化钙的摩尔质量为56 g·mol-1,单位不对。
4.0.012 kg 12C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提示:√。
5.常温常压下,14 g乙烯(C2H4)和丙烯(C3H6)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氢原子的数目为2N A。
( ) 提示:√。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2分,共16分)·题组1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1.(2021·眉山高一检测)下列对于“物质的量”、“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A.摩尔是表示物质粒子多少的物理量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C.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D.1 mol氢含6.02×1023个H2【解析】选B。
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错误;物质的量是一定数量粒子的集合体,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故B正确;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故C错误;1 mol氢必须指出是氢原子还是氢气分子,该表示方法不合理,故D错误。
【易错警示】物质的量——“四化”“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也不能添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专有化或“物质的数量”等2.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 )A. 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B. 0.5 mol SO2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 AC. 1 mol H2O含有的H2O分子数目为N AD.0.5N 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解析】选A。
高一生物必修1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 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生物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2019人教版教材)第1章走进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概念检测1.(1)√(2)√(3)×(4)√2.C3.本题提示如下:(1)人体皮肤:本切片图中可见上皮组织的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死亡)和皮下结缔组织中的多种细胞;迎春叶:表皮细胞(保护)、保卫细胞(控制水分蒸发和气体进出)、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导管细胞(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细胞(运输有机物),等等。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共同点: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区别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有些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
(3)因为人体皮肤和迎春叶都是由多种组织组成的。
例如,人体皮肤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组成,这些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行使保护等功能的器官。
拓展应用1.提示:可用学生已学过的植物或动物的分类、细胞所具有的结构进行举例,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举例。
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时,要审慎地接受所得出的结论,归纳时需要注意抓住所归纳对象的本质特征。
2.病毒尽管没有细胞的结构,但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胞中生活,依靠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自己需要的物质,离开了细胞,病毒就不能长时间生存,因此说,病毒的生活是离不开细胞的。
3.如果“新细胞都是从老细胞中产生的”不成立,细胞一直可以从无机环境中自然发生,生物进化论中生物都起源于共同原始祖先的观点就会受到质疑。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并由细胞核细胞产物所构成,说明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这也支持生物有着共同起源的观点。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概念检测1.(1)×(2)√(3)√2.D3.提示:根瘤菌是细菌,属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植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拓展应用1.提示:细胞之所以会有统一性,是因为细胞来源于细胞,即新细胞是从老细胞通过分裂而形成的,所有细胞都来自一类共同的祖先,所以具有统一性。
第3课 地球的历史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理解地层的概念和沉积岩的形成 2.理解化石的形成及其意义3.了解地质年代表,能简单描述地球的演化历史知识点01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一)化石1、地层的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2、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形成的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二)地质年代表1、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冥古太古元古显生宙目标导航知识精讲3,科学家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即学即练1】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A.地层的新老关系B.地层层理C.地层中所含化石D.地层上下排列【答案】C【详解】地层一般是由上而下越来越古老,但由于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有可能出现特殊情况,因此地层排列的顺序不一定是当初形成的时间顺序,而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因此地层中生物的化石是确定地层时代的最可靠的依据。
知识点02 地球的演化历程(一)前寒武纪1、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前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第一章第三节第1课时A组·基础达标1.成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许多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
下列成语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木已成舟B.蜡炬成灰C.铁杵成针D.滴水成冰【答案】B【解析】木已成舟、铁杵成针和滴水成冰都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更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蜡炬成灰涉及“燃烧”,是氧气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B.氧化还原反应前后一定有氧的得失C.实现Fe3+―→Fe2+的变化过程一定是氧化反应D.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还原反应【答案】A【解析】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一定有氧的得失;Fe3+转化为Fe2+,铁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3.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MnO2―→Mn2+B.CuO―→CuCl2C.Ag+―→Ag2O D.Sn2+―→Sn4+【答案】D【解析】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4.4K 高清摄影机可记录一些化学反应的微观景象。
下列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Al 片投入AgNO 3溶液中B .Zn 片投入CuSO 4溶液中C .AgNO 3溶液滴入NaCl 溶液中D .Mg 条投入稀盐酸中 【答案】C5.(广东揭阳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Fe +CuSO 4===FeSO 4+CuB .AgNO 3+NaCl===AgCl↓+NaNO 3C .Fe 2O 3+3CO=====△2Fe +3CO 2D .2KMnO 4=====△K 2MnO 4+MnO 2+O 2↑ 【答案】C6.下列现象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 .铁制的菜刀生锈B .大理石雕像被酸雨腐蚀毁坏C .充有氢气的气球遇明火爆炸D .铝在空气中生成致密的保护膜 【答案】B7.在反应中,X 元素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Y 元素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知,X 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X 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而Y 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Y 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1. 某同学为研究物体运动情况, 绘制了物体运动的s -t 图像, 如图1-3-9所示. 图中纵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移s , 横坐标表示时间t , 由此可知该物体做( )A. 匀速直线运动B. 变速直线运动C. 匀速曲线运动D. 变速曲线运动解析: 选 B.s -t 图像所能表示出的位移只有两个方向, 即正方向与负方向, 所以s -t 图像所能表示的运动也只能是直线运动. s -t 图线的斜率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的速度, 由图可知, 速度在变化, 故B 项正确, A 、C 、D 错误.2. (2010·高考广东理综卷)图1-3-10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 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图1-3-10A. 0~1 s 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B. 0~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 0~1 s 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 内的加速度D. 0~1 s 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解析: 选BC.由于0~1 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所以平均速度v -=22m/s =1 m/s, 选项A错误; 0~2 s 内位移大小等于对应图像围成梯形的面积, 即s =1+22×2 m =3 m, 选项B 正确;0~1 s 内加速度大小a 1=21 m/s 2=2 m/s 2,2~4 s 内加速度大小a 2=22m/s 2=1 m/s 2, 所以a 1>a 2,选项C 正确; 由于速度始终为正值, 方向不变, 选项D 错误.3. 某同学在学习了动力学知识后, 绘出了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a 、速度v 、位移s 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3-11所示, 若该物体在t =0时刻, 初速度均为零, 则下列图像中表示该物体沿单一方向运动的图像是( )图1-3-11解析: 选C.A 项位移正负交替, 说明物体做往复运动, B 项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 再做匀减速运动, 然后做反向匀加速运动, 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 周而复始; C 项表示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 再做匀减速运动, 循环下去, 物体始终单向运动, C 正确, D 项从面积判断物体速度有负值出现, 不是单向运动.图1-3-124. (2012·陕西省高三质检)甲、乙两物体沿同一直线运动, 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3-1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物体一定相遇两次B. 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分别是在2 s 末和6 s 末C. 乙物体在头2 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 s 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D. 2 s 后, 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方向相反解析: 选C.由于题中没有说明甲、乙两物体的初始位置, 所以无法判定甲乙两物体的相遇情况, A 、B 错误; 由v -t 图知, 乙物体在前2 s 速度在增加, 2 s 后速度在减小, 并且两个过程中加速度大小恒定, 故C 正确; 2 s ~6 s 时两物体的速度均为正值, 二者速度方向相同, 故D 错误.5. (2012·宝鸡市高三检测)A 、B 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 当B 车在A 车前84 m 处时, B 车速度为4 m/s, 且正以2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后, B 车加速度突然变为零, A 车一直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经过12 s 后两车相遇, 问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解析: 设A 车的速度为v A , B 车加速行驶时间为t , 两车在t 0时相遇. 则有s A =v A t 0①s B =v B t +12at 2+(v B +at )(t 0-t )②式中, t 0=12 s, s A 、s B 分别为A 、B 两车相遇前行驶的路程. 依题意有s A =s B +s ③ 式中s =84 m. 由①②③式得t 2-2t 0t +2[(v A -v B )t 0-s ]a=0代入题给数据v A =20 m/s, v B =4 m/s, a =2 m/s 2 有t 2-24t +108=0式中t 的单位为s, 解得t 1=6 s, t 2=18 st 2=18 s 不合题意, 舍去. 因此, 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 答案: 6 s一、选择题图1-3-131. 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s 和时间t 的关系如图1-3-13所示, 那么该质点在3 s 内通过的路程是( )A. 2 mB. 3 mC. 1 mD. 0.5 m解析: 选C.由图像可知, 在0~1 s 内质点静止在位移为1 m 的地方; 1~2 s 内质点从位移为1 m 的地方匀速运动到位移为2 m 的地方; 在2~3 s 内质点静止在位移为2 m 的地方, 因而质点在3 s 内的路程即为在1~2 s 内通过的路程, 应为1 m. 2. (2012·西安高三检测)在温哥华冬奥会上我国雪上运动健儿表现出色,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如图1-3-14甲所示, 滑雪运动员沿斜坡高速向下滑行, 其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 则由图像中AB 段曲线可知, 运动员在此过程中( )图1-3-14A. 做曲线运动B. 加速度越来越大C. 所受力的合力不断减小D. 平均速度v >v A +v B2解析: 选CD.速度图像并不表示运动的轨迹, A 错误; 由速度图像的斜率可知, 加速度越来越小, B 错误; 运动员所受的合力不断减小, C 正确; 由于速度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所以平均速度v >v A +v B2, D 正确.3. (2012·湖北省100所重点中学髙三联考)下列图像均能正确皮映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则在t =2 s 内物体位移最大的是( )图1-3-15解析: 选 B.位移图像中, 位移的大小等于纵坐标的大小, 速度图像中, 位移的大小等于速度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 比较四个图像, A 、C 、D 中物体在t =2 s 内位移大小均为0, 所以选 B.4. (2010·高考天津理综卷)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如图1-3-16所示,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 则该质点在前8 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图1-3-16A. 0.25 m/s 向右B. 0.25 m/s 向左C. 1 m/s 向右D. 1 m/s 向左解析: 选 B.由图像面积计算0~3 s 内质点的位移s 1=2×3×12m =3 m, 方向向右, 3~8 s 内位移为s 2=2×5×12 m =5 m, 方向向左, 所以前8 s 总位移s =s 1-s 2=-2 m.v -=s t =-28m/s =-0.25 m/s, 即大小为0.25 m/s, 方向向左.图1-3-175. (原创题)如图1-3-17所示, 汽车以10 m/s 的速度匀速驶向路口, 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 m 处时, 绿灯还有3 s 熄灭. 而该汽车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处, 则汽车运动的速度(v )-时间(t )图像可能是( )图1-3-18A. ②③B. ②④C. ①③D. ②④解析: 选A.清楚地理解v -t 图像中“面积”的物理意义, ①④图中v -t 图像中“面积”不等于20 m; ②中v -t 图像的“面积”可能等于20 m; ③中v -t 图像的“面积”正好等于20 m. ②③正确, ①④错误, 故选A.图1-3-196. 2011年4月12日, 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六艘海盗快艇试图靠近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保护的商船, 中国特战队员发射爆震弹成功将其驱离. 假如其中一艘海盗快艇在海面上运动的v -t 图像如1-3-19图所示, 设运动过程中海盗快艇所受阻力不变.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盗快艇在0~66 s 内从静止出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 B. 海盗快艇在96 s 末开始调头逃离C. 海盗快艇在66 s 末离商船最近D. 海盗快艇在96 s ~116 s 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析: 选 B.在0~66 s 内图像的斜率越来越小, 加速度越来越小, 故海盗快艇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A 错误; 海盗快艇在96 s 末, 速度由正变负, 即改变运动的方向, 开始掉头逃跑, 此时海盗快艇离商船最近, B 正确, C 错误; 海盗快艇在96 s ~116 s 内, 沿反方向做匀加速运动, D 错误.7. (2012·揭阳一中高三期中)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 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车先加速后减速, 丙车先减速后加速, 它们经过下个路标时速度又相同. 则( ) A. 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 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C. 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 条件不足, 无法判断 解析: 选 B.作出三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 甲、乙、丙三辆汽车的位移相同, 即速度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相等, 则由图像分析可得B 对.图1-3-208. 如图1-3-20所示, A 、B 两物体相距s =7 m, 物体A 以v A =4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 而物体B 此时的速度v B =10 m/s, 只在摩擦力作用下向右匀减速运动, 加速度a =-2 m/s 2.那么物体A 追上物体B 所用的时间为( ) A. 7 s B. 8 s C. 9 s D. 10 s解析: 选 B.物体B 做匀减速运动, 到速度为0时, 所需时间t 1=102s =5 s, 运动的位移s B =0-v 2B2a =1022×2m =25 m. 在这段时间内物体A 的位移s A =v A t 1=4×5 m =20 m; 显然还没有追上, 此后物体B 静止, 设追上所用时间为t , 则有4t =s +25 m, 所以t =8 s. 故选 B.图1-3-219. (2012·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如图1-3-21 A 、B 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 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 在t =4 s 时, 甲球的加速度大于乙球的加速度B. 在t =5 s 时, 两球相距最远C. 在t =6 s 时, 甲球的速率小于乙球的速率D. 在t =8 s 时, 两球相遇解析: 选AD.甲球的加速度a 甲=40-(-40)8 m/s 2=10 m/s 2>a 乙=20-(-20)8-2m/s 2≈6.67 m/s 2, 选项A 正确; 由题图可知, 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分别向正、反两个方向运动, 它们之间的距离变大; 4 s 后二者均向负方向运动, 甲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乙球仍沿原来的负方向做匀减速运动, 它们之间的距离仍变大; 当二者速度相等时, 距离最大, 由图可知, 二者速度相等的时刻, t <5 s, 选项B 错误; 图像中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 t =6 s 时, 甲球的速率大于乙球的速率, 选项C 错误; t =8 s 时, 两球的位移为零, 表示回到初位置, 两球相遇, 选项D 正确. 10. 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 它们的v -t 图像如图1-3-22所示. 两图像在t =t 1时相交于P 点, P 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 , △OPQ 的面积为S .在t =0时刻, 乙车在甲车前面, 相距为 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 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 ′, 则下面四组t ′和d 的组合可能的是( )图1-3-22A. t ′=t 1, d =SB. t ′=12t 1, d =14SC. t ′=12t 1, d =12SD. t ′=12t 1, d =34S解析: 选 D.根据题意, 第一次相遇时, v 甲>v 乙, 所以t ′<t 1, 选项A 错; 若t ′=12t 1, 则第一次相遇时甲、乙两车的位移分别为s 甲=v 甲·t ′=12×2S =S , s 乙=12′2=12·v 甲t 1·⎝⎛⎭⎫t 122=18甲t 1=S 4, 所以d =s 甲-s 乙=34S , 故选项D 对, B 、C 错. 二、非选择题 11. (2012·渭南高三检测)列车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 司机突然发现同一平直铁路上前方500 m 处, 一列货车正以36 km/h 的速度匀速同向行驶, 为避免撞车, 列车司机立即刹车, 求列车刹车时加速度的最小值. 解析:设列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 刹车后经时间t , 列车速度与货车速度相等, 这段时间内货车、列车的位移分别为s 1、s 2, 如图所示, 则不相撞的条件是 s 1+500 m ≥s 2① s 1=v 1t ②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有s 2=v 2t -12at 2③v 2-at =v 1④由②得t =v 2-v 1a⑤将③④代入①结合⑤得 a ≥(v 2-v 1)22s=0.1 m/s 2即最小加速度为0.1 m/s 2.答案: 0.1 m/s 212. 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 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 决定前去追赶, 经过t 0=5.5 s 后警车发动起来, 并以2.5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 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 以内. 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 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警车发动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解析: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 它们间的距离最大, 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 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则t 1=v a =102.5s =4 ss 货=v (t 0+t 1)=10×(5.5+4) m =95 ms 警=12at 21=122.5×42m =20 m所以两车间的最大距离 Δs =s 货-s 警=75 m.(2)v m =90 km/h =25 m/s, 当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 运动时间t 2=v m a =252.5s =10 ss 货′=v (t 0+t 2)=10×(5.5+10) m =155 ms 警′=12at 22=12×2.5×102m =125 m因为s 货′>s 警′, 故此时警车尚未赶上货车, 且此时两车距离 Δs ′=s 货′-s 警′=30 m警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动, 设再经过Δt 时间追赶上货车, 则 Δs ′=v m Δt -v Δt即Δt =Δs ′v m -v =3025-10s =2 s所以警车发动后要经过t =t 2+Δt =12 s 追上货车. 答案: (1)75 m (2)1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