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写小文章_邓拓与_燕山夜话_
- 格式:pdf
- 大小:335.03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广角在邓拓主持《人民日报》的1956年夏季,郭沫若以笔名接连在该报副刊上发表《发辫的争论》和《乌鸦的独白》两篇颇具锋芒的杂文。
胡乔木对《发辫的争论》以“有深意存焉”称道。
后来以《燕山夜话》名世的邓拓,当会有杂文家的共鸣。
邓拓年轻郭沫若20岁,几乎是两代人。
作为学者型的革命活动家,邓拓以其性情和喜好,无疑对郭沫若有着出自内心的景慕。
两人直接的文字交往始于1964年,且以郭沫若夫人于立群的书画为触媒,在不到一年里便有了三次唱和。
【“大海屠鲸邓子豪”】从现已披露的资料看,于立群的书法作品大概要到1963年春之后才渐以示人。
笔者所看到的是1963年春节分别书赠焦菊隐和胡絜青的隶书条幅“东风骀荡”,字大如斗,左侧是郭沫若以行草书写的近作《满江红·迎1963年春节》。
焦为北京人艺顶级导演,郭1959年以后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均由其执导而名噪一时;胡系老舍夫人,擅长丹青。
两人皆为北京文化界知名人士。
作为主管北京文化教育的市委书记,邓拓于书画鉴赏造诣颇深,故对这位独能书写擘窠大字的女书法家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1964年8月23日,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邓拓首次拜访郭氏夫妇。
邓拓在赋赠于立群七律的跋语中说:“其时北戴河海滨文会正盛,于立群同志以大字隶书录毛主席诗词卅七首方竟,是夕余……至郭老海滨书屋,见立群同志所作隶书,其大如斗,诚属罕觏,因题此诗相赠,复承立群同志即兴挥毫,大书乘风破浪冒雪报春八字见贻。
”邓拓的题诗是:风动娥眉左券操,更将翰墨耀朋曹。
门临沧海诗心壮,目极云天笔调高。
几叶渔舟堪入画,一林蝉唱伴吟骚。
往来多少幽燕客,不敌立群意气豪。
当场赋赠,足见邓拓的才气。
颔颈两联当可一议。
颔联称赞于立群诗写得好,这倒是提供了一个信息,即拜访时不仅切磋书艺,还谈到诗,但目前尚未能读到当时于立群所作相关诗篇。
笔者读到于立群1965年春夏时所作的两首近体诗,一首是书赠友人于画卷之后的七绝,一首是随同郭沫若访问井冈山后所作的五律,风格酷肖郭氏(或许由夫君润色亦未可知)。
《燕山夜话》读书心得体会逛旧书市场,是我的一个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怀旧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那是一个周日,乘着1路班车,来到了南洋国际后面(榆树市老政府后),在那临街的人行路上,稀稀落落地有三两个旧书摊位,我姑且把这里称为旧书市场。
说是市场,可没有规模可言,那几个摊位,就是几个手推车临时搭起的,想必日落之时,几个年纪很大的摊主,只要略一收拾,便可推车走起,留下空地,迎接着那一地的月光。
时间一长,与几位摊主混得倒是很熟。
虽彼此不知姓甚名谁,但一见面,不用寒喧,相互之间热情地笑一笑,就算是几日不见的一种招呼,之后,他忙他的,我忙我的。
有时,卖家与买家还进行着短短的交流,声音是轻轻的,只能两人听清,与周遭铺天盖地的叫卖声、扩音器里的吆喝声,实在不成比例。
旧书摊如商海中的几只浮萍,淹没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在花花绿绿的时装摊位面前,显然是几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可是,每一次来,我都要把目光从一本本书上掠过,一本儿也不落下,生怕丢漏了什么。
也别说,每次,都能从那如故纸堆般的旧书里,选出一两本儿,心满意足地拿回家去,仿佛是在深山里寻到了宝贝。
就在那一天,我真的寻到了一个大大的宝贝——《燕山夜话》。
一眼搭上了这个书名——在心中刻成印痕的四个字,煞时就把双眼瞪得大大的,如是失散多年的老友得以相逢。
我用颤抖的双手,从那最底下的一排旧书里抽出来,生怕它跑走。
我是轻轻抽出的,生怕弄坏了哪怕是一丁一点儿,就像是故乡放山的老把头,在按部就班地挖着那棵五品叶的山参——庄严而神圣,激动得不能自持。
坐在摊主的小凳上,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仔细打量着这本儿盼望已久的“神书”,这是1981年3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邓拓杂文合集,封面和封底都不见了踪影。
不知是摊主还是书的原主人,用白纸弄的自制封面和封底,用钢笔隶书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书的名字。
第三页是邓拓先生的照片,那是他1958年时的样子,长方脸,高高的颧骨,张扬向前的大耳朵,如是两面飘扬的旗帜;可称得上鼻直口方,大背头梳理得很是昂扬,深色的中山装,上衣口袋插着一只钢笔。
邓拓与《燕山夜话》的读者
沙敏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今年是邓拓诞辰101周年。
1966年5月17日,54岁的邓拓含冤离开了热爱《燕山夜话》的读者。
邓拓才华横溢,治学严谨,24岁时完成了第一部著作《中国救荒史》(署名“邓云特”),被列入商务印书馆著名的“中国文化史丛书”。
邓拓因参加革命,曾两度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的黑牢里磨砺人生。
邓拓既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党史报人,又是优秀的革命家、杂文家、历史学家。
他26岁担纲《晋察冀日报》的总编辑,37岁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沙敏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燕山夜话》看邓拓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J], 张暄
2.隐形的线索: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观-读邓拓《燕山夜话》 [J], 韩硕
3.从《燕山夜话》看邓拓的新闻思想 [J], 张洁
4.从《燕山夜话》看邓拓的新闻思想 [J], 张洁
5.从受众中来到受众中去——以《燕山夜话》为例走近邓拓的受众本位观 [J], 许小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秋17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17春在线作业2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几句诗出之于教材中的哪一篇作品()A. 《记波外翁》B. 《怀念萧珊》C. 《游园惊梦》D. 《陶渊明写挽歌》正确答案:2. 《"锻炼锻炼"》有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主题,其潜在主题是()A. 对社主任王聚海"和事不表理"的处理问题和事老态度的讽刺、否定B. 对"小腿疼"、"吃不饱"两人损公利己的偷窃行为的批判C. 对杨小四等青年干部工作作风的肯定D. 间接反映了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干部"不把人当人"的工作作风等农村问题正确答案:3. 《茶馆》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是()A. 王利发B. 秦仲义C. 吴荪甫D. 赵伯韬正确答案:4. 汪曾祺的小说是( )A. 《春天》B. 《女房东》C. 《受戒》D. 《在山区收购站》正确答案:5. 记叙文章主人公在动荡年代里厌世自杀的作品是()A.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B.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C. 《记波外翁》D. 《怀念萧珊》正确答案:6.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上述诗句是哪首诗()A. 《春天,遂想起》B. 《有赠》C. 《双桅船》D. 《草木篇》正确答案:7. "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这时,我乍见窗外/有客骑驴自长安来/背了一布袋的/骇人的意象/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已挟冷雨而降",上述诗句出自哪一首诗()A. 《岁月》B. 《与李贺共饮》C. 《有的人》D. 《有赠》正确答案:8. 艺术上具有时空倒错、递进式结构、苦心经营意象等特点的诗篇是()A. 《重读〈圣经〉》B. 《与李贺共饮》C. 《有的人》D. 《麦地》正确答案:9. 老舍称之为“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是()A. 《干校六记》B. 《随想录》C. 《燕山夜话》D. 《苦雨集》正确答案:10. 《山民》一诗的最后一节诗句是:"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邓拓自杀的前前后后]虽然从没有见过邓拓的夫人丁一岚,可在电话里已经感受到她待人的谦和与友善。
因为要采制一个关于文革后平反冤假错案的节目,我打电话找到了丁一岚,讲明自己的采访意图,她答应我去她家里采访,她非常详尽地告知我乘车和骑自行车的线路,并且提出了三个时间供我选择。
我选择了6月15日,碰巧1998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成立50周年。
在这样一个日子,在挂着邓拓遗像的书房里,听着丁一岚追忆往事,我好像总是感觉到墙上相框里的逝者俯视我们的目光。
《人民日报》也没有忘记邓拓这位总编辑,特别敬献了一只花篮。
也许是这个日子,也许是这些鲜花,丁一岚时不时因为哭泣而不得不中断谈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劝慰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
我想,她心中的创痛,是我无法劝慰的。
我只能默默地递上餐巾纸,默默地聆听,默默地等待她的平静。
第二天一大早,丁一岚就传呼我,我急忙回电话。
她很客气地向我抱歉,说她昨天情不自禁,在采访过程中,哭了许多次,增加了我做录音访谈的难度。
她说,她是很坚强的,很少在记者面前流泪。
她担心自己由于情绪激动说了过激的话,对党造成不好的影响,让我好好地把一下关。
说完这些,她放心地挂断电话。
我仔细地听了她的全部谈话录音,那些浸透着泪水的历史,一幕一幕在我眼前铺展开来。
三家村无非就是一个导火线:文化大革命这场历史浩动最早的牺牲品就是写作《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他们所写的知识性强、文笔生动、针砭时弊的文章,被称作是向党和社会主义射出的一支支毒箭。
抛出三家村,成为引发文革的导火索。
丁一岚对3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从邓拓、吴晗、廖沫沙3个人的问题说起来,比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要早一些,因为最初是有一个廖沫沙的《有鬼无害论》,那时还没有和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然后,就是1965年开始的对吴晗《海瑞罢官》的批判。
当时,毛主席大讲海瑞,所以,有些领导人就示意吴晗写关于海瑞的剧本,吴晗接受了中央的要求写了《海瑞罢官》,但后来居然变成吴晗借此反党了,我们都觉得实在是有点冤屈吴晗。
燕⼭夜话在线阅读燕⼭夜话《燕⼭夜话》是邓拓的⼀本杂⽂集。
1961年初,《北京晚报》向邓拓约稿,请他写⼀些杂⽂。
曾任⼈民⽇报总编辑、时任北京市委⽂教书记的邓拓,应约在公务⼯作后,⽤⼀年半的时间⾥撰写了150多篇,以马南的笔名发表在《北京晚报》上。
邓拓在这部书中,⽤丰富的历史事例和精辟的议论,对各种错误思想、作风和⽅法进⾏了尖锐的批评,在读者中产⽣了强烈的反响。
在线阅读全部⽬录(版权来源:公版书免费)⽣命的三分之⼀不怕天欢迎“杂家”变三不知为三知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贾岛的创作态度三分诗七分读杨⼤眼的⽿读法不要秘诀的秘诀少少许胜多多许从三到万⼤胆练习写字“⼀⽆所有”的“艺术”“初⽣之犊不怕虎”珍爱幼⼩的⼼灵说志⽓交友待客之道评《三⼗三镇神头图》爱护劳动⼒的学说宇宙航⾏的最古传说粮⾷能长在树上吗?植物中的钢铁烂柯⼭故事新解起死回⽣⼀个鸡蛋的家当两座庙的兴废磨光了的⾦币最现代的思想“批判”正解卷前寄语谁最早发现美洲“扶桑”⼩考”由慧深的国籍说起⼴阳学派吴汉何尝杀妻你知道“弹棋”吗?谈“养⽣学”姜够本种晚菘的季节⽢薯的来历养⽜好处多航海与造船《平龙认》华封三祝中国古代的妇⼥节⾮礼勿事事关⼼“胡说⼋道”的命题创作新词牌艺术的魅⼒形⽽上学的没落⼋股余孽不要空喊读书多学少评“颜苦孔之卓”不求甚解⼀把⼩钥匙新的“三上⽂章”作者的话⼈穷志不穷“放下即实地”“推事”种种涵养黄⾦和宝剑的骗局⽂天祥论学选诗和选⽂错在“⽬不识丁”吗?⾃固不暇北京的古海港南陈和北崔宛平⼤⼩⽶⽶⽒三园昆仑⼭⼈保护⽂物古代的漫画书画同源的⼀例替《宝岛游记》更正⽔上菜园⾦龟⼦⾝上有黄⾦青⼭不改⼀品红雪花六出守岁饮屠苏“⽟皇”的⽣⽇中医“上⽕”之说三七、⼭漆和⽥漆“⽆声⾳乐”及其他你赞成⽤笔名吗?编余题记共通的门径主观和虚⼼三种诸葛亮王道和霸道智谋是可靠的吗?握⼿与作揖不要滥⽤号码⼝吃、⼀只眼及其他向徐光启学习围⽥的教训地下⽔和地上⽔⼤⾖是个宝多养蚕咏蜂和养蜂下⾬趣闻发现“⽕井”以后茄⼦能成⼤树吗?讲点书法选帖和临池从红模字写起创作要不要灵感这是不是好现象变和不变有书赶快读“半部论语”读书也要讲“姿势”观点和材料⽂章长短不拘编⼀套“特技”丛书吧知识是可吃的吗?奉告读者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学问不可穿凿⾃学与家传⾏⾏出圣⼈⼀块⽡⽚讲⼀点教授法“科班”的教育法“烤”字考⼗⽇⼀⽔,五⽇⼀⽯由张飞的书画谈起⽼鹰能⽐英雄吗?谈谈养狗养猫捕⿏楮树的⽤途⽩开⽔最好喝长发的奇迹为什么会吵嘴⽣活和幽默他讽刺了你吗?马后炮“三⼗六计”说⼤话的故事两则外国寓⾔古迹要鉴别为李三才辩护林⽩⽔之死昭君⽆怨燕⼭碧⾎陈绛和王耿的案件鸽⼦就叫做鸽⼦今年的春节。
从《燕山夜话》看邓拓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者:张暄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5期【摘要】邓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无产阶级报人,主编过《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线》等报刊,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思想。
《燕山夜话》是他应《北京晚报》之邀开设的知识性杂文专栏,后汇编成册。
它虽不是新闻,但却体现着邓拓先生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即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联系群众和用丰富的知识去办报。
【关键词】邓拓《燕山夜话》新闻专业主义《燕山夜话》是邓拓先生应《北京晚报》之邀,以马南邨为笔名所开设的知识性杂文专栏,后汇编成册。
从1961年3月的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到1962年9月的《三十六计》,总共约154篇。
《燕山夜话》中的杂文与时政紧密结合,敢于正视现实,针砭时弊,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是一位优秀的新闻理论家,主编过《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线》等报刊,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新闻思想。
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作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领导广大新闻同仁克服重重阻碍,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一边战斗,一边办报,把前线后方的最新战况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出去。
他提出了“游击办报”的思想,要求无论有多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地坚持出报,让人民群众尽可能及时听到党的声音。
①《晋察冀日报》成为北方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区域性报纸,日发行量曾高达5万份。
在邓拓的办报生涯中,他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报党性原则,视真实性为报纸的生命;视群众性为报纸的本质,始终坚守一个无产阶级报人的职业道德,无畏斗争,刚正不阿。
毋庸置疑,对于这样一位有着丰富办报经验的报人来说,《燕山夜话》也处处体现着他的新闻观念,体现着一位报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一、紧密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求实、客观、公正,不徇私、旁观、偏袒。
从《燕山夜话》看邓拓的新闻思想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从《燕山夜话》看邓拓的新闻思想
研究背景和意义:
邓拓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新闻思想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燕山夜话》是邓拓在延安时期所写的一
系列文章,其中涉及了很多新闻思想方面的内容。
因此,通过对《燕山夜话》进行深
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邓拓的新闻思想,并对今天的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
提供有益的借鉴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对《燕山夜话》中的新闻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包括邓拓对新闻事业的理解、新闻传播的方式、新闻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
也会针对邓拓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启示进行探讨。
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邓拓所写的《燕山夜话》的细致阅读和深入分析,进一步掌握邓拓的新闻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比较和总结,最终形成相关的研究结论。
预期结果和研究价值:
研究预期结果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邓拓的新闻思想理念,并通过对其进行剖析,提出对现实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者
和研究者具有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研究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我国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舆论导向,同时也为提高我国公众对新闻的认知和素养做出贡献。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邓拓,其人其艺文/宋连生邓拓(1912 ~ 1966 ),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福建福州人,1930年,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 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社 原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 席..著有《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 意义》、《从万历到乾隆》、《燕山夜话》等, 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杂文集邓拓的书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常可在荣宝斋、和平W 店等橱窗里看到 有时,还可在一些学校的匾额或当门书屏 以及历届书法展览会上看到,这些都是行 书大字。
在自勉诗、家书之类的墨迹中,则是他的行书小字。
他的字,不论大至径尺, 还是小不盈寸,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潇洒俊 逸,笔势奔放,通篇气韵很足,给人以… 笔到底、一气呵成的感觉,使汉字行书那 流畅洒脱的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字 另一个特点就是瘦劲洗练,以骨力胜。
他 的大字行书间或杂以飞白,或疏密相间, 更显摇曳多姿。
邓拓的字写得好,有不少人向他索求墨迹,他一般都很痛快地答应。
1964年 寒假,福州同乡黄贤俊在北京王府井荣宝 斋橱窗里看到了他的巨幅手书,苍劲有力, 卜分喜欢后来见到邓拓时,他就问了一句 “可否也给我写一幅? ”邓拓满口答应下 来。
过了几天,果然托《光明口报》编辑黎 丁捎来一幅字,写的是一首词:毛锥动,彩云生,蜀水巴山若有情- 展望高潮奔H 夜,文章常助百家鸣: 在书法艺术方面邓拓不但长于实践, 还在理论上作过一番探讨60年代初的:燕 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里,就有他写的 《大胆练习写字》、《书W 同源的一例》、《讲 点书法》、《选帖和临池》、〈〈有法与无法M 从 红模字写起涛多篇谈论书法艺术的文章 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仅对初学写字的人有 帮助,而且也得到了不少专家的赞誉=邓拓不反对临帖,但不赞成死抱住 一种字帖,临之寧之_.他在《选帖和临池》 一文中写道:“要知道,无论学习哪一种 字帖.对于初学者都未必适宜。
第三节现实的讽喻:《燕山夜话》及其它对于60年代头脑清醒而又与执政党关系密切的知识分子来说,经历反右运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反右倾运动,他们会产生一种失落与幻灭的感觉。
“信仰没有改变,对领袖的忠诚和崇拜没有改变,但面对现实的诸多现象,他们毕竟有一些诧异,有一些疑惑。
”8 这种心态的描述也适合于邓拓这样的党内知识分子,他写于《燕山夜话》9与《三家村札记》中的杂文,内容非常驳杂,但确实有一些现实感很强烈,也很有思想的锋芒。
邓拓的性格中,兼具政治家与文人的两重人格,他既是一位党性原则与政治操守都很坚定、也颇具务实精神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颇具见识与独立性、不愿随时俯仰的知识分子。
前者使他具有强烈的参与现实的精神,像他在《事事关心》中引用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0,后者使他在关注社会现实时不愿只写赞美的颂歌而要以讽喻的态度针砭时弊,以求引起改进的注意,这就不免与时代的抒情大合唱不合拍。
“三家村”的文字狱之所以能够发生,今天看来,主要是因为党内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彭真为首的北京市委,但选择邓拓等人作为突破口,却也与他们此前这些“不合时宜”的表现有关。
60年代的政治运作过程,已经容不得邓拓性格中强烈的“书生意气”. 所以当党的路线决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时,就不免被深文周纳,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阅读《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及其它一些邓拓的杂文,确实可以感受到邓拓身上强烈的书生气质。
这些杂文以渊博的知识谈古论今,从古籍考证一直说到农业生产,从书法、绘画、文学谈到科技与智谋,古今中外的知识在他征引来显得非常熟练,尤其是古籍方面的知识,对他来说更是驾轻就熟、挥洒自如。
这使他的文章具有相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书生气质,确实是邓拓身上最吸引人的地方。
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他是以书生气质投身于革命的一个类型,一个范本。
书生气质自然不是他的全部。
但恰恰因为他带有书生气质,他才能够与众不同地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他的独特的东西,才会产生那么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才会有他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文化创造。
邓拓三家村反党集团三家村反党集团。
1965年5月。
因北京市委的“独立王国”等问题。
中文名,三家村反党集团。
类别,冤假错案。
时间,1965年5月。
它宣传了马列主义。
* 思想及党的政策。
其中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有对新人新事的赞颂。
有对文化艺术的鉴赏。
也有少数对当时“左”倾错误和不良风气的批评。
讽刺。
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
知识性和趣味性。
写作技巧也很好。
受到读者的欢迎。
事件开端。
《三家村札记》从1961年10月开始到1964年7月结束。
每人各写20篇左右。
这些文章的写作并不是北京市委决定的。
也没有一片文章送北京市委审查过。
可是。
江青一伙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出于打倒彭真。
改组北京市委的需要。
在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之后。
进一步上挂下连。
扩大到《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
事件过程。
迫干压力。
北京开始公开批判《三家村》。
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大批干部和群众也受到株连。
先后被打成“三家村黑帮分子”。
“马前卒”。
“小三家村”。
“黑店伙计”等等。
林彪。
江青一伙以“三家村”为突破口。
大搞层层揪。
层层抓。
追后台。
上把矛头对准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老干部。
下把罪名强加于一般干部。
* 乃至普通群众。
就连给《前线》。
《北京晚报》写过稿。
有过工作来往。
甚至家里有一本《前线》杂志的。
也免不了要受审查。
挨批斗。
某地一位喜欢《燕山夜话》的读者。
托北京的亲戚代订了一份《北京晚报》。
也被追查同“三家村”的关系。
于是从山东到云南。
从广东到黑龙江。
到处揪“三家村”。
“四人店”。
甚至远距北京数千里之遥的敦煌也被打成“三家村在敦煌的分店”。
民间评价。
广东诗人熊鉴为作的纪念“三家村”作的一首诗。
三家村里本无村。
留在人间却有痕。
一自黄钟遭毁弃。
遗音唤醒万民魂。
粉碎“四人帮”后。
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学术界人士纷纷提出要为“三家村”平反。
全国许多报刊先后发表文章。
提出要清算“四人帮”制造的“文字狱”。
1978年11月15日。
(光明日报》第三版发表了苏双碧写的《评 * 的》。
邓拓和他的杂文一口气读完张帆的《才子邓拓》一书,再去翻看《燕山夜话》,觉得无论在中国当代的政治进程中,还是在中国当代杂文史上,邓拓都是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他和他的杂文的命运,总给我某些象征的意味,让人感慨不已。
一二邓拓杂文的最大特点是以读史为主线,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让深奥的典籍拂去尘埃,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读物。
邓拓的杂文也针对现实的弊端,高屋建瓴,匡正时弊,激浊扬清,具有一定的批判功能。
但是,这种批判是温和的,少有鲁迅先生那种嫉恶如仇的特色。
邓拓特殊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把自己的批判和讽刺置于人民内部矛盾之中,因而他的批评总是善意的,他的锋芒和尖刻是有限度的,他不可能像鲁迅那样“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1],更不可能把鲁迅的“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2]当做座右铭来对待。
1961年,邓拓对于开设的《燕山夜话》专栏,曾有“两点说明”:“办此专栏,将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适当地满足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的要求。
”[3]所以,我宁愿相信,邓拓杂文创作的宗旨是提倡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人们充实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境界。
《燕山夜话》中有少数文章也涉及到了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问题,但是,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总结经验的号召,邓拓不过以一个政策执行者的身份,根据丰富的历史知识,探讨了几年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罢了,其中当然对主观主义、弄虚作假、强迫命令、说大话空话等等左倾思想,进行了揭露和批评。
这类文章不仅数量少,内容也同一般的时评政论不同,而是引用大量历史材料,摆事实,讲道理,谆谆善诱,启发人们纠正错误,弃恶向善,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很难看出有什么政治上的影射。
尽管在邓拓的文章中,也有讽刺与幽默,却都是肺腑之言,良药并不苦口,尽量娓娓动听,没有一句挖苦、讽刺、漫骂的话。
周扬同志在《邓拓文集》的序言中所说:“《燕山夜话》正如作者自己说的,‘都是谈所见所闻所感,从读书治学,待人接物,到生产建设,领导方法等等,多是一般人常碰到的问题。
邓拓, 吴晗, 廖沫沙邓拓吴晗寥沫沙60年代初期, 文革前夕,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呜", 邓拓应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之邀,在北京晚报开僻"燕山夜话" 专栏, 撰写杂文.不久又与吴晗,寥沫沙合作,在<<前>>杂志开僻<<三家村札记>>, 撰写杂文百余篇, 定期发表.1966年4月文化革命开始,四人邦得势, 茅头首先瞄准北京市委,以揭发批判"三家村"黑店为主线,文化界的一场思想革命在全国普展开来, 以大呜大放大字报为武器,深揭痛批文化黑邦, 邓柘, 吴晗, 寥沫沙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困'. 邓拓含冤自杀, 吴晗死于狱中,成为文革最早的牺牲者. 廖沫沙坐牢8年,善于偷生,寿高83岁而终.他们各有传奇千秋.1966年10月,华国锋当政,一举粉碎了四人邦,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远落入法网,开庭受审,在服刑中先后死去.邓拓:1. 邓拓字子建, 福建福卅人, 生于1912年,卒于1966年, 享年54岁.2. 幼读私塾, 1930年18岁入党, 历任晋察冀中央华北局宣传部长,晋察冀日报社长.3. 解放后任中共北京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之后又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4. 1958年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主管思想文化工作.5. 1966年5月, 四人邦干将姚文远指名批判曰:邓拓是什么人? 经查实他是一个叛陡.6.邓拓清楚地知道,这是血口喷人,想一棍子打死.个人扭不过时局,只是写信向彭真表白自己,无奈含冤自杀. 1979年7月,平反昭雪.吴晗:1. 吴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上溪镇吴店苦竹塘村人, 生干1909年,卒于1969年,享年60岁.2. 七岁在乡村学堂读私塾,十一岁读"御批通鉴",启蒙学习历史.17岁毕叶于省立金华中学.18岁<1927>考入之江大学预科. 22岁<1931>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数学0分.3. 1934年清华毕业留校任教,1939年28岁的吴晗被聘为云南大学教授,1940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时年30岁.4. 1943年7月在昆明参中国民主同盟,--- 地下组织西南文化研究会.5. 1949年北平解放, 吴晗参加接管北大,清华工作并任教务主任.6. 1949年11月担任北京市付市长.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组织报社在大呜大放中严批右派储安平.7. 吴晗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要学习海瑞刚直不阿精神,写下"海瑞骂皇帝", "论海瑞"等文章,又写了"海瑞罢官"新编历史剧, 最后因为主动迎合主旋律被打倒.8. 回头看看,他曾经自以为掌握了真理, 做出了对他人的批判.真可谓世事难料,报应不迭.9. 1965年11月,姚文远指责吴晗"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是为彭德怀翻案,是攻击毛主席,被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10. 1968年3月吴晗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月死于狱中.1979年7月,平反昭雪.廖沫沙:1. 原藉江苏宜兴,军人家庭出身,生于1907年,五岁念私塾,后来随家迁居湖南长沙.2. 1922年15岁入长沙师范, 1927年20岁去上海, 1930年2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湖南,重庆,香港办报. 1949年5月回到北平.3. 建国后任宣传部付部长,教育部长,统战部长,政协付主席. 1962年加入中国作协.4. 文革前曾与邓拓,吴晗应北京市委刊物<<前线>>杂志社之邀,轮流为"三家村札记"专栏撰稿,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成员,遭受残酷迫害.5. 1966年5月起, 连续接受批斗,1968--1975年在狱中关押服刑8年.6. 四人邦倒台后, 1979年初才被平反昭雪. 1990年12月27日逝世,享年83岁.廖公偷生之道:1. 凡事不急,迂事不慌. 得有点阿q精神.2. 以自嘲解闷. 於是常说,我本是一个小人物,他们这么一搞,竞使我举世闻名了.3. 拿批斗取乐. 一次他吴啥被押往某矿区接受工人阶级批斗,一路上吴啥愁眉苦脸,他低声给吴晗打气说: 咱们现在成名角了,北京看四大名旦的人还没有看咱们的人多哩!4. 吴晗问他, 咱们唱的是哪一出? 廖公说我们唱的是'为五斗米折腰'. 两人会意的一笑.5. 批斗会结束,他提出要吃了饭才回去,不让我们吃饭,饿坏了你们就没有活粑子打了.弄的押解他们的红卫兵也无可奈何.6. 在回程的火车上,廖公闭目思索,写自嘲诗一首:书生自喜投文网, 高士於今受折腰.扭臂裁头喷气舞, 满埸争看凤头骚.。
《燕山夜话》读后感《燕山夜话》读后感对于邓拓的《燕山夜话》,只是记得在高中时学过里面的一些文章,并没有过多的想过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里面的一些文章,还是颇有收获的。
《燕山夜话》是邓拓为《北京晚报》开辟的一个专栏,他以马南邨为笔名,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所刊文章深受读者喜爱。
就这些杂文的内容而言,有着一定的知识性,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
例如,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典故的来源、清晰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
从这本杂文集中体现出的邓拓的写作特色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
接近大众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邓拓《燕山夜话》中的杂文或以回答读者的提问或以自己看见、经历的事情为开头,将读者身边的问题搬上版面,展开来讲。
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切实的反映社会现实。
对于这些问题,他也并不是仅仅提出观点,而是还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一点教授法》这篇文章中,从第三段开始,邓拓就介绍了一些当代以及古代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史实、史论,善于引用典故或寓言故事来体现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活泼文章内容。
引用典故几乎可以体现在每篇文章里。
如在《从三到万》中他引用“一个乡绅的儿子学习写字的过程”这篇在明清笔记中频繁出现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学习是没有捷径的,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在《昭君无怨》中他引用班固《汉书》中有关昭君出塞和亲的记载以及蒙古人民对她的态度来说明,王昭君是汉蒙两族人民共同敬爱的伟大女性,她是不会有怨恨的!旗帜鲜明、爱憎分明,不盲目跟风。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尤其是文革前夕,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但是他并没有盲目的跟着大氛围走而是依旧保持原来的作风。
在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同时也批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残痕、污迹。
如《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就讽刺了吹牛皮、说大话、主观狂热的恶劣作风。
后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