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 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
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第17页,共41页。
•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
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第1页,共41页。
教学目标
•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 出韵味.
•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 品味写景的句子。
•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感 悟作者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第2页,共41页。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而
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13页,共41页。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所描绘的情景,并简 要分析其妙处。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说说给你的感受。
” 李 白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第38页,共41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
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 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 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