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38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八年级(上)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10《记承天寺夜游》难点名称感受《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特殊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理解诗句,指导学生还原和建构品析文本的意境,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篇小品文,作者的特殊心境,人生态度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八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难点教学方法 1.细读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的语句,把握景物特征。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分析作者对月的理解来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志趣。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每当夜晚来临,一轮皓月临空总会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是怀着怎样的心境,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夜晚呢?2.齐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景的句子)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户”二字将月光拟人化,此时的月光主动前来与作者相伴。
面对皎洁的月光,作者睡意全无,穿衣起身,由此可品出苏轼当时“赏月的欣喜"。
相与步与中庭。
虽未写月,但这“步”却是“月下之步"。
“步”由“止"和“少”组合而成,它的本义是“一只脚保持停留状态,另一只脚小幅度向前走”,从漫步、散步两个词看出苏轼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漫步的悠闲”。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句话妙在是“一笔两写”,既写了庭院的景色,又写了皎洁的月光。
虽未出现“月”,但处处都是表现月光的皎洁。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以“积水"喻月色,以“藻荇交横”,生动形象的写出月色的皎洁,勾画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好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通用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课文: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4.品味语言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
然后学生讨论。
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一、教案信息教案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适用对象:学生教学目标:通过夜游承天寺的体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寺庙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教学方法:板书、讲解、讨论、体验教学时间:1课时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关于承天寺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 彩色粉笔、黑板擦2. 学生准备:- 阅读相关资料,对承天寺的背景有一定了解。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1. 教师利用板书,写下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板书”,并对学生进行简单介绍。
2. 询问学生对于承天寺的了解和想法,并带领学生进入主题。
步骤二:承天寺的历史背景(10分钟)1. 教师板书“承天寺”的标题,并简单介绍该寺庙的历史背景,如创建时间、重要事件等。
2. 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承天寺历史的了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承天寺的历史在当地地域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步骤三:承天寺的建筑特点(15分钟)1. 教师板书“承天寺的建筑特点”并讲解。
2. 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承天寺的建筑风格、布局、特色等。
3. 带领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承天寺与其他寺庙的异同、寺庙建筑对于宗教修行的影响等。
步骤四:承天寺的文化内涵(15分钟)1. 教师板书“承天寺的文化内涵”并进行讲解。
2. 教师介绍承天寺与佛教、文化的关系,强调寺庙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3. 引导学生思考承天寺所传达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步骤五:夜游承天寺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承天寺氛围,并通过词语描述板书“夜游承天寺”。
2. 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和描述写在课本或纸上,以便后续讨论和分享。
步骤六:学生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描述,并进行交流讨论。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夜游承天寺的特点和体验,强调夜晚对于寺庙的观赏效果和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内容。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承天寺。
(2)简介承天寺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生自主查找并标注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文章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在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初中语文八年级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3.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
面对如此美景,古人喜欢对月抒怀,写了很多月下抒情的名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有哪些?二、文学常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张怀民,名梦得。
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本文体载上属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1)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荇(xìng)藻(zǎo )柏( bǎi)(2)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自由朗读,请小组派代表来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二)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解释以下字词: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相与(一起)盖(原来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老师检查以下句子的翻译:(1)解衣入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一篇: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柏、横.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
什么季节夜游?深秋。
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
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
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豁达乐观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
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佳作。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元丰六年十月,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又洒脱。
通过月下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结尾抒发内心感慨。
语言干净利索而极富表现力,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本文不仅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通过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展现了面对人生遭际的乐观态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对简短、语言朴素的文言文接受度较高。
然而,由于与苏轼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差距较大,学生可能在深入分析和感悟作者情感上存在困难。
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需加强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心境。
三、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3、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2、教学难点: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不仅有李白的才华,还有李白远远没有的学问他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这样的美好祝愿就出自他手,他号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闲言一出扬天下,胜事传说夸友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课文,抓关键词,学习快速准确的概括事件。
2.赏析作者写景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融情于景。
3.通过了解苏轼生平和创越时空对话体验,感悟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直面风雨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21世纪的今天,发朋友圈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如果古代名人也有朋友圈,而且好友之间可以穿越时空参与点评,又会是怎样一副热闹场景呢?这不,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一条朋友圈又又又火了!作者虽自称闲人发闲话,发表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30分钟却迎来了数千人点赞和数百条评论,不愧是“闲言一出扬天下,盛世传说夸友朋",那咱们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苏轼的这篇闲言,看看他朋友圈的名人轶事。
学习活动一:初看热榜识友朋1.请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原文(配乐),一名同学为大家大声读朋友圈里评论部分的节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读朋友圈内容,温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点评:两位同学的语文素养非常高,无论是字音还是句读,都读得非常准确,声音也非常的洪亮,让我们再次听到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闲言。
2.同学们观察这个评论截图,你发现了哪些朋友来给东坡评论呢?他们的评论又倾向在哪些方面呢?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他的朋友圈里不仅有弟弟子由,还有爱妾朝云、朋友张怀民,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主编温儒敏、散文家朱自清,还有超级语文课堂,以及苦吟诗人贾岛,还有他的老师欧阳修,还有为东坡做传的林语堂,还有他的朋友弥勒和尚,还有外国友人普希金等等。
评论内容有嘘寒问暖型,点评文章型。
嘘寒问暖,嬉笑怒骂,是苏轼和他的亲人朋友之间的互动。
除此以外呢,我们也看到了许多文学大家以及朋友对文章的点评,这些点评,不仅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评价,也有情感的共鸣。
在亲人朋友的嘘寒问暖中,我们看到苏轼虽然生活艰辛,却也是有许多人爱的大宝贝。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技法。
体会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学生回答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名句)(示例:李白就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名句)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看苏轼怎样描写天上的明月。
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文体知识游记: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荇(xìng)4.依据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ɡ)〕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课文学习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指名学生翻译全文,做补充订正。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提问:依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赏月对象同为贬官之人张怀民地点黄州承天寺内容庭院赏月心情“闲人"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能抓住一点回答即可)文章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学生齐读叙事部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提问:(1)此时作者的心境如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学生齐答:“欣然"作者想邀人赏月,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去找张怀民?讨论明确:相同遭际,相似处境,“怀民亦未寝”也足以说明两人互为知音。
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一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2自读、讲读、合作交流一课时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
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
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
(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
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
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
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无限豪情;也有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并进行讨论。
3. 写作指导:以夜游承天寺的经历为题材,写一篇游记或观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介绍承天寺的视频或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承天寺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承天寺?你们对承天寺了解多少?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发放《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然后教师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1)承天寺有哪些特点?(2)夜游承天寺的感受如何?3. 文化背景介绍(20分钟)通过讲述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让学生更加了解承天寺的独特之处。
教师可以采取讲解的方式,并配以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承天寺的历史魅力。
4. 讨论分享(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关于承天寺的印象和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录下自己小组的精彩观点。
5. 写作指导(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写一篇游记或观后感。
提供一些建议和模板,例如:介绍承天寺的外观和环境,描述夜晚的承天寺的美景,表达自己对承天寺的喜爱和向往等。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精彩的文章。
6. 分享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写的游记或观后感,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篇代表作进行朗读。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角度和写作方式,拓宽自己的思维。
四、课堂延伸:1. 组织学生到承天寺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承天寺的魅力,加深他们对承天寺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与承天寺相关的社区活动,如承天寺文化节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1《记承天寺夜游》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
文中18字写景,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展示了这位大家的艺术才思和宽广胸襟。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文之前,学生除了本单元刚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两篇文言文,还未正式接触过描摹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其文言文的积累较少,诵读能力还要加强。
这是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苏轼的第一篇作品,对作者不甚了解,难以知人论世、感情悟怀。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疏通文意,提高诵读能力。
2. 品味月色之美,激发联想,丰富画面。
3. 知人论世,体悟作者的丰富情感,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品读写景语言,感悟短文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复杂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学内容】1.出示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一段评价,引出苏轼的介绍。
2.观看视频,完成对苏轼基本信息的填空,用平板拍照上传。
【活动设计】请学生根据视频的内容补全苏轼的相关资料,拍照上传。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学生运用科大讯飞拍照上传功能,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对作者概况的掌握程度。
(二)初读明意【教学活动】1.听课文范读,读准字音。
教师请学生朗读,强调重要字音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节奏。
2.掌握字义。
通过字词释义配对游戏,梳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3.读通文意。
抓住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大意,想一想这篇短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抓住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记"这一文体的特点及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
【活动设计】诵读课文,安排文章字词释义配对游戏,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重要实词。
【信息技术应用及分析】教师利用课堂互动发送截屏,同时利用朗读评测指导学生识字正音。
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连线小游戏,关注课文的重要词语释义,加强诵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