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翻译应重在保持原作的美学功能--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149.89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翻译形式,在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风格,同时也需要在传达作者思想的同时,为读者呈现出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表达。
下面将从准确性、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学翻译的标准。
首先,文学翻译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著的内容和意图,将其精准地表达出来。
这不仅包括对文字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更需要理解作者的用词、句式和语境,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保持对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力求将原著的精髓和内涵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其次,语言美感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义的转换,更需要将原著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传达给读者。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恰当的词语选择和句式调整,使译文在保持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呈现出与目标语言文学传统相契合的美感。
最后,文学翻译需要注重文化的传达。
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读者。
这不仅包括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典故等的恰当处理,更需要对原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总之,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翻译者在保持准确性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美感和文化传达。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充分考虑和处理的情况下,翻译出的作品才能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翻译。
希望翻译者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为文学翻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翻译应万变不离其“忠”
宋学智
【期刊名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6)2
【摘要】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应指耐读性而非易读性 ;译文的得体性才是交际价值的最高体现 ;以忠实为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 ,既可以保证译作的可读性与原作的可读性最大可能地相一致 ,也可以保证译作最大程度地达到“得体”。
“优势论”常常追求超越原文的“深化”和脱离原文的“精彩” ,有违文学翻译的本质和任务。
【总页数】6页(P58-63)
【关键词】文学翻译;忠实;得体;可读性;优势论
【作者】宋学智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H315.9
【相关文献】
1.万变不离"忠" [J], 杨洋;付志扬
2.文学作品翻译应重在保持原作的美学功能--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一 [J], 彭开明
3.万变不离其“宗”——浅谈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 [J], 郑立敏;
4.万变不离其“宗”——浅谈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 [J], 郑立敏
5.文学作品翻译应重在保持原作的美学功能——文学翻译性质研究之一 [J], 彭开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中国翻译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的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揭示了其在翻译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未来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研究意义,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指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从审美角度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艺术性和意义传达。
翻译美学通过对翻译活动中文本、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的审美标准、美学原则和审美趋势,从而揭示翻译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翻译美学旨在提升翻译品质,增强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美学既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翻译美学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深化对翻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翻译美学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和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意义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翻译艺术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和审美的理论体系。
研究翻译美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美学可以帮助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感知的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从而更好地保持原作风貌和意境。
研究翻译美学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翻译美学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翻译理论的视野,推动翻译理论朝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研究翻译美学对于提升翻译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翻译的标准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确保原著的精神和风格能够被准确传达。
下面将介绍一些文学翻译的标准,希望能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对原著有深入的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原著,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风格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确保自己对原著有足够的理解。
其次,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著的情感和意境。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确保译文与原著相符。
此外,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还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的把握。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对原著的翻译,还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
因此,译者需要对目标语言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
最后,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重审美效果。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需要考虑译文的审美效果。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诗意和音韵,使译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著,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色,注重目标语言的把握,以及注重审美效果。
只有遵循这些标准,译者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文学翻译工作,使译文更贴近原著,更能够传达出原著的精神和情感。
希望广大翻译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摘要】分析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模糊处理应坚持符合原文精神,做到模糊描述,重现作品的意象美,注意模糊语义的翻译。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模糊性表述方式文学色彩模糊性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语言的这种属性也直接导致了文学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译者能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译作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色彩,也使文学翻译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近年来,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转向”思想对于国内的翻译界学者影响颇深,因此,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的模糊现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加深,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些模糊现象的范围都包括模糊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交流的影响、模糊的处理、模糊与读者的期待、美学视野、社会评价以及模糊与译者主体性等一些关系。
模糊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交流的愿望和目的,同样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功能。
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
文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以感性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以及具象化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从主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在所难免的。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难以划清的界限,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就大量地在使用着模糊语言,比如在形容好坏、大小和美丑的时候,因为缺少确定的而又统一的参照物,人与人的理解很难统一,因此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并且明确的定义。
现在人类的语言虽然已经高度发达,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可以确切地描述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程度,这种思维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模糊性,作家们受到主观上的限制以及创作需要,常常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语言。
现代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并不是指日常交际中人们所理解的“表述不清楚”或“表达含糊”的意思,而是指作者在构思和写作时所赋予语言的一种朦胧并且广阔的语义外延以及独特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内涵,它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更是整个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财富以及不可或缺的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关联理论下的英汉双关语翻译仝海侠【摘要】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从交际与认知的角度,为英汉双关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联性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而最佳关联性的获得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原文的双关语进行识别、推理,而且在实施语码转移时要充分考虑交际语境,处理好双关语的语用意义。
%Tran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behavior,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vides an theory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shuanggnan and English p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Relevanc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to limit the translation, so the translator tries to fulfill the best relev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best relevanc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puns. Further more the translator are supposed to consider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deal with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puns when he transmits the language codes.【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4【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关联理论;双关;翻译【作者】仝海侠【作者单位】宿迁学院五系,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与回顾双关修辞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备受关注的修辞格,但二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又受到不同语言特点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定义、生成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表现形式上由于英汉双关铰链词存在数量差异,通常会造成双关翻译过程中音、义方面的对应缺失,偶合现象很少发生。
翻译美学研究概述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学问题,研究如何将原作的美学价值在译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进行概述,介绍其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主要成果。
我们将回顾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诞生之初的理论探讨,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翻译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中的美学原则、审美标准、翻译策略等。
我们还将探讨翻译美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以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将对翻译美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翻译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是一门独特的交叉学科,它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规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比较文学等多个学科。
语言学是翻译美学的重要基石。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对翻译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演变、语言的交际功能等,为翻译美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艺学也是翻译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文艺学的影响和启发。
通过文艺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以及翻译如何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美学对于翻译美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等问题。
翻译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在译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等方面。
通过美学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标准,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比较文学也为翻译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文学活动,必然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提高译文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发表时间:2017-11-13T15:10:01.9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作者:杨曼[导读]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小说翻译-2023年文档简介本文档通过对许渊冲的“三美论”进行赏析,探讨古小说翻译的重要性和技巧。
古小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而翻译古小说则是传播和分享这一瑰宝的桥梁。
了解“三美论”并将其应用于古小说翻译中,将有助于提升翻译品质,使古小说更好地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和理解。
一、“三美论”概述“三美论”是许渊冲在《论语疏证》中提出的理论,指的是思想美、语言美和文章美。
思想美要求作品思想深刻、高尚积极;语言美要求作品语言准确、生动传神;文章美要求作品结构完整、形式优美。
这一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准则和标准。
二、古小说翻译的重要性古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而翻译古小说将其引入到其他语言和文化中,不仅能够增进文化交流,也能够丰富其他文化的阅读体验。
通过翻译古小说,读者可以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智慧和美学观。
因此,古小说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运用“三美论”进行古小说翻译1. 思想美:在翻译古小说时,要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传达作者的思想。
对于古代思想观念的表达,翻译者需要通过注释或适当的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并尽量保持文本的思想内涵。
2. 语言美:古小说的语言常常古雅精妙,翻译者要善于运用对等翻译、意译和注释等方式,保留原文的优美特色。
同时,翻译要准确、通顺,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语言之美。
3. 文章美:古小说的结构常常复杂而精巧,翻译者要重视文本的整体结构,保持原作的篇章逻辑,通过语言的安排和修辞的运用,使译文在形式上也能够保持优美和流畅。
四、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通过运用“三美论”进行翻译,我们可以理解和欣赏这部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
翻译者需要准确传达曹雪芹的思想,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等。
同时,翻译者要尽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如用诗词表达情感、采用古汉语的语言特色等。
最后,对于曹雪芹的结构安排,翻译者要保持原作的章回结构,并通过译文的组织方式和语言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的文章美得以体现。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一、本文概述1、简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性在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评估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面对诸如词汇选择、句式调整、文化转换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而翻译理论则能够为译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原则和方法,帮助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决策。
翻译理论有助于评估翻译质量。
一个好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需要在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保持一定的对等性。
而翻译理论则提供了一套评估标准,使我们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从而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翻译理论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其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翻译理论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和内涵,从而加深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因此,翻译理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标准,也为文化交流和理解搭建了桥梁。
在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时,我们也需要从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出发,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2、引出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广阔天地中,寻求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效表达一直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核心议题。
众多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其中,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功能对等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在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讨论。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的内涵、应用和价值,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贡献在翻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儿童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价值体现。
本文旨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在机制和翻译策略。
本文将阐述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强调翻译活动应为特定的翻译目的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主题内容、文化内涵等,以揭示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着重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通过分析不同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本文将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如直译、自由翻译、增译和减译,旨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确保翻译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论证儿童文学翻译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翻译版本的优缺点,总结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内在机制和翻译策略,以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2、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目的论是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维米尔和凯瑟琳•赖斯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强调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原文,从而达到预期的翻译目标。
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儿童读者提供通俗易懂、有趣的文本。
译者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和审美需求,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对于原文中的新词和难句,译者可以使用注释、解释或简化来帮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
同时,译者还可以调整句子结构,增加修辞手段,使翻译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
目的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目的决定手段”的原则,即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以《荷塘月色》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散文翻译中的美学视角,并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英译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审美价值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成为散文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荷塘月色》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些美学元素准确传达给英语读者,既考验译者的语言能力,也考验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本文将从美学视角出发,分析《荷塘月色》英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意象再现以及审美价值的传达等问题。
通过具体案例的剖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美学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散文翻译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散文翻译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散文翻译的美学视角在散文翻译中,美学视角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框架。
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转换,更要捕捉到原文中的审美意蕴和艺术风格。
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旨在通过语言的再创造,传递出原作的美学价值,使读者在译文中同样能感受到原作的美。
以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其独特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深邃的美学意境,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并捕捉到原文中的美学元素,如月色的朦胧美、荷塘的静谧美、蛙鸣的生动美等,并通过恰当的译文语言将这些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
美学视角也强调译文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翻译往往难以完全传达原文的美学意境。
译者需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
这种审美再创造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式的构建、修辞的运用等多个方面。
美学视角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
它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创新能力。
高三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
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
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
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
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
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
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
拿莎剧的翻译为例。
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
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
1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1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This article is contributed by annhdPdf documents may experience poor browsing on the WAP sid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 first select TXT, or download the source file to the local view.September 2009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Sep. 2009, Vol 26, No19Twenty-sixth volume, Ninth issue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Peter and Peter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In which the use of a flower(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Zhoukou 466001)Abstract: poetry is the art of language and the enrichment of a nation's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ts artistic conception is profound and contains many aesthetic el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o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nd in poetry form, and expoundsPeter?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for people to enjoy the beauty and the enlightenment. Key words: poetry translatio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classification number: H315. 9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number: 16742 344X (2009) 0920128203 Author: Zhang Duo (1980 -), female, Henan, Zhumadian, Ta, postgraduat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One[[1] [2]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has developed a pioneering study. But looking at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e find that the road is still very long. TwoChinese word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especially poetry is a bright pearl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Poetry is an art of languag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people of an era in a society of value and aesthetic taste, etc., and is also a highly concentrated national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many translato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Poetry is art, while translating poetry is the art of melting new art into life. Poetry is difficult, poetry is mo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poetry is more difficult to translate.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limax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ccording to Guo Yanli's research, the earliest Chines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was poetry.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difficult, becausethe poetry as a literary categories in the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sophisticated language concise, elegant, subtle, harmony, and rhythm genre intention is closely together with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infinite rich and artistic implication, the poetry translation has doomed out of the ord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oetic form, poetic flavour, rhyme,, everything, everything is worth considering, but it is difficult to.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views on the translatability and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Jacob Xun from the semiotic standpoint to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when he said syntactic and lexical categories -- root, prefix, phoneme and its components in poetry are carrying their own meaning, is a part of the art of poetry,Therefore, poetry is not translatable by definition and can only be creatively converted (creative, transportation). Fores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and poetry art, poetry translation is to Yuan Wenwen(source, text) the reproduction of aesthetic and artistic charm [4], hence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When we should not only solve the general literary translation how to use their own language to convey the foreign literary style, ideas and other issues, but also must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use the same refined language and poetry, with concise form to convey the original poem aesthetic problems. this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verve of poetry, are the root and vitality of poetry.Professor Gu Zhengkun, a famous scholar at Peking University, giv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appreciation of poetry in the comparative appreci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ry. The beauty of poetic imagery and the beauty of Shio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comparison, poetic meaning, beauty of poetry, beauty of poetry, beauty of poetry, etc.] 5. Creation of poetry translationSexual activity originates from appreciation, and poetry translation requires not only the translator to convey the semantic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but also to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and aesthe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poem. Peter Newmark is a British linguist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 mainly engaged in the German translation of ScienceThere are original views and cognition in many translation theories. According to Newmark their knowledge broad, and with som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uch as logic and PhilosophyThe three language functional theories proposed by cobsen are expressive functions (exp, resive, function)Mr. Yutang also said: "all the words sound beauty, meaning beauty, like beauty, is the gas in the form of beauty, the translator or Gu meaning but forget the God, or the gods but forget its body, never put the Italian style and the beauty of God Wenqi sound completely at the same time translate."[3]However, many translators have a problem, take leave of, engag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Pound) imagery poetry, the image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the United KingdomAs for us, we have left a lot of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Such as Pound (Ezra Giles (H. A. Giles) on Chinese appreci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try, more numerous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left many couples of famous quotes in this field. Professor Xu Hao,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s excellent work "Three Hundred Tang poetry", so that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see the ancient books of the original, the Chinese essence of the essence and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Gu Zhengyang, Professor of Shanghai Univer, stud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lyrics.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the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128?Learning and linguistics have put forward their own new views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He is based on the Buler and Ja2 information capabilities (information, function) and the vocative functionLation) point of view.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to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is to emphasize the communication over了交际翻译 (translation) 和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2 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 并对两种翻译的本质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准确的阐释,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尤金奈达交际翻译理论的局限. 他对所有的语篇进行分类, 并分析其对翻译者的影响, 任何表达功能型的文本 (诗歌、小说、戏剧等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 权收稿日期: 2009 2 6 15威性的声明、演讲、散文) 其倾向于作者原语言及文化都应侧重于语义翻译, 信息功能型 (科学论文、新闻报道、大多数非文学作品) 和劝说功能型 (广告、政治宣传品、公告说明书) 的文本应侧重于交际翻译.因此, 译者决定采用哪种翻译方法时, 首先应考虑面对的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文本, 在翻译语言上是倾向于译文还是原文, 在翻译时重点是放在译文读者身上还是原作者身上, 然后根据文本特点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研究. 纽马克在 1981 年出版的论文集《翻译问题的探讨》中的论文《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中准确和清晰地论述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交际翻译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试图在合乎第二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下将原文准确语境意义尽可能贴切地译出.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之间的差别从理论上讲是相当多的.语义翻译侧重于表达原来作品的思维过程, 并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 它强调忠实于原语文本作者, 并准确传达原文文本的语义内容.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 译文应尽可能准确地、贴切地再现原文的文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交际翻译则将重点放在目的语文本读者, 强调一种特定语言和文化, 将异域元素转化入目的语文化, 它的关键是传达信息让读者去感受去思索, 它为读者量体裁衣, 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映.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都是以认知翻译为基础, 都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 都要求在目的语文本中准确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在同一语篇中, 有时要用语义翻译, 有时要采用交际翻译, 有时两者兼而有之, 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纽马克以诗歌翻译为例强调了审美价值或者说语义翻译当中诗意事实的重要性, 他认为 "语义" 翻译者被要求对这些审美元素进行说明, 而不一定要满足这个或者是那个读者[8] [6] [7]D Rive the Orioles away,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 to ll W 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 IAO Hsi to join him there, they wakened her. (W Itter bynner译) D 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awake me from my dear Dream ING of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许渊冲译)[1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而一首好诗往往意在言外, 自蕴其味这首诗具有较浓的文化意境, 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 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 它以小见大, 语短意长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情长的小诗, 却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在结构上, 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 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了一个 "打起黄莺儿" 的动作意象, 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 为何 "打起黄莺儿" 是因为不让黄莺儿在枝间啼叫; 为何 "? 莫教枝上啼 "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打扰了佳人的好梦; 为何特别恼? 怒黄莺 "惊妾梦" 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这? 一线可怜的希望也无情地打消了.Bynner的译文中 l iao hsi纯属直译, 它只是传达了字面意思而不能表露出其中暗含的深意.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的原则来说, bynner的译法是忠实于原文, 不加不减, 只不过是外国读者不了解诗中这一文化背景, 因此不能了解 "辽西" 的文化内涵; 而许的译文采用的是意译, 从原诗的意义上着手进行翻译, 改成了原文没有而意义上等同的内容, 体现了其暗含的荒凉、遥远、艰险之意.不仅如此许的译文还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语气修辞风格, 沿用了和原文一样的五言绝句, 又采用了韵律 AABB 保持了原文格律的和谐与美, 将诗中 "意美、音美、形美" 再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四句翻译句句设疑句句作答, 犹如香蕉剥皮, 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静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这正如 "语义翻译" 原则中所提出的结构美比喻美和声音美一样, 其决定了译文的美学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因素, 尽管在原则上, 针对不同的文本, 他可以重新安排这[13] 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些因素, 优先考虑认知意义语义翻译更侧重于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美学价值是由结构美 (Structure) 、比喻美 (metaphor) 和声音美 (Sound) 三种因素决定的, 尤其在诗歌和散文翻译中, 翻译者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因素.In particular,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 in the translation of classical poetry into english. Professor Liu Miqing once said, "the aesthetic subject of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or.". As far as the translator is concerned, the aesthetic attitude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involves the question of translation, and its task must be twofo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SL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repetition of the aesthetic information of SL[present and creation]. 10]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ranslators mus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9]Depends on three factors to elaborate the aesthetic value ofthe paper: the firs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is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individual sentences and the shape of the balance; the second factor is the metaphor, it refers to the visual image can arouse sound, touch, smell and taste; the third is sound, it includes alliteration, assonance, rhythm well, onomatopoeic words in poetry and rhyme. Bai Juyi's "Pipa" poetry has so few words: large strings hummed like rain, the small chord whispers. Noisy as mixed shells, pearls falling into a jade plate. The two translations are as follows:The larger strings hummed like rain The small whispered like a secret. - Hummed, whispered - and then were interm ingled, L ike a pouring of large and s mall pearls into a p late of jade. (W itter Bynner) The thick strings loud thrummed like the pe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a murmur stain. W hen m ingling loud and soft notes were together p layed, You heard large and small pearls cascade on p late of jade.Learn the features and transfer the function successfully. Then, for the translator, he must first understand what is beautiful in the original poem, and know what angle to appreciate and what translation method to be adopted to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 As the subject of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must possess outstanding aesthetic ability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such as: aesthetic experience, aesthetic perception, aesthetic imagination, aesthetic emotion and aesthetic mood etc.. As Burton Raffel said,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can not be of great value unless the aesthetic requirements are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11]Three we understand the Newmark'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of poetry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aesthetic importance, so we from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ollowing versions of ancient poetry to explore this theory. Jin Changxu's "strong" in so few lines: playing the Orioles, Mo Jiao branches cry. Cry when startled, concubine dream, not get western liaoning. The two translation is:129?(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Reference:[1] Li Yuliang, Liu Zhongde translation of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 2001, (4). [2] Guo Yanli. China modern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to [M.Wuhan: Hubei Education Press, 2001: 304. [3] Lin Yutang. Translation [A] Luo Xinzhang. The Analects [C.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As a poem, its soul lies in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ut the beauty of rhyme and form is the basic attribute of poetry, and i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oetry. Generally speaking, poetry rules including rhythm, rhyme and musical means three parts. Metrical poetry is not only a manifestation of the beauty of poetry, but also a difference from other literary worksOne of the formal features of a cut. Translator and poetry, two systems, English and French two languages, Qian Zhongshu"Pavilion, 1984: 426, 430.[4] Lee Chen Jianjing. The imag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urf, China in classical poetry processing [J] Sichuan DivisionLanguage) Xu is translating "the soundbeautiful" the founder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14], he believes that even if the one hundred percent to convey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m, without rhyme, it is im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poetry style and taste [15] this poem has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uty of sound. Mr. Zhu Guangqian also said: "the temperament is manufacturing tool to improve the distance, humble things to the ideal realm. This is a beautiful temperament beautification effect. The maximum price "[value is its musicality, the lifeblood of poetry. 16] in the original, Bai Juyi with "noisy"Journal of fan college, 2001, (6)[5] Gu Zhengkun.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ms appreci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Edition society, 2003, (6)[6]Newmark, P. App 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 1981: 39. [7] Jeremy? Mandi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8] [13] Xie Tianzhen.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M"Two voices" imitate the sound, and use "two words" as the "rain", such as "whisper". "Mixed bomb" reappearance of the big string string of two small melodic mix. There is a "The tune lingered in the room. three days without a break". It will b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Mr Xu not only follow the original poetry AABB rhythm, but also in structure, sound and meaning aspects are also reproduced the original poetry style and content,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Newmark's semantic translation of "three beauty" charm, so be a stroke above. In the Bynner version, he will "string" and "small string" intermingled "were translated as" large strings "small strings in2""""Term, ingled" did not accurately express the words of poetry. Because of this poemSociety, 2008: 15, 19.[9] Liu Jinlong, Wang Ying.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poetry [J].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2004, (3). [10] Liu Miqing. Aesthetics of translation [J]. Foreign languages, 1996, (5). [11] Raffel, Burton.诗歌翻译的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