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则先生英译薛涛诗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春望词》原文及赏析《春望词》原文及赏析《春望词》原文及赏析1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古诗简介这首《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
此时,她虽刚年过三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
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
在终于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后,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开始了新生活。
本该是高兴的事,但是若无那有情人分享,便成了那“幽谷空兰”“栈桥梅花”只能孤芳自赏,活脱脱透着一股凄凉。
赏析/鉴赏诗句融情于景,开头四句描绘花开花落之景,抒发相思之情。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不管是花开还是花落,薛涛之情惟自知,此时最相思,相思无人解,何处话凄凉?悲矣!再看“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一句,“结同心”“遗知音”坦诚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涛渴求觅得有情郎“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的心迹,可见其寂寞成殇飘零无依的现状。
紧接着又写“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仅一个“复”字,叫人不由得心生怜悯,对春光易逝的忧愁正要慢慢消退,奈何那无知春鸟又要在枝头鸣叫提醒着世人又是一岁春光蹉跎,何其哀愁啊!从结构上看,词句回答了上文的相思之所在,又很好地将下文过渡到描述感慨时光荏茬,待字闺中容颜老去的苦闷之情。
薛涛通过“风花”“同心草”“花满枝”“春风”等景物,看着枝头最美的花朵,数着指尖流走的时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丽在徒劳地开放,兀然地凋零,却还是“佳期犹渺渺”一次次让“结同心”的美梦幻灭,沉浸在知己难求、知音渺渺的痛苦里。
纵观薛涛一生的坎坷情路,其发出《春望词》中幽怨哀伤而又无力无奈之感也就情有可原了,而这也与文章开篇提到的薛涛刚柔并济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薛涛本事官宦之女,养尊处优,无奈世事变化无常,短短数月她就被迫入乐籍沦落为风月场里的歌妓。
寄张元夫_薛涛的诗原文赏析寄张元夫_薛涛的诗原文赏析寄张元夫唐代薛涛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赏析薛涛流传下来的诗篇,以七绝为最多,同时也以七绝为最好。
在这些七绝诗中,又以抒情的最多,也以抒情的为最好,这些诗哀婉流畅,清丽多姿,令人读了,深深感到薛涛的文采风流,才华卓越。
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薛涛一生的辛酸生活,凄凉身世,寄与无限的'同情。
唐代各地官府及军镇均设有乐官,官妓居于其中。
她们专为官府服务,献艺陪酒,甚至私侍寝席。
当时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赏识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
后来,韦皋甚至奏请朝廷想任命薛涛为“校书郎”,虽未获批准,但人们从此戏称薛为“女校书”了。
从韦皋、高崇文、段文昌到李德裕,西川节度使共历十一届,他们均与薛涛有诗酒往来,关系极为特殊。
薛涛的诗大多散失。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有她的诗88首,多是吟花咏月、应酬唱和、感春伤别之作,思想性与艺术性均不是很高。
但如细读起来,在字里行间往往能感受到诗人凄苦悲凉的难言之痛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薛涛最令人赞赏的是,她虽与权贵“诗歌唱和”,却是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完全以平等的身份、非常善解人意地交往。
张元夫是西川节度使幕府校书,薛涛与他相识于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以后,从诗中看来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他们相识时张元夫肯定早有家室,此时的薛涛大概三十多岁,仍喜欢穿红色的衣服。
他们可能兴趣相投,可也止于神交。
此时张元夫应该在长安朝廷中任职,薛涛也已退隐浣花溪畔。
诗中薛涛描述了自己孤独、寂寞的生活,每天“前溪独立后溪行”,连白鹭都熟悉了她的朱衣而不惊慌逃避。
女诗人自问自答:为什么人间这么哀愁寂寞?是因为知音难觅,伯牙琴弦早已断绝。
表现了非常深沉的哀愁与寂寥。
下载全文。
薛涛的牡丹诗1. 引言薛涛是宋代的一位女诗人,她以其才情横溢、作品丰富多样而闻名于世。
其中,她的牡丹诗更是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本文将围绕薛涛的牡丹诗展开讨论,探究其表达方式、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 薛涛与牡丹2.1 薛涛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薛涛,字雪芹,北宋文人,她的诗才早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薛涛自幼酷爱诗歌创作,并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在她的诗歌作品中,牡丹成为了她最钟爱的题材之一。
2.2 牡丹在薛涛的诗作中的意象在薛涛的笔下,牡丹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牡丹象征着高洁和纯净。
薛涛将其与仙人并列,把牡丹的美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对应。
其次,牡丹还象征着富贵繁荣。
薛涛把牡丹比作亿万家中的繁荣与富贵,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上的愿望。
3. 薛涛的牡丹诗赏析3.1 《夜泊牡丹亭》薛涛的《夜泊牡丹亭》是她最著名的牡丹诗之一。
诗中,薛涛通过描绘夜晚泊船于牡丹亭的场景,表达了她对牡丹美的赞美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牡丹的娇美,表达了她对纯洁美的追求。
同时,她通过描绘牡丹亭的荒凉,抒发了对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忧虑之情。
3.2 《杨柳枝词》在《杨柳枝词》中,薛涛以牡丹作为主题之一,通过与杨柳的对比,表达出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婚姻的期许。
她通过描写牡丹的娇柔和杨柳的婉约,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同追求和希望。
同时,她也抒发了自己对社会女性地位的思考和诉求。
4. 薛涛的牡丹诗对后世的影响薛涛的牡丹诗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对宋代文人的影响在宋代文坛上,薛涛的牡丹诗成为了许多文人所追捧的对象。
她的诗作既具有纯美的文学价值,又能够触动人心。
许多文人在薛涛的诗歌中找到了灵感和创作的动力,从而创作出许多与牡丹有关的作品。
4.2 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薛涛的牡丹诗在后世文坛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学习对象,许多文人通过研读薛涛的牡丹诗来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
薛涛《牡丹》“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全诗翻译赏析牡丹薛涛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注释⑴去春:去年春天。
零落:飘零、凋零。
⑵红笺(jiān):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⑶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
⑷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
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⑸馨香:芳香。
⑹枕席:泛指床榻。
参考译文去年幕春的时节,牡丹花儿凋零了,我的眼泪滴在飘落的牡丹花瓣上,怨恨与牡丹离别。
常担心这样离别,就像那巫山云雨那样一散不复聚,为什么又会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逢?牡丹花散发芳香,表达了她的情意,虽然一句话不说,但彼此心灵相通。
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枕席,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
赏析:《牡丹》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把牡丹拟人化,把牡丹当做自己热恋中的情人。
首联写去年与牡丹分别情景;颔联用巫山神女与武陵渔人两个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惊喜欣悦;颈联再现了与牡丹的深长情意,相知毋忘;尾联中诗人把自己与恋人牡丹相亲相爱之情推向高潮。
全诗感情跌宕起伏,笔触细腻曲折,余韵无穷,极具艺术魅力。
这首《牡丹》诗用“情重更斟情”的手法,把花人之间的感情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
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
寄蜀中薛涛校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寄蜀中薛涛校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寄蜀中薛涛校书王建〔唐代〕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
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注释:薛涛:唐代女诗人。
字洪度。
长安人,随父官于蜀,父死不得归,遂居于成都,为有名的乐妓。
校(jiào)书:即校书郎,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
据说武元衡曾有奏请授涛为校书郎之议,一说系韦皋镇蜀时辟为此职。
薛涛当时就以“女校书”广为人知。
而“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唐才子传》)。
万里桥:在成都南。
古时蜀人入吴,皆取道于此。
枇杷(pí pá):乔木名,果实亦曰枇杷。
据《柳亭诗话》,这是与杜鹃花相似的一种花,产于骆谷,本名琵琶,后人不知,改为“枇杷”。
扫眉才子:泛指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
扫眉,画眉。
管领春风:犹言独领风骚。
春风,指春风词笔,风流文采。
赏析元稹有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偷巧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诗将薛涛比卓文君,然而就知名度与实际才学而言,薛涛实在文君之上。
王建这首寄赠之作,在众多献殷勤的赞美诗中,算是出色的一首。
薛涛在成都居住,于城郊百花潭有别宅。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里原是诗圣杜甫居住过的地方。
“万里桥边女校书”,开门见山,尊呼薛涛的身份,又点明地望,起笔庄重。
据载,薛涛居蜀时好种菖蒲,此物难得开花结实。
有时开花,则被古人视为一种祥瑞,如五色云,故元稹诗有“菖蒲花发五云高”之句。
后居碧鸡坊,又别种枇杷。
“枇杷花里闭门居”一句,意象清丽可人,人们可以通过杜鹃花开的情景来想象枇杷花开的繁盛美丽。
女校书端居其中,飘飘然当俨若仙子。
“闭门居”三字,不仅有雅静之韵,且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意味,与后二句紧密关联。
古诗寄蜀中薛涛校书翻译赏析《寄蜀中薛涛校书》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建。
其古诗全文如下: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鉴赏】薛涛字洪度,西川乐妓,辩慧工诗,甚为时人所称。
她虽幼失慈父,而性格未受压抑,好修饰而善交际。
沦为乐籍,却以艺妓身份历事韦皋至李德裕十一镇,皆为州、镇所重。
据说武元衡曾有奏请授涛为校书郎之议,一说系韦皋镇蜀时辟为此职,总之,薛涛当时就以“女校书”广为人知。
而“蜀人呼妓为校书,自涛始”(《唐才子传》)。
她的文采风流,曾受到当时许多文士的倾慕,与之唱和者,就有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牛僧儒、令狐楚、裴度、张籍、杜牧、张祜等著名诗人和达官显宦。
元稹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偷巧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诗将薛涛比卓文君,然而就知名度与实际才学而言,洪度实在文君之上。
王建这首寄赠之作,在众多献殷勤的赞美诗中,算是最出色的一首。
《唐诗纪事》作胡曾诗,误(考胡约生于唐会昌大中年间,距涛谢世已十余年矣)。
薛涛在成都居住,于城郊百花潭有别宅。
“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里原是诗圣杜甫居住过的地方。
西至草堂,东到万里桥一段的锦水,称浣花溪,百花潭即在溪之上游。
“万里桥边女校书”,开门见山,尊呼薛涛的身份,又点明地望,起笔庄重。
据载,薛涛居蜀时好种菖蒲,此物难得开花结实。
有时开花,则被古人视为一种祥瑞,如五色云,故元稹诗有“菖蒲花发五云高”之句。
后居碧鸡坊,又别种枇杷,据《柳亭诗话》,这是与杜鹃花相似的一种花,产于骆谷,本名琵琶,后人不知,改为“枇杷”。
“枇杷花里闭门居”一句,意象清丽可人,人们可以通过杜鹃花开的情景来想象枇杷花开的繁盛美丽。
女校书端居其中,飘飘然当俨若仙子。
“闭门居”三字,不仅有雅静之韵,且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意味,与后二句紧密关联。
如果说前两句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已暗寓赞美之意,则后两句便是极其热情的颂扬了:“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风月蝉声里的细腻香魂——薛涛诗《风》《月》《蝉》赏读作者:陈亭如四川师范大学摘要:本文试以薛涛的三首诗入手,简要谈论薛涛诗的女性细腻笔触。
关键词:薛涛风月蝉薛涛字洪度,生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 年),卒于大和六年(公元832 年)。
根据记载,薛涛“容仪颇丽,才调尤佳”,文采风流,多才多艺,不仅“工为诗”,还“精翰墨”,精通音律,更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古的薛涛笺。
出众的才情使薛涛闻名遐迩,蜚声蜀中。
薛涛不只是在“女士行中独步”,[1]置于整个诗坛里,也可男性诗人一争高下。
张为《诗人主客图》[2]将薛涛列入“清奇雅正主”之“升堂”列,为唯一入选之女诗人,王建说“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3]元稹赠诗“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4]从中,我们足见薛涛在诗人大家目中的地位。
清人吴雷发说“诗以道性情,人各有性情,则亦人各有诗耳,俗人党同伐异,是欲使人之性情,无一同而后可也。
”[5]唐代,蜀地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思想文化氛围也比较宽松,女性的生活有着与前人相比较大的自由,薛涛自身特殊的身份,更加使她可以自由的走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她的写景、咏物抒怀诗几乎全是诗人自我情感的率性流露,或摹其形貌,或状其精神,做到了形似神也似。
把细腻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形成她诗歌的一个特色,而且更能体现诗人的个性和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薛涛反复的观察、感受中,景物酬答给她创作的灵感,丰富和改变了女诗人,使诗人进入一种如醉如痴的美感体验。
她眼中的物色,都带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清人赵世杰称誉诗人是“画风手”(《古今女史》),[6]先感受一下她的诗歌《风》:[7]猎蕙微香远,飘弦唳一声。
林梢鸣淅沥,松径夜凄清。
这首诗描写了四种不同的风态,四句独立,各展示出一种意境,并又能连贯成篇。
风本来是无形之物,但诗人从日常生活中,从嗅觉、听觉和视觉中,借风的运动,作用于他物而发生的声、色、香得意境去捕捉风的形态,而加以着意描写,真可谓惟妙惟肖。
原文巷柯灵译者-张培基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①。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②。
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③,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
它又这么曲折,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
无论是谁,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⑩。
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
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11),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使人忘忧。
译文The LaneKe LingThe lane, in terms of the art of urban architecture, is like a piece of prose of gentle gracefulness or a painting of classic elegance and simplicity①.maiden of ancient times hidden away in a secluded boudoir, is reluctant to make itslong time.③taste of the countryside at all. It is long and deep, so it will take you a long while to walk patiently and quietly through it from end to end. It is also so winding that it⑤when you look far ahead, but if you keep walking until you take a turning, you’ll find it again lying endless and still more quiet. There is nothing but stillness there⑥. At any hour of day, you can even distinctly hear in the, which, moss-covered and hung with clusters of fresh green wisteria, look almost like screens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Inside the walls are residents’ gardenswith In spring,beautiful peach and apricot blossoms atop the ⑧waving their red sleeves, will sway hospitably to beckon the pedestrians.The charm of the lane lies in its absolute serenity. No matter who you are, if youin the lane for a while⑨, your mind will become as unruffled as theancient well at the end of the lane. There you a kind of peaceful calmness rather than gloomy sternness⑩. There reigns peace and quiet in the midst of(11)where each family, secluded behind closed doors, has its own(12)The all-pervading and all-purifying atmosphere of water-like placidness makes one forget all cares and worries.评析:1、明喻(simile).中文中"巷,是…"与英文中"like"相对应。
薛涛《送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友人》此诗的最大特点是隐含了《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意境,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以景开篇,以情点题,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友人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送友人》原文唐代: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译文及注释译文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深青山色浑为一体,苍苍茫茫。
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
注释⑴水国:犹水乡。
蒹葭(jiānjiā):水草名。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⑵苍苍:深青色。
⑶今夕:今晚,当晚。
鉴赏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
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
此诗表明上似清空一气,其实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
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
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
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
“千里自今夕”一语,与李益名句“千里佳期一夕休”相似,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深情和遗憾。
道教视野下的薛涛《柳絮咏》新解薛涛是宋代道教女子,擅长写诗。
她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
《柳絮咏》是薛涛的代表作之一。
从道教的视野来看,《柳絮咏》可以有新的解读。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薛涛的《柳絮咏》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解读。
柳絮在道教中象征着行云流水般的逍遥自在。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放下一切束缚与欲望。
柳絮随风轻飘,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表达了薛涛内心追求的自由自在、洒脱无忧之态。
诗中的“江水艳鱼舞,春愁无处付,羡尔如流水”一句中,薛涛将自己与柳絮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状态的羡慕和向往。
她觉得自己身处俗世之中,心头难抚的春愁无处可放。
而她羡慕柳絮自由飘荡的姿态,像流水一样无拘无束。
诗中的“年年恋故狂,岁岁思故乡”一句表达了薛涛对故乡的思念。
道教注重心性的修炼,追求的是无欲无求、超然自逸的境地,但人们难免对故土、亲人、友情等有所牵挂。
薛涛孤身一人在外,怀念亲人和故乡,表达了她在道教追寻自由的也无法割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在道教的世界观下,《柳絮咏》可以解读为对自然与人性的追求。
柳絮象征着自然的自由和洒脱,薛涛羡慕柳絮之自在,同时也思念着故乡的人和事。
她在现实生活中,若能顺应自然,放下尘世纷扰,修炼心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便可达到心灵的自由之境。
薛涛的《柳絮咏》在道教视野下可以产生新的解读。
柳絮自由飘荡的形象,道出了薛涛对自然和内心自由的追求。
她的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情感,也赋予了这首诗以人性的温情。
这种追求自由与内心宁静的态度,与道教追求和谐与无为而治的理念相契合。
元稹《寄赠薛涛》鉴赏《寄赠薛涛》译文及赏析《寄赠薛涛》是由元稹所创作的,此诗就思想性而言,无甚可取。
不过是极赞薛涛人才、诗才及辞令之美,表示自己无由再会而怅然相恋之情。
然全篇一气贯下,浑然成章,亦是才子佳人相赠的得意之笔。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寄赠薛涛》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寄赠薛涛》唐代:元稹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寄赠薛涛》译文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
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擅长文词的人都纷纷停下了自己的笔,公侯们个个想像王浚梦刀升迁那样离开那里,他们都自愧弗如。
分别后远隔烟水无限思念,这思念就像庭院里菖蒲花开那样盛,像天上祥云那样高。
《寄赠薛涛》注释薛涛:字洪度,中唐时出名歌妓。
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
滑腻,平滑细腻。
峨眉: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此均用以泛指蜀地。
幻出:化出,生出。
文君:卓文君,西汉人,美而多才。
慕司马相如之才,与之私奔,为千古之风流佳话的主人公。
巧偷鹦鹉舌:比喻言辞锋利善辩。
鹦鹉在古代被认为是善言之鸟。
凤皇毛:比文采斑斓。
凤皇:即凤凰。
纷纷:众多貌。
辞客:文人,诗人。
停笔:谓文士们多因自感才学不及薛涛而搁笔。
梦刀:梦见刀州,即想到蜀地为官。
烟水:泛指风烟山水。
菖蒲:草名,有香气,生于水边。
五云:祥云,瑞云。
旧以为仙子居处。
《寄赠薛涛》创作背景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授监察御史,出使东川。
这一年他年方三十,妻子韦氏尚未去世。
元稹到了东川,便与当时有名的女诗人薛涛一见钟情,卿卿我我走到一处。
若《全唐诗话》所云可信,则此诗当作于长庆元年(821),因元稹任翰林学士,仅于此年有过一次。
《寄赠薛涛》赏析元稹以其艳诗和悼亡诗而闻名,但他的用情不一和对薛涛的始乱终弃,一直被后人诟病。
而且,其妻韦氏去世当年,元稹便在江陵府纳妾,不少人认为他口是心非。
文化透视882018年·第6期卢 婕唐朝著名女诗人薛涛留有一首著名的状物谜语诗《咏八十一颗》。
原文为:“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
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
”[1]对此,四川大学陶道恕教授在1990年4月薛涛研究会于成都望江楼公园召开的成立大会上宣读了他的相关论文《唐代民间习俗的艺术再现——薛涛诗〈咏八十一颗〉试解》。
按照他的观点,薛涛此诗所咏之物为九九消寒图。
“《咏八十一颗》咏的是一张描图。
诗题中的‘八十一颗’,即九九相乘之积、‘颗’指描图中的素梅。
这幅有关节候的民间习俗的描图,是伴随着古老的民间‘数九’习俗而派生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的艺术再现,是古代诗人笔下最早描写这一民间习俗的极可宝贵的资料。
”[2]会上陶道恕先生还向薛涛研究专家张篷舟先生提出薛涛在这首诗里所咏的八十一颗究竟为何物的问题。
当时张篷舟先生只答道:可能是一种花。
后来在成都薛涛研究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上,张蓬舟之子张正则先生首次明确提出薛涛此诗所咏之物可能是珙桐。
此花开时生长出花瓣状苞片,如手掌大小,初为淡绿色,继而变为乳白色,远看如白鸽翩飞,故又称珙桐“鸽子树”,符合“见处双双颉颃”的描写特征;而其开花时的核果大小形状如珍珠,颜色紫红,故“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
”不过,近年来学者对此诗所咏之物的猜测远远不止陶、张两家之说。
比如,日本辛岛骁有合欢树之说;刘玉珊和杨正苞有樱桃之说;李殿元和王珏有峨眉山野花之说;卓三有荔枝之说;蔡祖煌、滕蓓有红豆之说;宋兴国有八十一颗棋之说。
可见《咏八十一颗》的谜底究竟为何已经成为薛涛研究中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
笔者认为前人对此诗的猜测和阐释为薛涛研究增加了不少趣味,但是他们对薛涛此诗的解读却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薛涛的身份。
或许正是这一疏忽导致我们与薛涛此诗的谜底失之交臂。
一、从薛涛道教身份与唐代道教背景试解“咏八十一颗”中国古代自孟子时期就有“知人论世”的诗学观,可见诗人的身份和生存时代对于解读其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都薛涛研究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征文稿薛涛诗《春望词》四首浅析李秀敏薛涛(770~832),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著名女诗人,德宗贞元(785~804)初,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
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王建、刘禹锡、杜牧等人都有唱酬交往。
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她的诗收于《锦江集》,流传至今的尚有90余首。
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
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
对这位唐代著名女诗人,至今成都望江楼公园都尚有薛涛纪念馆、“薛涛墓”、“薛涛井”等景点,供中外游人瞻仰、凭吊、参观呢!其早期作品《春望词》四首又作《望春词》四首: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刘天文先生说这是"薛涛青年时代的作品,典型地不加雕饰地描写了一个少女的的恋情心态"。
(《薛涛诗四家注评说》)是四首联章的五言绝句,抒写的是作者眺望春景而产生的复杂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伤春之感。
钟惺曰:"细讽四时,觉有望字意在。
若率然读去,但知其幽恨,不知其怅叹。
"(《名媛诗归》)这组联章诗作,从第一首到第四首,都是由春景引出心中情思,然每一首所抒发的情感内容又稍有不同,情绪由望春而思到望春而愁直至望春而伤,层层推进。
四首诗读完,一个正值花样年华充满才情的女子,心中带着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却因各种原因求而不得暗自垂泪的画面便可印入眼帘。
黄周星曰:"皆以浅近而入情,故妙。
"(《唐诗快》)第一首描写花开花落,相思不断。
实则花开为实景,花落为虚景。
作者春日里看到花儿盛开,感怀倾慕的人儿在遥远的地方,无法与自己同赏,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由此又联想到何止是花开不能同赏,就算到了秋天花儿落的时候,我倾慕的人儿也不能来到我的身边。
道教视野下的薛涛《柳絮咏》新解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诗作在唐代以及后世都备受推崇。
她的诗作以清新明快、豁达淡泊著称,著有《红楼梦诗》、《禅居诗》等,而其中的《柳絮咏》更是广为传颂。
而在道教的视野下,对薛涛的《柳絮咏》进行新的解读,可能会带来不同的视角和理解。
下面将从道教的角度出发,来解读薛涛的《柳絮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薛涛的《柳絮咏》的整体内容和意境。
这首诗是这样写道的:“柳絮萦回随风舞,轻袅无迹自销磨。
千般好样随人赏,终是千般不相留。
”诗中描写了柳絮随风飘舞的景象,表现了柳絮的轻盈和自由自在的特点。
在道教的视野下,柳絮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的象征,它在风中舞动,轻盈而自由。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真我,超脱尘俗的生活状态。
薛涛在诗中通过描写柳絮随风飘舞,表现了一种超然世俗的心境,展现了与道家的理念相契合的内涵。
我们不妨来看看翁仲对柳絮的解读。
在道教文献中,翁仲对于柳絮也有所提及。
翁仲认为,柳絮随风飘舞,就像人的灵魂随着天地间灵气的流动而起伏。
他认为,人只有在修炼身心,顺应自然的道德规范,才能做到心灵超然,如同柳絮一样轻盈自由。
从道教的角度来解读薛涛的《柳絮咏》,我们可以看到柳絮所具有的轻盈、自由的特点,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在道家看来,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地生活,并且修炼身心,以达到超脱尘世,接纳自然、追求真我、超然世俗的境界。
薛涛的《柳絮咏》中描绘的柳絮飘舞的场景,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的表达,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超然世俗的心境的表达,与道家的理念相吻合。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提倡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在薛涛的《柳絮咏》中,柳絮轻盈飘舞的景象,也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境界。
柳絮无所作为,顺风而舞,如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念一般。
这种轻盈自在、无欲无求的境界,与道家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是相契合的。
薛涛酬赠诗英译探析于洪波【摘要】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
在薛涛现存的91首诗词中有44首是酬赠诗。
对薛涛酬赠诗英译的研究对加强译文读者了解薛涛本人和薛涛的诗词创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联理论翻译观是德国翻译家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中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到推理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保证交际的成功。
文章结合关联理论翻译观,对薛涛酬赠诗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薛涛诗词及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Xue Tao was a famous poetess in Tang Dynasty. There are fouty-four presenting poems in Xue Tao's existing ninety-one poems. The study on Xue Tao’s presenting poems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elp the target readers understand Xue Tao herself and Xue Tao's poetry. German translator Gutt applied relevance theory to translation study. He put forward that translation was an ostensive inference -- communicative activity. The ultimate goal of translation is to guarantee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relevance theory,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presenting poems transl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Xue Tao's poetry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translation of Xue Tao's poetry and Chinese classical works.【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44-146,150)【关键词】薛涛;酬赠诗英译;关联理论【作者】于洪波【作者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 6217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I052薛涛,唐代女诗人。
经典古诗《薛涛全集》原文经典古诗《薛涛全集》原文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经典古诗《薛涛全集》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薛涛(768~832),唐代女诗人。
字洪度,一作宏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
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
后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镇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
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
有《锦江集》5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
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鸳鸯草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池上双凫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风猎蕙微风远,飘弦唳一声。
林梢明淅沥,松径夜凄清。
月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蝉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春望词四首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扌监)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
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宣上人见示与诸公唱和许厕高斋唱,涓泉定不如。
可怜谯记室,流水满禅居。
酬人雨后玩竹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浣花亭陪川主王播相公暨僚同赋早菊西陆行终令,东篱始再阳。
绿英初濯露,金蕊半含霜。
自有兼材用,那同众草芳。
张正则先生英译薛涛诗赏析作者:卢丙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5期内容摘要:张正则先生与夫人偕同夫人季国平先生一起的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方式将中唐女诗人薛涛的部分诗英译,较好地保留原诗的形式、内容、特色和韵味,能够较为有效地避免许多误解误译。
本文就从涛诗中的传统文化词汇的英译,文化典故的英译,和涛诗英译韵律的呈现等三个方面对正则先生与夫人国平先生涛诗英译进行赏析。
关键词:张正则薛涛诗英译张正则先生感动于父亲——著名学者张蓬舟先生倾其心血,毕生致力于中唐女诗人薛涛的研究,偕同夫人季国平先生一起继承先父遗愿,继续研究薛涛,并将涛诗相继译成英文,为薛涛研究和涛诗英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早在1948年,正则先生遵从父命,将美国女学者魏莎女士于1945年专著出版的“A Well of Fragrant Waters”全文翻译译成中文《芳水井》。
该书是最早将薛涛诗译成英文介绍给外国读者的作品。
正则先生及夫人对于美国女作家肯尼迪的译本,美国女诗人拉森的译本三位美国女诗人对薛涛诗的英译怀抱宽容,虽然认为“她们的译作和分析,似在掌握古籍和理解原作方面,稍有不足”(张正则,1995:124)但却肯定她们在西方的译介所起的积极作用。
正则先生与夫人国平与其先父对于薛涛投入的不只是数十年的岁月与时光,更是倾注了感情与心血。
关于薛涛身份的英译,正则先生不赞同美国作家称薛涛为“courtesan”意为高级妓女,不惜笔墨为其正名,称薛涛为“poem-singer(张正则,1995:24)”意为中国唐朝时出入幕府军中,以自己的才华与高官幕僚们吟诗唱和的乐伎。
下面笔者就从涛诗中的传统文化词汇的英译,文化典故的英译,和涛诗英译韵律的呈现等三个方面对正则先生与夫人国平先生涛诗英译进行赏析。
一.涛诗文化名词的英译薛涛诗词中蕴含着浓郁的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具有不确定性,随文化、历史时期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就《春望词》,《江边》和《月》三首诗来赏析正则先生在涛诗英译中词汇文化意义的传达。
在《春望词(二)》“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鸣。
”正则先生和夫人将其译为“I gather herbs and tie a knot of l ove,/And wish to send to my dear beloved./When the spring sadness is near to its ending,/Why the spring birds are back to their sobbing?”在此诗中的“同心结”是指“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样的结子,也有叫同心扣、同心带、同心缕。
唐代民俗用草或柳枝编成同心结,象征忠贞爱情的同心结或状如两心相连的饰物,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意,意为夫妻同心,忠贞不渝。
正则先生将其译为“knot of love”和“knot of heart-to-heart”恰如其分传达了该词汇的文化内涵的联想意义。
再如《春望词(四)》中“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中的“玉箸”概念意义是指由玉做成的筷子,其内涵意义是指“美人的眼泪”,诗中的女主人公清晨对镜梳妆,见到镜中映出脸上两行流不尽的春愁之泪,却不能与同心人共诉衷肠,只得仰天想问:春风啊春风,你知也不知我的相思春愁?正则先生将其英译为“my tears”,是十分恰当的,传达了原诗的联想意义,让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诗的同时,给译文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再如《江边》“西风忽报雁双双,人世心形两自降。
不为鱼肠有真诀,谁能夜夜立清江。
”正则先生与夫人将其译为“Sudden westwind tells the coming pairs of wild geeses;/It chills bodies and souls by autumn cool and grieves./If I don’t believe the story of fishes carrving letters;/Why should I wait night after night by the riverside?”古人有鱼肠藏书的传说: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一种思念和期盼,就会将书信或便条放于鱼肠中,借此希望鱼儿可以把自己的消息带给亲人或朋友。
正则先生将诗中带有民俗文化的“鱼雁传书”译为“fishes carring letters”,非常直接明了地再现了词语“鱼肠”的文化意义,将这一古代民俗在译作中完整地传递出来。
也将诗中感人的思念之情翻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月》“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正则先生与夫人将其译为“White and full, she is as a round fan of silk;/Slim and slender, she is like a hook of silver./Which is better, the full or the slim?/I really wonder, who on earth can tell?”“汉机团”的意思是指在汉代班婕妤《怨诗》中,用织机制出的白绢做成团扇。
在此诗中,并不是指扇子,而是指圆月;“细影”指弯月;“汉机团”与圆月相似。
词句诗的意思是:弯月美如银钩,圆月美如团扇,但是那一种更美呢,世上没有几人能够作出评判。
正则先生与夫人虽然没有把“扇”和“细影”直接翻译出来,但却用“White and full”和“the slim”来体现月的“阴晴圆缺”的特性,把“汉机团”翻译成’a round fan of silk”也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语义信息。
将中国自古就将“月有阴晴圆缺”与“人有悲欢离合”联系起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仍然是在描写月,不但没有造成原文语义信息的流失,还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全诗咏月,却无一“月”的绝妙之笔。
二.文化典故的英译薛涛诗词中大量运用典故,在大约90首诗中用典即达60多次。
典故是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体现。
典故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运用典故可以借古喻今,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和典雅性,同时也有利于作者感情的表达。
在例4.《酬人雨后玩竹》中“春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正则先生与夫人将其译为“While southern lands are still in raining days,/How can one imagine her looks in frost or snow!/While plants brag their hues and luxuriance,/She rains in modesty as her emptyheart./Her groves kept the ancient sages intoxicated,and/With tears of king’s widows her poles were stained./Till the latest season you will not recgnize/He amazingly strong integrity of evergreeness.”这是一周酬答友人赏竹的诗。
诗中的“多留晋贤醉”是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等七位文人,无意功名,常聚于竹林,醉饮而忘返;“早伴舜妃悲”,《述异记》舜南巡逝,葬于苍梧,尧之女娥皇、女英泪流滴竹,竹以斑斑是也。
正则先生与夫人采用归化方法翻译典故,将“舜妃”译为“king.s widows”。
而张正则夫妇,最易于理解,能让译文的读者获得和原文的读者有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涛诗韵律的呈现《春望词(四首)》是涛诗的代表作之一,用字浅近,朴实无华,情景交融,春愁绵绵,写出了妇女相似的心声,也表达自己身世的悲伤。
下面以此组诗中的第三首来赏析涛诗及英译中韵律的传达和体现。
例5. 《春望词(三)》“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正则先生与夫人将其译为“The flowers in wind grow daily old,/But my wedding day hasn’t been told!/If I can’t tie with my b eloved man,/My knot of love will be all in wain!”原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总共四句,第一、二句和第四句押尾韵。
在唐诗英译时,要想实现形神兼备,在格律上完全对等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正则先生和夫人的译文既注重神,也注重形,结构匀称,句式整齐,格律严谨而不失自然,较好地处理了押韵问题,第一句的“old”和第二句“told”押韵,有效地传递薛涛诗词的音韵美,体现了涛诗的“精致而优雅”。
由于良好的中国文化的学识和教养,加上多年的诗歌英译的探索研究,正则先生和夫人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较好地保留原诗的形式、内容、特色和韵味,准确地传达这些民俗文化负载词语的语义,表达其中包含的民族地域特色和文化心理积淀等深层次内容。
将误解误译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产生的误差达到最小程度,尽量还薛涛及其诗歌以本来面目,让西方读者更加正确地了解薛涛,因为,“她的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张正则,1995:P24)。
参考文献[1]蒋红红.民俗文化翻译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7(3).[2]卢丙华.薛涛诗英译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J].时代文学.2009(1).[3]熊发学.薛涛诗阅读辞典[M].成都:成都薛涛研究会,2006.[4]于洪波,用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评价薛涛诗词的三个英译本,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张篷舟.薛涛诗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6]张正则,季国平.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7]周彦.红笺小字走天涯一一薛涛诗英译的文化意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8).本文来自于攀枝花学院翻译研究所2014年编号为PFY2014007的课题“薛涛诗英译研究”。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