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躯体疾病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3.89 KB
- 文档页数:4
1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三明市第四医院黄境良庄晓勇孙启美【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及特点,探讨降低精神病患者病死率及医疗纠纷的措施。
方法对我院近1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精神病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年间死亡17例,主要死亡原因依次躯体疾病11例,猝死3例,自杀3例。
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以躯体疾病为主。
精神科专科医生必须熟悉掌握综合科基础知识,重视临床知识的更新,提高对躯体疾病的诊治水平。
建议患者住开放病房,家属陪伴,这样更有利于降低精神病患者住院病死率,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家属及社会难以接受精神病患者死亡的现实,精神病患者死亡之后引发的医疗纠纷日益增多。
为了今后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提高医治水平,降低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现对我院近十年17例死亡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院2002年8月至2012年7月全部住院精神病患者共7654人,其中死亡17例,总病死率0.22%。
精神疾病的诊断符合ICD-10诊断标准。
17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来自我院病案。
1.2方法1.2.1根据病案室死亡患者记录本,查阅相关病历资料,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死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死亡诊断、死亡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2 死亡诊断以病区内死亡病例讨论为依据。
2 结果2.117例病人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48.35±19.93)岁。
精神分裂症1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5例,抑郁发作1例。
2.2各种年龄组与死亡原因分析表见表1。
表1 各种年龄组与死亡原因分析表自杀猝死躯体疾病脑血管意外感染并全身衰竭营养不良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0以下 1 0 0 0 0 0 0 21~30 1 1 0 0 0 0 2 31~40 1 0 0 0 0 0 0 41~50 0 0 0 0 1 0 1 51~60 0 0 0 0 0 2 0 61~70 0 2 1 2 0 0 0 70以上0 0 0 1 0 1 0 如表所示,躯体疾病导致死亡占64.7%,猝死导致死亡占17.6%,自杀导致死亡占17.6%。
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观察躯体化障碍,又称身体形式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患者在没有明确身体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多种身体症状和不适感,如疼痛、乏力、头晕等。
躯体化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状态均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近年来,米氮平作为一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对躯体化障碍的治疗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就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观察进行探讨。
一、米氮平的药理作用机制米氮平属于二代抗精神病药,主要通过对中枢多巴胺D₂受体和5-羟色胺2A(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1. 通过中枢多巴胺D₂受体的拮抗,减少多巴胺的过度激活,从而达到镇静、抗焦虑、抗抑郁的效果。
2. 通过5-HT2A受体的拮抗,增加5-HT的释放,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1. 疼痛症状的改善躯体化障碍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是患者的疼痛感。
临床观察显示,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米氮平一周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甚至疼痛完全消失。
2. 心理症状的缓解躯体化障碍的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米氮平作为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改善其情绪状态。
临床观察显示,在使用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减轻,整体情绪稳定。
3. 生活功能的提升躯体化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患者往往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
研究显示,米氮平治疗躯体化障碍后,大部分患者的生活功能有所提升,能够重新融入社会,改善社交和工作能力。
三、米氮平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1.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口干、视觉模糊、体重增加等。
在使用米氮平期间,需要注意患者的用药情况,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
2. 使用米氮平需谨慎,特别是对于存在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在合并躯体疾病中的特点,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诊治方法。
方法:从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群体中,选取305例患者参与本次医学研究,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开展深入分析与总结。
结果:从最终统计结果来看,确诊率为100.00%(305/305),在疗效率统计中得知这305例患者中有228例患者达到临床痊愈,疗效率为74.75%(228/305),有2例患者疗效不佳并出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剩余75例患者在出院之后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服药,并在之后的随访工作中,有着较为稳定的病情控制状况,疾病复发率仅有6.67%(5/75)。
结论: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在合并躯体疾病中的病理特征相对比较复杂,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有效提升诊断针对性质量,对于促进疗效提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精神疾病;躯体疾病;规范用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本身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一些躯体性疾病,这样一来对患者的治疗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
主要原因在于,精神疾病患者在各类生理功能上的症状表现明显较差,尤其是精神认知功能受到负面影响,导致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在合并躯体性疾病过程中,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症状感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诊断结果,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1]。
本次医学研究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资料与方法1.1常规资料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总共有305例,在这其中包含162例男性患者、143例女性患者,年龄阶段在23岁至62岁之间,中位年龄大约为(42.5±3.6)岁。
在常规资料统计中,这些患者均满足本次医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可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1.2研究方法统计患者的躯体性疾病种类、精神疾病种类、用药状况、治疗前后的用药种类统计状况,并针对患者实际治疗状况进行统计与总结。
1.3观察指标(1)躯体性疾病种类;(2)精神疾病种类;(3)用药统计状况;(4)治疗前后用药种类统计状况;(5)疗效结果统计状况。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躯体形式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症,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很强的专科特点。
绝大多数患者到综合医院就诊,但往往被误诊,临床识别率和有效治疗率很低,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躯体形式障碍的流行现状、临床诊断、症状特征、发病机制、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期提高社会和各科医生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减少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疾病得到早期有效治疗。
标签:躯体形式障碍;综合医院;症状特征;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症。
患者多就诊于专科之外的综合性医院的内、外各科,因该病具有很强的专科特点,非精神科医生对该病的识别率低,常常误诊及进行错误的治疗。
精神病科医生所遇到的患者,绝大多数都有多年的就诊经历,各种临床检查资料,服用过多种药物,甚至外科手术探查等治疗,但效果不佳,以致于造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因此,提高社会和各科医生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流行现状1.1 患病率高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丹麦Fink等[1]对住院的内科患者进行统计,有18.1%的患者符合ICD-10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
Gureji 等[2]研究显示,在频繁就医的患者中,躯体形式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5%。
而国内孟凡强等[3]在对综合医院门诊3346例患者的一项多中心调查研究显示,符合ICD-10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约占18.2%。
其中最多见的亚型是躯体化障碍,占门诊总人数的7.4%。
以上数据表明,躯体形式障碍在非精神科的住院、门诊患者中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需要医生高度重视。
1.2 多就诊于综合医院,但识别、知晓率低,误诊率高据WHO“综合医疗机构中的心理障碍”全球合作研究报道,有99.1%的心理障碍患者是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