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27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引言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外之间的交往与冲突不断增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展开探讨。
中外交往的背景自古以来,中外之间就存在着交往与冲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外国人前来交流。
历史上,中外之间的交往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通、著名的“香案”等。
而冲突则主要源于领土争端、政治分歧等因素。
不过,总体来说,古代中外之间的交往相对较少,冲突也相对较少。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广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外交往打开了大门,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和游客。
中国的崛起也使得中外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紧密。
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也带来了中外之间的冲突,如南海争议、贸易战等。
而在文化领域,中外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广泛传播,而外国的文化也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接受。
中外交往的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和稳定产生着深远影响。
首先,中外交往促进了经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外贸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外国的投资和技术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中外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在海外拥有了更多的文化软实力,中餐、中医、中国功夫等成为了全球热门话题。
同时,中国人也更加关注和接受外国的文化,世界各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然而,中外之间的交往也带来了一些冲突与挑战。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差异和利益冲突导致了外交摩擦和冲突的增加。
例如,中国与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也给两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其次,文化交流也可能引发冲突,不同的价值观和习俗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摩擦和争议。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考点1:郑和下西洋1、(2010·青岛学业考试)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A.红海沿岸 B.英吉利海峡C.大西洋沿岸D.波罗的海沿岸【答案】选A。
2、(2010·东莞学业考试)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答案】选C。
3、(2010·盐城中考)下面是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该航行壮举最远到达的地区应是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D.大西洋沿岸【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
郑和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2010·临沂中考)公元1405年,郑和这个名字开始载入史册。
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A.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C.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答案】选C。
5、(2010·菏泽学业考试)近期央视新闻频道多次对“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进行现场直播。
发现明代古沉船的广东汕头市南澳岛县在明朝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美誉,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
郑和下西洋成功实现的条件不包括A.国力强盛 B.造船业发达 C.指南针的应用 D.蒸汽机的应用【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国力强盛是先决条件,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应用是技术条件,都是郑和成功远航的条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contents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目录0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23通过设立驻藏大臣、颁布法律和实施改革,强化了对*的管理和保护。
清朝对*的治理吞并*后,实施了军屯、民屯等制度,确保了*的稳定和发展。
清朝对*的治理通过册封、联姻等方式,加强了与蒙古的联系和团结,防止了蒙古的分裂和独立。
清朝对蒙古的治理农业的发展清朝时期,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进推动了农业的繁荣。
工商业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增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海外贸易的扩大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得到了大力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繁荣文学艺术的繁荣清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词、书画、戏曲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兴盛学术研究的拓展在学术研究方面,清朝的经学、史学、考据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进步。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清朝时期各种宗教得到了自由发展,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宗教信仰格局。
02社会的危机•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各级官员贪污受贿,致使国家无法有效治理。
•社会阶级矛盾激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农民负担沉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民不聊生。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清朝时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外来侵略与民族危机社会的危机0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与冲突18世纪中期闭关锁国政策01为了防范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渗透,清朝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分析史料,提高解读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的爱国情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合作学习: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中互动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冲突事件,分析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研究成果,全班同学互动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外历史上的冲突事件,深入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2. 思考题:如何看待中外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与展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评估学生对爱国主义、珍视和平、反对侵略等情感态度的培养。
初一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试题答案及解析1.比较和归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A.戚继光抗倭B.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C.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D.郑成功收复台湾【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抵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解题时注意题干中“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分析备选项可以得出“戚继光抗倭”是抗击日本倭寇的侵犯,“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俄国之间的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均是反抗外来侵犯,而“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2. 600年前,有一支规模空前的远洋船队,“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驶向遥远的天际。
这是一支庞大的海上商队,其基本成员却是军人;这是一支雄强的海上武装,肩负的使命却是和平。
这支船队指的是A.哥伦布的船队B.麦哲伦的船队C.达·伽马的船队D.郑和的船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可推断出是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从江苏苏州的太仓刘家港起锚,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3.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10分)材料一:图二的人物曾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距,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⑴图一事件中、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2分)⑵图一中的人物所带领的船队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⑶图二中的人物的主要事迹是什么?(2分)⑷简述图一人物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分)⑸明代图一中的人物下西洋以后,为什么中国海外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2分)【答案】⑴郑和,郑成功。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
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和影响;(3)分析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中外交往的历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双方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中外交往与冲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和脉络:(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途径和事件;(2)近现代中外交往的阶段特点和重要事件;(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中外冲突的原因和解决途径:(1)中外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背景;(2)中外冲突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3)解决中外冲突的途径和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事件;(2)近现代中外冲突的背景和结果;(3)当代中外交往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分析;(2)解决中外冲突的策略和思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主要事件;2. 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外冲突的原因、过程和解决途径;3. 比较法:比较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及其影响;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中外冲突案例,分析其原因和解决途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4. 课程论文:审阅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术素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出中外交往的历史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与解决方法人类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文化汇聚而成的,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互动时难免会产生出现文化误解,甚至是冲突。
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常常会导致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如沟通障碍、行为误解、情感矛盾等等。
本文将分析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和解决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交往中的问题。
一、人际交往中的文化误解1.语言障碍在语言和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是跨文化交往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一方面,由于语言不通,很难彼此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另一方面,由于言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的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往往会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
例如,在华人社区中,“马马虎虎”被认为是不太负责任的表现,而在美国文化中,“好的”回答通常被认为是礼貌性的回答,实际上并不代表同意或者会去做某事。
2.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人们时,可能会对对方的言行产生困惑,甚至是不满。
比如,中国人会觉得英国人喜欢排队,是个很受人尊重的行为,而美国人却不喜欢排队,更喜欢挤在一起,这两种行为在两个文化中都是被认为是文化背景下自然而然的,但对于不同文化的人来说,总是会认为对方不懂规则或者是故意不遵守规则。
3.行为模式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将对方的行为视为不礼貌或者令人反感。
例如,中国人喜欢亲密的肢体接触,美国人自认为空气中应该充满个人空间,任何肢体接触都是不受欢迎的,并会导致反感。
二、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冲突1.文化歧视跨文化交往中常常会遭遇到文化歧视。
由于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很容易出现“异化”的现象,并产生歧视,造成冲突。
例如,一个西方人可能会认为中国人是非常礼仪的,并强制中国人在“适当的”场合下挥手,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挥手是不被认为是合适的举止方式,可能会造成尴尬和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第一章:古代的东西方交往1.1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途径和影响。
1.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和贸易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例子:佛教、技术和商品古代东西方冲突的例子: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第二章:中东地区的交往与冲突2.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交往和冲突。
2.2 教学内容: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中东地区的冲突阿以冲突的历史和现状中东地区的历史交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丝绸之路第三章:近代的西方殖民扩张3.1 目标:让学生了解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西方殖民扩张的原因:经济、政治和宗教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地的建立西方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影响:经济剥削、文化同化和政治控制西方殖民扩张的例子: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美洲、英国的殖民印度第四章:冷战时期的对抗与缓和4.1 目标: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和缓和。
4.2 教学内容:冷战时期的背景:世界格局的两极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东西方的军事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时期的缓和:日内瓦会议、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摇滚音乐、电影和时尚第五章:当代的全球化和交流5.1 目标:让学生了解当代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的现状。
5.2 教学内容: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推动当代东西方交往的例子: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当代东西方冲突的例子:伊拉克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第六章:东方的丝绸之路与西方的探险6.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探险。
6.2 教学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实例西方探险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重要探险活动马可·波罗和他在中国的经历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对于西方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第七章:文化的相遇与冲突7.1 目标: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相遇时的互动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