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教育技术博士生论坛:李艺老师功能标准研制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27
作者: 李艺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页码: 17-17页
主题词: 教育管理信息化 功能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领域 物理条件
摘要: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诸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新的要求是什么?超越物理条件建设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超越平台期,再次确认价值?等等。
李艺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标准思路及其预研情况,虽然对功能标准的研究目前尚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
但其建设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适用的。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w w w .d e j.c o m .c n一、引言亘古以来,游戏与教育的联系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在古希腊语中,“游戏(Paidia )”与“教育(Paideia )”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均与儿童(Pais )的“成长”密切相关。
英语中的“学校(School 、Schule )”则源于拉丁语“Schola ”,“Schola ”又源于意为“闲暇”、“休息”的希腊语“Skhole ”,由此看来游戏一开始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
事实上,很多学者早就注意到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认为游戏是七岁半以前儿童教育的一种方法,夸美纽斯(Comenius,J.A.)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锻炼身心[2]。
皮亚杰(Piaget )认为游戏具有发展智力的功能,儿童在游戏中可以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与外界达到情感和智慧的平衡。
他认为,儿童的游戏发展阶段和智力发展阶段是一致的,儿童通过游戏满足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由于游戏具有如此重要的教育价值,所以传统游戏在儿童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中一直应用非常广泛。
很多学者都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并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等能力[3][4]。
游戏化学习的最高阶段,就如刘铁芳[5]所言:“师生双方忘却了外在的期望、压力,全心全意地投入于教学之中,为教学情境本身所吸引、引导……师生双方完全沉浸于当下的教学愉悦之境。
”近十多年来,电子游戏尤其是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越来越流行。
虽然有学者认为游戏(以下泛指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和反社会行为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6],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游戏中蕴含了丰富的学习性因素[7],可以应用到教育中[8][9][10][11],为学生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得学习更有趣[12],并可以使学生在做中学[13],从而提高问题能力等高阶能力[14]。
本文就在对有关文献和游戏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各方面来探讨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
网络学习评价的意义及若干原则曹 梅, 李 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Ξ〔摘 要〕 学习评价是远程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网络学习也不例外,确保网络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的精确把握和评估。
总体而言,网络学习的学习评价因为网络媒介而呈数字化特征。
在此认识前提上,本文探讨了学习评价在网络学习中的意义回归,提出了网络学习评价的若干原则:面向过程、学习者参与、多元评价技术、数字化与人性化的融合。
〔关键词〕 网络学习;学习评价;原则〔中图分类号〕G 402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2)0520050203 评价问题一直是远程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
为了确保网络教学的质量,在网络教学中存在三类不同的评价:(1)网络教学系统的评价,一般针对网络教学系统的技术、实现功能、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2)对教学计划的评价,研究网络教学的教学计划或教学材料对既定目标群体的有效性,如网络课程评估、课件评估。
(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即对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把握、判断和评定,可能包括成绩、进步、能力增长以及其他成就、表现等具体内容。
第三类评价,简称网络学习评价,直接指向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在动态实施过程中不断给学习以支持和质量保证。
然而不幸的是,前两类研究相对较多,而网络学习评价研究甚少;事实上,对于网络教学,其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评价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学习经历的效果和不足。
本文将着力阐述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网络学习评价的认识前提若干网络学习中,大部分学习活动都基于网络,数字化的信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流动,必然带来新的管理、操作、实施手段,基于网络的学习评价将因为网络媒介而呈数字化特征。
1.数字化手段的采用,使能够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增多,其中可以数字化操作的部分增多,形成新的评估目标版块,获得新的评价意义。
例如,理论上课程阅读时间可以反映学生接受新知的速度,进而考察其学习能力;BBS 发表文章,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程度、学习深度以及个人风格特征等。
第八届
一、主题: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
二、专题:
专题1:教育技术理论与新理念研究专题2: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专题3: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研究专题4: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专题5: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专题6: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7:教育新技术以及教育媒体艺术研究专题8: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
三、举办地: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徐州)
四、举办日期: 2009年
专家报告:
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
徐福荫——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研究思路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
刘雍潜——《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初级)》研究报告科奈尔——The Great Debate – F2F, WWW, or Blended 任友群——第三只眼睛看教育技术
黄荣怀——从国家精品课程看我国大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趋向程建刚——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点思考程建刚——一体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与实践
永野和男——Digital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 Knowledge Based Society
奥莱格.理博——Cybernetics and Education Insights from the Viable System Model 李勇——HP Inovation Solution to Edu 杨改学——实现应用效果——我与你共同探讨
李艺——功能导向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思路及预研情况简介钟志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宗旨张际平——电子白板应用
王珠珠——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张剑平——基于数字博物馆的非正式学习陈明选——校园网建设投入教育绩效评价祝智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生态观。
解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本刊记者刘向永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的背景以及它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李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各个领域包括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
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2个科目。
全部课程采用学分计量学习历程与成绩。
高中学生必须修得14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其中116分为必修学分,其余为选修学分,每个学分对应18学时的课程。
信息技术科目在116个必修学分中占4个学分,学生在信息技术科目必须取得4个学分才能获取高中毕业资格。
对信息技术有兴趣或者有理、工科发展取向的同学,还可以利用116学分之外的选修学分继续修读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成为普通高中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肯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得到了确认;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标志着信息技术既归类于技术领域,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
记者:《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如何解决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问题呢?李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其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描述比较简单笼统,没有足够清晰地具体化,难以对课程实施给出有效指导。
实际上,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是在教育部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实施的,而这个文件同样不能作为本次研制课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参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研制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制组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从对各个学段课程任务的分析开始,重新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对象。
对话嘉宾:李艺: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兼任2013—2017全国普通高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教育技术及综合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等职。
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游戏研发与应用、汉字信息标识与处理、教育技术哲学等。
李艺teacher@teacher@对 话引思维之路辟计算之径teacher@对 话对话嘉宾:荆晓虹: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同时从事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工作。
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科普先进工作者、镇江市“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高中拔尖人才培养优秀教练;2014年被评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15年在“一师一优课”评比中,所讲的课被评为省级优课。
曾主持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多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期刊发表,2016年4月,论文《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荆晓虹受,而理性则必然依赖思维,合理的思维是理性的保障。
人的进步,首先是思维的进步。
在信息社会,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将被数字化,以“数据抽象和自动化处理”为代表的计算方式正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历程,这种转变,若需要一个标签来标识的话,计算思维应该是不二之选。
我们甚至可以说,计算思维正逐步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从生活的角度看核心素养的表现,对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启发作用。
数字化环境需要我们对信息发展变化过程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根据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正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有效性作出判断。
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
访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
刘向永
【期刊名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3(000)005
【总页数】4页(P5-8)
【作者】刘向永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7
【相关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行——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季浏教授 [J], 《体育教学》编辑部
2.新标准助力外语人才多样化——访普通高中法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王文新[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3.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信息素养?——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任友群、黄荣怀 [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4.核心素养立意,德语课程学习的中国方案——访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钱敏汝 [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5.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服务国家人才战略——访普通高中西班牙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刘建 [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