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与精神病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52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属于神经药物中的一种,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病症状。
然而,除了治疗症状外,这些药物还携带着许多副作用。
总览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分类:1.运动障碍2.内分泌疾病3.心血管疾病4.消化系统问题5.眼部问题6.皮肤问题7.其他问题这些副作用是由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所引起的。
运动障碍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运动障碍包括:1.帕金森综合症:导致肌肉僵硬、颤动、幻觉和失眠等,以及脑部集中度下降。
2.运动扰动:使身体不自主地运动或做出某些动作,称为“跳跃”或“不自主运动”。
3.酷似帕金森综合症的副作用:包括颤抖、刚硬、运动迟缓和表情淡漠等。
内分泌疾病抗精神病药物的内分泌副作用包括:1.非正常的乳腺分泌,可能导致大乳房2.吞咽的问题3.双侧乳腺发育异常4.子嗣宫内压增强心血管疾病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以下心血管问题:1.心跳过快或过慢2.血压上升或下降3.心律不齐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还可能导致心脏病。
消化系统问题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以下消化系统问题:1.便秘或腹泻2.肠道不适3.消化不良眼部问题抗精神病药物的青光眼副作用可能导致以下问题:1.视力模糊2.难以适应暗光或夜间3.动眼神经麻痹皮肤问题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以下皮肤问题:1.皮疹2.风湿性关节炎3.色素沉着其他问题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包括:1.肺部疾病2.泌尿问题3.血小板计数异常4.肌肉刚性总结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包括多种问题,影响患者身体和健康。
患者和医生应共同关注和评估副作用和治疗效果。
如果应用药物过程中出现副作用,患者应及时通知医生。
精神病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精神病学是研究什么的医学分支?A. 心血管疾病B. 精神疾病C. 呼吸系统疾病D. 消化系统疾病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A. 幻听B. 妄想C. 过度兴奋D. 食欲减退答案:D3. 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A. 增强多巴胺活性B. 抑制多巴胺活性C. 增强5-羟色胺活性D. 抑制5-羟色胺活性答案:B4. 以下哪个不是焦虑症的常见表现?A. 心慌B. 出汗C. 嗜睡D. 紧张答案:C5. 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药物治疗B. 心理治疗C. 电休克治疗D. 完全依赖自我调节答案:D6. 以下哪个药物不是常用的抗抑郁药?A. 氟西汀B. 氯氮平C. 帕罗西汀D. 舍曲林答案:B7. 哪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人本主义疗法D. 家庭系统疗法答案:A8. 以下哪个因素与精神病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A. 遗传因素B. 生物化学因素C. 社会环境因素D. 饮食习惯答案:D9. 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哪项不是重要的支持?A. 家庭支持B. 社会支持C. 充足的睡眠D. 经济支持答案:C10. 以下哪个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要点?A. 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B. 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C. 限制患者的自由D. 确保患者按时服药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增加精神病的发病风险?A. 家族遗传B. 长期压力C. 脑部损伤D. 良好的社会支持答案:A, B, C12. 精神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病情恢复?A. 规律的作息时间B. 适当的体育锻炼C. 避免刺激性食物D. 频繁的社交活动答案:A, B, C13. 以下哪些药物属于抗精神病药物?A. 氯氮平B. 帕罗西汀C. 氟哌啶醇D. 舍曲林答案:A, C14. 以下哪些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A. 幻听B. 妄想C. 情绪低落D. 社交障碍答案:A, B, D15. 以下哪些是焦虑症的常见治疗方法?A. 药物治疗B. 认知行为疗法C. 电休克治疗D. 放松训练答案:A, B,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有暴力倾向。
抑郁、焦虑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漏诊、误诊分析汉源县中医医院内科,四川汉源625302【摘要】在消化系统障碍中,有的是由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而有的则是由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一些功能障碍,与器质性的消化系统障碍相比,抑郁焦虑引起的障碍不容易和它区别开来。
本文通过一些临床资料、病例介绍、讨论、结论四个方面对抑郁、焦虑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漏诊、误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抑郁;焦虑;消化系统障碍;漏诊;误诊【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82-02在消化系统障碍中,有的是由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而有的则是由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一些功能障碍,与器质性的消化系统障碍相比,抑郁焦虑引起的障碍不容易和它区别开来。
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抑郁、焦虑引起的消化系统障碍和一些器质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共同存在,所以我们在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
笔者经过几年的临床治疗,在几年中共收录治病记录353例,在这353例中有50例属于医院内外漏诊或误诊情况,这种情况占所有诊断情况的14.3%,医院在对这些患者的误诊中误诊的时间在半月到几年之间,本文就对这些漏诊和误诊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共同参考。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在本组误诊漏诊的50例案例中,男性占18例,女性占32例,平均年龄为44.8岁,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
在这50例患者中,初诊被确定为慢性胃炎的患者有20例,初诊确定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换盏占10例,初诊为慢性胆囊炎的患者有8例,初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患者有6例,初诊为乙型肝炎的患者有6例,初诊为腹型癫痛2例,在这50例中漏诊的概率占到90%有45人,误诊的概率占到10%有5人,在这些所有的患者当中伴有焦虑症的患者有30例,伴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有30例,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存在有自杀倾向。
1.2临床表现:在这些患者当中腹胀患者占44.1%有23例,食欲减退者占到41%有20例,腹痛患者占到41%有20例,患有厌食症的概率占到16%有8例,伴有恶心症状的患者占到32%有16例,伴有腹泻状况的患者占到22%有22例,伴有便秘状况的患者占到34%有17例。
影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摘要】精神科患者便秘是一种常见且常被忽视的问题。
本文从影响因素、药物治疗、护理干预措施、营养干预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精神疾病本身、药物副作用、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便秘发生。
在护理干预方面,及时评估病情、指导患者饮食、促进运动、规律排便等措施都是有效的方法。
营养干预和心理护理也能对缓解精神科患者便秘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论部分提出了便秘的护理干预策略,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在更深入的领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综合分析,本文为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提供了全面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便秘、影响因素、药物治疗、护理干预、营养干预、心理护理、护理干预策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尤其在精神科患者中更为普遍。
精神科患者通常因精神疾病的影响或药物治疗引起的副作用而出现便秘。
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
探究影响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因素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背景显示,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这与他们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饮食习惯改变、运动减少以及压力增加,从而增加便秘的风险。
精神科患者常常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可能会引起便秘。
针对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精神科患者便秘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具体包括分析精神科患者便秘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药物治疗引起的便秘机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营养干预对便秘的影响,以及探讨心理护理在缓解患者便秘中的作用。
通过对便秘的护理干预策略进行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不断完善精神科患者便秘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监外执行的疾病范围是什么1、严重传染病。
2、反复发作的,无服刑能力的各种精神病。
3、严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4、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5、严重消化系统疾病。
6、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
7、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
8、严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9、严重血液系统疾病。
根据《保外就医严重疾病范围》中的规定,一般罪犯在有下述疾病的时候,符合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疾病要求。
罪犯有下列严重疾病之一,久治不愈,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属于适用保外就医的疾病范围:一、严重传染病1.肺结核伴空洞并反复咯血;肺结核合并多脏器并发症;结核性脑膜炎。
2.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3.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伴有需要住院治疗的机会性感染。
4.其他传染病,如Ⅲ期梅毒并发主要脏器病变的,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新发传染病等监狱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的。
二、反复发作的,无服刑能力的各种精神病,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但有严重暴力行为或倾向,对社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的除外。
三、严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1.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功能在NYHA三级以上,经规范治疗未见好转。
(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重度心肌炎、心包炎等引起。
)2.严重心律失常:如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或有R on T表现、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心房纤颤、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及重度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严重心绞痛反复发作,经规范治疗仍有严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表现。
4.高血压病达到很高危程度的,合并靶器官受损。
具体参见注释中靶器官受损相应条款。
五大系统疾病常用药概述人类的身体由各种各样的系统组成,比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若失调,则会产生相应的系统疾病。
为了治疗这些疾病,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相应的药品。
本文将围绕五大系统疾病,分别介绍常用的药品。
一、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一种,主要是指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常用的药品有:1.硝酸甘油:用于释放血管内皮细胞内的一种化学物质NO,可以扩张动脉、静脉,降低血压、增加心脏供血。
2.肝素钠注射液: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治疗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
3.贝特类药物:有利于控制心跳速度和心肌收缩力,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等。
常用的药品有:1.β受体激动药物:用于舒张支气管,缓解哮喘和COPD等疾病。
2.肾上腺素类药物:有助于缓解哮喘症状,并可缩小支气管。
3.抗生素:常用于治疗肺炎。
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炎等。
常用的药品有:1.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抑制胃酸的分泌,可减缓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症状。
2.胃粘膜保护剂:常用于治疗胃炎等疾病。
3.抗生素:可用于消除胃溃疡和有关菌群的感染。
四、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肾炎等。
常用的药品有:1.抗生素:用于治疗大多数尿路感染。
2.利尿剂:用于降低血压、减轻水肿症状。
3.补钾药物:由于利尿剂可能会导致体内钾离子减少,此类药物可用于补充体内的钾离子。
五、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等。
常用的药品有:1.抗精神病药物: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2.抗抑郁药物:用于缓解抑郁症状。
3.安眠药:常用于治疗失眠等疾病。
总结本文介绍了不同系统疾病下常用的药品,当然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斟酌。
同时,也需要注意用药的副作用和禁忌症等问题,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精神病学(医学高级):精神病学题库考点五1、单选患儿男,7岁。
幼时生长发育正常,3岁上幼儿园,现上一年级,成绩好,只是和老师同学关系不佳。
有时在课堂上大声指出老师的口误,并要求老师向同学们道歉,害得老师很尴尬(江南博哥);同学们也不愿跟他玩,原因是他总要按自己的玩法来玩,并且要求别人也按他的做。
有些同学觉得他其实很愿意跟别人交往,但是他不会选择合适的方式,而令大家很不愉快。
精神状况检查:交谈接触好,伶牙俐齿,表达能力强,话也较多,并不理解老师被他要求道歉时会是什么感受,自觉做得没错,不能理解隐喻。
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A.精神分裂症B.儿童情绪障碍C.Asperger综合征D.对立违抗障碍E.品行障碍正确答案:C2、单选下列有关产后精神障碍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常预后良好B.再次妊娠复发率约20%C.产后数日内可出现意识障碍D.不可采用电休克治疗E.可出现痉挛发作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产后精神障碍通常预后良好,但再次妊娠复发率约20%。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病症状群,“功能性”精神病状态,神经症等症状。
可出现意识障碍,多在产后数日内发生,开始为失眠、兴奋以后可以发展为谵妄和错乱状怒,常出现在合并感染时。
也可出现癔症样发作,如痉挛发作、情感爆发、蒙眬状态。
对重性抑郁和木僵患者可采用电休克治疗。
3、多选?患者、男性,35岁已婚。
一年前可能因工作挫折致内心不愉快,经常忧虑,精神紧张,始后渐有失眠,每月有数次无明显诱因的阵发性强烈心慌、心悸、胸闷、呼吸不畅和莫名的恐惧感,伴面色苍白,持续数分钟至一小时不等。
曾住某医院作全面检查,血压正常,EKG示“偶发性房性早搏”,脑CT、EEG、超声心动图、血糖、尿24小时17KS、VMA、儿茶酚胺均无阳性结果。
患者偶感胃肠不适和腹痛伴腹泻,曾经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会诊,均已初步排除该科明确疾病。
但患者心境忧愁,自感身患重病,不敢远途出差,曾提出不担任领导职务。
带病回乡常见病认定范围带病回乡是指因疾病需要返回家乡治疗的人们。
为了保障带病回乡人员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国家对带病回乡人员的常见病进行了认定和范围的规定。
下文将详细介绍带病回乡常见病的认定范围。
带病回乡常见病的认定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疾病:1.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
这些疾病是指病程长,发展缓慢,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的疾病。
带病回乡人员如果患有这些慢性疾病,可以在家乡寻求医疗帮助,避免频繁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2. 恶性肿瘤:包括各类癌症,如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等。
带病回乡人员如果患有恶性肿瘤,需要接受化疗、手术或放疗等治疗,可以在家乡接受相关治疗。
这样可以方便患者与家人团聚,并能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康复和护理。
3. 精神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带病回乡人员如果患有精神病,也可以在家乡得到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因为精神病患者需要家庭支持和关怀,回乡治疗可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4. 慢性肾病:包括肾衰竭、肾结石、慢性肾炎等。
带病回乡人员如果患有慢性肾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或接受肾移植手术。
他们可以在家乡继续接受相应的治疗,并减少因迁徙而带来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5.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
带病回乡人员可以在家乡得到熟悉的饮食和照顾,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带病回乡常见病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几类,还包括其他疾病,比如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来说,还需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具体的认定。
因此,带病回乡常见病的范围是广泛而灵活的,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医疗服务。
为了确保带病回乡人员能够顺利享受回乡治疗的权益,相关部门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疗需求进行认定,发放相应的医疗证明和病历,以便患者能够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和医疗待遇。
同时,相关部门还会对带病回乡人员进行定期的复诊和康复评估,以确保他们得到全面的医疗支持和关怀。
抑郁、焦虑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漏诊、误诊分析抑郁、焦虑引起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复杂,与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难以鉴别,且时常与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并存,容易漏诊和误诊。
笔者在15年中共收治本病706例,其中100例(14.2%)院内外漏诊、误诊时间达半个月至5年。
现就漏诊、误诊情况分析如下,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漏诊、误诊100例中,男36例,女64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16岁,平均45岁。
初诊为慢性胃炎40例、反流性食管炎20例、慢性胆囊炎16例、慢性结肠炎12例、乙型肝炎8例、腹型癫痛4例;其中漏诊90例占90.0%,误诊10例占10.0%;伴有急性焦虑发作者72例、严重抑郁有自杀倾向者60例。
1.2 临床表现腹胀44例(44.0%),食欲减退、腹痛各40例(各占40.0%),厌食16例(16.0%),恶心32例(32.0%),腹泻22例(22.0%),便秘34例(34.0%)。
1.3 临床诊断2 病例介绍例1.女,45岁。
主诉:“上腹部疼痛、纳差、乏力2年”。
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反复就诊,多次查胃镜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经多种西药及中药护胃、抗炎、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症状未能缓解。
追溯病史,患者起病前因丧偶而遭到重大精神创伤,整天闷闷不乐、眠差、早醒。
经“自我评定焦虑量表、抑郁自评表”测定,患者存在抑郁情绪,诊断为抑郁症。
停服原有胃药,经心理疏导及博乐欣口服正规治疗后,症状缓解已达8个月。
例2.男,25岁。
主诉:“发作性腹痛、呕吐5年余”。
经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腹型癫痛”,经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治疗后仍不能缓解。
后在我院住院治疗,发作时多次查脑电图均为正常,排除腹型癫痛。
经仔细询问病史,患者于20岁时曾独自一人在家突然发生鼻出血,量多,极度惊恐。
从此后出现发作性腹痛及呕吐,经“自我评定焦虑量表、抑郁自评表”测定,存在严重焦虑情绪,确诊为焦虑症。
经心理疏导及抗焦虑药使用后症状缓解已达1年之久。
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相关性的研究*贺甜1闵秀君1孙喆1仇宇悦1徐佳军2刘苓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1(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2背景:消化不良患者是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最主要人群,消化不良症状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
但焦虑抑郁状态与门诊胃镜检查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及其特点目前仍不清楚。
目的:探讨门诊胃镜检查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及其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21年1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使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分别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性问卷、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问卷和内脏敏感性指数评估消化不良症状,并分析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有效回收458份问卷,其中焦虑抑郁患者146例(31.9%)。
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焦虑抑郁组既往胃镜检查次数显著升高(P<0.05)。
焦虑抑郁组极轻/轻度消化不良症状发生率、中等/严重上腹部饱胀、餐后饱胀、上腹部疼痛、嗳气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
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和内脏敏感性显著相关(r=0.421,r=0.143;P<0.05)。
结论:门诊胃镜检查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状态;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导致反复多次的内镜检查;焦虑抑郁状态与消化不良症状和内脏敏感性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胃镜检查;焦虑;抑郁;消化不良Study on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ith Dyspepsia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HE Tian1,MIN Xiujun1,SUN Zhe1,QIU Yuyue1,XU Jiajun2,LIU Ling1.1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610041);2Mental Health Center,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Correspondence to:LIU Ling,Email:********************Background:Patients with dyspepsia are the major group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Dyspeptic symp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However,the relationship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to dyspeptic symptoms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is still unclear.Aims: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dyspepsia.Methods: Outpatients underwent gastroscopy from November2021to December2021at 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were recruited.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were used to evaluate anxiety and depression,respectively.RomeⅣ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severity of dyspepsia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visceral sensitivity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dyspepsia.The correlation of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ith dyspepsia was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458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effectively,including 146(31.9%)patients with anxiety and/or pared with the n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the number of gastroscopy in the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Compared with the non‑anxiety and depression group,the incidences of extremely mild/mild dyspepsia,moderate/severe epigastric fullness,postprandial fullness,epigastric pain and belching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group(P<0.05).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dyspepsia and visceral sensitivity(r=0.421,r=0.143;P<0.05).Conclusions: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s common in out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scopy;anxiety and/or depressionmay lead to repeated endoscopic examinations;anxiety and/or de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yspepsia andDOI:10.3969/j.issn.1008‑7125.2022.07.003*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医学+信息”中心融合创新项目(YGJC00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研究孵化重点项目(2020HXFH040)#本文通信作者,Email:********************visceral sensitivity.Key words Gastroscopy;Anxiety;Depression;Dyspepsia消化不良症状主要包含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反酸、嗳气、恶心等,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0%[1]。
门诊慢性病病种申报范围1、神经系统疾病:(1)脑血栓形成后遗症(2)脑栓塞后遗症(3)脑出血后遗症(4)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5)帕金森综合症(6)重症肌无力2、心血管疾病:(1)高血压Ⅲ期(2)陈旧性心梗(3)慢性心力衰竭(4)心脏支架术后(5)心脏搭桥术后(6)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7)心脏瓣膜置换术后(8)心脏射频消融术后3、泌尿系统疾病:(1)慢性肾功能衰竭(2)尿毒症的一般治疗(3)肾移植的一般治疗4、代谢及营养性疾病:(1)糖尿病并发症(2)痛风(3)甲亢(4)甲减5、消化系统疾病:(1)慢性活动性肝炎(2)肝硬化(3)重型溃疡性结肠炎(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慢性萎缩性胃炎(6)肝移植的一般治疗6、血液系统疾病:(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骨髓增生异常性综合征7、免疫系统疾病:(1)系统性红斑狼疮(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强直性脊柱炎(4)干燥综合征(5)白塞氏病8、骨科疾病:(1)股骨头坏死(2)颈椎管狭窄(3)腰椎管狭窄9、严重精神病:(1)精神分裂症(2)躁狂忧郁症(3)老年性痴呆(4)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精神病10、周围血管疾病:(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营养障碍期和坏死期(2)动脉栓塞11、特殊型银屑病进行期:(1)关节型银屑病(2)红皮病型银屑病(3)脓包型银屑病12、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肺心病(3)肺结核(4)支气管哮喘(5)肺纤维化。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消化心身疾病涉及的症状较多,表现出来的病状复杂而丰富,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化心身疾病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导致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越来越被相关医疗机构和医生所关注,其发展也已成为目前的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的角度,探讨消化心身疾病的诊疗及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消化心身疾病消化心身疾病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类独立于器质性疾病之外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是由于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心身疾病的流行率高达10% ~ 25%,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消化心身疾病的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慢性腹泻、便秘、腹部胀气、腹痛等2.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这些症状得到缓解后,消化系统症状也会缓解。
3.心理症状:包括焦虑、紧张、烦躁、易怒等。
4.社交症状:包括恐惧、社交障碍等。
三、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原则1. 消化心身疾病的治疗应以综合疗法为主,包括针灸,推拿,草药,中药浴,康复运动等多种治疗方法。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控制症状、改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方法,协调中西医治疗的优缺点,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和优势,追求更优的治疗效果。
3. 中医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使肠道舒张,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达到调节消化系统的作用。
4. 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平衡和内分泌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交状况,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1. 采用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时,要充分了解每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把患者的身体带入治疗误区。
消化系统用药的分类及与原则 - 5068儿童网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消化系统疾病以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最高,而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更为常见。
那么你想了解一下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要如何用药吗?今天yinbaban小编为大家推荐消化系统用药的分类及与原则。
消化系统用药的分类及与原则(一)药物分类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包括抗酸药和抑酸药。
抗酸药多为碱性物质,口服后能中和胃酸,因而可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如吸收性抗酸药碳酸氢钠等;抑酸药包括⑴H2受体阻断药,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⑵质子泵抑制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2、胃黏膜保护剂。
多为胶体制剂,除能中和胃酸外,尚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性薄膜,以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腐蚀、消化作用。
如氢氧化铝凝胶、三硅酸镁等;3、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4、中药和其他药物,如甲氰咪胺、胃黏膜素、乌贼骨、瓦楞子等;(二) 用药原则1、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2、如果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正规抗菌治疗。
胃胀用药注意事项引起胃胀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如进食过多或饮食习惯不良吸入大量空气,引起肠胀气而致胃胀;更多见的是病理性原因,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黏膜脱垂、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急性腹膜炎、低钾血症、心力衰竭、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腹腔肿瘤等。
上述原因引起的胃胀,有的可以通过增强胃肠推进性蠕动,也就是服用促动力药缓解;但有的病引起的胃胀就不能用这类药,比如胃黏膜脱垂其中一种类型——胃十二指肠脱垂。
胃黏膜脱垂,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黏膜逆行突入食管(胃食管脱垂)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壶腹部(胃十二指肠脱垂),临床上以后一种类型多见。
胃十二指肠脱垂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痛、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能引起胃剧烈蠕动的因素是胃十二指肠脱垂的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其用药原则是减少胃蠕动,避免胃窦黏膜脱入幽门管,可用药物有镇静药和抗胆碱能类药物如颠茄片、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门诊慢性病病种申报范围1、神经系统疾病:(1)脑血栓形成后遗症(2)脑栓塞后遗症(3)脑出血后遗症(4)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5)帕金森综合症(6)重症肌无力2、心血管疾病:(1)高血压Ⅲ期(2)陈旧性心梗(3)慢性心力衰竭(4)心脏支架术后(5)心脏搭桥术后(6)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7)心脏瓣膜置换术后(8)心脏射频消融术后3、泌尿系统疾病:(1)慢性肾功能衰竭(2)尿毒症的一般治疗(3)肾移植的一般治疗4、代谢及营养性疾病:(1)糖尿病并发症(2)痛风(3)甲亢(4)甲减5、消化系统疾病:(1)慢性活动性肝炎(2)肝硬化(3)重型溃疡性结肠炎(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5)慢性萎缩性胃炎(6)肝移植的一般治疗6、血液系统疾病:(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骨髓增生异常性综合征7、免疫系统疾病:(1)系统性红斑狼疮(2)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3)强直性脊柱炎(4)干燥综合征(5)白塞氏病8、骨科疾病:(1)股骨头坏死(2)颈椎管狭窄(3)腰椎管狭窄9、严重精神病:(1)精神分裂症(2)躁狂忧郁症(3)老年性痴呆(4)脑动脉硬化所致的精神病10、周围血管疾病:(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营养障碍期和坏死期(2)动脉栓塞11、特殊型银屑病进行期:(1)关节型银屑病(2)红皮病型银屑病(3)脓包型银屑病12、呼吸系统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肺心病(3)肺结核(4)支气管哮喘(5)肺纤维化。
胃肠精神病学的临床意义与干预策略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患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病例呈现愈发增多的趋势。
近年来,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明确指出,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往往同时存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菌-肠-脑轴”互动的异常。
在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医患双方对其临床表现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对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欠缺,以及在干预方式的全局观和整合观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当前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此,我们的团队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胃肠精神病学”的概念。
我们总结出临床干预策略,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益生菌、益生元、菌群移植和心理认知等多学科介入。
这一综合性的干预策略旨在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01胃肠精神病学的病理生理机制肠-脑轴是一个双向互作系统,大量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脑肠互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肠道微生物能够与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联系,并在两者之间实现相互通信。
肠-脑轴之间的互作主要依赖四大系统:(1)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作用于肠道内分泌细胞;(2)迷走神经或者肠自主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3)免疫系统;(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1.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肠-脑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肠道微生物具有产生人脑中已发现的许多神经递质的能力。
尽管这些神经递质主要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调节肠道神经系统,但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这包括(1)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2)影响迷走神经;(3)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2.迷走神经和肠自主神经系统直接通过合成神经递质的方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神经递质(如GABA、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肠道内作用,影响上皮细胞、肠道屏障功能、激素释放和免疫功能。
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医学心理学的视角与探索分享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医学心理学的视角与探索分享背景介绍: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对食物摄取、吸收和排泄等过程产生影响的疾病,包括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出血等。
传统观念认为,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生理因素引起,然而,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医学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并分享相关研究和应对策略。
一、压力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显示,压力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压力会刺激人体分泌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此外,压力还会导致食欲减退,进食过量或不足,从而给消化系统增加负担,产生疾病。
二、情绪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伴随有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慢性疲劳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疾病的后果。
例如,焦虑和抑郁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进而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消化系统疾病本身的症状也会引发患者的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有效管理情绪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至关重要。
三、社会支持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社会支持是指个人从亲友、社群等关系网络中获得的情感、信息和实质性支持。
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减轻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压力和情绪问题,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其积极面对疾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因此,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过程中,提供恰当的社会支持至关重要。
四、医学心理学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中应用的学科。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学心理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医学心理学通过评估和诊断,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