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的翻译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2
262020年46期总第538期ENGLISH ON CAMPUS“对分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文/路 洁一、前言当前,高新技术在我国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搭上了顺风车,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在这一发展的高潮时期,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教育部新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翻译技能的高低是当今大学生评定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学生能否使用翻译技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目标。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依托网络技术构建创新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成为推进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在各大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翻译教学却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翻译通常是教师讲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单独的翻译讲解也只是在课后练习里简单涉及。
翻译教学缺乏系统性,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仍然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流,由于学生共同进行英语学习的人数较多,知识的传授只能以单方面的教授为主,同时为了使教学进度按时完成,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间进一步缩减,难以实现学生和老师的有效互动。
在翻译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只是大概画出其中的词汇和语法错误,这种单向的打分数及写评语的反馈形式会使学生不能全然明白自己所犯的翻译错误,对于导致错误的原因依然模糊不清,对翻译的兴趣和信心也会受到打击,从而出现害怕翻译、逃避翻译的恐惧心理。
总的来说,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学生的翻译素养【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网络技术构建创新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本文将微课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对大学英语翻译课堂加以改革与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任。
然而,现实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学内容单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
接着,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教育理念的滞后、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评价体系的缺陷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包括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养等。
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本文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上,多数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为主,翻译教学往往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
即使有翻译练习,也往往局限于简单的句子翻译,缺乏对篇章翻译和文化转换的深度训练。
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翻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主动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可能导致他们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
再者,师资力量方面,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教学。
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翻译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Teaching eld・Intemet fortune・网络财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李娟(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摘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广和深化,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在经历着改革与创新。
同样,在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并且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和改革中有效地进行翻译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翻译教学一、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现状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职业对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翻译教学界已认识到传统翻译教学法已无法满足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认识到高科技信息化给翻译教学带来的挑战。
诚如卢思源、吴启金所说:“当前高等学校的翻译教学和口笔译翻译人才的培养都是跟不上我国社会发展和需求的。
近几年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在注重阅读能力的同时逐渐地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翻译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综合性实用能力的发展。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整个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有人认为翻译教学是面向外语专业学生的,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仅仅作为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点。
其实,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基本技能应该是相通的,翻译作为语言输出能力,是外语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在大学英语改革环境下改进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作为外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谈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不能不谈致力于培养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的改革。
鉴于上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状况及成因。
本文认为应该从下列几个方面寻找路径。
1.充分重视翻译实践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留学法国,攻读法国文学和绘画,回国后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
他在1957年给《文学报》写的一篇题为“翻译经验点滴”的文章里就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
实践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的实践和间接的实践。
所谓直接的实践,就是自己亲身参加的实践,也就是自己动手翻译。
一回生,二回熟,日积月累,第一手经验多了,做起来得心应手,翻译能力有所提高。
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但自己能译的东西是有限的,从这种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也是有限的。
因此,还需要借助于间接的实践。
所谓间接的实践,就是研究别人的译文。
比如,一篇文章在手,准备翻译,这时先找一些有关的资料或同类文章的译文看一看,在词语和风格方面定会有所借鉴。
常作翻译的人都会这样做。
别人的译文是别人直接实践的产物,你看了别人的译文,就是从事间接实践。
从总结经验的角度来看,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具有同等的价值。
因此,有空的时候,找一些译文来,尤其是好的译文,加以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只看别人怎样翻译,自己并不动手译,是不行的。
学翻译犹如学游泳。
只在岸边看别人游,或只听教练讲解,是学不会的。
2.改革现行英语教材,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一是要适当增加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翻译选修课。
在目前大学英语精读课课时较少而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要想在精读课教学中进行完整、系统的翻译教学,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要改革现行教材,确保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高校开设非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翻译教学大纲和教材。
英语教育界很有必要也有能力担当此任,编写一套适应时代要求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
理论包括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是在客观上或在整体上指导翻译实践的一般原则,虽然抽象,但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整个教材的主干部分。
而理论结合的实际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最好是从其它学科教材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例句,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
同时,还要有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为内容的翻译等等,以增强学习的趣味和应用性。
3.发挥积极主动性,在自学中锻炼翻译在各门课程之中,翻译最便于自学。
有些年轻同志总希望当面向名家请教,或听他们演讲,或与他们交谈,若能单独见面就更好了。
但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而且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实向名家学习,随时都能做到。
那就是不要求面授,而是去自学,去研究名家的译文。
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不看译文,自己先根据原文翻译一遍,然后拿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相比较,从差距中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弱点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克服自己的缺点,提高翻译能力,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二种方法:研究译文。
将原文和译文对照研究,从中得到启发。
周煕良教授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译者,他不仅从事文学翻译,而且喜欢讨论翻译问题,发表看法。
几年前,我拿原文对照着看,他译的英国作家高尔兹华绥所著《福尔赛之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
Those pr i vi l e ged t o be pr e sent ata f am i l y f est i va l of t he For syt es haveseen t hat c har m i ng and i nst r uct i ve si ght—an upper m i ddl e-cl ass f am i l y i n f ul lpl um age.译文是:碰到福尔赛家有喜庆的事情,那些有资格去参加的人都曾看见过那派中上层人家的兴盛气象,不但看了开心,也增长见识。
原文char m i ng and i ns t r uct i ve是定语,和s i ght搭配,但译成汉语,若想保留这样的搭配是很困难的。
译文把原文的定语放到后面去处理,语言就顺了。
当然,放到后面,就不一定是定语了。
第三种方法:研究不同的译文。
有些作品经不同的人翻译,便出现了不同的译本,而且都是很好的译本。
例如《红楼梦》,近年来就出版了两个译本,一个是国内出版的杨宪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的译本,取名A D ream of M ans i ons,另一个是英国出版的D avi d H aw kes的译本,取名The St or y of t he St one。
这两个译本都很好,不少人做了对比研究。
更为可贵的是原译者提供的修订译文。
把修订后的译文和原译文比较一下,看译者是怎样修改自己的译文的,往往可以看出许多问题。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开始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2009810年月网络财富5网络财富年月6网络财富・Intemet fortune ・Teaching eld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这段话,在杨宪益和戴乃迭译的Lu X un Sel ect ed W orks(1956,1980)里是这样译的:The l ayout of Luzhen ’s t averns i s uni que.I n each ,faci ng you as you ent er ,i s a bar i n t he s hape of a car pent er ’s s quar e w her e hot w at er i s kept r eady f or w arm i ng r i ce w i ne.后来,在这两位译者译的Sel ec t ed St or i es of L u H sun(1960,1972)里,这段话就改为:T he w i ne shops i n Luchen ar e not l i ke t hose i n ot her part s of T y f ,hot w at er i s kept r eady f or w arm i ng w i ne.为什么这样修改,译者没有说,我们也无法询问,只能自己揣摩。
全段讲的是鲁镇的酒店,第二个译文的w i ne s hops 作定语,一下子就把读本的注意力集中到“酒店”身上,下文也好安排。
因此,比第一个译文以l ayout 作主语为好。
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原文以“格局”为主语,译文用l ayout 不如用w i ne s hops 作主语好。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做翻译时也就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子结构了。
参考文献[]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2]董史良.对当前翻译研究的思考[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3]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4]宋志平.关于翻译教学的反思[J].上海科技翻译,1999.[5]周玉忠.英语语言文化对比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6]周兆祥.翻译与人生[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助教,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从“设问”到“善问”:中学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艺术初探伍青华(丰顺县建桥中学,广东丰顺514348)【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离不开“设问”,然而泛泛而设的问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善问”才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化学教学中的“设问”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围绕目的性、针对性、梯度性、可续性、适时性提出问题才是“善问”,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设计;善问新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质疑与创新的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强化学生亲身体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教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综观各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设问”。
“设问”不是泛泛而问,而是要讲究艺术,懂得“善问”。
“善问”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标志之一,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怎样的“设问”才是“善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善问”。
1.问题的设计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问题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因此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
不同的问题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归纳起来具有不同目的的问题大概有如下几类。
1.1“导入性”问题众所周知注意力是人们心灵同外界相联的唯一门户。
在课的起始,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思想活动,把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励、引导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