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9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归因的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归因的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引言: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其中,归因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教育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读者解释归因的概念,并探讨其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归因概述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提出,指的是人们对事件成因的归因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为某一事件或行为找出的原因。
例如,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学生的努力和智力等因素;当学生取得差成绩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不良的学习环境或者缺乏动力等因素。
归因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解释事件的产生原因,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
二、内在归因与外在归因在归因理论中,我们通常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指的是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智力、能力、个性等因素。
而外在归因则是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机会等。
例如,当一名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学生自身的智力和努力,这就属于内在归因。
而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老师的教学水平或者学校的教育资源,这就属于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侧重于个体的内部特征,而后者强调环境的影响。
三、归因的心理效应归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会对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归因会产生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首先,内在归因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时,会认为自己是能够成功的,从而提升了自我效能感。
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个体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加自信和积极。
其次,外在归因会降低个体的自主性。
当个体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会产生一种被动的态度,认为自己对事件结果的影响甚微。
这种被动的态度会削弱个体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积极的应对策略。
最后,稳定性归因和可控性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会将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努力程度、运气等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
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是否足够,以及是否有运气因素的加持。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方法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来激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成功和失败都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它们。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多的成功。
教育心理归因教育心理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发展和适应等方面的心理过程。
归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归因,即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或运气等因素。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类型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教育心理归因的相关内容。
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所做的解释和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对于成功的归因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和努力;而对于失败的归因则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和运气。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于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其情绪、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根据归因理论,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和智力等。
外部归因是指将结果归因于个体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和运气等。
内部归因倾向于使个体对自身有更高的自信和责任感,有利于个体的动机和学习态度的提升;而外部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低估和责任的转嫁。
教育心理归因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来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而对于那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他们会明白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运气。
这样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心理归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通过教育心理归因的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会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减少对自身的自责和自卑感。
浅谈归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本文在介绍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归因因素的分析后,提出了归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一些具体的应用原则,结合现代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理念,意在表明归因理论对数学教学具有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意义。
关键词归因理论因素影响学习一、归因理论简介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是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过程。
人们会把成败归结成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而满意感直接影响后续行为的积极性,进而左右此后的行为效率,进而决定行为目标的达成。
二、影响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结果归因的因素分析从归因理论维度来看,结合初中学生特点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数学的过程,有如下因素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结果:首先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发展。
数学学习适应性是初中生对数学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所具备的心理倾向。
良好的数学学习适应性反映了学习者能主动协调自身和学习条件、学习要求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在各种条件下进入数学学习时都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中,同时数学学习适应性是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绝大部分初中生具备了学习本阶段数学的适应性,这也是他们能够适应初中时期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但他们能否比较正确对待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能否做到成不骄,败不馁,能否把自己的努力看成是决定学习成绩的根本原因,这都决定了他们对学习成败的归因。
其次是初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心理学表现。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总和。
归因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归因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尤其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将回顾归因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探讨其从最初的心理学实验到广泛应用的理论框架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海德的结构性归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以及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等,并对各流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综述归因理论在教育、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讨归因理论如何影响个体的动机、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归因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和挑战,以期为归因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归因理论研究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归因理论,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归因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理论框架。
归因,简而言之,是个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内部解释过程。
这种解释不仅影响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而且深刻影响我们的情感反应、期望以及未来的行为决策。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内部-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归因以及可控-不可控归因。
内部归因指的是个体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或能力,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等;而外部归因则是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如任务难度、运气、他人的影响等。
稳定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事件的原因是持久不变的,如能力或任务难度;而不稳定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暂时的,如努力或运气。
可控归因指的是个体认为原因是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改变的,如努力程度;而不可控归因则认为原因是无法改变的,如能力或运气。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维纳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探究一个人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是如何被影响的。
一、概念解析1.假设:维纳认为,一个人对现象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受外在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而态度、判断和行为反应反过来又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引起改变的因素:归因理论说明,影响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如何反应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因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环境归因(environmental attribution)和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
3.分类:维纳还将归因分为三类,即增强性归因(enhancing attribution),抑止性归因(inhibiting attribution)和负面性归因(negative attribution)。
二、归因理论假设1.心理健康和归因有关:维纳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能够控制情况的程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当一个人可以解释并理解某件事情出现的原因时,他会有更好的心理状况,而当一个人感到失去控制时,他可能会遭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2.情绪和归因有关:一个人受到情景的影响,或者以某种客观的解释看待一件事情时,其情绪会发生改变。
归因的影响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判断能力和行为反应,那么归因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某种行为、态度或判断是如何发生的。
三、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1.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归因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对待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加强质量意识,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工作环境中的应用:归因理论也可以用于加强组织中的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的进展和完成的效率。
3.社会关系中的应用:维纳认为,归因理论可以有效地影响人际关系,改善工作氛围,促进沟通和相互理解,减少斗争和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维纳理论及其应用对事情进行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维纳将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作为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将以教育、个人成功与失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员训练、心理治疗、挽救邪教痴迷者、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警察工作中,分析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问题为例来具体阐述维纳成就归因理论的应用.一、在教育方面的应用1教师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
(1)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正面强化(2)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2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归因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3 具体应用:1. 避免能力归因倾向2 客观地认识难度归因倾向3. 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4. 防止运气归因倾向5. 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6. 善用归因回馈.失败时,应肯定他们的能力。
成功时,慎用表扬。
7.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1)强化矫正法2)情景感染法(3)榜样训练法(4)自我控制法二、在成功失败后的应用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要学会进行积极地归因。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所以努力作为一种不稳定内部的一个因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继续向前。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在因素,那么就不利于其在人际互动中进行自省,进而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如果在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结果归因于内在、可控制的因素,就会感到内疚、自责,而这种内疚的情绪体验会反过来刺激、提高个人的人际互动的动机(2)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3)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四、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人努力不够,可能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任务难、能力低,则会降低训练的积极性。
心理学归因归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归因,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归因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归因的定义与理论基础归因是指个体对事物、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解读的过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归因理论,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做出归因的判断和决策。
1. 内部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内在特质、能力或个人性格等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他可能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聪明才智。
外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运气或他人的行为等因素。
同样以考试成绩为例,如果一个人的考试成绩较差,他可能会将其归咎于考试难度大或者老师出题不公平。
2.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稳定归因表示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永久不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出色的音乐才华是他成功的稳定原因。
相反,不稳定归因则是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临时或无法持久改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将自己失败的音乐表演归咎于紧张和缺乏准备,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训练和改变来解决。
3. 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或他人的控制能力。
当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对事件或行为的掌控能力时,他们会更愿意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相反,如果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视为不可控制的,他们往往会对事态消极应对或采取回避策略。
二、归因的应用1.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扮演着理解他人和社会行为的关键角色。
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其归因方式来判断其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而影响我们对其的态度和行为。
- 当我们遭遇他人的批评或责备时,理解归因的原理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否定和冲突的情绪中。
归因中努力对教育的启示点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努力归因对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投入学习,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成绩。
这种内在的动机比外在的奖励或惩罚更持久,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判断。
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时,他们会更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来取得成功。
这种自我效能感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面对挑战,并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努力归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获得的,而不是靠运气或他人的帮助。
这种价值观将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努力发展自己,实现全面发展。
4.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时,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果。
这种关注过程的学习态度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这种抗挫能力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以下是关于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努力归因理论的一些建议:1.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可以赞扬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成绩。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成功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学习获得的。
2.提供具体的反馈: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针对他们学习过程的反馈,而不仅仅是关于结果的反馈。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学智慧
学生管理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的智慧可以为学生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原理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学生管理中,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并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如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 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和鼓励,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的再次发生。
在学生管理中,通过奖励和表扬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而对于不良行为则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关注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
在学生管理中,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努力不足,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心态。
通过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涉及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并在各种情境下对行为做出判断。
归因理论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1. 心理学研究: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探索人们是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2.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归因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来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积极心态。
3.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员工
的行为和工作动机。
通过理解员工对工作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
管理者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4. 社会和交际心理学:归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和交际心理
学领域。
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评价和归因,这对
于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动态和影响因素非常重要。
归因理论在上述领域的应用表明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及其背后
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心理学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和行为时所采用的心理过程。
当人们遇到一个事件或行为时,他们会尝试找出事件的原因,以便理解和解释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1.2 观察者角度与参与者角度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可以从观察者角度或参与者角度去解释事件或行为。
观察者角度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角度,而参与者角度是指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所采用的角度。
1.3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时所犯的一种认知偏差。
主要的归因错误包括内在性归因和外在性归因。
内在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外在性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因素。
1.4 归因的类型根据归因的类型,归因理论可以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如智力、性格等。
外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或情境的影响,如情境、环境、他人行为等。
二、主要的归因理论模型2.1 内因外因理论内因外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纳·凯利于1967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事件或行为的原因时,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影响。
内因是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外因是指环境因素或情境的影响。
根据内因外因理论,人们的归因过程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目标个体在事件中的表现和事件本身的性质。
2.2 基本归因错误基本归因错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李·罗斯于1977年提出的。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所犯的一种认知偏差。
当人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他们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目标个体的内在特质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归因错误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评价产生偏见,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
2.3 可利用性归因理论可利用性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达尼尔·卡尼曼和艾默斯·图瓦斯基于1973年提出的。
第三节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这一节中,首先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归因与教育的关系:归因与学习动机,归因与社会行为,归因与心理健康;其次,我们将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一、归因与教育的关系(一)归因与学习动机许多研究表明,不良的归因方式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积极的归因方式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其中关于“习得无助”的研究就是很经典的一项。
研究者们曾经进行过一些有趣的动物实验。
例如,将金鱼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鱼缸里,鱼缸的中间有一块透明的玻璃挡板。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将金鱼喜欢吃的一些小虫子放在挡板的另一边,这时,金鱼就会本能地游向虫子,可是,由于挡板的存在,金鱼屡试屡败,总也无法吃到虫子,最后金鱼只好“放弃”。
然后进入实验的第二阶段,将挡板撤走,这时,本来金鱼可以吃到虫子,但是,即使虫子就在金鱼身边游来游去,金鱼也对虫子“视而不见”,再也不对虫子发起“进攻”。
也就是说,当动物的努力长时间地被证明“无效”时,动物应对环境的动机就会下降。
也就是说,动物“习得”了一种“无助感”。
这就是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75)所谓的“习得无助”。
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同样存在。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什么结果、觉得自己对环境完全失去了控制时,我们就会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可见,我们对于事件的不可控归因会破坏我们的行为动机。
在学校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即使很努力学习成绩总也上不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对于学业的失败进行不可控归因,如“我能力不行”、“我太笨”、“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那么,他很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学习;或者,如果他觉得失败是因为“教师水平太差劲”、“学校整体水平太差”、“竞争太激烈”、“运气太坏”,他也同样会觉得自己对于学习是无能为力的、无法控制的,于是不再反思怎样改进学习方法、付出更多努力,而是简单地放弃努力。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无助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缺失:动机缺失、情绪缺失和认知缺失。
动机缺失主要表现为,在行为上个体没有任何努力的企图,也就是说,个体放弃了成功的希望,没有努力的意愿和倾向。
情绪缺失指积极情绪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如抑郁、灰心、悲观失望、无精打采。
认知缺失则导致个体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了固定的消极观念,如“我做不好这件事”──其实可能只剩下最后一步,就到达成功。
认知缺失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形成了顽固的、悲观的归因模式,那就是:成功时进行外在的、不稳定的归因,如运气好、题目简单、阅卷教师评分比较宽松等,而失败时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如能力太差、天生学不好这门课。
归因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例如,张贵良等(1995)对于初中生考试归因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预备研究阶段,他们通过对130人的问卷调查确定了最常见的与考试有关的7种情感反应和11种原因。
在此基础上编制“考试成绩自我评价问卷”,收集被试对于一个星期之前结束、刚刚得知成绩的期末考试的感受,具体包括对考试的主观评价和期望水平、特定归因和情感、归因维度等;并收集被试的成就动机、考试成绩的数据。
利用LISREL 7对于考试成绩、成就动机、期望水平、特定归因、情感、归因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路径分析。
结果表明,努力归因会通过内源性维度对于自信心产生积极影响,并进而对下一次考试产生较高的成功期望,最终导致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也就是说,这一研究证实了归因会对学生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
雷雳等(1998)对学习不良初中生的成败归因与学习动机进行了研究,对学习不良和非学习不良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的对比发现,学习不良学生和非学习不良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有明显不同,与非学习不良学生相比,学习不良学生较少把学习成败解释为内部原因,而更多解释为有势力他人的控制。
而且,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内部因素的学生才更有可能具有深层型学习动机,采取深层型学习策略;把学习成败归因于不可知因素的学生,不大可能采取成就型学习策略。
张学民等(2002)对于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失败努力归因对内在动机有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成功时进行能力归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时进行努力归因可以推动内在动机的发展;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对外在动机有负向的影响,也就是说,成功时进行能力或努力的归因可以降低外在动机水平;成功努力归因、成功能力归因对学习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成功时进行努力或能力的归因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成功努力归因对成就状况有显著影响。
总的来说,成功努力归因对成就状况有直接的积极影响;成功能力归因会提高学习效能感并进而间接促进成就状况;失败能力归因会降低学习效能感,并间接降低成就状况。
以上研究都表明,归因是影响成就动机、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归因方式能激发动机,而消极归因方式则干扰动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归因引导能够改变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进而对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影响。
例如,韩仁生(1998)进行了一项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该实验中的归因干预分集体干预和个别干预两种形式。
集体干预主要通过说明、讨论、示范、强化矫正等方式定期进行。
(1)说服。
主要给学生讲解以下内容:①甄别关于学习的正确信念和错误信念,指出学习潜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心的确立;②强调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③指出仅靠努力是不够的,其他因素如学习方法、同学帮助等也很重要。
(2)讨论。
组织学生分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自信与成功的关系、能力努力与成功的关系以及影响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研究人员分散到各个小组中进行指导,对正确的观点给予及时的强化、鼓励,对错误的观点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3)示范。
让学生观看录像,内容为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最终坚持完成任务。
观看完毕后,向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对待成功和失败、如何进行合理的归因;并让学生重复类似任务,促进观察学习向实际情境的迁移。
(4)强化矫正。
进行归因的实际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些不同难度的任务,然后要求他们对该结果进行归因,并对归因结果给予反馈和指导,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
个别干预主要采取咨询和定向训练两种方式。
(1)咨询。
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归因指导,提出具体的建议或措施。
(2)定向训练。
定向训练由经过培训的教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使用言语评价,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
整个教育干预的过程持续约两个月的时间。
结果表明,归因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归因向积极方面转化,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未来学习成功的预期,可以引起学生情感反应的积极变化,可以使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提高、而回避失败的动机降低,可以提高学生的坚持性水平。
总之,归因训练对被试的动机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胡胜利(1996)、魏希芬(2001)等关于归因训练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二)归因与社会行为1.归因与同伴关系人际交往是学生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的另一种主要活动,如与教师的交往,与同学、同龄人的交往,与家长的交往等。
相比较而言,与同学、同龄人等的交往──也就是同伴关系──意义更为重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社会能力培养、人格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同伴关系则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
因此,如何改善社交困难儿童及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社交技能训练(SST,Social Skills Training)试图通过训练儿童的交往技能来改善同伴关系,被证明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
也就是说,儿童的同伴关系与他们的社交技能具有一定的关系,社交技能可能会影响儿童在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
但是,有些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并不缺乏必需的交往技能,但仍然成为了群体中不受欢迎的个体,其中的原因何在?归因可以为这一现象提供一定的解释。
潘佳雁(2002)从归因的角度对中学生的同伴交往进行了探讨。
结果发现:(1)被拒绝被试存在某些不恰当的归因方式,主要表现为:和受欢迎组被试相比,更不倾向于将积极事件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同学请我参加生日聚会是因为我受人欢迎);更倾向于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具体原因而不是普遍原因(如同学向我请教问题是因为我会做这道题,而不是我与同学关系好,我乐于助人)。
(2)被试正提名数与对事件的稳定原因呈正相关,越将积极事件归因于稳定原因,越受同伴欢迎;负提名数与稳定性负相关,与可控性呈正相关即被试越是将积极事件归因于不稳定原因、可控原因,越不受欢迎。
总之,不恰当的归因方式会影响被试在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或者说,被试是否受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归因方式。
因此,作者认为,改善同伴关系不良儿童的人际状况的一个新的思路是对这些儿童进行归因训练,通过矫正不良的归因方式、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来改善同伴关系。
我们可以认为,归因训练应该是对社交技能训练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从理论上来讲,成就领域内的归因训练被证明对于成就动机、学业成就有促进作用,那么人际归因训练应该也能对人际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期望着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2.归因与助人行为助人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所谓亲社会行为就是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助人等行为。
韦纳对归因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过探讨,这就是本章第二节“借笔记”的实验。
结果表明,原因的可控性、被试的情感、行为选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由于“眼病”是不可控制的、“出游”是可以控制的,于是分别引起了同情和愤怒,最终相应地分别导致了助人行为即借笔记是否发生。
韦纳的这一研究结论是否也适用于中国被试?一些研究者对于韦纳的人际归因模型在中国被试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潘佳雁,2002;张爱卿,2002;林钟敏,2003),大致来讲,韦纳的模型仍然是适用的,低控制性会导致低的责任判断,与同情有较高的联系,并导致帮助行为的发生。
但是,林钟敏发现,即使是在高控制性的情境中,帮助行为也会发生,也就是说,即使被试认为缺课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生气、厌烦情感的程度也较低,并且,也有可能会借出笔记。
林钟敏对此的解释是,这与情感、行为两种变量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如情面、彼此方便等思想观念。
3.归因与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
具有强烈攻击倾向的儿童很让教师头疼,因为他们往往是班级中的“不安定因素”,对于别人稍有不满就会恶语相向、出口伤人甚至是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研究表明,具有攻击倾向的儿童在成年之后仍然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因此,对于攻击倾向的矫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