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情思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手工布鞋的情结初中精选作文【1500字】商店里的鞋子目不暇接,可很难买到人工纳底的布鞋。
由层层叠叠碎布粘成,底面上是针脚密密的线,这种鞋子的“发售者”是母亲,却不以金钱订价,而是以“爱心”售出,所售的对象也多是自己的儿女。
我就是穿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那是农村人眼里极为普通的手工布底鞋。
就像地里的农活一样,哪个节令做什么针线活都在农村女人的心里,她们井井有条地追赶着日出日落,随着我们兄妹的增多,母亲在慨叹一双双大脚的同时,更多的是骄傲和喜悦。
以前,布底鞋很流行,母亲们心灵手巧,挑灯夜战,儿女们穿在脚上很骄傲,似乎不是比试脚上鞋子的精美,而是在比试谁的母亲手更巧。
当生活好起来的同时,慢慢地,这种鞋子轻轻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名牌皮鞋。
如奥康、意尔康、康奈、特步、红星尔克……不说城里,就是乡下也极少有人再做布底鞋,它简直要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被珍藏进历史词典之中。
春天天气晴和,风高气燥,这时还没到农忙节令,正是一年当中备鞋底、鞋帮的最佳时节。
母亲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包裹,翻开包裹,露出了做鞋的各种工具,木鞋楦、木垫板、铁锤、铁针夹、铁顶指、针盒、纳鞋底的蔴线、叠得整整齐齐的碎布。
蔴线是将蔴砍倒剔掉蔴杆,用水将蔴浸泡再剥掉蔴皮,晒干后所得较白的蔴,将蔴搓成线后就是蔴线,因蔴线极其结实,纳在鞋底上,就算常常被水渗透也不易烂掉。
碎布多是从坏得不克不及再穿的衣服上裁剪下来的,也有少量新的花布块装点其中,就像单调的日子里有节日相伴一样。
那一块块碎布被母亲用米粉糊一层层粘在门板上,布块之间紧密无缝,也就粘贴三四层,抚平后放在阳光充足的屋檐下,只须一个晴天就干透了,揭下来就造成了一张完整的布壳。
把鞋帮纸样定在布壳上,依样剪下,将布壳夹在选好的面、里猜中间,搭配适宜的上口料、鞋边料,用针线手工缝好,针脚越短越漂亮,而后在木垫板上敲平,接着再在布壳上剪下鞋底样,剪下三四层布壳后叠在一起,用麻搓成的线一针针地纳起来,鞋底纳好后,把先做好的鞋帮与鞋底缝合,再用楦头定型一个晚上,第二天即可衣着。
布鞋情思当锃亮的各式皮鞋穿梭在大街小巷,演绎着时尚时,可曾有谁想起,那遗落在角落里的布鞋,那蕴藏在针脚里的爱。
宁静的乡村,到处都是布鞋的脚印;夏日的校园里,偶尔还能见到几双雅致的绣花布鞋。
母亲已经做不出那样的布鞋,所以我的鞋都由外婆做。
外婆摆在炕头的针线筐里,有一个装碎布的红包裹,四角系着铜板。
还有一本书页泛黄的《小学自然》,在扉页,有歪歪扭扭的笔迹,是舅舅的名字。
书里鼓鼓的,夹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鞋样,是用不同的纸张做的,有几十年前很结实的牛皮纸,有《甘肃日报》,也有画着一头奶牛的奶粉袋……每一个鞋样,都有它的前生和来世,前生是一张纸,来世是一双鞋。
一张张鞋底样,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大脚板,正面像右脚,翻过来像左脚;一张张鞋帮样,就像一个个乖巧的门洞,更像小时候写下的拼音字母“n”。
这本自然书,我从小就翻,看着书一年年变厚,我的脚也一年年长大。
纳鞋底,是个力气活。
外婆说,她年轻时,差不多一两天就能纳一双鞋。
那时,还没有拔针用的小钳子,奶奶就用牙齿拔针,那么多鞋,都是外婆用牙齿一针一针拔出来的。
我问外婆:“你不怕针扎到你吗?”外婆把针在头皮上蹭几下,说:“针用久了,也是有灵性的。
”外婆说,要想鞋好穿,鞋底就要做舒服,所以,鞋底料是关键。
家里不用的旧衣物就很好,将旧衣服拆洗、熨平,用面粉和成的糨糊把旧布料一层一层粘贴起来。
糨糊可要涂均匀,再用手反复抹压,然后晾在太阳底下,让它彻底地干牢固了,就可以按鞋样大小,各取所需。
外婆每次为我量鞋底时,都会摇着头说:“脚又长了,这个鞋样又不能用了。
”而我格外高兴,因为我知道,又有新鞋穿了。
外婆做的绣花鞋是最好的,在红布上,她会绣一枝金黄的九月菊,摇曳在脚尖;在紫布上,她会绣几朵半开的梅花,粉嘟嘟的分外好看。
外婆绣花,从不会事先在布上画出花样,再用线绣在上面,而是拿起针来便绣,偶尔停下来比划几下,再接着绣。
一次,外婆问我:“你是要穿菊花鞋还是梅花鞋呀?”我说:“梅花的。
【高三作文】手工布鞋的情结布鞋,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情感纽带。
它不仅是人们脚上的一双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手工布鞋的情结,正是源自于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手工布鞋的制作过程繁复且精细,需要手艺精湛的师傅用传统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
师傅要选择优质的细麻布作为鞋面,再用彩色丝线拼贴出美丽而精致的图案。
接下来,鞋底的制作更为考究,师傅要选择经过特殊处理的棉花,将其填充到鞋底中,从而使鞋子更加舒适耐穿,同时还要注意鞋型的制作,使它既有美观的外观,又具备较好的穿着体验。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师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种人工的精致和细腻,使得手工布鞋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手工布鞋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畏。
在传统文化中,布鞋被视为朴实、典雅和近于大自然的灵魂。
人们认为布鞋与人的联系更加亲近,与自然的融合更加和谐。
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穿着布鞋日行千里,走过了一片片沃野和一座座山川,留下了无数个脚印和回忆。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的生产和大规模的消费,使得布鞋逐渐被淘汰,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手工布鞋逐渐变得稀有和珍贵,也更加引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手工布鞋的情结还体现在它与艺术的结合上。
布鞋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不同地区的布鞋,以及布鞋上的图案和刺绣,都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背景。
无论是北京的四季鞋、四川的泥人鞋,还是云南的刺绣鞋,它们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通过手工布鞋,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也能够将这种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手工布鞋的情结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并且更加显得珍贵和难得。
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手工布鞋的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多的光彩和生命力。
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手工布鞋,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手工布鞋的制作中来。
只有这样,手工布鞋的情结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感受,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
为你缝制一双鞋,用心里的千丝万缕的思念纳成鞋底,用一颗永恒的心穿出一针一线,让鞋底稳实,伴你走完人生的路程。
山里的女孩子,爱上一个男孩子时,总是亲手缝一双鞋送给意中人,千针万线缝制成密密麻麻的鞋底,穿着鞋就象心爱的人随时陪伴左右。
我不会做针线活,但这次我要为你缝制一双鞋,不为别的,就为你不论走到哪里都记得买礼物给我,我希望你能穿着一双厚实的千层底鞋。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个人做鞋,也是最后一次做。
我知道你终究会远行,不会停留很久,只是感情这东西莫名其妙,明知没有结果还自己与自己固执一番。
鞋是用来穿在脚上的,合脚与否影响着人的心情。
我想为你做一双合脚的鞋,只要心诚就会有感应,让你穿上柔软的千层底鞋,舒服地走出每一步。
为自己喜欢的人做一双鞋,好象是在加工一件艺术品,爱情是主要的材料。
虽然不会很美丽,但是最用心的,真实就是美,不能为你做什么,你需要的我帮不了,就缝这双鞋吧。
我请最会针线活的姨妈剪好鞋样,在她的帮助下,做好鞋面。
鞋面不是最费功夫的,鞋底才是。
姨妈只能帮助我作好样式,别的我要亲自一针一线地缝制,相信你穿上这双鞋时肯定是最帅的,我想象着你微笑着穿上这双鞋。
姨妈说:“何苦呢?从小就拿笔的手怎么能拿好针线?我来做吧。
”我坚决不要,我知道你要走,不会永远在我身边,所以我要亲手为你做一双鞋。
我开始纳鞋底,小时侯学过的都回生了,拿针都费劲,但我还是要缝。
三四层底,对于姨妈来说不厚,轻而易举,而对于我来讲却是太厚了。
第一针下去,针头没进鞋底,而是跳起来刺了我的手指,鲜血顿时流出来。
虽然不是很疼,但是想到你今后的日子,心就不由自主地揪痛,泪水不停地掉。
姨妈笑我娇气,刺了一下就哭成这样,一双鞋怎能做好?她怎么懂我的心事?我又一次缝下去,这次针断了,针头断进鞋底内,我用牙齿使劲拔出来。
等要缝第三针,姨妈告诉我,手指把握住针的中间,就不容易断了。
我就学着姨妈的样子,手指捏住针的中间,不敢太使劲,害怕断了,慢慢地缝,感觉好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成功地缝了第一针,很有成就感,姨妈不屑一顾,而且不相信我会独立完成一双鞋。
布鞋情结散文布鞋情结散文小时候,穿过许多双布鞋,塑料底的布鞋。
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彻底摆脱穿布鞋的命运,穿皮鞋。
现在基本都是穿皮鞋了,可总是无法忘记布鞋,常常怀念穿布鞋的乡村生活时光。
那时候,我最讨厌穿布鞋,特别是塑料底布鞋。
看见别人穿着一双塑料底布鞋,我就知道他和我一样,是乡下人,就看不起他,像看不起我自己一样。
看见别人穿着皮鞋,我就知道人家是城里人,很羡慕人家。
自己每天穿着布鞋,只能穿布鞋,就万分沮丧懊恼,感叹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读小学和初中时,常摸黑早起,穿着布鞋,与母亲一起进城卖菜。
我也挑着一担菜,二三十公斤,深一脚浅一脚,跟在母亲身后。
雨季里,路上泥滑,陷脚,很快布鞋就会被洇湿,覆满厚厚的泥巴,使劲跺脚,也跺不掉,甩也甩不掉。
我讨厌死了。
那时候,我只好脱下布鞋,光着脚,忍受着路上细石草屑木棍的硌脚,在母亲再三的催促下,挑着摩得肩膀生疼的一担菜,赶往城里。
进到城里,城里人穿着很讲究的衣服和美丽的皮鞋,在我们一溜卖菜的乡下人的菜篮子前边,高傲地走来走去,很挑剔地翻看着我们菜篮子里的菜,把我们的菜翻过来,抄过去。
不一会儿,我们菜篮子里的原本多么新鲜好看的蔬菜,都被他们翻砸酒(方言,翻烂)了。
但是翻来翻去,他们又往往不买。
后面来的“皮鞋”们,又嫌我们的菜太酒,更不愿意买,甚至对我们这些“布鞋”们极尽挖苦讽刺。
看着冷酷、轻蔑、耀武扬威的“一双双皮鞋”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那时候,我对这些穿着皮鞋的城里人,又羡慕,又嫉妒,又充满了满腔的仇恨。
我暗暗赌咒,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比他们穿得好,穿比他们高档的皮鞋。
塑料底布鞋,白天进城,踩在被晒得很烫、粘稠粘鞋的柏油路上,热气传上来,烫得不得了,鞋底被紧紧粘住,走起路来,费劲,而且令人生厌。
塑料底很软,穿着塑料底布鞋,行走在乡间土路上,一不小心,刺就会扎穿塑料鞋底,就会被刺扎伤脚,疼得提起脚来,不敢落地,抱着那只脚,直转圈。
等到蹲在路上,脱下鞋子,拔出扎着的棠梨刺,或者黄连刺,其他刺,塑料底就通洞了,踩着路上的水,下雨天,就更容易浸水进入鞋子,洇湿鞋帮鞋面。
布鞋情结阅读题及答案语文阅读题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阅读题在语文考试中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布鞋情结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布鞋情结》阅读原文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
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
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沂蒙山区叫“铺衬”。
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
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阕子”。
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阕子成色也不差。
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阕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七八岁的男孩子夏天还羞怯怯地光着屁股,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
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
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
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
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
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就平整结实,自然就耐穿。
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
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
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
布鞋情丝短丝老布鞋布鞋情丝是一首缠绵的歌,不论是苦涩,还是欢畅,都是今生的珍藏。
提起布鞋,现在的孩子一定很陌生,而我却十分熟悉,因为布鞋伴我走过了如梦似幻的美丽的孩提时代。
母亲所做的布鞋,在小山村里很有名。
她做鞋不像别人做得又胖又圆,也不是单一色调,而是把鞋设计得稍方、微尖,有时还在鞋上绣朵花儿,缀个小花朵什么的,使布鞋像个小工艺品,显得特别纤巧大方。
常有左邻右舍登门讨教,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去教,教会的年轻媳妇还真不少。
布鞋的做工并不是那么容易,最费神的是做鞋底。
一年到头,母亲总是收集不同的布条或碎布,到了三伏天,一层面糊一层布条,最后堆成方形,布片粘在木板上,再放到太阳下晒。
太阳越大越好,大太阳晒两三个就成了布壳子,接着把各种各样的纸鞋样放在它上面剪出样子,再照样子铺上些松软的布片,便可以纳鞋底了。
在记忆深处,母亲手里总有纳不完的鞋底。
白天在集体挣工分,晚上便纳鞋。
那时候,全家老小穿的鞋几乎全是母亲做的。
听着母亲用力纳鞋拽针的轻响,那是多么和谐,多么温馨,那美妙的声音常常伴我进入梦乡。
大约四、五岁时,外婆常来我家小住。
在姊妹中,外婆最疼爱我,尤其喜欢给我讲狐仙鬼怪,虽怕人却爱听。
外婆讲到且听下回分解处,我总喜欢插嘴:结果呢?结果呢?外婆便又讲起来。
我问个不休,外婆自然讲个不停。
外婆的心里装着无穷无尽的神话,弄得我天黑不敢出门,听到门响,就往她怀里钻。
她打趣地说:世上哪有鬼,是唬你的。
但我从未相信那是假的,睡觉总要用被子盖住头不可。
后来,外婆去世了。
有一天,我在母亲面前哭着嚷着要去见外婆,要听外婆的神话,惹得母亲伤心落泪,伤悲的母亲很快收起愁容,立即转移话题:你看,布鞋又磨破了噢,要过年了,去看看你的新鞋子。
穿新鞋,过年;过年,穿新鞋。
在那年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自然把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
布鞋,你怎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或许,只有母亲知道。
母亲每年给我们每人要做两双布鞋。
一双单的,大年初一穿上;一双棉的,过冬穿上。
布鞋情结的散文布鞋情结的散文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活特别清贫。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姐妹几个就坐在土炕上依偎在母亲身旁,窑上那盏小油灯温暖着整个小屋。
在昏暗的灯光中,母亲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神奇的故事。
母亲的纳鞋声和迷人的故事,成了我童年入梦的催眠曲。
那时候,我经常穿着姐姐们“退役”下来的旧布鞋,勤劳细心的母亲,总是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结结实实。
从小到大,我穿破了多少双布鞋已数不清。
7岁那年,我穿着母亲缝补的布鞋到镇上小学报到,却遭到几个小伙伴嘲笑。
回到家里,我大哭了一场。
母亲心疼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娃儿,别哭,都怪妈不好,妈也给你纳双新的。
”晚上,窑里那盏小油灯又亮了起来,那美妙的纳鞋声在我耳边欢快地回荡。
夜深了,母亲催我早点睡觉,我望着母亲的缕缕白发和脸上的道道皱纹,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就涌了出来。
第二天清晨,枕边便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我看了又看,就是舍不得穿,任泪水尽情地流淌。
就这样,从小学到中学,从艺校到部队,母亲缝制的布鞋一直伴随着我,温暖着我……去年回家探亲。
母亲将一双看似蛮结实的黑条纹粗布鞋塞给我。
嘱咐道:“娃儿,带到部队有空穿穿吧!路得靠自己走。
”当着女友的面我没接,还顺便说了句:“都什么年代了还穿这玩意儿,部队配发的皮鞋都穿不完。
”母亲听了先是一怔,继而老泪纵横。
我顿时傻眼了,还是女友善解人意,走到母亲身旁,一个劲儿地劝慰她,又数落我的不是。
母亲没有责怪我,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娃儿,妈知道部队条件比家好,可咱是农村人出身,妈一天到晚总是担心,你在部队会忘了那些艰苦的.日子,穿上妈纳的布鞋,妈也就放心了。
”是啊,母亲千针万线纳出的不仅仅是舒适暖心的鞋子,更是一张教我丈量人生的“行路图”。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都让我想起母亲的嘱咐,于是,一切忧郁、失落便会随之而去。
红色故事一双布鞋读后感
故事里那双布鞋,看似普普通通,可在当时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它承载的东西可太多了。
就像咱们现在看一双鞋子,可能想的是好不好看,舒不舒服,是耐克还是阿迪。
但在那个时候,这双布鞋是老百姓对红军战士沉甸甸的爱啊。
我仿佛能看到,一位老乡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
那粗糙的手指捏着针线,眼神里却满是专注和深情。
这双布鞋不是简单的物件,那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战士们穿着它,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赴战斗的前线。
每走一步,都带着老百姓的希望和支持。
这让我想到,现在咱们的生活可太幸福了。
鞋子多得都能堆成小山,各种款式,各种功能。
可有时候咱们还挑三拣四,觉得这个不好看,那个不流行。
和红军战士们比起来,咱真的是太不知足了。
而且啊,这个故事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心齐,泰山移。
老百姓和红军战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
这双布鞋就像是一个纽带,把军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觉得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也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辛。
以后啊,我要是遇到啥困难,就想想这双布鞋背后的故事,肯定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
这双布鞋虽然小,但它在红色故事的长河里,可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呢。
【高三作文】手工布鞋的情结我一直相信,手工制作能够带来无穷的满足感和快乐。
复杂手工技巧和精细工具,能够让我们以最实际的方式,体验和创造。
自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各种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因为我相信手工艺品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传统的。
近年来,我眼中的手工制作的代表,变成了一双手工布鞋。
手工布鞋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
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夏天到来,我都会找到家里的老鞋匠,一同去采购布料,然后亲自刻画、剪裁、缝扣、贴底、装饰,直到完成一双属于自己的布鞋。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总是充满喜悦,甚至我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修行。
我学习了耐心,学习了专注,学会了在繁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一个完美的手工布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从选料、剪裁、缝扣、绣花、贴底到装饰,每个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
然而,每完成一个工序,都会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成就感。
当我亲手完成一双手工布鞋时,我总是能够感受到那份温暖和甜蜜,让我恋恋不舍。
一个美丽的手工布鞋,远不仅仅是一件衣物,而是具备极高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的传统手工艺品。
手工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更是让我无限向往。
手工布鞋不仅是一双鞋子,更是一种传承和创造。
每相信手工的人都会热爱那种连接心灵与古老工艺的体验。
在一个纷繁的世界中,手工制作的比重似乎正在逐渐失去。
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和利益,而忽略了文化和情感的真谛。
然而,我相信手工制作的精神会永远存在,成为我们最纯粹的追求。
没有人可以否认,手工布鞋的传承和创造,承载着一种优雅与自由,这种特别的情结会一直存存在我的心底,伴随着我的人生旅途。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唯有手工布鞋的情结,能够带给我最真实的快乐和满足。
【高三作文】手工布鞋的情结手工布鞋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它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一种独特的情结。
手工布鞋的情结来自于它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鞋型风格。
手工布鞋的制作过程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手艺。
制作手工布鞋需要准备合适的布料、鞋型和鞋底。
制鞋师傅需要精确地测量脚型尺寸,然后根据尺寸剪裁布料,缝制鞋面。
接着,将鞋面缝合到鞋底上,最后制作鞋面、装饰和整理鞋面。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丰富且技巧娴熟的制鞋师傅。
手工布鞋的制作过程既是一种手工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由于手工布鞋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繁琐,需要制鞋师傅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这些制鞋师傅们将自己的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了手工布鞋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手工布鞋正是通过这种世代传承的方式,使得这种传统技艺得以保留下来。
手工布鞋制作的过程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细节的追求。
手工布鞋还有着独特的鞋型风格,让人难以忘怀。
手工布鞋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观。
手工布鞋的鞋型造型独特,既有传统的松紧鞋和绣花鞋,也有现代的方头鞋和马丁靴,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鞋子的需求。
这些独特的鞋型风格使得手工布鞋成为了时尚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手工布鞋的情结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统工艺的珍视。
它代表了一种对纯粹、朴实和自然的追求。
它是对现代化、工业化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归和寻找内心安宁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渴望寻找稳定和宁静的感觉,手工布鞋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它不仅仅是一双鞋子,更是一种情节,一种对于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感的表达。
布鞋作文能体现出母亲的爱
《布鞋》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母亲做的布鞋。
那一双双布鞋,看似普通,却饱含着母亲深深的爱呀。
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疯玩了一整天,鞋子变得脏兮兮的,还破了一个大洞。
回到家后,我垂头丧气地把鞋扔到一边,跟母亲嘟囔着鞋坏了。
母亲看了看鞋,笑着说:“哎呀,看你这孩子,把鞋弄成这样!”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我能看出母亲眼神里满是疼爱。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找出布料和针线,准备给我做新鞋。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着母亲熟练地裁剪布料,那专注的神情让我着迷。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还时不时地用针尖在头皮上蹭一下,我知道这是她的小习惯呢。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母亲身上,把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那一刻的画面特别温馨。
“哎呀!”突然母亲叫了一声,我赶紧一看,原来是不小心扎到手指了,我心疼地说:“妈,你小心点呀!”母亲笑笑说:“没事,不碍事的。
”然后又继续缝起来。
经过母亲几天的努力,新布鞋终于做好啦!我迫不及待地穿上,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感觉特别舒服,心里也美滋滋的。
穿着这双布鞋,我感觉自己就像被母亲的爱包裹着一样。
后来呀,我慢慢长大了,有了各种各样漂亮的鞋子,但我心里始终留着一个位置给母亲做的布鞋,那是母亲给我最独特的爱呀。
现在,每当我看到布鞋,就会想起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缝鞋的画面,那爱永远都是那么温暖,那么令人难忘呐。
红色故事一双布鞋读后感故事里的那双布鞋,可不像咱们现在商场里随处可见的鞋子。
那时候的布鞋,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太多的东西。
它首先是一种浓浓的亲情,可能是母亲或者妻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眯着眼,手上布满老茧,却还精心地纳着鞋底。
那鞋底的针脚密密麻麻,就像她们对亲人无尽的牵挂。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她也总是会给我做一些小物件,那种带着手工温度的东西,就是和买的不一样。
但这双布鞋在红色故事里又不仅仅是亲情的象征。
它更是革命年代里一种坚定的支持。
战士们穿着它,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赴战场。
这双布鞋就像是一个无声的战友,陪着战士们风里来雨里去。
每走一步,都好像带着家乡亲人们的鼓励。
我仿佛能看到战士们穿着布鞋,在泥泞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却从来没有想过退缩,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是无数双像做这双布鞋的手一样的乡亲们在支撑着他们。
从这双布鞋里,我还看到了艰苦朴素的精神。
现在咱们的鞋子各种各样,坏了就扔,换新的可方便了。
但是那个时候,一双布鞋要穿好久,破了补,补了穿。
战士们珍惜这双布鞋,就像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这种精神要是放到现在,能让多少人汗颜啊。
我们总是在追求物质的丰富,却忘记了有时候简单的东西也有着巨大的力量。
这个故事让我对红色年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它不是一些干巴巴的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由无数像这双布鞋一样的小事物串联起来的有血有肉的年代。
这双布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充满热血、牺牲、奉献年代的敬仰之门。
我想,下次我再看到那些革命老物件的时候,不会只是匆匆一瞥,而是会像看到这双布鞋一样,用心去感受背后沉甸甸的故事。
布鞋情缘-状物作文600字相关作文夜深了,望着窗外天空中闪闪的星星,我丝毫没有睡意,我的思绪停在了放在床头的那双布鞋上。
记得小时候,在妈妈的怀里快乐的舞着小手,脚上穿着一双红色的小布鞋......朦胧的视线里,我仿佛看到妈妈正拿着刚做好的崭新的布鞋,麻利的给我穿上。
我穿着它蹦蹦跳跳,妈妈高兴的脸上乐开了花。
随着一天天长大,我渐渐不喜欢妈妈做的布鞋了。
在学校里,大部分同学都穿买来的皮鞋、休闲鞋,只有我穿家里做的布鞋,多土气!小时候穿小红鞋时的那种兴奋也渐渐变成了不愿面对同学的自卑心理。
把布鞋藏起来,再也不穿。
妈妈见了只有叹息。
又一个晚上,发现妈妈在昏暗的灯光下做鞋,便趴在窗口静静地看。
只见妈妈左手拿着一根又粗又长的针,右手捏着一根长长的粗线,对着光,抖抖地想把线穿进针眼,一次,两次......还是没穿过去。
妈妈揉了揉眼睛,继续那繁杂的动作。
望着妈妈那吃力的样子,自责、愧疚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心。
妈妈辛苦地为我做鞋,而我却嫌布鞋土气,不穿布鞋。
不知道妈妈有多伤心!夜已深了,思绪的潮水依旧在奔涌。
就在前几天,我无意中看见妈妈的床垫下露出了一只鞋角,我走过去,拉起垫子,我呆住了-----一双崭新的布鞋。
奶奶走过来告诉我:“这是***妈刚做好的,怕你不愿意穿,所以没敢拿给你......”听到这里,我一把抓起鞋,紧紧地抱在怀里,只觉得整个天都在下沉。
我拿着鞋,仔细打量着:白白的鞋底,红红的鞋面,这都是妈妈的心血呀!泪眼朦胧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儿时的小红鞋,看到了妈妈高兴样子,又听到了妈妈的叹息,看到了吃力地穿针的样子.....这崭新的布鞋,这妈妈一针一针费力做成的布鞋,凝聚着多少真挚的爱呀!我深深感谢妈妈对我的爱。
我要珍惜这份爱。
我要在妈妈面前前重新穿上布鞋,找回妈妈妈失去的快乐。
【高三作文】手工布鞋的情结手工布鞋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代的生活中有了新的变化。
如今它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是作为农民工作时穿的鞋,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文化艺术品、时尚潮流,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也喜欢手工布鞋,喜欢它的设计感和传统艺术气息,也喜欢它所散发出的静谧和自然气息。
手工布鞋的制作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挑选材料,第二步是剪裁和缝合,最后是润饰和装饰。
这些步骤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技术。
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对待,才能制作出一双好鞋。
我有一位手工布鞋制作的老师。
她是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但是她依旧热爱制作手工布鞋,经常参加手工艺品展销会。
她的手工布鞋作品精致古朴,做工非常细致。
每一双鞋子上都能看到她对布鞋的用心和热爱。
她告诉我,手工布鞋的制作需要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对比例的掌握、对剪裁的技法、对缝合的工艺、对润饰的处理等方面的技巧,需要融入不少心血。
在材质和技术方面,手工布鞋的制作非常考验制作者的手艺和经验。
同时对我来说,手工布鞋除了美丽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
手工布鞋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手工布鞋的设计、图案和做工等方面,都能够表现出一种民族精神。
手工布鞋在传统鞋履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誉为“民族鞋的代表”。
在人们的生活中,手工布鞋既能代表着传统文化,也能展现出时尚潮流。
手工布鞋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总是忽视生活中的细节,忽视源于心底的平静和人性化。
手工布鞋是一种艺术,它能够让我们重拾生活的平和、自然、美好。
总之,手工布鞋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结。
制作手工布鞋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人性化的了解与感悟。
希望我们能在现代生活中,拾起手工布鞋的“情结”,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与情趣,从而借相同的技艺,创造更多美丽与神奇。
布鞋的情怀散文(通用44篇)布鞋的情怀散文篇1两年前,儿子出差去上海买回来一双布鞋。
当他把这双布鞋亲手交给我时,真是喜形于色:“老爸,特意给你买了一双布鞋,瞧多漂亮!你老年纪大了穿它特别合适,肯定舒服。
”接过儿子大老远给我带回来的礼物心里自然高兴,儿子知道心疼老爸孝教长辈了。
我仔细地打量着这双布鞋,看了鞋面看鞋里,还翻过来看看鞋底。
这布鞋做得的确精致——鞋面是黑得油亮的呢料布,里布衬的是暗花的格子布,鞋底也是正宗的布料做的,无论是做工和式样都无可挑剔。
儿子见我笑容满面又说:“怎么样试试吧,穿上肯定好看。
”老伴在一旁见这个出生于88年的儿子越来越懂亊,买东西也有了长进,不再是胡乱花钱尽买些花里花俏时尚的不实用东西了,心里也觉得欣慰。
于是就附和着说:“是呵,穿一下试试。
”母子俩一唱一和的,盛情难却我只好穿在脚上了。
呵呵,不仅漂亮大小也正合适。
我试着走了几步,感觉轻便多了。
哎!怎么说呢,很遗憾的是,后来这双这么精致的布鞋,我只穿了两回。
且仅仅限于在家里,从没穿着它踏出房门一步,更不用说穿着它逛街了。
然后就将它连同儿子的那份孝心一同塞进了鞋柜,长时间淡忘了。
直到前一段时间,老伴打扫房间清理衣橱鞋柜准备迎接2015年新年的到来时,才把它翻了出来。
老伴拿着这双精致崭新的布鞋在我面前晃了晃说:“你不是说这双布鞋很漂亮,穿着很轻便很舒服吗,怎么不穿了?”我一时语塞,然老伴的话却勾起了我悠远的记忆。
外婆领着一家大小围坐在天井里,商量着新年给每人做一双新布鞋的情景浮现在脑海里。
外婆那亲切温暖的话语如在耳边响起,母亲那一双巧手,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宛如昨日。
刚来到这个世上不久的我,就因父亲的离世家境的没落,母亲手牵着兄长,身背着姐姐,把我放进箩筐里,另一头是简单的行襄,从外乡肩挑着我寄居在外婆家。
外婆是个豁达大度和蔼可亲的长辈,隔个两年三载当冬季来临时,外婆就会将我的五个舅舅,三个姨娘,还有我们三兄妹以及大姨婆的四五个孩子召集到天井边,大家围坐在一起。
PAGE 17科学之友 2017.05象征爱情 美满幸福布鞋在湘西有一个非常优美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大山深处古老的山寨里生活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黛帕斯,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擅长针织女工。
在一年传统的赶秋节对山歌的时候,她遇上了自己心仪的阿哥,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意,于是把自己亲手做的、收藏了多年的布鞋和绣花鞋垫送给阿哥。
阿哥穿上布鞋,刚好合脚,不长也不短,心喜是先祖安排的良缘,于是与黛帕斯结成伴侣,过着幸福生活。
此后,湘西地区便一直有着婚嫁必送布鞋和鞋垫的习俗。
在侗族的村村寨寨,每当农闲或劳动空隙,便常看见姑娘们三五成群,聚集在鼓楼上、岩坪边、田头地尾或火塘边,一边唱着优美的侗族歌谣,一边飞针走线地纳鞋底、绱鞋蓬、团鞋边……她们还互相比赛,看谁做得快,做得好。
布鞋最大的优点就是吸水性强,穿上它干燥舒适,暖和无臭,走路时贴脚轻便,是胶鞋、皮鞋、塑料鞋所不可比拟的。
但在侗家看来,布鞋除了这些实用价值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
人们常以会不会做布鞋、做得好不好来衡量一个姑娘的手脚是否灵巧,为人是否聪明。
侗族男女青年的恋爱是含蓄的,他们从不使用“我爱你”这种直白的语言,他们绵绵的情愫和炽热的感情常常隐蔽在行动里。
如双方的感情发展到十分密切融洽的时候,女方便把一双手艺精巧的布鞋悄悄地送给男方。
送布鞋是侗族姑娘传情的一种方式,姑娘的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侗家办婚事向来都是俭朴的。
男方无须备什么追溯古朴情怀 重温针脚记忆彩礼,女方也无嫁妆陪送,但新娘过门时,布鞋却万万不能缺少。
往往是几双、十几双乃至几十双。
布鞋做得越多越漂亮,越说明新媳妇能干、勤快、贤慧。
然而,这么多布鞋送给谁呢?首先是公、婆,其次是堂伯、堂叔,再次是舅父、舅母、姑父、姑母。
但凡长辈,每位一双,新郎自然更不可少。
新郎的鞋做得特别讲究,鞋底一般全用白布,以示高尚纯洁的爱情。
有的鞋面上绣着精美的花鸟,寓意前程似锦,美满幸福。
历经沧桑 逐代更迭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布鞋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
布鞋情思
作者:王吉祥
来源:《中学生百科·写作》2015年第11期
当锃亮的各式皮鞋穿梭在大街小巷,演绎着时尚时,我总会想起,那遗落在角落里的布鞋,那蕴藏在针脚里的爱。
宁静的乡村,从前到处都是布鞋的脚印;现在的校园里,偶然也能见到几双雅致的绣花布鞋。
母亲做不出那样的布鞋,所以我的鞋都由外婆做。
外婆摆在炕头的针线筐里,有一个装碎布的红包裹,四角系着铜板。
还有一本书页泛黄的《小学自然》,在扉页,有歪歪扭扭的笔迹,是舅舅的名字。
书里鼓鼓的,夹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鞋样,用不同的纸张做的,有几十年前很结实的牛皮纸,有《甘肃日报》,也有画一头奶牛的奶粉袋……每一个鞋样,都有它的前生和后世,前生是一张纸,后世是一双鞋。
一张张鞋底样,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大脚板,正面像右脚,翻过来像左脚;一张张鞋帮样,就像一个个乖巧的门洞,更像小时候写下的拼音字母“n”。
这本自然书,我从小就翻,看着书一年年变厚,我的脚也一年年长大。
纳鞋底,是个力气活。
外婆说,她年轻时,一双鞋底,差不多一两天就纳好了。
那时,还没有拔针用的小钳子,她就用牙齿拔,那么多鞋,都是外婆用牙齿一针一针拔出来的。
我问外婆:“你不怕针扎吗?”外婆把针在头皮上蹭几下,说:“针用久了,也是有灵性的。
”
外婆说,要想鞋好穿,鞋底就要做舒服,当然,鞋底料是关键。
家里不用的旧衣物就很好。
拆洗,熨平,用面粉和的糨糊把旧布料一层一层粘贴起来。
糨糊可要涂均匀,再用手反复抹压,然后晾在太阳底下,让它彻底地干牢固了,就可以按鞋样大小,各取所需。
外婆每次为我量鞋底时,都会摇着头说:“脚又长了,这个鞋样又不能用了。
”而我,格外高兴,因为我知道,又有新鞋穿了。
外婆做的绣花鞋是最好看的,在红布上,她会绣一枝金黄的九月菊,摇曳在脚尖;在紫布上,她会绣几朵半开的梅花,粉嘟嘟的分外妩媚。
外婆绣花,从不会事先在布上画出花样,再用线绣在上面,而是拿起针来便绣,偶尔停下来比画几下,再接着绣。
一次,外婆问我:“你是要穿菊花鞋还是梅花鞋呀?”我说:“梅花的。
”外婆又问:“你是要穿梅花鞋还是菊花鞋呀?”我坏笑一下:“还是梅花的。
”外婆拽拽我的小辫,说:“大了,哄不住了哟!”
岁月就像一台石磨,碾过后,总会改变些什么。
外婆老了,已经拿不起那有灵性的针了。
炕头的针线筐好久都没人动了,外婆也好久都没一手拿针,一手拿线,朝着窗户,眯着眼睛,将针眼盯好长时间,然后穿过一根线——这画面无比熟悉又无比陌生了。
我的鞋柜里,也好久都没新添的布鞋了。
只在角落里,那几朵黯然失色的五瓣梅,依旧楚楚动人。
而我,何时还能穿双外婆做的布鞋呢?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