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617.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点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对应学生用书第209页)[识记—基础梳理]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 (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 ~j 按类型入座)a .海洋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城市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e .农田生态系统f .果园生态系统g .冻原生态系统 h .淡水生态系统 i .荒漠生态系统j .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a 、h 陆地生态系统:b 、d 、g 、i 人工生态系统:c 、e 、f 、j(3)生物圈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 统组成⎩⎪⎨⎪⎧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2)生物群落比较[教材边角知识] 据教材必修3 P 95图4-7进行分析知,该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有16条食物链,其中最高营养级的鲸鱼占据的营养级有4个,其中最短的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最长的食物链中处于第六营养级。
[辨析与识图]1.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提示】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第3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 ×)(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课题: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活动重点】: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活动难点】: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自学质疑(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 ,包括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类型:一般可分为和两大类。
前者又包括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又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_等。
水域生态系统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人工生态系统又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________ : ____________ 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________ :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__ :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和。
1.生态系统的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为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网:许多___________ 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思考: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二化螟幼虫、蛹和成虫②崇明岛东滩的全部生物③东方绿舟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九段沙湿地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①②④2.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 )A. 食物链和食物网 B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阳光、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研讨—三、活动一:生态系统的成分'阅读书P92- P93思考:1、生产者都是植物吗? 2 、植物都是生产者吗?3消费者都是动物吗? 4 、动物都是消费者吗?、5 、分解者都是微生物?6 、微生物都是分解者?7、完成下列填图,总结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注生态系统的结构(B级)教学过程活动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自主先学】阅读教材91~92页,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含义,梳理以下概念: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和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态因子分为和。
前者包括、、水等,后者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等。
3、谢福尔德耐受性定律提出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会随着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活动二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自主先学】阅读教材92~94页,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及相互联系等,梳理以下概念:1、生态系统概念:是在一定空间中的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和。
前者主要包括、、、和温度等;后者主要包括、、。
4、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
主要是指,是生态系统主要成分,也是必备成分。
5、消费者:属于养型生物,主要是指。
消费者自己不能制造_________,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赖。
6、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的________和。
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合作探究】填表完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成分名称生物类型(或成分)同化类型作用地位非生物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提供____和____,是各种生物赖以____和____的基础基本成分生产者________(主要)、光能自养细菌、化能自养细菌等______将______合成______,把____或无机物中的______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基本成分消费者营__ __生活的和____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肺炎双球菌、菟丝子、病毒)异养型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非基本成分分解者___ _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某些营____生活的动物等异养型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______,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基本成分关系______和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______和______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活动三食物链和食物网【自主先学】阅读教材94~96页,说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作出营养级与消费者的等级判断等,梳理以下概念:1、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单元高效整合————[总揽全局]—————————————[精要填充]————①标志重捕法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S〞型④物种组成(丰富度)⑤水平⑥次生演替⑦分解者⑧行为信息⑨全球⑩单向流动⑪负反应⑫负相关标准答题| 挖掘错因防范支招[典题例如](2021·山东高考)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局部,与人类的生存和开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假设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那么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表达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构造。
新建码头的桩柱外表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考生样卷]考生甲:考生乙:[错因分析]考生甲第(1)问第一空,第(2)问第一空和第(3)问第一空、第二空错误。
第(1)问第一空的限定词是“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这就要求应在大于K/2时进展捕获,捕获后种群剩余量应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强,由于忽略了限定词的原因,误认为获得最大捕获量而选c,导致答案错误;第(2)问第一空那么是由于忽略了限定词“不同的水层〞的原因,将答案写成“水平〞导致答案错误;第(3)问第一空、第二空那么是由于忽略了后面括号内的限定词“填字母〞的原因,答案写成文字导致结果错误。
考生乙第(1)问第二空、第(2)问第二空、第(3)问第三空和第(4)问错误。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教案-新版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三、教学方法1.借用“宇宙飞船”引入本章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学生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1)将学生分配几个学习小组,调查了山地、农田、淡水、草地等生态系统。
(2)在调查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4)完成“观察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也可观察家庭花卉盆景的生长状况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完成由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化。
2.教师的教学准备:(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伴随着音乐,我先将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探讨的问题中来,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情境。
(2)问题引领,构建模型接下来在探讨课本中土壤与生物之间关系这一问题时,为了让学生能成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我安排学生先从阅读材料入手,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提到的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词,再去找出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
最后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图示模型。
通过问题的引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3.通过观看图像、动画以及阅读文本,能够描绘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学习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类型。
2.生态因子的种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生物圈的组成。
【学习难点】1.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2.全面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各种生态因素的不同作用,把握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某种生态因素的主导作用。
“看”——知识经纬生态环境和生物圈“导”—自主预习一、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非生物因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物圈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定义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概念 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生态因子定义生态因子作用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因子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3.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________,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________。
二、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_________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_________、能量流动和_________,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___________单位。
2.组成成分(1)非生物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生物成分3.(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结构。
②分类:主要有_____食物链、_____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
③实例(捕食食物链)牧草兔狐狼…………营养级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消费者 _________ 次级消费者 _________(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许多____________相互交错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苏教版必修3姓名时间一、基础知识梳理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它们是的渠道。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生态系统的成分例1、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变式训练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例2、如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变式训练2、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例3、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
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
(生命观念)
2.比较生产者与消费者、分解者的异同;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构建食物
链和食物网模型。
(科学思维)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因子
(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
⎩⎪
⎨
⎪⎧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
竞争等
(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
类型
⎩⎪
⎨
⎪⎧自然生态系统
⎩⎪
⎨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圈
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
比较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
生物类型
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
和蓝藻等;
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
等
大多数动物;寄生的
植物(如菟丝子)、某
些微生物
腐生细菌、真菌
和少数动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
分
生态系统物质
循环的关键成
分作用
①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
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
场所
①加速物质循环;
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
播种子
将动植物遗体
和动物的排泄
物分解成无机
物,供生产者重
新利用
1.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
[提示]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
2.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
[提示] 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而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等。
3.分解者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
(×) [提示] 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非占主导地位。
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