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读解】电影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29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概论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股独特力量,它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这种电影形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文学领域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着紧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况、特点、代表作品、导演及其重要影响。
概况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艺术表达出人类潜意识中的真实和梦幻。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在技术和制作方面不断创新,成为全球电影的瑰宝。
其代表人物包括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
特点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梦幻、想象和非理性。
影片中的情节和画面常常游离于现实和幻觉之间,通过荒诞的叙事和视觉效果来激发观众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还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通常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代表作品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一条安达鲁狗》(1929)、《黄金列车》(1931)、《早晨的四重奏》(1952)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条安达鲁狗》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展现了超现实主义的魅力,成为这一流派的经典之作。
导演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
让-吕克·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皮埃罗》和《周末》等都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元素,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颠覆性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界限。
阿伦·雷乃则以其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描绘,成为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经典作品《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现实的穿插,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影响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对电影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手法,以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方式展现故事,为后来的实验电影和独立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像的幻觉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一,胶片的“间歇”运动——由于观赏者的视觉暂留而产生活动的幻觉。
❖一、电影的定义❖电影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方面来界定❖物质技术:电影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美学艺术:电影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1919年法国著名导演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1、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短片的日子,使电影正式诞生的时间。
五个短片《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2、电影的原理❖电影的发展与物理学、机械学、光学、声学、化学、电学、计算机科学发展有关。
❖1829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物体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不会因为物体移开而马上消失,而是会继续滞留0.1至0.4秒的时间,由此提出了“视觉滞留”原理。
这是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普拉托因此被称为“电影的祖父”❖照相术的发明,是电影诞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胶片24格,磁带25巾贞❖升格降格❖3、电影技术的发展❖默片、黑白——彩色有声❖录音技术的发明,给世界电影带来了第一次重大革命。
❖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从此由纯视觉的无声电影进化到了视听结合的有声电影时代❖声音的分类:语言、音乐、音响❖语言:节目语言:解说同期❖角色语言:台词:对白独白旁白群杂❖独白和旁白的区别:独白是第一人称,内心情感的抒发,旁白是第三人称,对叙事的补充❖音响:环境音响:不同于噪音,大环境❖音乐:乐音的运动形式❖纯画面表达一些东西❖信息80%来自视觉,≤19%来自听觉,≥1%来自别的感觉器官❖20世纪20年代苏联黑白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利用胶片填色。
导演爱森斯坦,蒙太奇学派创始人。
影视剧本创作与鉴赏第一章引论-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在影视剧叙事学研究上,电影作为话语,就必须关注叙述视角的问题,即关心“谁在叙述”“谁在看”。
第一个镜头也许是一位男子看着他的前方,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孩子向镜头跑来。
这后一个镜头就是“这个男人”的视点,但它本身并没有体现这种叙述角度,而只能通过与前一个镜头的剪接才被定义。
影视剧影像的画面性,使得影视剧的叙事和视角之间充满了矛盾。
在小说中,叙述视角允许对产生于语境中的人物加以描述,叙事行为与叙事视角可以保持一致;但是,在影视剧中,这种叙事行为与叙事视角却可能产生错位。
在世界电影史上叙事行为和叙事视角错位表现得最为典型的,是黑泽明代表作品《罗生门》。
(插入视频)若斯特提出影视剧叙事视角可以分为零度聚焦和内部聚焦两种。
零度聚焦:主要是指一种客观的视角,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摄影机的角度。
内部聚焦:主要是指一种主观视角,即与影片中某角色观看世界的视角。
插入视频《迷魂记》。
在影视剧中,所知角度处理的一般是观众对故事所见所闻之间的关系。
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外知角度、观众所知角度和内知角度。
外知角度是指影片未暴露人物如何行动,人物的所见所闻与观众的所见所闻有差异,因此前者比后者知道得更早或知道得更多。
例如在某个镜头里,一位妇人望着画外,突然发出一声尖叫。
此时,这位妇人已经知道而观众并不知道发生的事,这个镜头所采取的就是外知镜头。
观众所知角度,是指观众的所见所闻与人物的所见所闻有差异,观众比影片中的人物知道得早或知道得更多。
例如在某个景深镜头里,观众看到了人物背后发生的事。
内知角度,这意味着观众既看到人物所经历的事,又知道人物头脑中的思想,一般而言,人物行动的画面配上人物内心的独白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影视剧叙事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吸收运用了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而且第一次开始将电影的技术因素作为叙事因素来考虑,改变了传统那种只把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作为叙事因素来研究的做法,从而不仅推动影视剧叙事技巧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诸如场面调度摄影、机位、景深、景别、灯光、音响等的运用。
行业《电影的读解》电影的读解(全课程):对电影不仅仅停留在“看”层面上的影迷如许yy之流可以看作者简介:颜纯钧,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科带头人。
全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影视学会理事。
独立著作5本,主编1本,参编7本,在全国权威学术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获得国家级课题1个,福建省社科课题3个,获福建省社科二等奖及其他奖项多个。
目录第一章序论进入电影的方式第二章电影的观念第一节中断和连续第二节蒙太奇观念第三节处理连续的艺术——长镜头观念第四节造型观念第三章艺术的方式第一节场面调度第二节镜头运用第三节构图第四节光和影第五节色彩第六节电影美术第七节声音第八节剪辑第一章序论进入电影的方式《电影的读解》是一门关于电影的课程。
但它并不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关于电影艺术的概论,更不是一门电影美学课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门电影艺术的入门课程。
称它为入门,一方面是作为主讲者的我还谈不上对电影艺术有很高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作为听课者的大家也是初次接触。
这门课将主要通过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艺术问题的介绍,结合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评价,来达到提高电影艺术欣赏水平的目的。
希望能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印象,一些启发,使有兴趣者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一、认识电影进入当代社会以来,看电影已经成了一般人,特别是文科大学生的普通经验了。
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文化程度高低,都喜欢看电影,而且都会看电影。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样式所没有的直观性与生活实感。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电影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它所发展出来的正是还原生活的能力,与生活真实的距离正在缩小仍至消失。
特别是电脑时代,甚至可以复制出无法再现的一些景观,如过去与未来的世界。
而进入跨国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而文化的融合已是经济的融合之后不可阻挡的前景。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