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酸盐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特性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9
6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火腿切片典型腐败菌的抑制研究
方欣;李超;李新福;熊强
【期刊名称】《生物加工过程》
【年(卷),期】2024(22)2
【摘要】低温肉制品贮藏期间的微生物腐败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典型腐败菌的控制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研究中,笔者在火腿切片贮藏期间分离纯化得到了3株典型腐败菌,选取6种中草药提取物以筛选对典型腐败菌抑菌能力较强的单味中草药,并对其进行复配,评估其抑菌效果。
结果表明:6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石榴皮提取物对绿色魏斯氏菌和清酒乳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63和12.73 mm,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5.63~31.25 mg/mL;甘草提取物对肠膜明串珠菌的抑制效果最优,抑菌圈直径为14.68 mm,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
3.91~7.81 mg/mL;复配提取物中,甘草+乌梅+石榴皮的抑菌性能显著提高,对3株受试菌株均有不错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17、11.55和12.74 mm。
本研究可为低温肉制品中绿色健康的天然防腐剂开发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213-218)
【作者】方欣;李超;李新福;熊强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江苏雨润肉食品有限公司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51.5;Q93-3
【相关文献】
1.ε-聚赖氨酸对牛肉火腿切片腐败菌的抑制效果
2.中草药提取物对链格孢菌抑制作用增效组合的研究
3.防腐保鲜剂对牛肉火腿切片腐败菌抑制效果的研究
4.ε-聚赖氨酸对牛肉火腿切片腐败菌的抑制效果
5.单味与复方中草药提取物抑制镰刀菌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总 目 次第1期㊃专论与综述㊃植物A B C 转运蛋白功能研究进展唐桃霞,孔维萍,任凯丽,程 鸿(1) ㊃研究报告㊃中药复方对断奶幼兔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混合型腹泻的预防效果吴 婕,蒋诗琪,黄 雨,夏耀辉,任东娜,冯世秀,任战军(11) 水稻芽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及鉴定指标鉴选李其勇,朱从桦,李星月,武丙琳,易 军,符慧娟,陈德西,张 鸿(18)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冠层调控及产量的影响王佳旭,满艳苹,李凤海,朱 敏,钟雪梅,王宏伟(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薯产量及土壤肥力与氮素利用的影响兰孟焦,张 辉,肖满秋,潘 皓,侯隆英,张永春,吴问胜(44) 陕西白水 瑞阳 苹果不同采收期判断及品质和耐贮性分析刘洪冲,王新茹,姚 悦,余庭庭,周会玲(53) 43份汉中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分析李 佼,李豆豆,王 令,吴军舰,席彦军,王思梅,蒲国涛,陈 钦(62) 枸杞根系发育及地上生长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梁晓婕,安 巍,李越鲲,王亚军,秦小雅,段淋渊(72) 西南金丝梅中结构新颖的P P A P s 类化合物胡凤成,齐若羽,韦 博,汤江江,高锦明(84) 野菊抗盐株系筛选与抗盐机理初探薄 杉,夏 斌,刘铭宇,陈 斌,孙 颖,李 强,何 淼(90) 结球甘蓝抽薹过程中抗氧化系统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王神云,余方伟,张 伟,于 利,李建斌(101) 高盐土壤环境对土壤水分传感器的影响及校正研究刘 鹏,姜月华,杨海,贾正阳,牛晓楠,杨辉,吕劲松(109) 本土蒿属植物浸提液对农田入侵杂草生长的化感效应王宇超,吕金林,毛祝新,李 倩(117) 连续投影与S S A -E L M 结合的玉米氮平衡指数高光谱估测郭 松,常庆瑞,张佑铭,陈 倩,落莉莉(130) 捻转血矛线虫P C 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邹 敏,要慧中,杨冰可,周璐露,赵光明,杨文欢,吴 昌,林 青(139) 一株生防木霉的鉴定及环境p H 与对羟基苯甲酸对其防病效果的影响孙小涵,田彦梅,顾 欣,刘文辉,赵 岩,杨 娜(145) 贺兰山东麓 蛇龙珠 葡萄病毒病种类鉴定及对采收期的影响张强强,顾沛雯,张继丰(154) 16种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张凯皓,罗大成,薄 鑫,李海静,刘云霞,王翠宁,马建斌,时春喜(164) 第2期奶牛P S M E 3基因C D S 区克隆㊁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任倩倩,李宇航,杨 箭,罗仍卓么,王兴平,魏大为,马 云(169) 牦牛S MA D 1基因第1外显子S N P s 检测及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周建强,司 思,祁增源,韩银仓,刘 秀,孙永刚(179) 山羊肺源肠外致病型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㊁耐药性测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徐海军,李小红,爨淑楠,张娅菲,贾 哲,王书明,张圣尧(187)基于高分影像的黄河源青海片区退化草地识别张宇鹏,吴笑天,李希来,张 锋,董心普,王 苑,张 辉(198) 4株促紫花苜蓿生长的芽孢杆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活性分析陈 兰,谢永丽,吴晓晖,杨 雪,王 添,武玲玲(212) 油菜(B r a s s i c a n a p u s )β-1,4-木糖基转移酶基因B n I R X 14克隆㊁序列分析及亚细胞定位董 云,吴旺泽,靳丰蔚,方 彦,刘婷婷,王 毅,徐一涌,杨晓明(222) 三江源区小黑麦与豆科饲草混播最佳组合及比例研究冯廷旭,德科加,向雪梅,魏希杰,徐成体,王 伟,钱诗祎,林伟山(232) 模拟增温㊁降温麦田秸秆覆盖对地温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马爱平,亢秀丽,靖 华,王裕智,崔欢虎,黄学芳(242) 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杨成存,黄金文,韩凡香,包正育,柴守玺,程宏波,马建涛,黄彩霞,常 磊(253)棉花品种资源黄萎病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曹 阳,严玉萍,朱 波,周小凤,吕 博,房 健,张 燕,方 瑞,冯振秀(264) 库尔勒香梨突萼㊁脱萼及宿萼果实品质与香气的比较张亚若,王 龙,童盼盼,王 迪,刘 园,张红艳,徐 娟,吴翠云,王江波(272)秦巴山区20份野生美味猕猴桃果实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沈 川,李 夏(282) 新番72号 加工番茄定点突变的耐贮性初步探讨张西英,刘江娜,李荣霞,薛丽萍,白云凤,张爱萍(290) 膜下秸秆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王 蓉,王 虎,马 玲,杨冬艳(299) 芜菁苗期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的评价高亚宁,张凯浩,杨鸿基,马新超,轩正英(310) 梨果黑斑病菌钙调磷酸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对侵染结构分化的调控作用杨阳阳,毛仁燕,李永才,毕 阳,蒋倩倩,谢鹏东,袁 晶(320)防治黄瓜灰霉病菌的药剂筛选及增效作用研究董晓敏,李 敏,刘海龙,雷 虹,王 阳,马 青(331)第3期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㊁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王云凤,杨茂林,郑景瑞,刘 力,杜文婷,罗彩霞,张树兰(337) 滴灌棉花产量及构成因素对关键生育期施氮量的响应蒲胜海,马红红,马兴旺,李 磐,涂永峰,李小伟,艾合买提㊃哈力克,李江峰(350)改性生物炭对汞污染土壤绿豆生长及汞含量的影响符 倩,李 路,张皓月,孙芳强,王晓娟,赵倩,毛 晖(358) 邻苯二甲酸对不同砧木西瓜嫁接苗根系生理特性及矿物质含量的影响肖家昶,雷凤芸,肖龙仲,郑开敏,马俊英,贺茂林,蒋程瑶,郑阳霞(368)柿种质资源果实C O 2脱涩特性评价胡 杰,张杨凡,王孟珂,车庆辉,王仁梓,关长飞,杨 勇(377) 大白菜叶脉紫色程度快速及准确划分方法王亚秀,张妮南,张学芬,和禹廷,刘小愿,张鲁刚(386) 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二级支流流域矮嵩草种群分布特征李积兰,乔占明,李希来,张海娟,张 辉,李 征(393) 不同施氮水平对桑树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抗旱能力的影响沈 谦,梁正川,余泽岑,董廷发,胥 晓(402) 复合纳米抗菌肽防治羊皮下脓肿病的效果王 平,韩晓芳,郭子记,李锦旗,张 利,赵 鹏,张宇豪,华 松(411) 柿子果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香气成分的G C -M S 分析李丹青,马恺阳,胡新中,成超超(420) 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胡庆兰,杨 凯,王金贵(429) 苹果树腐烂病生防链霉菌A 144的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王 宁,黄 伟,鲁致远,罗 义,马昊翔,张丽娟,王 玮(440) 一株系统抗性诱导细菌D 8的鉴定及其对新疆加工番茄促生防病效果初探林 青,史应武,王 玮,张丽娟,黄 伟,杨红梅,楚 敏,包慧芳,王 宁,霍向东(450)4种梨砧木对梨火疫病的抗病性评价何临梓,张校立,叶春秀,陈励坤,王永鹏,田 雯(458) 梨火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室内抑菌药剂筛选陈晓晓,艾尼赛㊃赛米,粟神强,贾玉凤,刘 琦,陈 晶(468) 枸杞内生真菌N Q 8GⅡ4定殖促生作用研究李 金,闫思远,陈思杰,顾沛雯(479) 苹果果实褐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吕昭龙,蒋晶晶,李继平,翟艳青,惠娜娜,王 立,马生彪,郑 果,漆永红,王森山(488) 第4期㊃专论与综述㊃亚麻基因组及重要性状基因的研究进展陈翠萍,刘 洋(495) ㊃研究报告㊃动物布鲁氏菌病不同初筛及确诊方法组合检测差异性比对分析刘丽娅,席 锐,叶 锋,马晓菁,谷文喜,陈荣贵,葛小强,马俊杰,易新萍(503)不同泌乳时期甘肃高山细毛羊与小尾寒羊的泌乳量㊁乳成分和脂肪酸含量比较乔莉蓉,郝志云,王建清,沈继源,宋宜泽,柯 娜,吴新苗,胡丽妍,王继卿(510)羊场疫苗联合免疫程序初探王田田,徐 伟,赵 敏,张雅雅,王运航,刘 刚,郝婷婷,敬晓棋,李河林(519) 牦牛C C L 14蛋白对H e p G 2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梅群弟,李 娟,王 利(527) 林麝肺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特征及遗传变异分析唐可欣,伍 茜,付文龙,程建国,吴 杰,周 磊,王 翔,赵 位,任梓薇,李依濛,刘 洁,罗 燕(534)黄芽白与红菜薹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李汉仁,陈纪鹏(542) 马铃薯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李文翔,王 舰,王 芳(551) 不同矮化中间砧对 瑞阳 苹果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樊 娟,孙鲁龙,史 涛,闫雷玉,朱佳顺,赵政阳(566) 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对花后苹果短枝叶片糖代谢和成花基因表达的影响杨天一,马利萍,李 凯,张满让(577) 与辣椒抗T MV L 3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筛选及种质资源抗TMV 鉴定陈灵芝,张 茹,王兰兰,高彦萍(585) 非生物胁迫下青花菜L n c R N A 内参基因的筛选裴徐梨,焦 鹏,荆赞革,杞如春,王定康,唐 征(593) 陕北地区苹果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其促生效应邓振山,李买平,郝 雷,陈凯凯,柳晓东,姜影影,贺晓龙(600) 含羞草叶片转录组测序及其黄酮合成途径解析毛仁俊,白朕卿,何志贵,李秋月,吴佳文,陈 浩,阎 岩(611) 灰藓科4种藓类植物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特征黄士良,贾素巧,王晓蕊,李 琳(622) 榆中县黄瓜根结线虫鉴定及根系定殖效果测定马耀杰,程开勇,徐秉良,张树武(630) 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李培玲,金社林,黄 瑾,孙振宇,张 勃,贾秋珍,李国权(638) 青海省蚕豆田杂草危害调查分析侯 璐,翁 华,魏有海,郭良芝(643)非洲猪瘟病毒重组载体疫苗激发/加强免疫策略的初步研究周晓慧,卢会鹏,张鑫宇,夏晓莉,孙怀昌(657) 补饲开食料对断奶前后牦牛犊牛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郝文君,刘书杰,郭文杰,张玉莹,张 博,王 音,焦 洋,崔占鸿(666)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叶片气孔密度及形态差异分析刘耀权,张晓洋,白 斌(677) 糜子不同性状对光周期的响应及综合评价杨军学,罗世武,程炳文,张尚沛,张晓娟,李 凯,王 湛,王 勇(685) 种植密度及锌和硒对糯玉米穗部性状与鲜籽粒产量的影响张瑞芳,B o s c o J u s t i n S h i o ,郭少敏,海江波,董永利,郭 勇,郗洛延(697) 生育后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碳氮分配及生理特征的影响孙焕烜,尚宏越,郭银银,张 佩,董志强,李亚君(706) 杂交葡萄 M 10 及其亲本叶片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研究纪佳慧,张付春,钟海霞,潘明启,周晓明,乔江霞,李文胜,伍新宇(714) 结球甘蓝类钙调蛋白基因C M L 48和C M L 50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李振林,彭梦玲,苏 甜,吕 霞,张国平,张应华,许俊强(723)速效缓释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余垚颖,张 蕾,刘金丹,莫太相,郭应菊,陈代容,王明富(735) 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龚会蝶,王雪艳,王宇莹,盛建东,程军回(744) 养殖池塘底泥中恩诺沙星对氮转化的影响刘立早,张玉平,张玲玲(753) 玉米浆对大球盖菇培养料发酵的影响姬快乐,高 莹,贾晓桐,孙 宁,王萌萌,吴 瑕,赵立琴,范博文,杨凤军(762) 21种化学药剂对猕猴桃黑点病菌(D i a po r t h e p h a s e o l o r u m )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王 丽,田玉洁,刘 巍,黄丽丽,秦虎强(772) 施加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杨 楠,谭雪莲,郭天文,张平良,刘晓伟(781) 云杉叶枯病新病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李柘柘,崔凌霄,魏立娟,金梦军,马 婷,杨成德(791) 陕西省西洋参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和病原鉴定耿英杰,陈德经,商文静(799) 陕西黄瓜靶斑病菌鉴定及药剂毒力测定李新阳,李 敏,刘海龙,罗桢彬,王 阳,马 青(807) 陕西烤烟主产区气象因子和烟叶化学成分特征及关系分析杜兴华,胡颖梅,高明博,过伟民,王林虹,王爱国(815) ‘西北农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824) 第6期藏绵羊不同部位骨骼肌营养成分㊁肌纤维特性及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赵 丽,沈继源,包高良,赵鹏飞,石斌刚,刘 秀,李少斌,罗玉柱(825)内蒙古草原革蜱的鉴定㊁人工饲养及生活史观察马懿敏,周文凯,杨 波,韩文雄,贺泓凯,王 扬,孙 晶,张 媛,赵维宏,张占胜,柴海亮,王利峰,刘永宏,赵 丽(835) 不同封顶方式对南疆长绒棉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王 亮,郭仁松,田立文,王 静,林 涛,郑子漂,徐海江,吾买尔江㊃库尔班,金 亮,崔建平(844)耐渍甘蓝型油菜(B r a s s i c a n a pu s )种质筛选与评价孙文韬,张志浩,张古月,任广鑫,于澄宇(855) 盐碱胁迫下花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研究徐 婷,李锁丞,王海江,董红业,李 强,柳延涛(866) 干旱胁迫下沙棘N A C 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张 丹,马红荣,段勋军,乔维范,耶芳芳,马 强,冶贵生,马玉花(878) 新疆118个枣品种表型性状比较分析贾平平,靳 娟,阿布都卡尤木㊃阿依麦提,郝 庆,王冠玉,张雁飞,牛建新,杨 磊(887) 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对基质培黄瓜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王 菁,马 飞,王君正,曹冠西,胡晓辉(899) 利用C R I S P R /C a s 9技术定向编辑加工番茄S l A C S 2刘江娜,张西英,白云凤,张爱萍(910) 山药(D i o s c o r e a o p po s i t a T h u n b .)赤霉素合成酶基因D o G A 20o x 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葛明然,张艳芳,邢丽南,赵令敏,张 勇,张晓蒙,刘小燕,霍秀文(919)微生物合成纳米硒-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评估吴 兰,仝泽方,贾汉忠,马英辉,卢美欢,李利军(929) 5种杀菌剂对蚕豆赤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张建荣,杨富位,马生彪,吕昭龙,杨晓明,刘小娟,李继平,郑 果,王 立,惠娜娜(935)陕北地区黄陵县与榆阳区蝴蝶多样性孙 明,王 兴,郭子坤,胡 凯,袁向群(942) 不同树种树皮物理特征与光肩星天牛危害的关系黄铭昊,尚素琴,崔树鹏,王改进,骆有庆,邓 彬,王立祥(952) 穿心莲海藻糖-6-磷酸合酶1(A p T P S 1)生物信息学与表达分析黄雪静,简少芬,刘爱佳,雷 明,钟 楚,缪剑华(960) 甘草水氮效应研究及基于有效成分的水氮方案吕学莲,李 明,白海波,惠 建,李树华,郭生虎,李云翔,马海军,许 兴(971) ‘西北农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982)胡麻与禾豆间作对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张 雪,王一帆,高玉红,吴 兵,剡 斌,崔政军,徐 鹏,王海娣,李 瑛,李文珍(983)不同覆膜方式对陇东春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刘 众,王宏凯,郑 琪,赵智慧,刘愈之,丁志远,李 娜(994) 绿洲灌区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玉米田水热特征的调控效应苏向向,于爱忠,吕汉强,王玉珑,王鹏飞,柴 健(1005) 不同种植密度对施氮条件下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张正鹏,范 虹,胡发龙,殷 文,樊志龙(1015) 施用不同p H 营养液对不结球白菜品质和花青素积累的影响郝煜丽,梁文文,侯喜林,王建军,胡春梅(1024) 不同形态氮肥对设施黄瓜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班甜甜,刘星雨,马 超,李晓慧,陈 卓(1032) 复硝酚钾和亚磷酸钾对 富士 苹果激素含量及相关成花基因表达的影响宋耀峰,张林森,赵紫嫣,陈枫楠,刘 宇,赵先飞,于国康,王林林(1041)新疆野生核桃J f D R E B 1A 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分析韩立群,张 捷,赵 钰,梅 闯,马 凯(1050) 氮肥用量和配施硝化抑制剂对柴达木枸杞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卢九斤,盛海彦,华明秀,聂易丰,高亚军,许米聪,魏娇娇(1058)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盐碱地玉米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李 磊,司海丽,朱志明,纪立东(1068) S i O 2纳米颗粒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细菌群落的影响江海鸿,王小娟,谷 洁,宋籽霖,丁庆玲,魏淑梅,周志鹏,李悦瑄,魏 媛(1078) 催产素受体在山羊结状神经节的分布陈文东,朱秀娟,何玉鹏,王 昱,徐永平(1090) 饲喂水平对断奶羔羊毛囊发育的影响杜彩虹,张耀文,李 嘉,王虎成(1097) 中国金小蜂科一新纪录属及新纪录种记述(膜翅目:小蜂总科)周 乐,康 宁,胡红英(1103) 截形叶螨雌成螨应对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俞才兰,李文亮,张 洁,宋丽雯(1112) 枸杞根腐致病菌及拮抗菌的分离鉴定朱 杰,程 亮,姚 强,李秋荣,陈红雨,郭青云(1120) 生防菌长枝木霉菌株T 6及其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拮抗作用李昕冉,景 涛,孙晨曦,郭彩苹,马耀杰,徐秉良,张树武(1131) 饥饿胁迫对粘虫幼虫糖原㊁海藻糖含量和蜕皮激素滴度变化的影响李文平,张亚玲,杨顺义,王贞霖,金秋彤(1138) 八角枫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产物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钱雨可,于金英,贺小如,雷秋艳,汪 冶(1144) 第8期山羊α-干扰素基因克隆㊁原核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徐菁昱,刘艳芬,陈绍红,刘 铀(1151) 5个乌骨鸡品种线粒体N D 6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贾晓旭,唐修君,陆俊贤,樊艳凤,顾 荣,马尹鹏,黄胜海,葛庆联,高玉时(1159)S m a d 9基因干扰表达对鹅卵泡颗粒细胞增殖及内分泌的影响余道伦,佘德勇,葛 凯,杨 磊,张瑞娜,左瑞华,胡文睿(1166) 甘蓝型油菜W O X 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陈 玲,王旺田,蒲媛媛,方 彦,武军艳,马 骊,李学才,刘丽君,陈常兵,王积军,孙万仓(1173)叶面喷施硫酸锌对马铃薯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胡新元,孙小花,罗爱花,柳永强,唐德晶,谢奎忠(1187) 施氮量耦合密度对塔额垦区滴灌甜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崔 瑜,刘 燕,和海秀,白如霄(1194) 芦笋胆固醇C -22羟化酶基因A o C Y P 90B 27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张永辉,刘正杰,成 钦,黎玉萍,毛自朝,黄 玲,林 春(1205) 西伯利亚白刺N s MY B 5调控果实花青素生物合成包雪梅,宗 渊,胡 娜,刘宝龙,王洪伦(1215) 鸡腿菇及大球盖菇与黄瓜套作对连作障碍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李瑜,吕金钊,姚佳睿,王电卫,杜双田,李玉红(1223) 连作对设施辣椒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童 芳,李 屹,陈来生,韩 睿(1231) 芸薹属植物细胞质特异分子标记的开发于海波,张东锁,高连亮,董 慧,郭 媛,胡胜武(1240) 光柄菇科真菌的中国新记录种和偶见种田慧敏,王秀艳(1248) 贵州多花木兰根际溶磷菌株的鉴定及代谢组学分析舒健虹,王子苑,欧二绫,李 安,曾庆飞,王小利(1256) 烟草赤星病生防菌的鉴定及其抑菌机理陈 娜,陈 婧,闵琪茹,安德荣,文俊明,杨 照,王 阳(1268) 分枝(瓜)列当寄生烟草过程中转移m i R N A 筛选及其功能预测孙 畅,姚兆群,刘倩倩,卞鹏轩,张学坤,赵思峰(1279) 淡紫灰链霉菌g C L A 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抑菌活性成分分离鉴定刘 巍,王 华,杨若兰,刘 露,张梓涵,秦虎强,黄丽丽(1289)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聂鹏成,杨若兰,袁 绍,白 欣,王菲菲,尚素琴(1297) 小菜蛾H s p 20家族基因鉴定及P x H s p 20-8在温和低温中的表达模式崔瑞媛,林金玉,徐世才,李伯辽(1306) 纳米零价铁添加对猪粪好氧堆肥碳循环影响机制范钰琪,任嘉豪(1314)R O S (O -2)信号在冬小麦根系细胞中的产生及传导机理祁伟亮,孟建军,张 成,刘自成,施万喜,杨 虓,乔 岩,杨财容,乔义林,李金玲,陈思伟,姚来来,赖守孝,张 鹏,刘文辉,王 婧,袁兰兰(1325) 叶面施硒浓度和喷施次数对春玉米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刘乔斐,谢世学,杜小平,王祖桥,杜妮妮(1336) 采后不同光照预处理对雾培马铃薯原原种中S G A s 含量㊁绿变程度及发芽率的影响张敏敏,裴怀弟,朱天地,陈 琛,李守强(1345) 水分亏缺对番茄果实外观品质和糖酸组分的动态调控王 瑞,刘晓奇,颉博杰,李 菊,张 丹,唐中祺,武 玥,肖雪梅,郁继华(1356)胡萝卜4C L 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分析张新业,李文静,闫训友,郑 京,朱 姝,王聪艳,周志国(1365) 洋葱无蜡粉突变体特性初步研究惠林冲,潘美红,陈 微,李威亚,何林玉,张仕林,缪美华,陈振泰,杨海峰(1376) 云曼红豆杉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对光照胁迫的响应王 刚,孙志鹏,李亚平,余雨红,唐淑琴,刘 茜,郭 骐,蒲尚饶,王 刚(1386)猕猴桃D C L ㊁R D R 和A G O 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方远鹏,李云洲,赵志博,樊 荣,龙友华(1394) 贵州高海拔地区试种西洋参品质对比分析张吉光,刘瀚铮,秦 燕,周 丽,商文静(1404) 8种园林灌木光合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分析李长爱,郭春凤,刘 玲,黄 镇,李亚亮,王 慧,刘海涛(1411) 黄土高原草地和刺槐根际AM 真菌对刺槐和侧柏生长㊁土壤性质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段文艳,李 鑫,李 晴,景若楠,盛 敏(1422)不同地理唐古特白刺家系花粉形态多样性研究李超群,李 毅,张咏梅,陈君婵,李 蒙,芦 倩(1437) 气化滤饼对枸杞枝条堆肥进程㊁品质和碳氮损失的影响韩聪颖,王星怡,马永杰,张雪艳(1445) 连续3a 生草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姜莉莉,孙瑞红,张甘雨,张文升,宫庆涛,武海斌(1456)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稻蟹共作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分析宋 宇,王 鹏,韦月平(1466) 1株间座壳属真菌抗松材线虫的活性于金英,汪 冶,吕耀平,于 威(1476) 赤芍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马娅楠,李继平,郑 果,张金奎,马生彪,惠娜娜,王 立,张自强(1486) 苹果黑星病在陇东的年消长动态及在不同苹果品种上的病情差异韩菊红,岳德成,张琰那,柳建伟,史广亮,李青梅,姜延军,李金峰(1495)‘西北农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1502) 第10期大口黑鲈形态特征㊁染色体核型及眼晶状体乳酸脱氢酶的电泳分析张 涛,周剑光,张 林,甘金华,何 力(1503) 2015-2020年F A d V -4安徽流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及不同感染途径的致病性研究赵 磊,张留君,刘欣超,陈芳芳,刘 畅,张训海(1512)鱼类致病荧光假单胞菌外膜蛋白L o l B 多克隆抗体制备㊁鉴定与免疫活性分析晁 嘉,简思杰,孙 薇,陈 锐,丁 锐,陈 琛,刘 祥(1521) 青稞酸性磷酸酶基因H v n A C P 2克隆和亚细胞定位研究安立昆,任晴雯,姚晓华,姚有华,吴昆仑(1534) 周年减氮对玉米-大蒜轮作系统作物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莫 勤,刘 丹,马 驰,刘 博,张 威,王俊营,丁瑞霞,韩清芳(1544) 不同水分处理对两种机采种植模式棉花蒸散发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李 杰,马腾飞,何 红,边 洋,郭 蕾,郭金军,古力努尔㊃艾哈塔尔,帕尔哈提㊃买买提,吐尔逊江㊃买买提,娄善伟,张鹏忠(1555) 初花期冷害对绿豆叶片生理的损伤及烯效唑的缓解效应李 琬,项洪涛,何 宁,王雪扬,曾玲玲,刘 淼,姜连子,姜 辉,刘 佳(1566)不同甜菜品系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李思忠,高卫时,林 明,张立明,白晓山,刘 军,董心久,沙 红,曹 禹(1579) 水稻C R I S P R a 系统的优化及验证杨 柳,姚毅菲,刘林丽,苏颜琦,刘华伟(1587) 接骨木镰刀菌产呕吐毒素条件筛选及致病性分析肖萌萌,贺付蒙,冯 旭,徐永清,蒋先锋,王 雪,刘 丹,李凤兰(1594) 秸秆还田对银北盐碱地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李 磊,朱志明,王 旭,吴 霞,樊丽琴,纪立东(1603) 新疆盐碱土壤中克百威降解菌群结构解析及降解菌株特性阿孜古力㊃库尔班,王 洁,马无为,谢 滔,张 伟(1616) 甘肃省辣椒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张翠文,魏立娟,杨成德(1627) 甘肃省大白菜叶斑病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王一丹,魏立娟,杨成德(1637) 大灰象甲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S v e l O r c o 的克隆及组织表达谱分析翟颖妍,张 锋,杨艺炜,王天舒,洪 波(1646)根部内生真菌 寄生疫霉 拟南芥互作模式体系的构建与鉴定金 明,张彩虹,董晨曦,史青尧,张 飞,单卫星,强晓玉(1656) 甘肃省黄芩白粉病病原鉴定及对黄芩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蒋晶晶,陈爱昌,杜 蕙,李继平,李雪萍,漆永红(1665) ‘西北农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1674) 第11期基于线粒体C yt b 基因和D -l o o p 区的鸭绿江流域细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王丹丹,宋 洁,王 旭,乐海梅(1675) 西方蜜蜂S i r t u i n 蛋白家族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宋文菲,刘 娜,苗春辉,余玉生,胡宗文,王艳辉,李亚辉(1686) 低氮胁迫对不同青稞苗期生理特征影响和耐低氮性评价安立昆,姚有华,姚晓华,吴昆仑(1697) 根区深层水氮耦合对玉米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张 腾,邢英英,密菲瑶,李卓远,黎吉璐,王秀康(1707) 小麦高质量S N P 对产量及根系表型的潜在影响分析与在线数据库的构建胡尊铠,朱志伟,刘子辉,赵 鹏,王晓明,许盛宝(1718) 生物炭与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陈佳欣,冯静怡,李 娟,刘 杨(1725) 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对4种果树叶片浸提液的化感及其自感响应单春燕,陈志远,王柳洁,张 曼,于海静,江路雨,李玉英,李百炼,张龙冲(1736)光核桃A m S O 基因初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鲍 馨,李建欣,孟凡娟(1745) 三叶青地上部分显微结构多样性与总黄酮含量相关性程薪宇,郭梦桥,王靖茹,徐璐珂,张彩霞,曾 荧,洪森荣(1754) 施肥和控鼠对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及植物化学计量的影响徐文印,苏乐乐,秦 燕,李希来(1767) 大蒜体细胞胚发生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解剖学特征李 萍,刘 敏,邢晓东,李梦倩,张 蒙,周 蓉,蒋芳玲,吴 震(1777) 芽孢杆菌与壳寡糖混施对基质环境和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胡蒙爱,张雪艳(1789) F a e s C A L 基因在同型长花柱甜荞中的表达分析马志远,王子翔,刘志雄(1799) 不同砧穗组合对富士苹果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曹 珊,王 淼,刘丽媛,景 奇,李高潮,陈善美,查养良,赵小弟(1806) 陕北山地苹果园土壤饱和导水率和植物导水率特征魏瑶瑶,郑 恩,高铭雨,刘 敏,王 俊,张永旺(1813) 无糖组培条件下猕猴桃茎尖快速生根试验王中月,王 健,张阿玲,刘艳飞,刘占德(1821) 帝王大丽花初始外植体褐变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韩胜男,王 璐,张映婵,梁 娟,牛善策,郝丽红,向地英,郑志兴,陈段芬(1831)基于B P 神经网络的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邢瑜琪,周 佳,黄卫利,王军娟,刘美艳,胡小平(1842) 分蘖洋葱伴生番茄根际微生物对番茄黄萎病抗性的影响李 爽,李红玉,吴凤芝(1849)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药材饮片识别韩 勇,兰 杰,郭瑞瑶,邢聪颖,黄新杰,霍迎秋(1859) ‘西北农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1868) 第12期鸡和兔血糖调节生理差异比较罗舒文,胡 璇,郑 铭,徐雪雪,刘雪明,仲向前,张 钰,陈国宏,徐 琪(1869) 基于F 1群体的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梁航宇,叶 凡,董 远,李 婷,段迎新,刘斌斌,李周帅,徐淑兔,张兴华,薛吉全(1879)甘蓝型油菜开花期的Q T L 定位及候选基因鉴定赵卫国,塔 娜,张立坚,李保军,赵小萍,尚丽平,王 灏,穆建新(1888) 新疆野苹果果实生长期的理化性质及褐变程度研究冉 昪,唐式敏,朱 玲,张胜军,张学超(1901) 雄性不育枣 J M S 2 ˑ 交城5号 杂交F 1代花性状遗传变异分析潘依玲,鲍荆凯,吴翠云,王玖瑞,刘孟军,闫芬芬(1913) 外源N O 对N a C l 胁迫下M 26幼苗养分吸收㊁蔗糖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李 凯,马利萍,杨天一,张满让(1922) 开窗对设施大棚葡萄植株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江 莉,牛先前,王鹏博,陈 婷,刘鑫铭,谢 倩,陈清西,雷 龑(1933) 星孢寄生菇的分离鉴定筛选及其生理特性相关性周会明,王志敏,古广红,孔雨非,李加豪,保龙倩,康晟菀,赵 燕(1943) 枸杞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定殖规律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王若彤,陈思杰,鞠明岫,闫思远,李 金,顾沛雯(1953) 干旱胁迫下枯草芽孢杆菌对玉米苗期叶片的生理生化调节李 安,舒健虹,刘晓霞,路雪萍,焦 渔,王小利,赵德刚(1964) 有机肥配施生物炭对设施番茄产量㊁品质及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张红娟,陈梦华,何珊珊,许 多,孙慧敏(1978) N ㊁P 配施对平茬后云南松N ㊁P ㊁K 含量及氮磷比的影响颜廷雨,汪梦婷,唐军荣,车凤仙,汪啟波,王 瑜,陈 诗,陈 林,许玉兰,蔡年辉(1987)甘蓝花叶病病毒种类鉴定及B r Y V 遗传变异分析仲健新,李建国,武崇高,焦泰至,何志兰,陈雅寒,杨成德(1999) 山西草莓斑驳病毒c p 基因克隆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陈 伟,李志卫,玉山江㊃麦麦提,聂园军,李亚娟,赫 娟,柴 敏,罗永平(2007)中国迈金小蜂属一新种及一中国新纪录种记述李 娅,闫国华,胡红英,李 勤(2014) N a O H 预处理对小麦秸秆中温厌氧发酵效率的影响张 鸣,李 昂,杨彩玲,郭军霞(2022)。
4株生防细菌对燕麦根腐病原菌抑菌特性研究金艳丽,姚拓*,兰晓君,马亚春(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的】探究3株芽孢杆菌LSH11、R1、TZF⁃1和1株类芽孢杆菌CCM对燕麦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及其抑菌特性。
【方法】以燕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平脐孺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和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为靶标菌,利用十字交叉法测定4株生防细菌的抑菌能力;采用透明圈法测定菌株产蛋白酶、纤维素酶及其淀粉酶的能力;采用结晶紫染色检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菌株是否具有合成相关脂肽类物质的基因。
【结果】 4株生防细菌对两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53%以上,并导致真菌菌丝出现异常断裂、分枝、畸形、内含物质外泄的现象。
4株菌均具备产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并且均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扩增脂肽物质相关基因(ituA 、ituB 、ituC 、ituD 、fenA、fenD、srfAA )发现3株芽孢杆菌均具有脂肽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
【结论】 4株生防细菌可分泌水解酶等抑菌类物质,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其中菌株R1和TZF-1综合生防特性较好,可用于后期生防菌肥的制作和燕麦根腐病的生物防治。
关键词:生防细菌;燕麦根腐病;抑真菌特性中图分类号:S435.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500(2023)06-0009-08DOI:10.13817/ki.cyycp.2023.06.002燕麦(Avena sativa)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性喜高寒、干燥的生长环境[1],燕麦抗逆性较强,逐渐取代一些作物得到广泛的种植。
在世界上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居于粮食作物的第四位[2]。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总结1、真菌性病害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而言,在我县发生普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病害主要还是马铃薯晚疫病,经常造成较大的损失,甚至毁灭性的危害,特别是我县今年晚疫病疯狂发生。
从近年来的马铃薯病害田间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它马铃薯真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对于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根据具体年份结合气候特点有所侧重,避免一切可能的损失。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干腐病。
1、1晚疫病1、1、1症状叶片上面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感病的叶面全部或大部被病斑覆盖。
气候潮湿时,病叶呈水浸状软化腐败,蔓延极快,在叶背面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状似绒毛的白色霉层;有时叶面和叶背的整个病斑上,也可形成此种霉轮(孢囊梗和孢囊)。
这是晚疫症状最显著的特征。
茎和叶柄上常表现纵向发展的褐斑。
气候潮湿或重露之后,也可在病斑上产生白色霉轮。
病害严重时,干旱条件下表现全株枯死,多雨条件下整株腐败而变黑。
块茎感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
病薯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变色区域大小和厚薄,依发病程度而定。
1、1、2综合防治1、1、2、1栽培抗病品种:这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也是国内外历史上最成功的措施。
1、1、2、2适时早播:晚疫的流行多发生在8月份,如能适当提早播种,并选用早熟品种,使马铃薯在晚疫病流行之前接近成熟,从而避免马铃薯的严重减产。
1、1、2、3加厚培土层,勿使块茎露出土面:加厚培土层可以阻止植株上的孢子落到地面而侵染块茎。
1、1、2、4喷药保护:在晚疫病未来之前进行预防。
如果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深埋,再用药剂喷洒病株地面进行灭菌。
最后再采取全面的喷药保护。
防治晚疫病的药剂很多,最经济的有波尔多液、硫酸铜溶液,新产品有瑞毒霉、克露、大生、雷多米尔、安克加代森锰锌等。
《马铃薯晚疫病生防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抗病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马铃薯晚疫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害,不仅对马铃薯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影响马铃薯的品质。
生防细菌作为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安全、环保等优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具有生防潜力的细菌,研究其抗病机制,旨在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择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和健康叶作为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1)生防细菌的筛选:采用平板分离法,从马铃薯晚疫病病叶中分离出细菌,并筛选出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
(2)菌株鉴定: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
(3)抗病机制研究:通过生长抑制试验、抗病性测定、基因表达分析等方法,研究生防细菌的抗病机制。
三、结果与分析1. 生防细菌的筛选结果通过平板分离法,从马铃薯晚疫病病叶中成功分离出多株细菌。
经过初步筛选,发现其中几株细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生防潜力。
2. 菌株鉴定结果对筛选出的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
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不同的菌种,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和遗传特征。
3. 抗病机制研究结果(1)生长抑制试验:生防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某种物质,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生长抑制试验,发现生防细菌的分泌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抗病性测定:利用植物病害人工接种法,将生防细菌接种到健康马铃薯植株上,然后接种马铃薯晚疫病菌。
结果表明,接种生防细菌的马铃薯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明显增强。
(3)基因表达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等技术,研究生防细菌与马铃薯晚疫病菌互作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结果表明,生防细菌能诱导马铃薯植株产生一系列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其对晚疫病的抗性。
四、讨论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具有生防潜力的细菌,并研究其抗病机制,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株植物乳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洪伟;薛正莲【摘要】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乳酸杆菌中的一种,常存在于发酵的蔬菜和果汁中。
植物乳杆菌作为人体肠道的益生菌群,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等多种作用。
研究从市售腌渍蔬菜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植物乳杆菌,以9种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琼脂扩散法检测筛选菌株的抑菌谱大小。
结果表明,该菌株能较强的抑制大肠杆菌、柠檬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指示菌。
此外,研究了菌株对温度的稳定性,pH值的耐受性及其酶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株植物乳杆菌菌株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并且对3种蛋白酶具有很好的敏感性。
这为今后深入研究与开发植物乳杆菌奠定了基础。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is one kind of lactobacillus often found in fermented vegtable and fruits .It can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bacteria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 enhance body′s immune system and promote nutrient absorption .The L.plantarum was obtained from commercial pickles .The oxford cup agar well diffusion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diameter of bacteriostatic circle ,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d L.plantarum could produce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substance , which had strongly restraining effect on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citreus, Micrococcus luteus and Bacillus subtilis.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plantarum included the effects of heat, pH, enzym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had good heat stability and remained activity after incubation at a wide pH.It was sensitive to someproteases , such as proteinase K , pepsinum and trypsinase .This study would make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ing the plant lactobacillus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植物乳杆菌;指示菌;抑菌性;生物学特性【作者】洪伟;薛正莲【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芜湖241000;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芜湖241003;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1;TS201.3乳酸菌是益生菌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乳球菌、明串珠菌、片球菌、乳杆菌和肉食杆菌等[1]。
专利名称:一种马铃薯干腐病的复合防腐剂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朱艳,寇宗红,陈富,李永才,毕阳
申请号:CN201710295452.0
申请日:20170428
公开号:CN107006488A
公开日:
2017080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马铃薯干腐病的复合防腐剂。
按质量百分数计,它由壳聚糖0.1~0.5%、柠檬酸0.25~0.75%、噻菌灵0.015~0.035%和余量为水组成。
将配比量的柠檬酸加入水中溶解,然后加入配比量的噻菌灵,再加入配比量的壳聚糖,混合均匀后即可。
该复合防腐剂具有环境安全、高效、可替代和降低化学杀菌剂用量等特点,对干腐病的相对抑制率达92.28%以上。
使用后薯块噻菌灵残留量小于欧盟标准中商品马铃薯噻菌灵最大残留限量。
申请人:甘肃农业大学
地址: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XIANGCUN KEJI 2019年1月(中)993种抑菌剂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及抑菌效果颜彩燕宁燊尚刘浪苏华(广西中农富玉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玉林537035)[摘要]本试验通过组织培养手段,研究3种抑菌剂在马铃薯无菌组织培养体系各阶段中的抑菌效果和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寻找各阶段的最优技术参数组合,以提高马铃薯试管苗的培育质量。
[关键词]马铃薯;抑菌剂;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02-99-2400多年前马铃薯开始传入我国,因其营养全面,富含大量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和少量脂肪,所以在补充能量和解决饥饿方面备受重视,成为当今舌尖上的美食。
在高寒冷凉地区,因农作物种类相对较少,而马铃薯喜于高海拔冷凉地生长,再加上马铃薯种植技术得以普及,使其成为高寒地区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近年来,马铃薯被列入“三大主粮作物”之后的“第四大主粮”,朝国家主粮化趋势发展,大部分地区都研究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马铃薯品种,马铃薯产业正不断壮大。
马铃薯植株在正常生长代谢中会遭受病毒的侵染,至今仍没有根治办法。
通常情况下,当病毒感染的时机成熟时,马铃薯植株内的病毒加速繁殖,加之连作,病毒在马铃薯植株体内不断积累,植株病毒感染不断加重[1]。
在使用药物防治病毒感染时,药物也会影响马铃薯植株的正常生长,目前还未研究出既能有效防控病毒感染又不影响马铃薯植株正常生长的对策。
在植物组培中,马铃薯常用的“脱毒”方法是,通过微茎尖脱毒培养来获得大量脱毒马铃薯植株。
具体操作:切取0.2~0.3mm 马铃薯幼芽茎尖生长锥,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经组织培养,可育成脱毒试管苗。
把茎尖脱毒和无病毒种薯繁育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脱毒快繁供种体系。
但组织培养中出现的真菌、细菌等杂菌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既不能保证试管组培苗的质量,也造成生产损失惨重,这已成为马铃薯“脱毒”组织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2]。
杨 峰,朱言杰,凌焕贵,等.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1):117-12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1.017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筛选杨 峰1,朱言杰1,凌焕贵1,陈 莹1,蔺冬梅1,沈迎春3,盛桂林3,陈 宸1,2,陈夕军1,2(1.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3.江苏省农药总站,江苏南京210036) 摘要:贮藏期腐烂病是芋头上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芋头的产量和品质,给芋头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为明确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筛选适于防治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的药剂,作者从江苏省南通市采集病样,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其病原菌种类,对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和pH值等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
结果显示,南通市芋头贮藏期腐烂病病原菌为芋疫霉(Phytophthoracolocasiae)。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为V8培养基,pH值为5,温度为25~30℃。
7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炔酰菌胺、甲霜灵、烯酰吗啉和氟吗啉对芋疫霉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0072、0.0922、0.1200、0.6778μg/mL,其他3种霜脲氰、氟啶胺、丙森锌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6.9850、22.3473、52.5193μg/mL。
本研究结果可为芋头腐烂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药剂筛选;芋疫霉;芋头;贮藏期腐烂病 中图分类号:S182;S632.30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1-0117-06收稿日期:2023-03-23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JATS(2021)338];扬州大学创新培育基金(编号:135030485)。
硼酸的功效与作用硼酸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其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多种功效与作用。
以下是关于硼酸的功效和作用的详细介绍。
首先,硼酸在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硼酸可以作为一种微量营养元素,为植物提供足够的硼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硼酸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花果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在农作物生产中,硼酸可以促进作物的均衡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硼酸还可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其次,硼酸在医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硼酸具有抗菌和消炎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炎症和感染等疾病。
硼酸配制成药水后可以用于治疗病菌感染引起的眼睑炎、结膜炎和视觉疲劳等眼部疾病。
此外,硼酸还被用于一些药物的配方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此外,硼酸还被应用于食品工业。
硼酸可以作为一种防腐剂,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同时,硼酸还可以调节食物的酸碱度,提高食物的膨化性和柔软度。
在蛋糕、面点和糖果等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硼酸可以改变食物的质地和口感,使食品更加美味可口。
此外,硼酸还应用于玻璃制造和建筑工业。
硼酸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形成硼酸盐,这些盐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硬度,被广泛用于玻璃、釉料和陶瓷等产品的制作。
此外,硼酸还可以用作防火剂和阻燃剂,增加建筑材料的抗火性能。
总之,硼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硼酸在农业、医药、食品工业和建筑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硼酸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治疗皮肤炎症和感染,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改变食物口感,以及改善建筑材料的性能。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硼酸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瓜菜2022,35(8):12-17收稿日期:2021-12-28;修回日期:2022-05-3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7YFE0115700);黑龙江省马铃薯生物学与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黑龙江省“百千万’工程科技重大专项(2019ZX16B02-11);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ZY21C02)作者简介:夏善勇,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
E-mail :*******************通信作者:盛万民,男,研究员,主要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
E-mail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不仅能够为人体提供必需的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而且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精准扶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1]。
近年来,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我国马铃薯种植规模和范围逐年递增,倒茬轮作年限缩短甚至难以实现。
常年连作使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发生定向变化,病菌积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
由诸多植物病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所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是主要土传病害之一,不仅严重威胁着商品薯的外观,还导致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降低,小薯比例增加,影响马铃薯的加工品质,降低其市场竞争力[2]。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年发病面积在40万hm 2以上,平均病株率在30%左右,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3]。
该病害最早于1890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被发现,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影响马铃薯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4],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美国[5]、加拿大[6]、德国[7]和中国[8]等近30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马铃薯品质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规律和危害1.1马铃薯疮痂病症状疮痂病病原菌可在病薯、植株病残体及土壤中马铃薯疮痂病菌及防控手段研究进展夏善勇,牛志敏,李庆全,张丽娟,盛万民(黑龙江省马铃薯生物学与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86)摘要: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 )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广泛分布,已成为马铃薯生产上四大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商品性及加工品质,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及粉痂病的防效张彤彤;张武;陈富;梁宏杰【摘要】用5种生物药剂和1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疮痂病及粉痂病的防效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亿孢子/g多粘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较低,不建议使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可用于防治马铃薯疮痂病.1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显著,这2种药剂均可用来防治马铃薯粉痂病.生物制剂对马铃薯疮痂病及粉痂病的防效优于传统化学药剂多菌灵,而同种药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效优于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马铃薯;疮痂病;粉痂病;杀菌剂;防效【作者】张彤彤;张武;陈富;梁宏杰【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S482.2马铃薯已成为甘肃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对甘肃省乃至全国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脱贫意义重大[1-2],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土传病害不断地影响着产业发展[3]。
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pp.)是由放线链霉细菌马铃薯疮痂链霉引起,目前报道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疮痂链霉菌至少有3种(Streptomycesscabies、S.acidiscabies和 S.turgidiscabies)[4],先在我国北方二季作区对秋季马铃薯危害较重,近年来,在马铃薯产区有加重趋势[5]。
甘肃马铃薯疮痂病在种薯生产体系更为严重[6],有调查认为,疮痂病严重发生主要是缺乏有效的杀菌剂。
《内蒙古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Thaxtomin A产量的差异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区,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给当地马铃薯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Thaxtomin A是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毒素Thaxtomin A产量的差异,对于防治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研究,为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选取内蒙古地区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样本,以及健康马铃薯样本。
2.2 方法2.2.1 病原菌培养对采集的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2.2.2 Thaxtomin A产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培养物中Thaxtomin A的含量,比较不同样本间Thaxtomin A产量的差异。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Thaxtomin A产量与病原菌种类、地域、年份等因素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3.1 Thaxtomin A产量差异通过对不同样本的测定,我们发现内蒙古地区不同地点、不同年份的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产生的Thaxtomin A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某些地区的病原菌产生的Thaxtomin A产量较高,对马铃薯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3.2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Thaxtomin A产量与病原菌种类、地域、年份等因素有关。
不同种类的病原菌产生的Thaxtomin A 产量存在差异,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Thaxtomin A产量也会因为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此外,地域因素也会影响Thaxtomin A的产量,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受到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产量的差异。
3.3 结果讨论Thaxtomin A是马铃薯疮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量的差异将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6科研◎农业科学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郝振波马铃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因其丰富的营养,很受人们的青睐。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马铃薯的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降低病虫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一定要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深入研究。
1 马铃薯主要病害和防治1.1 粉痂病粉痂病主要会发生在高温度的环境下或者是土壤较为干旱的条件下,它会对幼时的马铃薯块和生长时期的马铃薯块都会有影响。
当马铃薯感染粉痂病时首先会在马铃薯的表面上出现一些褐色的斑纹,慢慢的斑纹会逐渐的凸起,最后会形成大小不一的瘢痕。
当马铃薯的病情逐渐变得严重时,马铃薯的表面会发生破裂,表皮的下面会出现深褐色的物质,马铃薯的根部会长出一些瘤状物。
对于马铃薯粉痂病的防治首先选种子时应该选择没有病毒的种子,从根本上断绝粉痂病的产生。
选种子时,还应该通过正规的渠道选择种子,不能从有过粉痂病的地区购买种子,还应该对种子施加一些钾肥、草木灰等。
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对于曾经发生过粉痂病的土地,一定要经过五年才可以继续使用。
1.2 晚疫病马铃薯的晚疫病可以发生在马铃薯成长的每一个时期。
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这种病发生的几率更大。
马铃薯的晚疫病大多数会发生在潮湿的气候之下,它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受到感染就会多次侵染、多次发病。
如果遇到多雨的天气,传播的速度会更快。
晚疫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毒,病原是致病疫霉菌,是一种寄生性较高的寄生菌。
病原体会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到感染的马铃薯表面产生孢子,并且由风力进行传播。
它会在叶子的表面进行快速传播,并会逐渐的进入到叶子的里面并产生新的孢子,这种病的传染速度极快,一旦马铃薯受到感染,很快就会进行再度感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该从选种开始,选种时应该严格选择,淘汰掉感染的种子,选择优良的种子。
马铃薯病害有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国内常见的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马铃薯“三大病害”;马铃薯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辅以化学防治,因地制宜,实现全程控制。
1.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5大类。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其基本原理是采用生态的和栽培的措施,来铲除或减少病源与虫源,增强植株生活力和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马铃薯病虫害主要农业防治措施包括:①推广马铃薯抗病、抗虫品种,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忌连作,不能直接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③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虫株残体和残薯、落叶,以减少越冬或越夏菌量虫量。
(2)物理防治①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采用黑光灯或种植某些诱集植物等诱杀害虫。
如利用害虫的趋黄性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糖、醋、酒配制成糖醋诱杀液诱杀地老虎、金龟子等;利用马粪、麦麸诱集蝼蛄等。
②人工捕杀。
当害虫个体较大、群体较小、发生面积不大时,进行人工捕杀效果较好。
如利用金龟子成虫等具有假死性可振落捕杀;发现地老虎、蛴螬为害后,可在被害株根际扒土捕捉;对活动性较强的害虫也可利用捕虫网捕杀。
(3)化学防治化学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病虫草害的最重要的常见手段。
其突出优点是高效快速,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但易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等。
因此,在马铃薯生长期间要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型,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喷药质量。
如播种前,应采取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等,喷药时要均匀周到,防止隔株漏行。
如有的害虫躲在叶背,就要向着叶背喷药,喷药一般应在无风的晴天进行,阴天或将要下雨时不宜喷药,以免雨水冲刷而影响防效。
环腐病一、图片分析(一)叶片特征图1、2,枯萎,叶片褪绿(chlorosis)(二)块茎特征图3、4,维管束腐烂,坏死,黑棕色,有洞和细菌性分泌物二、致病因子和传播途径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Sepedonicus(synonym corynebacterium sepedonicum)是生长作物的细菌性枯萎的致病因子,导致块茎环腐病。
这种细菌发生的典型区域是气候冷凉的地区:斯堪的那威亚,北欧,北亚,北美,以及南美气候温和的地区。
但是最近在气候温暖的希腊和西班牙也有发现。
他的自然寄主是马铃薯,但也可以通过人工感染茄子(aubergine)和西红柿.这种细菌通过伤口穿透植株维管束系统,然后在植株内大量繁殖,细菌积累,植株组织损坏,导致木质导管堵塞(occlusion of the xylem vessels)汁液的循环被打乱进而植株枯萎。
三、危害在欧洲植物健康指导目录中,环腐病是检疫性病害,在种植切薯过程中,对马铃薯危害极大(枯萎、产量损失高达50%,块茎腐烂)。
因为细菌性病害传染性高并能长久存活于植株或者土壤残留中,这类病害需要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来避免通过植株的传播。
四、叶片特征在种植季,他的特征并不是很明显,而是出现很晚,通常是在植株衰老(senescence)时才会有表现。
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基部叶片(basal)枯萎,向上卷起,变黄。
该特征迅速扩展到顶端apex。
(图1和2)枯萎的同时并不一定伴随着整个植株的叶片的变黄,有时只能看到叶脉间的褪色。
有些品种则表现为植株矮小dwraf和节间缩短internode,伴随有末端叶片畸形。
五、块茎特征块茎的病害表现是维管束由黄变褐色,通常从匍匐茎末端(stolon end)开始,如果按压块茎,维管束会有乳白色菌液溢出,是细菌和腐烂的植物细胞(图3和4)更严重的,块茎表面会开裂,周皮(periderm)下会出现黑印(dark mark),然后会腐烂,无味,内部形成一个洞。
4种药剂组合拌种对马铃薯疮痂病的田间防效作者:莫娟安建华刘小娟王文慧禄冈强魏周全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1年第01期摘要:选用8种药剂组成4种药剂组合,对马铃薯疮痂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驗。
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马铃薯的出苗没有影响,安全性好。
以5%阿维菌素乳油50 mL+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 g+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100 g拌种100 kg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67.30%,该条件下马铃薯商品薯率达80.39%,折合产量47 303.33 kg/hm2,较清水拌种对照增产14 576.66 kg/hm2,增产率44.54%。
生产上可应用。
关键词:药剂组合;拌种;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产量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1-0051-04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1.011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rley industry at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arley industry in Gansu,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rley industry in Gansu advantag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low level of mechanization, low standardization technology of quality and high-yield, 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from the increase of barley industry policy support, the framework of good barley supply and marketing system,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barley varieties,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is proposed to promote Gansu barley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effective ways to help farmers out of poverty 'income.Key words:Gansu;Barely industry;Quality;Yield近年来,定西市随着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重茬连作面积不断增加,以疮痂病为主的土传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田间发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硼酸盐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特性研究周矿归(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70)摘要:本文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硼酸钠和四硼酸钾对马铃薯采后干腐病菌的抑菌特性。
在体内试验中,两种硼酸盐均能有效地控制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的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其中以1.0%硼酸钠的控制效果最好;而在体外试验中,F. sulphureum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能被两种硼酸盐抑制,其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0%四硼酸钾最好,其菌落直径仅为对照的5.8%。
可见硼酸盐可通过抑制病原物的生长而有效地控制马铃薯干腐病。
关键词:马铃薯;硫色镰刀菌;硼酸钠;四硼酸钾;抑菌特性前言马铃薯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作物,甘肃省作为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目前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746万亩,居内蒙古自治区之后,列全国第二;总产量达到755万吨,居全国第一[1]。
马铃薯的种植、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近年来,马铃薯贮藏期腐烂问题也日渐突出。
据调查造成烂窖的主要原因是块茎携带病菌。
虽然马铃薯块茎病害有15多种,但是其中Fusarium solani和晚疫病复合侵染或Fusarium solani诱发侵染是导致烂窖的主体,有调查显示,马铃薯贮藏期间,平均病薯率为27.59%,其中88.5%为黑色干腐病型病薯[2]。
最终导致马铃薯减产和商品性降低,对生产者造成极大的损失。
干腐病又名“干腐烂”,染病块茎长白色至灰色绒毛物,内部薯肉则呈灰褐色至深褐色病变,有的出现空心,空腔内充满菌丝体,严重时整个块茎僵缩或呈干腐状,不能食用[4]。
目前采后防治主要有物理方法,如收获或贮藏期尽量避免一切机械损伤,精选种薯,剔除病薯、虫薯、伤薯,贮藏期间勤检查,发现病薯应及时剔除,减少传播,但物理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费用较高,不易推广。
干腐病是由镰刀菌(Fusarium spp.)[3]所致病的。
干腐病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采后病害之一,目前主要利用如施宝特、世高﹑敌力脱﹑适乐AF-137﹑奥美灵3号[5]等化学杀菌剂进行控制,然而化学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不仅会产生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也导致了抗药菌株的产生,使其使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安全高效的防腐剂,以逐步取代和减少化学杀菌剂使用[6]。
硼酸盐有偏硼酸盐、原硼酸盐、和多硼酸盐等。
最重要的硼酸盐是四硼酸钠,俗称硼砂。
硼砂的分子式为Na2B4O5(OH)·8H2O习惯上也常写作(Na2B4O7·10H2O)。
四硼酸根阳离子的立体结构如下:在四硼酸根中有两个BO3平面三角形和两个BO4四面体通过共用角顶O原子而联结起来[7]。
世界硼酸盐产品主要用于玻璃纤维、搪瓷、陶瓷、洗涤、漂白、绝缘材料、阻燃剂、医药、农业等领域。
硼酸盐产品的大宗用途近几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但一些新用途, 目前用量虽小, 市场潜力很大, 如硼酸盐在生物抑制菌种方面应用,虽然用量不大,但如果能成功的话,却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但有关硼酸盐在采后病害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
因此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硼酸钠和四硼酸钾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控制效果极其对病原物的抑制作用,以期为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供试材料:青薯168,来自青海省农业科学院。
供试菌种: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 Schlechlendahl),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提供。
硼酸钠(Na2BO3)天津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四硼酸钾(K2BO3.4H2O)天津化学试剂厂,分析纯。
1.2 方法1.2.1培养基制作参照方中达[9]法进行。
制作马铃薯水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成分:马铃薯200g,蔗糖20g,琼脂17~20g,蒸馏水1000mL。
将马铃薯切碎,加水煮沸30min后过滤。
同时将糖和琼脂分别溶解后与马铃薯过滤液混合,并定容至1000mL。
分装在三角瓶中进行高压灭菌。
灭菌后制备平板PDA。
1.2.2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参照方中达[9]法。
采集典型马铃薯干腐病块茎,用75%酒精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后,切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移置到PDA平板上,于28℃保温培养,待长出分生孢子后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后在PDA培养基上保存待用。
1.2.3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参照Bi et al.[10]方法。
取25℃培养7d的硫色镰刀菌菌株培养皿一个,加含0.05% Tween80的无菌水约10ml收集病原菌孢子,用四层纱布过滤并转入已灭菌的三角瓶中,振荡器上充分振荡,待孢子完全被打散均匀后,获得纯孢子悬浮液,经显微血球计数板计数确定孢子浓度后,并计算稀释至所需浓度1×106个/ml。
1.2.4 硼酸盐处理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选择的菌种为硫色镰刀菌,在灭菌后的PDA培养基分别加入三种浓度梯度的四硼酸钾和硼酸钠,使培养基中的硼酸离子浓度达到(0.25%、0.5%、1% ),冷却后制成平板。
对照培养基不加四硼酸钾和硼酸钠溶液,调整pH值为6.7。
将7mm的硫色镰刀菌菌饼置于培养基上,接菌后的培养皿25℃倒置培养,分别于第5d测量菌落直径。
1.2.5硼酸盐处理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在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调到一定的浓度后,先在水琼脂培养基上接上不同浓度的硼酸盐,再用移液器将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移到培养基上,6h后在显微镜下测定各个培养基上的孢子数,并记录。
1.2.6硼酸盐处理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对马铃薯的影响参照Bi et al(2005)[11]方法,选择外观整齐,无病虫危害的马铃薯块茎,75%酒精表面消毒,再用灭菌打孔器(直径3mm)在块茎上均匀刺3mm深的伤口2个,1h后分别接入10ul 1×106个/ml的F. sulphureum后用不同浓度(0.25%,0.5%,1.0%)的硼酸盐浸泡处理,处理后用PE袋包裹好在室温下贮藏,10d后测量病斑直径。
1.2.7结果统计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计算标准误差(±SE)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2.1硼酸盐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2.1.1硼酸钠处理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图1 硼酸钠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0.02.04.06.0ck 0.250.51硼酸钠(%)菌落直径(c m )a dcb图 1 硼酸钠处理对F . sulphureum 菌丝生长的影响由图1可知,不同浓度的硼酸钠溶液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各个浓度都具有显著性差异,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也越明显,差异性也越显著,其中以1.0%的硼酸钠效果最为明显,其菌落直径仅为对照的48%。
2.1.2四硼酸钾处理对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图2 四硼酸钾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0.02.04.06.0ck 0.250.51四硼酸钾(%)菌落直径(c m )a dc b图 2 四硼酸钾处理对F . sulphureum 菌丝生长的影响各浓度四硼酸钾处理均能显著的抑制F . sulphureum 菌丝的生长,随着处理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也越明显(图2)。
其中以1.0%的四硼酸钾的抑制效果最好,其菌落直径仅为对照的5.8%。
2.2 硼酸盐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2.2.1 硼酸钠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图3 硼酸钠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020406080ck 0.250.51硼酸钠(%)孢子萌发率(%)a abbb图 3 硼酸钠处理对F . sulphureum 孢子萌发的影响由图3可知,不同浓度的硼酸钠溶液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 除0.25%的硼酸钠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0.5%和1.0%的硼酸钠处理均显著优于对照,但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也越明显,其中以1.0%的硼酸钠效果最为明显,其孢子萌发率约为对照的81%。
2.2.2 四硼酸钾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图4 四硼酸钾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020406080ck 0.250.51四硼酸钾(%)孢子萌发率(%)ab b b图 4 四硼酸钾处理对F . sulphureum 孢子萌发的影响不同浓度的四硼酸钾溶液对硫色镰刀菌孢子萌发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各浓度均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各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有所增加,其中以1.0%的四硼酸钾效果最为明显,其孢子萌发率仅为对照的66% (图4)。
2.3 硼酸盐处理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对马铃薯的影响2.3.1硼酸钠处理对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马铃薯干腐病的控制图5 硼酸钠对马铃薯干腐病的影响(in vivo )00.40.81.21.6ck 0.250.51硼酸钠(%)病斑直径(c m )ac b a图 5 硼酸钠处理对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马铃薯干腐病的影响由图5可知,在体内试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硼酸钠处理对干腐病菌的扩展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个浓度都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和差异性也越明显,其中以1.0%的硼酸钠效果最为明显,其病斑直径仅为对照的61%。
2.3.2四硼酸钾处理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对马铃薯的影响图6 四硼酸钾对马铃薯干腐病的影响(in vivo )00.40.81.21.6ck 0.250.51四硼酸钾(%)病斑直径(c m )acbb图 6 四硼酸钾处理对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马铃薯干腐病的影响不同浓度的四硼酸钾处理可有效的控制马铃薯的干腐病,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控制效果也不断增强,其中0.25%和0.5%的四硼酸钾处理的控制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其中以1.0%的四硼酸钾效果最为明显,其病斑直径仅为对照的68%。
3 讨论据报道,硼是植物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对植物开花、结果有特殊的作用。
已经有研究证明硼对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本试验采用硼酸盐(硼酸钠和四硼酸钾)处理可以有效的控制马铃薯硫色镰刀菌腐烂,保持茎块的品质包括对马铃薯病害的控制。
本试验中硼酸钠和四硼酸钾可以有效抑制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 Schlechlendahl)生长,在对硫色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上两种硼酸盐都有显著的效果,并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也不断增加,其中以硼酸钠的抑制效果最佳,最佳浓度为1.0%的硼酸钠溶液。
在对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 Schlechlendahl)孢子萌发上,同样以硼酸钠的抑制效果最佳,并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抑制效果也不断增加,最佳的抑制浓度为1.0%。
而在两种硼酸盐(硼酸钠和四硼酸钾)处理损伤接种硫色镰刀菌对马铃薯的影响上,抑制效果不是很集中其中以0.5%的硼酸钠溶液和1.0%的四硼酸钾溶液抑制效果最好,二者抑制效果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