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语文1月考前预料模拟卷(A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线写作”和“付费阅读”,其中作品便利快捷的“更新”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性“互动”等特点,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
作者基于互联网跨时空特性的“在线写作”,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读者通过点赞、打赏、转发、催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扩散速度,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确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旺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作品的胜利与作品的更新频率有很大关系,更新是联系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最干脆的方式。
由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与此亲密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和观赏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宠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起先,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慢慢深化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
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调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
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晰,把人物关系勾画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
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4.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碛中作岑参阅读答案碛中作这篇课文通常会在考试中考查什么知识点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的阅读题,仅供大家阅读参考!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⑴本诗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历来为诗家所称赞,请予以简要评析。
(4分)⑵本诗末句“平沙莽莽绝人烟”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3分)【参考答案】(1)“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着笔,气象壮阔。
(1分)“走马”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2 分)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1分)(2)①末句融情入景,给人留个充分想象的余地;②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③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
(每点1分,共3分)啧中作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议论“思”与“学”的关系时,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而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指出:“,。
”(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3)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解析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古行宫杜牧台阁参差倚太阳,年年花发满山香。
重门勘锁青春晚,深殿垂帘白日长。
草色芊绵侵御路,泉声呜咽绕宫墙。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鬟空断肠。
(1)首联中“参差”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中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古行宫规模庞大、殿宇林立。
(2)古人评价本诗颈联“技法高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解析(10)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思陆游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注】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案】(1)D(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读下边这百唐诗,达成后边各题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引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整天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哪处,昨日梦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
②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天业已结冰。
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④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剖析,最适合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晓“秋”两字,点明作诗时间是秋季的清晨,表现了天气寒冷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颔联写塞外,用”一身”和“万里”分别修饰“云”和“胡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C.颈联用“整天”和“连年”写连年不停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戍边将上忠诚坚贞,保家卫国的情怀。
D.尾联以“故山”点出了“怀”的对象,又用“在哪处”引出下边的写梦之句,匠心独运,包含深情。
E.本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
从“早发“落笔,委婉赴题,情形交融,井井有条,感情深邃。
15.你以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率全篇?请联合全诗做简要剖析。
【答案】 14. DE 15.“怀”。
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叉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经过“一身”与“万里”、“整天”与“连年”两组的对比,重申边塞的路程遥远与生活单一,示意出“怀”的原由;③最后两句写想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分析】14.试题剖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剖析,最适合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察题,考察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感情的掌握。
A项,“晓”“秋”两字不可以表现“天气寒冷达到了滴泪成冰的程度”。
B 项,“一身”其实不是修饰“虏云”,是说自己一人身处塞外,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应当是表现了戍边将士对长久征战生活的极度厌烦、对和平平定生活的神往与对故土的深切想念。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查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注意联合全诗进行剖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正确,手法的讲解和艺术成效的剖析不对,语言方面主假如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误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成心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显然的错误。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总持阁①岑参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④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⑤[注]①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
②诸天:天空。
③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
诗中用来形容树之多。
④渭川:渭水。
⑤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总持阁的高峻,有一种雄伟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B.这首诗先写景色后抒情,景物描写浓墨重彩,感情抒发酣畅淋漓。
C.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写远眺总持阁,后写登上总持阁远眺。
D.这首诗的尾联意为: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①受降回军献上(节选)岑参胡地苜蓿②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③,区区徒尔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
②苜蓿(mù xu),草本植物。
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
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
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
C.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
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专项训练诗歌的语言风格关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学习提示”指出:“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
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在高考中,语言风格鉴赏时有涉及,往往和其它考点结合起来,其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要求直接指出其风格特色,一是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必备知识]语言风格的分类及认定一、语言风格的分类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往往给某位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种风格。
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1.雄浑壮阔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气象。
2.豪放旷达豪放即豪迈奔放,狂放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
这类诗(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象恢宏,语词宏博。
如李白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3.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浑厚,语带浓郁,语带忧愤,蕴藉深厚,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沉重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其他诗人的作品也有类似的风格,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野水孤舟
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写雨后溪水漫溢,道路淹没,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
B.颔联写无人到访的“孤洲”和岸边小舟,展现了与世隔绝、恬淡悠闲的生活环境。
C.颈联一“空”一“坐”,精炼传神地刻画出诗人欲乘舟渡河却无能为力的形象。
D.尾联运用“鸥鸟”典故,表面传达隐居不问国事的决心,实则是无奈激愤之语。
2.这首诗表意深婉,全诗只字不提国势,却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请结合首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恬淡悠闲的生活环境”错误,结合全诗理解应是“凄苦孤寂”的。
)
2.①写雨后野水之“乱”,暗指国事的不可收拾,表达诗人焦灼的心情;(2分)
②写积水茫茫淹没道路,暗指国家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担忧之情。
(2分)
③写门前积水日深,诗人济川无望,暗指国势飘摇,表达诗人报国无望的无奈。
(2分)。
2023柳州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
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
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
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故答案为:(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2020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古代诗歌阅读(一)一、山水田图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早秋山中作王维无才不教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唐天宝年间,王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疑作于此时。
②尚平:指东汉尚长,尚长字子平。
为子女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巧用反语,写诗人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B.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写虫鸣,突出了鸣声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C.尾联表现了一种隐逸生活:独自居于山林,不被他人打扰,与白云为伴。
D.这首诗写景时融情于景,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命题视角】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分析】“清幽的意境”理解错误,颈联营造出一种悲凄的意境。
【答案】B(2)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命题视角】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题分析】尚长为子女嫁娶毕,即不理家事,出游名山大川,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归田园,颔联写诗人不厌弃在了却儿女婚事后纵情山水的尚长,却嫌陶潜辞官归隐有点晚。
不难看出,诗人厌倦世事,向往隐逸生活。
【答案】颔联用典抒情,通过化用尚长和陶令的典故,表明诗人对尚长和陶令的做法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厌倦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反问句的使用强化了诗人的态度和情感。
【赏析】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
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
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
汉建武(汉光武帝年号,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议论“思”与“学”的关系时,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而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指出:“,。
”
(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3)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17.(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要注意如下字词的正确书写:罔、殆、浔、荻、瑟瑟、蜉蝣、沧海、粟。
每空1分,错、漏、多一字该空不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