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 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 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 清中汤加减。
五、其它疗法
(一)简验方 (二)针灸
[预防调护]
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 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 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 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 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 多餐,以清淡饮食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 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 啡、烟酒和辛辣等诱发因素,进食宜细嚼 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 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 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1.分虚实
实证——气滞、寒凝、食积、火郁、血瘀 虚证——阴伤、虚寒(阳虚)
2.分寒热
寒证——寒凝、阳虚 热证——火郁、阴伤
3.转化、兼夹
气滞 寒凝
化火 血瘀 伤阳
伤阴
(由实转虚) (实实相兼) (由实转虚)
寒热互结: 热证兼中气(阳)虚 (寒热虚实夹杂)
二、病机
(四)病延日久,可致络伤出血 1.初病在气,痛久入络——血瘀 2.脉络破损,血出经隧——出血
[附2:嘈杂]
一、概念
指胃脘部感到似饥非饥,似痛非痛, 难以名状,或作或止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
病因——胃热、胃虚、血虚 病机——胃气阻滞
三、证治
胃热
胃虚
血虚
嘈 杂 兼 见 口 渴 嘈 杂 兼 见 口 淡 嘈杂兼见面萎唇 症状 喜 冷 , 口 臭 心 无 味 , 食 后 脘 淡,心悸头眩,舌
烦,苔黄,脉数 胀,苔淡脉虚 淡红,脉细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胃痛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