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村和农业发展呈现了积极态势,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它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同时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
优秀范文:科学发展观心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教育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开始提出的发展理念,它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一直是相对滞后的领域,往往存在着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而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我们要突破“一个突出、一个薄弱”的现象,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进步。
其次,科学发展观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农村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村教育往往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注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农村教育发展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总结起来,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为基、规划先行、以人为本。
坚持发展为基,加快富民步伐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
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推进城镇化。
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推进城乡区域调整,集中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扶持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二、三产业。
遵循“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就业和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环境。
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
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
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协调发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
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系统性。
依据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正确把握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规划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前瞻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标准定得高一些、超前一些,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可行性。
立足各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高标准建设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
制定规划应详细周密,既有总体安排,又有阶段目标;既有任务要求,又有落实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群众意愿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凡涉及资金筹集使用、项目招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重要事项,都须经村民大会通过,“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等公共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
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农民守法的自觉性;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附送: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主要措施。
浙江青田县油竹新区管理委员会积极把握该县建设省重点工程——滩坑水电站的大好机遇,以移民安置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持城市化、工业化联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兼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新区,使新区迈上了大步发展的快速道,城乡统筹快速推进。
一、发挥区位优势,列入县城规划。
油竹新区地处青田县城鹤城镇东南隅,辖石郭上下村、油竹上下村、彭括、魁市、雅岙等13个行政村,地域面积39.25平方公里,2003年在册总人口10655人,常住农业人口9095人。
为了加快城乡统筹、拓展青田老县城新的发展空间,青田县委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意向将油竹新区这方土地列为县城发展的新空间。
2002年新的青田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青田组团滨江城市的概念,油竹新区被列入鹤城、山口、温溪三大组团城市的核心地带,在城市规划区范围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
分为石郭工业休闲区、油竹文教商住区、彭括工业区和东堡森林公园等四大区块,规划今后居住人口4—4.5万人,体现简约欧式建筑风格,大量运用石材和石雕塑材料,把新区打造成一个水景、山景、城景相互交融,华侨、石雕文化气息浓郁的滨江新城,为新区的城市化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二、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移民居住环境档次。
自上世纪1998年开始,为推进新区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化进程,先后修筑石郭岭隧道,改造拓宽青岱线公路,修筑油竹防洪堤,修建新区36米主干道和青中路,建设丽水市一流的青田中学等,总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
今年为配合滩坑移民的迁入,在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建设上更是大动作。
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项目有隧道口移民安置点1#、2#路,A、B商住区块二横干道,油竹上村小口1#路和防洪堤,小口至麻宅康庄大道,下尾、徐岙防洪堤,赤岩防洪堤,彭括大桥,油竹大桥拓宽,华侨中学迁建,新区卫生院,油竹下村菜市场、幼儿园,油竹上村菜市场、幼儿园,青田第一敬老院以及新区水、电、通信管网设施建设,总投资将超过3个亿。
一至两年后,新区各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将在高品位的要求下完善,村民、移民将享受高档次的交通、水电、教育、服务、绿化等居住环境,新区的农村将成为青田滨江城市的一个重要区块。
三、集聚人口,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通过安置滩坑移民和商住开发、工业发展,将有效快速地集聚新区人口。
油竹新区04年1月至05年7月将吸纳滩坑电站第一水平年6000多移民,在油竹下村隧道口、油竹上村门前垟、小口上项等区块建设2500多间移民房及相关居委会等公共配套建筑,成为新区人口集聚的加速器。
加上A、B商住区、大坟山住宅区,石郭后山住宅区的开发和新区工业企业的进驻建设。
预计今后3年,新区人口将集聚至3—3.5万,建设商品房、移民房、厂区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将要超过150万平方米,为新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保护当地村民的利益,新区管委会在向当地村集体调剂移民安置用地,工业生产用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时候,就在位置优越的地方给了相关村5%的村集体留地,用以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农贸市场、商场、宾馆等,以积极壮大当地村集体经济,解决村民就业,提高村民福利,缩小城乡差距。
四、积极发展工业生产,切实解决移民、村民的就业问题。
“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移民工作的主要方针。
要使移民能致富就业是关键,同时就业也是解决当地失地农民的当务之急。
为此,油竹新区坚持城市化和工业化联动,按照青田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工业用地上加快工业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工业生产。
位于新区西北的石郭工业小区一期占地70余亩13幢标准厂房于2001年竣工,已全部出租给11家企业,2003年产值已近9000万元。
石郭工业小区二期占地130亩,由业主自行建设16个厂区,已竣工4幢,并有4家企业进驻开工生产。
田步垟工业小区占地近1000亩,2003年已达成意向企业21家,现正在做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预计今后三年,新区工业年产值在去年2.8亿元的基础上将要翻三翻,达20亿元人民币,为当地移民、村民的就业提供开阔平台。
五、保障、保险、康庄工程和下山建新村。
为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根据青田县委、县府决定,在新区油竹新区油竹上村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试点工作,现试点工作已圆满结束。
该村已有186人参加了各档基本生活保障,自7月份起,已有108人将开始享受每月50元至160元不等的生活保障金,直至死亡为止。
8月份开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将在新区13个行政村和全县其他村全面推开。
另外,2016年新区13个行政村近80%的农民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加入了大病保险,解决了部分农民因病而贫的后顾之忧。
新区尚有平风寨、秋炉坑、麻宅等3个行政村在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区。
为了统筹发展,改善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新区积极开展了农村康庄工程建设和动员部分村庄下山建设新村行动。
石郭下村至平风寨、小口至麻宅两条康庄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将要开工建设。
小口行政村的叶山自然村海拔230米,已基本搬迁至山脚油竹上村门前垟区块,新村已初具规模。
麻宅村海拔350多米,搬迁至小口行政村上项区块建设新村的规划定点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他山区村的下山发展正在计划讨论之中,相信新区各行政村统筹发展的步伐会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