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干旱的宝地2
- 格式:pdf
- 大小:242.74 KB
- 文档页数:8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的了解,深化学生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内部资源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材料:学生需阅读教材中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介绍及相关材料,了解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基本情况。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塔里木盆地作为“宝地”的原因,包括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等资源,以及独特的绿洲农业。
每个小组需选派一名代表,总结小组的观点。
3. 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根据阅读和讨论的内容,使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关于塔里木盆地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4. 实地考察预习:提前了解周边是否有塔里木盆地的实地考察机会,做好预习工作,包括交通、安全、费用等方面的准备。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将阅读材料、小组讨论的总结、思维导图以及实地考察的预习情况,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通过作业平台提交。
2. 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完成,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积极思考:学生需认真阅读材料,积极参与讨论,积极思考塔里木盆地的未来发展。
4. 实践准备:实地考察前,确保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了解相关政策、安全措施等。
四、作业评价:1. 提交作业的完整性:评价学生是否按照要求提交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总结、思维导图及实地考察预习等相关作业。
2. 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全面、深入地讨论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及资源优势,是否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
3. 思维导图的逻辑性:评价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逻辑。
4. 实地考察的准备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认真做好实地考察的准备工作,包括政策了解、安全措施等。
5. 个人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在提交作业的同时,写一份个人总结与反思,总结本次作业的学习收获及改进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__塔里木盆地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单元《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第二个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地理上册的基础上,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图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地图、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干旱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
接着,展示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以及人类活动,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塔里木盆地会形成干旱气候?这种气候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点,以及掌握塔里木盆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塔里木盆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对我国国土的了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塔里木盆地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特点,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干旱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情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增加对该地区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新疆地区的其他特点有所了解,但对塔里木盆地的特点还需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塔里木盆地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塔里木盆地的地图,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2.图片:收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图片,如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人类活动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资料:整理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资料,以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如盆地、干旱等概念。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塔里木盆地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塔里木盆地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知识点梳理一、自然环境与范围1、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北临天山山脉、南面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天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2、气候: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早的地区。
这里戈壁、沙漠广布,人迹罕至,在盆地中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绿洲开发与人口和城市分布:(1)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
是当地公、城镇和交通线的主要分布地区。
城镇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绿洲上。
(2)盆地内多内流河,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3)不断加大绿洲间交通的建设力度,就连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也先后修建了两条纵贯整个沙漠的公路。
改善了塔里木盆地的物流、人流不畅的现状。
主要是为了开发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气资源。
二、油气资源的开发1、矿产资源甚为丰富(特别是油气资源):塔里木盆地蕴藏着分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地天然气储量的1/4。
2、西气东输工程(1)西气东输一线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经甘、宁、陕、晋、豫、皖、苏,止于上海,经过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主要地形区。
西气东输二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经甘、宁、陕、鄂、赣,止于广州,经过准噶尔盆地、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等主要地形区。
(2)西气东输的意义:对西部地区来说,发挥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加了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对东部地区而言,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优化了能源结构,减轻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
(3)塔里木盆地环境脆弱,在开发油气资源时避免环境破坏,要加强绿洲环境保护(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盆地、沙漠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干旱地区的特点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情况,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干旱地区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以及人类活动。
2.难点:如何理解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人类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相关案例。
3.安排好课堂练习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干旱地区的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特点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塔里木盆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理解干旱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塔里木盆地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逐步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干旱地区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对塔里木盆地干旱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征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2)3.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于 ( )A、湖泊水B、河流水C、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D、地下水4.决定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5.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A.塔里木河B.伊犁河C.长江D.额尔齐斯河6.我国最大的沙漠位于()A、准噶尔盆地B、内蒙古高原C、塔里木盆地D、柴达木盆地7.下列不反映塔里木盆地干旱这一自然特征的是()A、多沙漠、戈壁B、河流稀少.多内流河C、农村、城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D、矿产资源很丰富8.读新疆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山脉①盆地②河流④沙漠⑤。
(2)由于远离海洋.周围有高大山脉环抱.因此塔里木盆地降水________.气候极为_______。
(3)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着_______.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布在这里。
我的收获: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课题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2)修订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学习重点塔里木盆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66.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哪个问题?()A、水资源紧张B、资源浪费严重C、木材短缺D、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不协调7.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东西部双赢”战略工程在建设时需要注意()A、资金的运用B、技术的革新C、人才的培养D、生态的保护8.在塔里木盆地.交通线通常沿着盆地边缘伸展其主要原因是()A、人口主要分布在水源条件好的盆地边缘地区B、塔里木盆地地形平坦.修路条件好C、塔里木盆地边缘气候条件好.是新疆主要的农耕区D、交通线修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可以节省运输距离9.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这个最大的内陆盆地的发展与挑战。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特点和地形地貌有一定的了解。
但塔里木盆地作为一个较为陌生的地区,学生对其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塔里木盆地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发展状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其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我国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及其经济发展状况。
2.难点:理解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的呈现与探究:a.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b.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沙漠、干旱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c.讲解塔里木盆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以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人文特点和民俗风情。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特征;2. 了解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3. 培养学生对干旱区地理环境的兴趣与认识,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预习与巩固1.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塔里木盆地基本情况”表格填写,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类型、主要资源等。
2. 观看塔里木盆地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二)地图作业1. 绘制塔里木盆地的简易地图,标注主要城市、河流、绿洲等地理要素。
2. 结合地图,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原因及影响,完成分析报告。
(三)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塔里木盆地中的一个主题(如沙漠化治理、资源开发等),进行资料收集与讨论,并制作PPT展示。
三、作业要求1. 知识预习与巩固部分要求准确填写表格,视频观看后需有心得体会。
2. 地图作业需保证地理要素标注准确,分析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3. 小组合作任务需分工明确,PPT内容需包含主题背景、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结果及个人心得等部分。
4.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格式及准确性进行评价。
2. 小组合作的PPT展示将进行现场评价和小组互评,评价内容包括内容完整性、逻辑性、创新性及表达能力等。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纠正。
2. 对于优秀作业和小组展示,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分享其优点和可借鉴之处。
3. 对于需要改进的作业,教师将给出具体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完成作业的质量。
通过此作业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与资源状况,提升对干旱区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8.2干旱的宝地__塔里木盆地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8.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单元“富饶的祖国”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开发与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对我国国土资源的认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塔里木盆地这一较为偏远地区的认知程度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展出去,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及开发与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国土资源的热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及开发与保护。
2.难点: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塔里木盆地的特点。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关于塔里木盆地的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基本情况。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详细介绍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及开发与保护。
4.案例分析: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塔里木盆地。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