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案例分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48.68 MB
- 文档页数:31
国内外公共设施案例分析儿童活动空间是设计产业发展到一个阶段产生的细化分支,技术门槛和建造门槛很高。
丹麦公司康潘(Compan Playground Equipment)Compan代表了业内最顶尖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和建造水准,和很多建筑师以及景观师合作过,值得一览。
这个公司的作品很多,比如在德国境内有:柏林KAiAK儿童活动场,与NL Architect合作海登海姆(巴登符腾堡州)的桥下走廊,与Corocord合作Halle Saale(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沙地儿童活动空间,与Corocord合作Schwäbisch Gmünd (巴登符腾堡州)公园儿童活动空间,与A24 Landschaftsarchitekten 合作汉堡某儿童活动空间Liebesau(下萨克森州)的水景儿童空间国内儿童娱乐设施(麓湖云朵乐园)国内儿童娱乐设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都向国外借鉴,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国内的儿童有了产业还缺乏一个十分明确和权威的行业规范。
国内广告牌国外广告牌国外的广告牌更加立体,设计内容更能吸引路人眼球。
国外公厕国内公厕国外的公厕设计富有想象力也更干净整洁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庭院内的座椅废弃的木料经简单处理之后,有被有效利用。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排队等候的过程,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乏味﹑无趣的过程,设置临时倚靠设施,能让人们进行短暂的休息与放松。
日内瓦广场灯管设计概念来自于空间感中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增大灯管中心圆柱和周围树木之间的关系。
灯管通过加强树木与广场中心的相互联系,突出了这一区域中垂直因素的关联。
第二方面灯管是一种连接器,但是它也有着自己的存在形式,这种形式来源于进化增长的原则。
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一种形状,这种形状将树、圆柱和空间放置到了一种新的光亮之中,一种持续变化的颜色和薄膜结构支持了进化转化的概念,同时产生出来一种不断变化的风景感。
灯电话亭多间集中的电话亭适于布置在人流密集的场所。
居住区道路理论与实例目录一.居住区道路结构1西方对居住区交通规划的探索(1)雷德朋模式(2)温奈尔夫模式(3)交通安宁理论二.公交优先模式与住宅区交通规划1.2001年发生在深圳万科四季花城的“花城8.2I交通事件”2.公交优先模式与住区交通规―――TOD模式3.TOD模式实例(1)香港模式4.运用TOD模式的条件三.TOD模式对这次居住区设计的影响一.居住区道路结构1西方对居住区交通规划的探索(1)雷德朋模式1920年代,美国规划协会针对住区机动车剧增所带来的交通事故等问题,对原有“人车混行”道路形式进行检讨,在纽约的雷德朋居住区进行了新尝试:住区内部设有独立的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每户住宅一面连接车行道支路或尽端(图1)美国雷德朋居住区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路,另一面连接人行系统,当步行道穿越车行道时,采用高架或地道的方式进行处理(图1)雷德朋模式雷德朋模式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人车分行的弊病,但是这种模式确忽略了行车人的心里,也导致不安全的因素。
(2)温奈尔夫模式1970年代,荷兰温奈尔夫的汽车受害者家属发起居住区内部道路改造运动,主要是沿路的居民在自家门前设花台、种植树木,使得司机感到好像在自家庭院内行驶,并通过对道路直线段的长度和宽度的限制来降低汽车速度。
温奈尔夫模式(图2)创造了一种人车共存体系,恢复了居住区道路空间的生活机能,它很快在西方国家(图3)推广。
温奈尔夫模式实质上是从道路系统的微观环境入手来解决人行与车行的矛盾,是更高层次的且更为安全的“人车混行”的道路设计方法,使车行道转化为人车和谐共存的街道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行人与驾车者的利益。
但是,随着住区里小汽车的增多,道路被大量占用,这又构成了引起住区人车矛盾的间接原因。
解决这类问题,单单依靠设计的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寻找有关政策的支持。
a.改建前b.改建后图2采用温奈尔夫模式改建前后的荷兰街道图3日本的人车共存道路图图4德国狭窄的单车道与宽阔的人行道(3)交通安宁理论伴随着温奈尔夫模式出现的还有西方的交通安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