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管理职能: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的职能。

4、环境复杂性程度: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5、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4个要素构成。

6、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

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7、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订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法案,对此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8、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n—何时做?时间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ere—何地做?地点

How—怎样做?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

9、程序:程序是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序。

10、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通过企业目标体系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把上下左右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相互紧密协作地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就能把整个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朝着企业总目标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11、责权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利。

12、学习型组织:在这个组织里,每个人都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得组织不断地实践、变革和改善,因而增强了其成长、学习和达到目标的能力。重点是解决问题,这点与以效率为主的传统组织相反。在学习型组织里,全体员工关注于问题,如理解特殊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解决问题。这意味着采用独特的方式综合处理事物以满足某一客户的需求。

13、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取人力资源,并把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整合到组织中而融为一体,保持和激励他们对本组织的忠诚与积极性,控制他们的工作绩效并作相应调整,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以支持组织目标实现的活动。

14、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将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使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15、绩效:绩效分为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的工作绩效。

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表现及结果,是上级同事对员工工作状况的评价。

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上、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

16、沟通: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激励或影响人的思想或行为。

17、激励:激励是指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

18、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他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有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管理者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产生,利用激励因素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员工的满意感。

19、控制:控制是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20、有效控制:有效控制是能保证组织活动符合计划要求的控制,它具有适时性、适度性和客观性等特征。

简述题

1、为什么管理对组织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可以说,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国家都需要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愈益明显。在当今时代,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就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业活动乃至管理活动无法有效地展开一样,没有高水平的管理相配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地发挥作用,而且,科学技术愈是先进,对管理的要求也就愈高。

2、有效率的组织一定有效果吗?为什么?

不一定。管理就是要使资源成本最小化。所以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效果。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的工作是有效果的。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效率和效果是相互联系的,组织可能是有效率但无效果的,那种要把错事干好的组织就是如此。

3、简述亚当斯密的经济人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请给我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关于经济人的观点。

4、按照法约尔的理论,企业存在哪些基本的活动?

(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

(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

(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的五种职能)

5、组织环境分析的意义何在?

任何组织都存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一方面为组织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组织活动起着制约作用。因此,把握住环境的现状及将来的变化趋势,利用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机会,避开不利于组织发展的威胁,是组织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6、企业外部环境是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

环境是管理行动的主要制约因素,环境分析是战略过程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组织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管理者的可能的选择。成功的战略大多是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战略。每个组织的管理者都需要分析他所处的环境,了解市场竞争的焦点;分析拟议中的法规会对组织有什么影响以及组织所在地的劳动供给状况等等。重要的是把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组织的重要影响

7、简述决策的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做到:(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在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不能满足。具体说来:(1)组织内外存在着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因素,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限定数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是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作出最优决策,只能作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8、简述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为: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本组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9、简述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想比,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的方案。

10、三种决策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三种决策理论的区别如下:

(1)古典(规范)决策理论——最优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管理工作都存在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从而需要全面掌握环境信息、充分了解备选方案、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决策的目的是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行为决策理论——满意标准

这种观点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易受知觉偏差影响;信息和备选方案不能全部了解;对待风险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只要能给出一个近似的、比不用数学而单靠常识的得出的结果要更好地结果就可以了。

(3)当代决策理论——合理性标准

这种理论认为:决策贯穿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11、计划与决策的关系是什么?

计划与决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相互区别,是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选择组织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12、目标管理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目标管理遵循的原则如下:

(1)坚持员工参与制定目标,使员工认清实现企业总目标自己应负有责任;

(2)坚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形成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合力;

(3)激发员工实现个人目标的责任感,增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自觉性;

(4)坚持目标与权限对等的原则,上级授权下级,信任下级,是下级自我完善、自我管理,努力实现目标;

(5)坚持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对目标实行动态管理。

13、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目标管理的过程如下:

(1)制定目标,包括确定组织的总体目标和各部门的分目标;

(2)明确组织作用;

(3)执行目标;

(4)评价成果;

(5)实行奖惩;

(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14、什么是组织的柔性经济原则?

组织的柔性原则,是指组织的结构、职能、专业分工、权利、跨度、生产专门化及其合作关系,可以根据组织目标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合理调整,使得组织在目标及环境因素的变动下保持适应和运行的动态最优状态。组织的经济原则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设计合理,以达到高效率管理。

15、团队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退队建设的原则如下:

(1)确定团队规模;

(2)完善成员技能;

(3)树立共同目标;

(4)明确领导和结构;

(5)建立绩效评估和激励体系;

(6)培养相互信任精神。

16、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职能?

基本职能是:认识人与事对立统一的规律(矛盾运动的规律),能动地推动人与事的各自发展与优化配合。

具体职能如下:

(1)聘用与获取:引入最合适的岗位人选。

(2)保持与激励:对引入的人才通过适宜的激励制度,保持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积极开发他们的潜能。

(3)发展: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不断提高。

(4)评价:评估员工的素质,考核员工的绩效。

(5)调整与控制:通过评估对员工进行奖惩、晋升、解聘、调动,保持内外部的流动性。

17、简述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

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如下: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实际与计划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发现并纠正差异是控制的职能,可见控制是计划的保障。

授权是现代管理的普遍原则,授权人要对组织负最终责任,因此授权人对受权人必须进行监督控制,使其符合组织要求。

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使领导者的决策失误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重要的问题是及时发现失误,否则就会出现把好事办错的结果。

现代组织规模巨大,组织结构复杂,一项活动往往涉及诸多部门,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控制是不可缺少的。

18、说明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

绩效管理的四个阶段如下:

(1)确定绩效目标。包括谁来确定,如何确定,制定绩效评价标准的原则。

(2)不断提出信息反馈和评价。包括:保证员工的活动和行为不偏离既定的绩效目标;主管和经理有责任向员工不断提供信息反馈。

(3)准备绩效评价的讨论和面谈。包括在绩效讨论和面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绩效未达到最低的期望或绩效明显下降时要制定改进绩效的计划;在计划中明确改进目标,提出改进绩效的具体方案、确定改进目标的实践期限。

(4)实施绩效评价。包括:确定评价目的并列出讨论提纲;按照绩效目标,分析绩效记录;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功的原因;对今后的措施达成共识,讨论提高的方法;对谈话进行总结,对员工取得成功的能力表现出信心。

每个阶段主管都起着重要作用,并负有相应的责任。

19、有人认为领导者就是管理者,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你认为呢?

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1)领导者的责任是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而管理者则是正确顺利地完成任务和工作。

(2)领导者注重洞察力、任务、目标和前景,而管理者却只重视生产率和效率。

(3)领导者视自己为变化的推动者,现状的挑战者,鼓励创造性,而管理者将他们自己视为维系者。

(4)当领导者有个长期的计划时,管理者应相对有一个短期的目标。

(5)领导者注重结果,取得什么成绩,但管理者更注重方法,如何将工作做好。

(6)领导者考虑扩大员工的选择余地,而管理者控制和限制他人选择的余地。

(7)领导者激发他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管理者解决问题以便他人完成工作。

20、比较情境领导理论和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论并未对如何培养管理者提供答案,只是为领导风格提供了框架,同时也忽略了不同的情境对领导结果产生的影响。管理方格论强调的是对生产和员工的关注是一种态度维度;而情境领导理论却相反,强调的是任务与关系的行为。但情境理论与管理方格论大体相同,情境领导理论是在管理方格论基础上的改进,它反映出了下属成熟度的四个方面。

21、简述薪酬结构设计的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企业薪酬结构设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薪酬系统具有吸引力和激励性的同时,必须考虑企业目前承受的能力及发展的长远要求(利润积累);它要求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防止劳动力资源短缺或过剩造成的损失和薪酬的浪费。

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水平应于经营绩效俱进。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决定员工现在的薪酬水平,代表员工的目前利益。企业生存、发展的远景预示着员工的未来薪酬水平,代表员工的长远利益。企业生存是员工的保障,企业发展是员工的期望,经济原则是要把员工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贯彻经济原则必须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同时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分配观念、价值观、目标追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22、有效控制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有效控制应坚持一下基本原则:

(1)适时控制原则,即及时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及时纠正,防止不利影响扩大。

(2)适度控制原则,即控制的范围和程度要适当,防止控制不足或过多,要处理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的关系,要使控制费用低于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原则,即在对组织绩效状况评价、建立的标准及采取的措施都要符合组织的实际,切忌主观臆断。

(4)弹性控制原则,即在组织运营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使实际与计划要求背离,为此控制必须要有灵活性,否则就不是组织控制,而是控制组织。

23、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假设每个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或情感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主导地位,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需要层次,满足其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五种需要分为两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得到管理者的普遍认可。这主要归功于该理论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它揭示了人的需要与行为的关系,反映了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趋势。然而众多的研究并未对他的理论给予实证性支持,该理论还缺乏实证性基础。

管理学名词解释

管理学名词解释 1.管理(2007):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 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2.管理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 完成管理任务的能力。 3.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指一门研究人类工作的动机、情绪、行为 及工作环境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4.管理原理(2013):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 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显示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5.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6.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 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7.管理道德(企业道德??2012):是指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 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去实现调整管理关系的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 8.社会责任(2014,2007):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 会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作为经济细胞,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同时是,也必须使、应当是一个伦理实体。

9.决策(2012):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 程。 10.集体决策:又称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人一起做出的决策。 11.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 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他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他们。 1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具有极大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 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13.风险性决策(2013):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 不能知道那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能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14.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纪人”假设提出来的,古典决策理论 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5.头脑风暴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 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16.德尔菲法:是指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 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17.计划(2008):是指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工作为基础,对 实现目标的途径做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18.战略性计划(2007):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

管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就是界定组织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的过程 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术,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间复杂性的能力 简答题 简述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一种追求组织使命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 (2)根据管理者所负责的领域差异,可以将管理者划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配具体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企业环境企业环境是指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组织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柔性组织柔性组织是指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的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时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 简答题 简述企业环境的构成 企业环境由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及微观环境构成 简述企业文化的结构 核心的精神层中间的行为层外在的形象层 简述企业文化的功能 积极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 消极功能:组织变革的障碍文化多样化的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试述企业环境的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 试述企业如何管理环境 (1)树立正确的环境管理观念 (2)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分析方法 (3)遵循科学的环境管理程序 (4)对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试述企业管理环境的一般方法 广告舆论联合或联盟制定战略 第三章 名词解释 程序化决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复出现的决策 德尔菲法这是一种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的方法,通过综合专家们各自的意见来对方案作出评估和选择 简答题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特征有哪些? 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相对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特征(1)决策要有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不存在决策 (2)决策方案要考虑可行性 (3) 决策的关键和实质是比较和选择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

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

管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管理: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所谓“合理”,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具有局限性和相对的合理性。 (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包括原材料、人员、资金、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其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是个人力量无法完成的,这也是组织设立的原因。 2、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3、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运筹学:是一种分析的、实验的和定量的方法,专门研究在既定物质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的,如果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P20 6、决策科学化: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P21 7、全面质量管理: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P22 8、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P22 9、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P23 10、精益思想: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是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P23 11、核心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P24 12、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P24 1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P84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做个体决策,也可以做群体决策。(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有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时间、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群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任务。 3、管理职能:管理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管理者在其中要发挥的作用就是管理者的职能,也即通常所说的管理者的职能。 4、环境复杂性程度:环境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 5、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系统,主要是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4个要素构成。 6、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 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7、决策:决策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订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法案,对此作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现。 决策的简单定义就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 8、5W1H: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o—谁去做?人员 When—何时做?时间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ere—何地做?地点 How—怎样做?达到目标的方式、手段 9、程序:程序是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活动进行排序。 10、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就是要通过企业目标体系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把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合理地组织起来,把上下左右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形成一个为实现企业总目标而相互紧密协作地有机整体。通过这个有机整体的运转,就能把整个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等各项管理工作协调起来,朝着企业总目标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1.管理:(management) 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 地完成工作。 Management involves coordinating and overseeing the work activities of others so that their activities are completed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2.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以社会组织和组织领导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学。(维基百科) Management is a social science whose objective is to stud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3.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种。 It includes Planning, Organizing, Leading and Controlling. 4.计划(Planning) 设定目标,确定战略,并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项活动。 Defining goals, establishing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plans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5.组织(Organizing) 决定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 Determining what needs to be done, how it will be done and who is to do it. 6.领导(Leading) 指导和激励所有的群体和个人,解决冲突。 Motivating, leading and any other actions involved in dealing with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管理学 一、名词解析 1、管理(P4):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P7):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标准化原理(P11):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4、等级链(P13): 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 5、伦理(P21): 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具有同体本质的人,用管理学家的话语说,就是单个人成为“组织人”的理性和原理。 6、功利主义道德观(P23):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P23 7、问题强度(P28): 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重程度。 8、社会责任(P31):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对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

所要求的义务。 9、头脑风暴法(P88): 又称智力激励法,是指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的倡导创新思维的法。 10、风险型决策(P94): 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11、市场细分(P114): 指将一个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顾客群,每个顾客群需要相应的产品或市场组合。 12、核心能力(P117): 是组织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它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一项能力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3、组织柔性(P135): 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 14、负强化(P211): 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15、战略性计划(P111): 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题目范围: 管理;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组织设计;管理的二重性;授权;管理环境;管理幅度。 第一编3个 管理P6: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资源和职能活动,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以下 几方面的含义: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活动,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 行的,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 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实施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二重性P7-8:所谓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同时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和为一定生产关系服务的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管理的一般性,它是与生产力相连系 的,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特殊性,它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 化相联系的,主要反映主导地位的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要求。管理二重性的实践意义是: 有利于总结我国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 方法,有利于结合国情学习、运用及探索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管理环境P40-47: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组织的环境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社 会组织履行基本职能所需的各种内部的资源与条件;外部环境是指组织外部的各种自然和 社会条件与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及心理环境、技术环境、 竞争环境等)。(管理者对环境因素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组织处环境的现状及未来 的认识和评价上,我们可以用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环境的复杂程度这两个方面来描述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与管理的关系表现在管理者对环境的能动地管理上。 第二编1个 计划P151:就是确定组织任务、宗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程序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预算的活动过程。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规划好的行动方案或蓝图,是对 组织不同部门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进行安排的材料。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 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预先对行动方法、步骤和手段进行安排。(管理职能之一的“计划”,指的就是动词意义上的计划的内涵。) 第三编4个 组织P182:从静态的角度去看,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

管理学名词解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又称人际交往技能,指的是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具体说来,包括:联络、处理、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一种使人感到安全并能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从而激励和诱导组织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挥和指导组织成员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 3、社会责任:是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评价从长期来看企业何种行为对社会有益、何种行为对社会有害,并要求企业确定行为对与错的道德标准。 4、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般的方针,指出重点,但不为管理者限定具体的目标或特定的行动方案。 5、目标市场:是指企业决定要进人的细分市场,是企业所选择和确定的营销对象,即企业能够为之提供有效产品与服务的顾客群。 6、市场定位:对企业的产品及企业的形象进行设计,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特定形象,从而使企业及其产品在目标顾客的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 7、目标管理:就是强调通过目标来进行管理,目标管理应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成为经营管理事件中的一项强有力的中心原则。 8、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叫一次性决策,是指对不经常重复发生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所做的决策。这种决策不是经常反复进行的,多为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缺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没有先例,无章可循,由于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洞察力和逻辑思维。 9、风险型决策:它的各种备选方案都存在着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不能肯定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可以测定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对于这种决策,决策者无法准确判断未来的情况,无论选择哪个方案都有一定的风险。 10、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各选方案都存在两种以上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而且不能确定每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的决策。在这种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决策者不能确定每个方案的执行后果,主要凭个人的经验估计进行决策。 11、非正式组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或活动中,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群体。除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之外,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组织。 12、有机式组织:有机式组织是一种松散、灵活的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结构形式,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动态适应中的创新。 13、高耸型组织结构:高耸型组织结构又称"直式”结构(tall structure),是指在组织最高层与作业层之间具有多级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管理幅度均较窄小。这就使得在作业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许多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间层次管理人员,其结构特征是"高耸”,传统的组织结构大都是高耸型的。 14、扁平型组织结构:扁平型组织结构又称"横式”结构(flat structure),它的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少,与高耸型组织相反,其结构特征是"扁平”。 15、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人除了有经济上的需求外,还有友谊、受人尊重等社会因素方面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们。 2、网络组织结构:是一种“外部化”的组织结构,它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并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销售等等业务。 3、学习型组织: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 4、影响力: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从而使人们情愿地,真心地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努力。 5、决策方式: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资源的方式。 6、结构性维度:描述组织的内部特征状态的参数。 7、决策树:是用二叉树形图来表示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 8、网络计划方法:网络计划方法,是把一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作业(或称活动),然后根据作业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分别轻重缓急,从而对项目整体进行控制和调节,更好地监控项目的进度,发现可能的瓶颈环节,以及必要时调度资源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9、前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为避免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10、决策方式体系:决策方式体是由以下三方面构成:1)明确区分组织运行过程中的决策问题类型;2)指明各种问题的具体决策责任人;3)规定决策责任人在进行决策时所采用的决策方式。 11、管理人假设: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12、事业部结构组织: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即按产品或地区设立事业部或大的子公司,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较完整的职能机构。 13、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14、职权:职权是由于处于更高层次的管理者的授权而获得的(需要一定的程序)——权力链。 15、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报酬。

管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最全

1. 领导者的作用。 2. 简述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 3. 组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4. 住址内部授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 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6. 什么是管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7.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8.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方式受哪些因素决定。 10. 什么是例外管理? 11. 管理的职能包括哪些?他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12. 什么是战略性计划?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3. 简述对供应商控制的主要措施 14. 简述决策有哪些方法? 15. 简述组织变革的内容: 16. 你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 17. 试结合组织文化的结构和内容为河北工程大学塑造形象 18. 试述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 19.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20. 泰罗的管理理论。 21. 简述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国际化经营 2、决策: 3、确定性决策 4、风险型决策也称随机决策 5、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6、决策的过程: 7、计划 8、决策与计划的关系 9、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9、计划的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10、计划编制的过程: 11、组织设计的原则; 12、组织的部门化, 13、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14、组织部门化的形式及特征比较: 15、管理幅度16、组织层级: 17、组织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18、领导: 19、领导特性论:

1. 领导者的作用。答:①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②指挥作用,是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③协调作用,是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④激励作用,是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发展生涯的行为。 2. 简述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答:一、外部一般环境。又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即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法律、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二、行业环境:(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2)入侵者研究。(3)替代品生产商研究。(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三、竞争对手。一般来说,竞争对手可以从一下的群体中识别出来:(1)不在本行业但可以克服进入壁垒进入本行业的企业。(2)进入本行业可以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的企业。(3)由其战略实施而自然进入本行业的企业。(4)那些通过后向或前向一体化进入本行业的买方或供方。四、企业自身:(1)内部后勤(2)生产作业(3)外部后勤(4)市场营销和销售(5)服务。五、顾客: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总体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和产品定位。 3. 组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答:①专业化分工的原则。专业化分工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②统一指挥原则。就是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③控制幅度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是指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控制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④权责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⑤柔性经济原则。所谓组织的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组织的结构应当保持一定的柔性以减小组织变革所造成的冲击和震荡。组织的经济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要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 4. 住址内部授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重要性原则。组织授权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所授权限不能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要敢于把一些重要的权力或职权放下去,使下级充分认识到上级的信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具体任务落到实处。(2)适度原则。组织授权还必须建立在效率基础上。授权过少往往造成主管工作量过大,授权过多又会造成工作杂乱无序,甚至失控,所以不能无原则地放权。(3)权责一致原则。组织在授权的同时,必须向被托付人明确所授任务的目标、责任及权力范围,权责必须一致,否则,被托付人要么可能会滥用职权并导致形式主义,要么会对任务无所适从,造成工作失误。(4)级差授权原则。组织只能在工作关系紧密的层级上进行级差授权。越级授权可能会造成中间层次在工作上的混乱和被动,伤害他们的负责精神,并导致管理机构的失衡,进而破坏管理的秩序。 5. 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答:这种理论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它指出,人们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横向比较,就是将“自我”与“他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从而对此作出相对应的反应。除了进行横向比较,还存在着在纵向上把自己目前的与过去的进行比较。公平理论认为组织中员工不仅关心从自己的工作努力中所得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 6. 什么是管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其含义:⑴管理的载体是组织。⑵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的过程;⑶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的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⑷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⑸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7. 简述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答:(1)企业的职工的社会人;(2)生产效率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及予他人的关系;(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8.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强化理论?答:(1)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的行为是其所受刺激的函数,要通过适当运用即使的奖惩手段集中改变或修正员工的工作行为,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2)强化理论的应用:一种强化方式是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9. 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方式受哪些因素决定。答: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领导者的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的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征、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理因素等等。 10. 什么是例外管理?为什么大型企业的高层领导要实行例外管理?答: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有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高层管理人员把日常管理的权限下放,只保留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指挥权。如投资决策、重大人事任免等。泰罗认为,摆脱日常事务,减轻负担,可以使高层管理高效化。 11. 管理的职能包括哪些?他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什么?答:管理职能包括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只定表现出来;组织只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只能是通过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管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

管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管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1.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外部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便成为影响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 3.管理职能:即是管理的职责的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 4.决策: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5.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于工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组织的效率: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 1.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试验;3)谈话研究;4)观察试验。: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寒舍环境中人的千米的科学。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4.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实施方法是以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顾客中长期需要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的质量和

生产规模发生质的变化。 5.管理理论的丛林: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6.案例教学:经验学派所谓的经验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7.企业文化: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8.战略管理: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1.计划工作: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它是为实现组织目的或宗旨而提出的。 3.策略:拽确立组织的基本长期目标,合理分配必需的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 4.政策:拽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 5.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 6.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

管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头脑风暴法: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完全不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 2.名义小组法:。管理者选择一些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他们提供与决策问题相关的信息。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的思考,提出决策意见,并尽可能详细的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资料。让小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方案,最后对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 3.德尔菲技术:一项用来收集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意见的技术。首先选择数量适当的专家,将问题及背景发给他们,让他们独立发表对问题的见解,然后整理这些问题,并反馈给所有专家,收集专家们的第二轮意见……以此类推最后获得专家们关于此问题的比较一致的意见。 4.确定型决策: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确切知道自然状态的发生,每一个方案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取决于对各个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 5.风险型决策法:也称随机决策,在这类决策中,自然状态不止一种,决策者不知道哪种自然状态会发生,但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以及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6.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型决策中,决策者可能不知道有多少种自然状态,即便知道,也不能知道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 7.程序化决策:对例行问题的决策称为程序化决策。 8.非程序化决策:对例外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程序化决策。 9.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的本质原则,目光远大的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他们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也不随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10.核心目标: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或目的,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战略。有效地核心目标反映了公司工作的内在动力,他不仅描述公司的产出或目标顾客,而且表达了公司的灵魂。 11.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该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中期,长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影响企业经营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12.非正式组织:企业员工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样构成了一个体系就成为非正式组织。 13.事业部型组织结构:是指组织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按照产品或分类、市场用户、地域以及流程不同等不同的业务单位分别成立若干事业部,并由这些事业部进行独立业务经营和分权管理的一种分权式结构类型。 13.信息与数据: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特殊符号。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到的。 14.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15.战略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16.矩阵型组织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阵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策性。 17.组织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18: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需要。

管理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管理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1、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高层管理人员: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致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3、中层管理人员:是指处于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 4、基层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理人员,也就是组织中处于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管辖的仅仅是作业人员而不涉及其他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5、综合管理人员: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的全部活动的管理者,包括总经理和每个产品或地区分部的经理。 6、专业管理人员:指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的管理者。 7、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8、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9、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具体地说,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等。 10、管理人员:是从事全部或部分管理工作的人的总称。 1、等级链:组织机构由最高层到最基层所形成的层次结构,这一结构实际上是一条权力线,它是自上而正和自下而上确保信息传递的必经途径。 2、跳板原则: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跨越权力线而直接进行的横向沟通,可以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各种需要分成五种不同的需要,并按其优先次序,排成阶梯式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 4、斯坎伦计划:斯坎伦计划强调协作和团结,采用集体办法。该计划规定,凡因工人就减少劳动成本提出建议而使劳动成本减少的,工人可以得到奖金。但这奖金不是发给提议者个人,而是在工厂或公司范围内由工人集体共享。 5、林肯计划:林肯计划,强调满足职工要求别人承认其技能的需要。激励人们工作的动力,主要不是金钱或安全感,而是要求对其技能予以承认。所以要求职工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技能然后以“奖金”来酬谢职工对公司的贡献。 6、双因素理论: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称之为激励因素;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称之为保健因素,它不能起激励员工的作用。 1、管理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如政治形势、社会秩序、竞争对手、人文精神、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乡村发展、生活习惯等。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下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或指一个组织共有的价值体系,包括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准则、习惯、作风、道德规范等。 3、企业文化:工业社会中的企业文化经常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或自然人在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的前提下,还承担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5、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社会需要和种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应履行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对环境、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社会、竞争对手、社会、政府等方面权益的保护。 6、企业伦理:是企业体系内,或是在企业与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系统,其所规范的关系包括管理与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7、管理道德: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或指某决定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判断,以及某决定和行为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的标准。 或是指管理者用来明辨是非,判断行为正确与否,是否被大众所接受的规则或原则、价值标准。 8、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来中国开展肯德基快餐连锁经营就经历了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1、计划:指确定目标和制定全局战略任务,以及完成任务和目标的行动方案。 2、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所对应的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术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