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学习目标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6
一、实习背景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青城山山势险峻,风景秀丽,植被丰富,是研究土壤学的重要基地。
为了深入了解青城山的土壤特性,提高我们的土壤学知识,我们于2023年在青城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土壤实习。
二、实习目的1. 学习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观测、样品采集、分析等技术。
2. 了解青城山的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
3. 分析青城山土壤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土壤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三、实习内容1. 青城山概况青城山海拔高度在1400-2954米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年均降水量1200-1800毫米。
青城山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5%,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2. 土壤调查方法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土壤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1)土壤剖面观测: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层次、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了解土壤的垂直分布。
(2)样品采集:根据土壤剖面特征,采集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以便进行实验室分析。
(3)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
3. 青城山土壤类型及特征青城山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黄棕壤、棕壤和山地草甸土。
以下为几种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1)黄壤:分布海拔300-1000米,pH值4.5-5.5,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轻,适宜植被生长。
(2)黄棕壤:分布海拔1000-1800米,pH值4.5-5.5,有机质含量中等,质地较重,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3)棕壤:分布海拔1800-2400米,pH值4.5-5.5,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较重,植被以针叶林和灌木丛为主。
(4)山地草甸土:分布海拔2400米以上,pH值4.5-5.5,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较轻,植被以草甸为主。
4. 土壤与环境的关系青城山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土壤母质、气候、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变。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教案
教案主题: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教学
适用年龄:小学三年级
课时时长:45分钟
教学目标:
1. 了解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形成及其特点。
2. 掌握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剖面构成及其相应的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土壤形成过程的认知能力,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概念
2.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点
3. 土壤形成过程及环境保护
教学准备:
1. 土壤剖面模型或图片
2. 教师制作的PPT
3. 土壤样本(可选)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土壤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展示教师准备的PPT。
2. 授课(30分钟)
a. 讲解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概念,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简单介绍。
b. 展示土壤剖面模型或图片,带领学生观察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剖面结构,并让学生感受土壤剖面的厚度、颜色、层次等差异。
同时,针对每一层土壤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了解不同层土壤的形成及其相应的特点。
c. 对土壤形成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解自然界中土壤与植物、水、空气、动物之间的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3. 操练(10分钟)
a.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理解和记忆土壤剖面的特点。
b. 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土壤样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4. 结束(5分钟)
让学生进行总结,对于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
土壤学实习目的土壤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那么土壤学实习目的是为了什么?下面搜集了土壤学实习目的,欢迎阅览!土壤学实习目的【1】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
土壤学实习目的【2】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我们农业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壤学学科教学实习,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项包括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等多门课程实习内容的综合性实习。
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将所学知识对号入座,消法、巩固已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阅读:土壤学范文前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实习背景土壤剖面实习是土壤学课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结构和特性。
本次实习于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某地区进行,实习期间,我们小组共完成了3个土壤剖面的挖掘和观察。
二、实习目的1. 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土壤剖面结构。
2. 学习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方法,了解土壤剖面特征。
3. 熟悉土壤剖面样品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4. 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土壤剖面挖掘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小组首先学习了土壤剖面挖掘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选取了合适的挖掘地点,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挖掘:(1)确定挖掘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如耕作土壤、森林土壤等。
(2)挖掘剖面:使用铁锹、剖面刀等工具,沿垂直方向挖掘土壤剖面。
(3)分层记录:在挖掘过程中,记录每一层的土色、质地、结构、含水量等特征。
2. 土壤剖面观察与记录挖掘完成后,我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1)土色:记录每一层的土色,并与标准土色卡进行对比。
(2)质地:观察土壤的粗细程度,记录质地类型。
(3)结构:观察土壤的团粒结构、片状结构等。
(4)含水量:使用手捏法或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5)有机质含量:使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3. 土壤剖面样品采集与处理根据实习要求,我们对土壤剖面样品进行采集和处理。
采集样品时,注意以下事项:(1)采集样品:使用环刀或土钻采集土壤样品。
(2)样品编号: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编号,以便后续分析。
(3)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4. 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进行以下分析:(1)pH值:使用pH计测定土壤pH值。
(2)有机质含量:使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3)养分含量: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土壤剖面实习,我们小组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土壤剖面挖掘、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土壤剖面结构以及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中学土壤剖面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野外实地操作,让学生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土层划分、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实习目的1. 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 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 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 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 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三、实习内容1. 野外剖面点的选择与确定实习第一天,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了调查剖面的位置。
选择剖面点时,主要考虑了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因素。
2. 土壤剖面挖掘与土层划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挖掘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成功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
在挖掘过程中,我们按照土层划分的原则,将土壤剖面划分为不同的土层,并记录了各土层的厚度、颜色、质地等特征。
3.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在挖掘过程中,我们分别采集了各土层的原状土壤和环刀土样。
回到实验室后,我们对样品进行了容重、含水量、pH值、速效钾等指标的测定。
4.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通过对土壤剖面样品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特征。
例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轻,而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较重。
四、实习总结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土壤剖面挖掘、土层划分、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等基本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观察的内容,掌握土壤剖面构造。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3.了解土壤的主要功能,掌握土壤养护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可见土壤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新课教学]:一、观察土壤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问】土壤的概念是什么?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拓展】土壤的组成。
2.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检测学习效果】1.土壤由( )A.成土母质、腐殖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B.成土母质、有机质、养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C.矿物质、腐殖质、砂粒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D.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种土壤。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土壤肥力的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①土壤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②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多少③土壤肥力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④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越来越高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讲述】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3.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4.土壤质地(1)概念: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分类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5.土壤剖面结构(1)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师】耕作土壤剖面与森林土壤剖面不同,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一、实验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和层次划分。
2. 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
3. 掌握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性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地区XX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材料1. 实验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盒、土壤样品袋、记录本、铅笔、相机等。
2. 实验试剂: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地点,确定剖面挖掘点。
2. 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并记录各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湿度、松紧度、孔隙状况、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等形态特征。
3. 使用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仪器,测定各土层的pH值、含水量等理化性质。
4. 对所挖掘的土壤剖面进行拍照,以便于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及层次划分根据实验结果,该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耕作层(A层):厚度约15-20cm,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
(2)犁底层(B层):厚度约1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3)心土层(C层):厚度约30-4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4)母质层(R层):厚度约50-6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极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2.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1)颜色:各土层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2)质地:耕作层质地较细,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质地逐渐变粗。
(3)结构:耕作层结构松散,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结构逐渐紧实。
(4)湿度:各土层湿度逐渐减小,说明土壤水分逐渐减少。
(5)松紧度:耕作层松紧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松紧度逐渐减小。
(6)孔隙状况:耕作层孔隙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孔隙度逐渐减小。
(7)植物根系:耕作层植物根系较发达,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植物根系逐渐减少。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土壤剖面挖掘的方法和步骤。
2. 学习如何识别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并了解其特征。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等。
4. 了解土壤剖面与土壤性质、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地区XX村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挖掘工具(剖面刀、铁锹、皮尺、标签、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土壤剖面挖掘工具、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土壤样品袋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地点,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2. 挖掘土壤剖面:- 使用铁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一般为50-100cm。
- 沿着自然结构面挖掘,确保土壤剖面完整。
- 每挖掘一层,用剖面刀将土壤剖面切割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3. 观察与记录:- 观察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 使用门塞尔比色卡测定土壤颜色。
- 使用土壤坚实度计测定土壤坚实度。
- 使用皮尺测量土壤层厚度。
- 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包括文字描述和照片。
4. 采集土壤样品:- 在土壤剖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层采集土壤样品。
-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装入样品袋,并标明采样地点、深度、土壤层等信息。
5. 土壤样品处理:-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特征:- 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土壤剖面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可分为多个层次。
- 土壤颜色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变深,质地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变粗。
- 土壤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变差,孔隙度逐渐降低。
2. 土壤性质:- 通过土壤样品的物理和化学分析,发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等特征。
-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 土壤pH值与土壤类型、土壤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土壤类型:- 根据土壤剖面特征和土壤性质,初步判断土壤类型。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土壤剖面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加剧,了解土壤剖面的特性和分布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掌握土壤剖面的观察方法,了解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性质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5月10日至5月15日实习地点:某地区农田三、实习内容与方法1. 实习内容(1)土壤剖面的选取:在农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共选取5个剖面进行观察与采样。
(2)土壤剖面观察:详细观察每个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3)土壤样品采集:在每个土壤剖面不同层次采集土壤样品,共采集样品20份。
(4)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2. 实习方法(1)现场观察:在实地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录土壤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2)采样:按照土壤剖面的层次结构,从每个剖面不同层次采集土壤样品。
(3)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四、实习成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特征通过对5个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土壤剖面主要由表土、心土和底土三个层次组成。
表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为松软,结构较为紧密;心土层颜色逐渐变浅,质地较硬,结构较松散;底土层颜色最深,质地最硬,结构最松散。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pH值:所采集的20份土壤样品中,pH值范围在5.5~7.5之间,平均值为6.5。
表明该地区土壤酸碱度较为适宜。
(2)有机质含量:土壤样品有机质含量范围在1.5%~4.0%之间,平均值为2.5%。
说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
(3)养分含量:土壤样品养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氮、磷、钾含量均处于适量水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五、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土壤剖面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土壤剖面观察的方法,并对土壤样品进行了实验室分析。
土壤的实习报告三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
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1、测容重和含水量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1、野外调查分析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
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报告:土壤学实习中的挖剖面实践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农业、环保等领域对土壤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土壤学实习成为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分类和特性,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和分析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学习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了土壤剖面的概念、挖掘方法及观测指标。
同时,我们还准备了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铁锹、剖面刀、尺子、比色卡、pH指示剂等。
2. 实习过程中的剖面挖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土壤剖面挖掘。
首先,我们观察了周围的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
然后,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逐层挖掘并记录土壤剖面。
在挖掘过程中,我们注意观察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含有物等特征,并进行了详细记录。
3. 实习过程中的观测与分析在挖掘出土壤剖面后,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观测与分析。
首先,我们用尺子测量了土壤层的厚度、粒径等物理指标。
然后,采用比色卡、pH指示剂等工具,对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等化学指标进行了测定。
此外,我们还观察了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根系分布等情况,以了解土壤的生物特性。
4. 实习过程中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土壤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分析了土壤剖面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类型。
此外,我们还结合实习地的地形、植被等因素,探讨了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土壤剖面挖掘、观测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还对土壤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土壤剖面的各项指标,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土壤学在农业、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了对土壤学研究的兴趣。
然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面的不足。
例如,在挖掘土壤剖面时,部分同学对土壤层的划分不够准确,影响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土壤调查培训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土壤资源的了解不足,土壤调查能力滞后,导致土壤资源利用不尽合理,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提高我国土壤调查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近年来,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对土壤调查培训的投入和力度。
二、土壤调查培训的内容1.土壤类型识别土壤调查培训的第一步是学习土壤类型识别。
学员需要掌握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与作物生长的关系,以便为后续土壤调查和改良提供依据。
2.土壤调查方法掌握土壤调查方法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土壤剖面观察、土壤物理性状测定、土壤化学性状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土壤状况,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3.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是土壤调查的关键环节。
培训中,学员需要学会如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并进行妥善保存和处理,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4.土壤养分分析土壤养分分析对于评估土壤肥力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学员需要学习如何准确、快速地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养分等指标。
5.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助于评估土壤污染程度和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培训中,学员将学习土壤污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治理技术。
6.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土壤污染治理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学员需要了解各种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以便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土壤调查培训的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力:通过土壤调查,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保障粮食安全:了解土壤资源家底,合理利用土壤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调查有助于了解土地适宜性,为土地开发、整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4.保护生态环境: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措施,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四、我国土壤调查现状与挑战1.土壤资源家底不清:我国土壤资源家底尚不清晰,部分地区土壤调查工作滞后。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土壤是地球表面覆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地表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土壤剖面作为土壤研究的基础,是了解土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土壤剖面的结构和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土壤学的基本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学习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样本的采集、描述和记录。
(2)识别不同土壤层次的标志,了解土壤层次分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3)分析土壤剖面中各种土壤指标的变化规律,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等。
(4)探讨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了解土壤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
三、实习内容和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来到了实习地点,首先由指导老师介绍了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然后,我们开始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样本。
我们发现土壤剖面可以从上到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表土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颜色较深,含有较多的有机质,质地较松软,结构复杂,包含有植物残体和根系。
心土层位于表土层下方,颜色较浅,质地较硬,结构较简单,主要由较细的颗粒组成。
底土层是最底层,颜色最深,质地最硬,主要由矿物质和粘土组成。
我们还发现土壤质地在整个剖面中呈现出由细到粗的变化规律,即从表土层到心土层再到底土层,颗粒逐渐变大。
这可能与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在表土层,含水量较高,土壤较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而在心土层和底土层,含水量逐渐降低,土壤较干燥。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独立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描述和记录。
同时,我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的标志和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识别不同土壤层次和分析土壤指标的变化规律。
我还发现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土壤实习报告总结第1篇一、实习目的意义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____年11月9日—10日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陈宝成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米。
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
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
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
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
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及各层土壤的特征;2. 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3. 分析土壤剖面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土壤分类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土壤各层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体。
土壤剖面是土壤形成、发育和分布的基础,反映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类型、肥力状况、分布规律以及土壤资源潜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样品(挖掘自实验基地)、剖面刀、皮尺、门塞尔比色卡、土壤筛、天平、塑料袋、记录本等;2. 实验仪器:挖掘工具、剖面挖掘铲、土钻、土壤样品分析仪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剖面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要求土壤类型、地形、植被等条件相似。
2. 土壤剖面挖掘:使用挖掘工具沿剖面线挖掘土壤,挖掘深度根据实验目的确定,一般为0.5m~1.0m。
3. 土壤剖面描述: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形态特征,对土壤剖面进行详细描述。
a. 观察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对照,记录各层土壤的颜色;b. 观察土壤质地:观察土壤颗粒组成,记录各层土壤的质地;c. 观察土壤结构:观察土壤孔隙、裂纹等结构特征,记录各层土壤的结构;d. 观察土壤层次: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划分土壤层次,记录各层土壤的厚度;e. 观察土壤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记录各层土壤中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的特征。
4. 土壤样品采集:在土壤剖面中采集各层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和资源潜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描述:a. 土壤颜色:表层土壤为棕色,下层土壤为黄色;b. 土壤质地:表层土壤为壤土,下层土壤为砂壤土;c. 土壤结构: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下层土壤为块状结构;d. 土壤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A层、B层和C层;e. 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各层土壤中均存在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
中国土壤的主要类型认识实习报告吴庸一.实习目的1.掌握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土壤类型。
2.了解土壤剖面的纸盒标本和整段标本采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习内容1. 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联系土壤发生理论认真阅读并理解我国土壤类型的特点。
2. 通过资料了解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和纸盒标本,学习认土比土的方法。
三.实习要求1. 分组进行实习。
2. 每组交一篇实习报告。
3. 每组选一位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四.实习成果我国土壤主要类型土壤为什要分类?原本我们一致认为没有必要。
通过本次实习,终于明白了:分类是前人的对学科的高度总结,是人们认识水平的飞跃。
分类越细致,人们对学科的认识程度也越高。
因此,对我国土壤类型经过资料查询,总结如下。
我国的土壤分类经历了3个阶段:在解放前采用美国马伯特土壤分类系统,以土类为基本单元,土系为基层单元;从1945年以后采用土壤发生分类系统,之后陆续提出了一些新土类;目前正在使用以诊断层如诊断特性为基础、结合我国丰富土壤类型的实际,在已有基础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具有空量指标的土壤系统分类。
目前我国土壤系统分类按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科和土系六级分类单元分类。
其中最高一级共分14个土纲。
依据诊断层或诊断面的特征划分土纲有: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溶淋土、雏形土、新成土。
土纲名称由一表示土壤特性的基本名词构成。
土纲分类标志如下:有机土(Histosols)是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 kg 或≥[ 120g/ kg + (粘粒含量g/ kg ×0. 1) ] 。
人为土(Anthrosols)是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灰土(Spodosols)是其他土壤在土表下10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火山灰土(Andosls)是其他土壤在土表至60cm或至更浅的石质接触面范围内60 %或更厚的土层具有火山灰特性。
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写报告的时候要留意内容的完整。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1、在实际环境中充分熟识、辨识、了解土壤,生疏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农业性状等内容,丰富理论学问。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识别土壤类型和层次。
3、学习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土壤学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陕西境内土壤分布的总体趋势,熟识各种土壤类型。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从陕西渭北旱塬到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一带主要环境要素自然变异规律、地质与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类型的综合调查,把握土壤剖面的分异规律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准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趋势。
二、实习时间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23日三、实习地点1、洛川县城工地2、安塞生态站3、火地沟4、火地塘林场后山坡5、高山草甸6、天坑草甸7、平河梁8、宁陕县红褐土剖面9、宁陕县寨沟村10、周至县马召镇四、实习用具1.试剂:土壤学实习所用试剂有:10%的稀HCl、酸碱混和指示剂、比色盘、比色卡及试纸,蒸馏水瓶。
2.仪器:GPS(或海拔仪)、地磁仪。
3.工具:手铲、镢、铁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记载表格。
五、实习内容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体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
它是一个多孔多相系统,具有垂直分层性。
土壤是自然演化的活化石,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过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猎取的证据。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依据地形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陕西境内的土壤分布总体趋势,二是观看学习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质等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