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学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799.63 KB
- 文档页数:43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书本56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数量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速率、优势度指标4.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则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ppt所谓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目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书本5.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书本6.城市(城镇)化的概念“化”即过程,即农村人口(农业人口)转换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包括以下三层内容:⑴一定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列的增加;⑵城市居民点数量的日益增加;⑶单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日益增大。
7.城市化水平8土地供给土地供给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可分为土地的自然供给(无弹性)和经济供给(有弹性)。
土地供给分为两种: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实质供给或土地物理供给):即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量。
土地经济供给:系指土地自然供给中人类实际可利用部分。
9.土地开发土地开发系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利用范围,提高土地的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尹君教授编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概述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国外虽然许多国家早已开始进行土地规划,但土地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充分发展是从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开始。
十月革命使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时苏维埃国家提出了关于合理利用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对象的土地这一极其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规划工作。
起始阶段土地规划的重心在调整土地关系,后来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随着全盘集体化和建设大型国营农场,土地规划调整到土地利用生产组织上来,土地规划的方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地规划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土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土地规划工作的组织计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
1950年在国务部下设有国土局,负责全国的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1974年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管理国土工作的领导机构-国土厅,承担全国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行政的管理职能。
国土厅下设主要机构有:计划调整局,负责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土地局,管理全国的国土整治;水资源部,负责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地方振兴局,负责地方开发与发展。
日本国土厅是对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主体的国土资源进行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机构。
日本国土规划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等。
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是全面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国土,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社会福利的综合性规划。
国土利用规划是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确定国土利用的基本方针、用地数量、布局方向和实施措施的纲要性规划,其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与手段,如从1974年开始,着手进行国土情报数字化,即将各种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等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和坐标形式,储存于计算机磁带。
土地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一)关于土地的几种概念1、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钦(Chrestim)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物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去合乎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2、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
3、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资助人类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与能力。
4、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R.Barlowe)土地是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资源的总和。
5、《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土地是陆地表面由岩石、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反映过去和现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关于土地的概念的几点共识1、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2、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3、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三)土地的空间范围1、水平范围1)狭义:陆地表面2)中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滩涂3)广义:陆地表面+内陆水域+滩涂+海洋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一般取中义。
2、垂直范围(与地球表层相同)以伊萨钦科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上界以对流层的顶层为限(极地上空约8公里,赤道上空约17公里,平均10公里),下界到岩石圈上部(陆地约深5-6公里,海洋下平均深4公里)。
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生物圈(含人类圈)、成层岩石圈。
陈传康:根据研究区域的水平范围确定。
(四)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1、土地资源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产土地资源作为财产的权利。
二、土地的功能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蕴藏矿产资源。
4、景观功能。
三、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
土地的产生和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改良土地、影响土地利用,但不能创造土地,也不能使土地消亡。
——人类要合理利用土地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土地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种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整体。
——土地利用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面积5.1亿平方公里是相对固定的,土地面积是有限不变的。
——珍惜、保护土地。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
每块土地有其特定的三维空间及其空间环境,彼此的性能有差异。
——土地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具有相对的永续性,只要利用得当,土地的功能是无限的、可塑的。
——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土地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要素,又是生产关系(土地关系)的客体;既是土地物质,又是土地资本。
土地利用反映一定的土地关系。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四、土地利用与合理利用土地(一)土地利用的有关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学术界对土地利用概念的3种代表性观点:教材第9页。
土地利用途径:一是广度利用,二是深度利用。
2、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3、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4、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5、土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的结果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积极的影响,称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
反之,称为外部不经济。
6、土地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而不以生产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非生产性利用。
(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1、衡量标准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好环境资源;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基本途径1)加强地权管理地权管理包括地权分配、监控地权转移和调解地权纠纷等内容。
其中地权分配是决定土地利用的基础。
我国土地的公有制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地权管理制度可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供基础和保证。
2)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监督建设用地管理等,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和土地利用效果进行控制、规划、监督。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1、自然条件:包括各种自然要素——是否可用、作什么用、怎么用。
2、经济条件:包括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效果等。
3、社会条件:包括人口、文化教育、习俗、政体、土地法规政策、科技进步等。
所以,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方案必须是自然条件利用合理、经济可行、制度可容的。
第二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一、规划的概念规划是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调配和安排。
规划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处理全局问题而不是解决部门局部问题。
2、导向性:依据过去和现在研究未来。
3、不确定性:规划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4、过程性:规划不是时点行为,而是时期过程。
5、跨学科性:涉及未来学、管理学、系统学、环境学、法学、建筑学、政策学、经济学等。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和时间上实现该优化组合的安排。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目的在于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人类整体利益。
职责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要解决的特殊矛盾,也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四、土地利用规划的性质土地利用规划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属性。
其中以自然为基础,社会经济为主导,技术法律为手段,行政为保证。
五、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六、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回顾七、广西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目前基本完成区、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进行。
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专项规划的开展等。
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课本15页。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1、土地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少;难利用土地面积大,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尖锐,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以农林牧用地为主,有林地、耕地比重小,牧草地比重大,人均用地水平低。
3、各类用地分布不平衡,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的地域差异大。
4、土地质量退化,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低。
1)耕地质量下降。
2)水土流失严重。
3)土地沙漠化过程迅猛。
4)土地人为损毁、破坏、污染现象经常发生。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规划的首要任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核心任务。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3、土地供需预测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6、居民点用地规划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9、农业用地规划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2、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一、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1、按规划性质(任务)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详细规划)2、按规划期限分: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3、按规划空间范围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4、按规划对象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5、按规划区域性质分: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二、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明确任务:规划任务、规划范围。
2、组织班子: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
3、收集资料:社经、自然、相关规划、实地调查。
4、明确问题:规划范围、性质、期限、目标、要求等。
5、总体构想:土地利用模式、规划目标评价体系。
6、系统分析:系统内各要素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
7、系统综合:产生规划供选方案。
8、系统优化:优选规划方案。
9、系统评价:评价规划方案。
10、系统运行:规划方案的实施。
11、系统更新:规划的修订。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一、地租和地价理论1.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
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地租收入。
2.“规划即地价”。
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配置各业用地。
3.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土地报酬递减理论1.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是关于土地利用投入与所得报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基本思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当土地的投入不断增加时,人们在土地上获得的报酬会随之增加,但当投入大到一定量时,报酬将不再随投入而增加,相反趋于减少。
只有当科学技术有突破性进展时,才能出现新的报酬递增现象,一定程度后,又呈报酬递减现象。
2.对土地的投入不能盲目,要遵循集约经营规律,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三种资源的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3.必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三、土地区位理论1.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
分别对农业、工业、城镇、交通等各业用地的配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必须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科学布局各业用地,获取最大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入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本质内涵:(1)对发展的肯定;(2)保证生存发展权的代际延伸。
三重外延:(1)人类社会要发展,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前提;(2)所有国家(地区)都要发展,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地区)的发展为代价;(3)当代人类要发展,但当代人类的发展不能使人类后代失去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