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结构和演替高二一轮复习笔记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确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确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1)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2)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限制作用的物种。
地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确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影响其他种群的生存和生长。
名师指导: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更,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慢慢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慢慢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逝。
二、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如海葵与借居蟹(互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得养分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如马蛔虫和马;噬菌体与细菌;菟丝子与大豆。
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
草原上的牛和羊;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如羊吃草,狼吃羊。
互利共生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更;种间竞争数量上呈现“誓不两立”的同步性变更;捕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削减,后增加者后削减”的不同步性变更。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群落分层的缘由: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
在陆生群落中,确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确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
动物的分层主要与食物、栖息场所等有关。
(2)群落分层的意义: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实力;植物分层为动物供应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思维激活1在沙虎鲨家族,兄弟姐妹间的斗争极其血腥和残忍。
最为年长的沙虎鲨会“消灭”一些弟弟妹妹,以确保获得更理想的生存机会。
沙虎鲨兄弟姐妹间是竞争关系吗?为什么?二、知识讲解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种内斗争与竞争都属于生存斗争,如苗与苗之间是种内斗争,苗与草之间则为竞争。
考点/易错点2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两种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答案】(1)③②①④(2)竞争结果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等而死亡(3)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④(5)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解析】(1)地衣中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两者互助互利,数量曲线波动近似平行,对应曲线应为③。
大、小两种草履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属于种间竞争关系,混养在一起后,小草履虫繁殖速率超过大草履虫,具有明显优势,最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消亡,对应曲线为②。
狐与兔属于捕食关系,其数量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捕食者数量受被捕食者限制,即兔波动变化在前(b),狐波动变化在后(a),表现出互为消长关系,对应曲线为①。
高二生物群落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物社会单位。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学中常见的群落知识点。
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分布关系。
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可以分为主要种群和次要种群。
主要种群是指在群落中数量较多的种群,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次要种群则数量较少,对群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影响较小。
群落的结构还包括物种多样性,即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2.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原生演替是指从无机物(如裸岩)建立起来的群落,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群落基础上重新建立的群落。
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发生变化,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状态被称为群落的顶极群落。
3. 群落的相互作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捕食和寄生等。
竞争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同种群之间争夺资源的现象。
共生是指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益关系的现象。
捕食是指食物链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寄生是指寄生虫或寄生植物对宿主的危害或依赖的现象。
这些相互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4. 群落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功能。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生态位可以细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无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受到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位的差异是群落中物种共存和物种竞争的基础。
5.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群落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稳定性以及环境稳定性等。
高二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知识点生物群落是由生物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生物体可以是同种的,也可以是不同种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群落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演替。
一、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这些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群落的结构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横向结构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间的相对丰度。
物种的丰富度越高,群落越复杂。
纵向结构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层次关系。
群落中的植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生境类型,例如森林的上层、中层和下层。
动物也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种类。
二、群落的演替过程群落的演替是指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
它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生物存在的地方,例如火山爆发后的岩浆表面。
这时,最先出现的植物是一些耐寒和耐旱的物种,例如青苔和地衣。
它们通过生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逐渐改善环境条件,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当原有群落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级演替快,因为有一定的生物基础存在。
原有植被的死亡和土壤中的种子会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再次发芽和生长。
然而,次生演替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可能与原有群落有所不同。
三、演替的影响演替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演替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的多样性在群落中逐渐增加。
初期物种往往是对极端环境条件适应的物种,而后期物种则具有更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其次,演替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随着群落发展,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体数量和种类增加,群落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
这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高考生物一轮专题知识梳理第28讲群落及其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图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提醒①种内关系包括种内竞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②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种间竞争。
3.群落的空间结构。
提醒①“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竹林中的竹子是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不同潮间带,其所处区域的条件(如光照、海水浸入程度、植物或动物分布等)差异较大,不同地段分布的物种类型不同,这应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属于垂直结构。
④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⑤植物地上、地下部分均有分层现象,决定因素不同。
4.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
(1)群落的季节性。
①影响因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
②规律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生态位。
①概念、内容、形成与意义。
②动、植物生态位研究内容的不同。
正误判断(1)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竞争,捕食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3)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 (4)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6)玉米田中玉米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7)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则这两种鸟的生态位完全一样。
(×)教材微点1.(选择性必修2 P28“与社会的联系”)四大家鱼的混养就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群落及其演替一.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种群的集合。
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
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
③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②衡量指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物种丰富度。
(1)物种丰富度与物种的种类数目有关,与生物个体数量无关。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生物种类的数目就越多,群落的结构也就越复杂。
③优势种和常见种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常见种: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不占优势,它们就影响不大。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3.生物间的关系3.生物间的关系——种间关系 种间 关系 概念实例 数量坐标图特点营养关系图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羊与草、狼与兔、翠鸟和鱼等①生物数量多的一般为被捕食者;②先增加先减少者为 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
种间 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水稻和稗草,非洲狮和斑鬣狗,牛和羊等①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至灭亡; ②相互抑制。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资源、空间的重叠范围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 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与人,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猪与绦虫,菟丝子与豆科植物等。
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互利 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 先达到最多,B 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 随着曲线A 的变化而变化,故B 捕食A 。
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 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 的,也可推出B 捕食A 。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种群共同组成的生物群体。
高二生物课程中,学习关于群落的结构和组成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的知识点。
一、群落的定义和特点1. 群落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这些种群在空间上彼此紧密相连。
2. 群落中的种群之间相互依赖,通过食物链、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相互作用。
3. 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多样,组成复杂,且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
二、群落的组成1. 主要生产者: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群落提供能量。
2. 消费者:包括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腐食动物等,它们通过摄食其他物种获取能量。
3.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它们分解死亡生物体的有机物质,促进营养循环。
三、群落的结构1. 群落的层次结构:根据生态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群落可以分为植物层、草食动物层、食肉动物层和分解者层等。
2. 群落的数量结构:群落中的个体数量往往呈现大小不一的分布,其中一部分物种的个体数量较多,而另一部分物种数量较少。
3.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空间模式排列,如斑块状分布、环状分布等。
四、群落的演替1. 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形式。
2. 初级演替:指在无土条件下,植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以苔藓植物为先锋植物,逐渐演替成乔木群落。
3. 次生演替:指在有土条件下,因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导致原生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形成的过程。
五、群落的稳定性和动态性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的多样性、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平衡以及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2. 群落的动态性: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
六、群落的生态位和竞争关系1. 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占有的一定的地位,包括生活方式、食性、生活习性等。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注意区分种群与群落:1、种群:2、群落:(1)定义: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特征):①范围和边界②物种组成③生态位④种间关系⑤空间结构⑥演替情况⑦季节性一、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1)含义: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个体数量无必然联系。
(2)常用调查方法:①样方法:用于统计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②取样器取样法:用于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注意,调查种群密度的常见方法一般都可用于统计物种丰富度,只是使用侧重点不同,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于统计具体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目,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在于统计所有的物种数目。
3、规律:①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②有些物种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还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
③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举例: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若两种生物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3)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数量曲线图:两种生物数量曲线上表现为完全同步性变化(同向)。
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2)数量曲线图:①一般情况下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数量少的为捕食者。
●不绝对,如树与昆虫。
②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数量总是先上升先下降,而捕食者延迟于被捕食者。
(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见必修二119页):①内容: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群落结构则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种类组成。
一、群落的组成1.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物种。
它们通常拥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和优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2. 伴生种伴生种是指与优势种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
它们通过与优势种的互动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并在环境中找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3. 次优势种次优势种相对于优势种来说数量较少,但仍然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可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4. 稀有种稀有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很少、分布范围较小的物种。
它们往往对环境条件较为苛刻,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群落结构的形成与演替1. 群落结构的形成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在初级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的物种逐渐增多,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群落结构。
2.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在没有土壤的裸地上,由先驱物种逐渐形成的群落;次级演替则是在有土壤的环境中,由已有群落演替而来。
三、群落结构的稳定性1. 群落稳定性的要素群落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稳定性等。
相对稳定的群落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种群数量的波动。
2. 群落崩溃群落崩溃是指群落结构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无法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非法盗猎等人类活动是导致群落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人类对群落的影响1. 破坏群落的活动人类的发展活动对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度开垦土地、伐木、过度捕捞等活动导致了许多群落的破坏和物种的灭绝。
高二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点群落演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的演变过程。
在高二生物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原因以及演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等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从最初的物种组成到最终稳定的群落结构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变化。
群落演替是动态的,涉及到多种生物之间的竞争、适应和交互作用。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演替发生的环境和原因,群落演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继发演替。
1.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明显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从裸地到逐渐形成永久性植被的演替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无人居住、没有植被存在的地区,例如新生的火山岛、河流冲积地等。
2. 继发演替继发演替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后,经历一系列的补偿性演替过程。
继发演替通常发生在被破坏的群落中,例如砍伐森林、火灾等。
三、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竞争、合作和捕食关系等都会对群落演替产生影响。
例如,较早适应环境的植物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要素,例如气候、土壤、水文条件等。
这些因素对植被生长和动物生存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例如,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水分状况会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群落演替的发生。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例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环境污染都会导致群落演替加速或改变其方向。
人类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来影响群落演替。
四、群落演替的关键要素群落演替发生时存在一些关键要素,其中包括先锋种、演替种和气候等。
1. 先锋种先锋种是指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资源稀缺的区域最先繁殖并定居的种群。
专题17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 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计算公式:N/M=n/m(N为种群数量,M为标记个体数,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比较:2.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例如:若某城市2012年出生10人,死亡2人,迁入20人,迁出13人,该城市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0‰(2)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20‰(4)迁出率=迁出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13‰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快♀≈♂→相对稳定♀<♂→增长慢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三.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均匀性分布型 随机分布型 集群分布型四、存活曲线1、类型Ⅰ(凸型):如:人类,很多高等动物2、类型Ⅰ(对角线型):如: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3、类型Ⅰ(凹型):如:牡蛎和树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计算公式:Nt= N 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J”型增长时,λ>1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 时为02. K 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1)K 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
高二一轮复习学案7号: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梳理区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
(1)群落: 内聚集在 中各种 的集合体。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 的重要特征。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的多少称之为丰富度。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 ,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种间关系 (1)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①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 和 等。
②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4.空间结构
(1) 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2) 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 分布。
(二)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 的过程。
2.类型
(1) 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
(2) 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进行。
考点一: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 1.
2.
1.(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2.方法技巧 对种间关系的相关曲线确定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4)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09全国理综: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例09年江苏卷中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
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1.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植物的分层现象与 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
了
,因此,动物 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2.群落的演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