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型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27
传统技艺文化(传统技艺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技艺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技艺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2、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哪些?3、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有哪些?4、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民间艺术5、传统技艺包括哪些6、中国十大传统手工艺,看看都有哪些传承下来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什么?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有木版年画、扑灰画、纸马、内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70种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1、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2、纸马的形式实质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画,因为它只存在于民间,为区别其它的书籍插图版画、佛、道经版画等,我们称它为民间版画。
当然,民间版画还应包括年门画。
云南有关民间美术研究的人士多称其为"甲马纸",这是根据最初收集这种民间版画的保山、腾冲、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区的民间称呼而来,于是沿袭成俗。
3、内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
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
现代内画艺术源于京派,分为京、冀、鲁、粤、秦五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不久前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4、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传统艺术元素塑造特征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造型具有连续性的发展特点,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但是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
在这个传承、衍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特性,使其具备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实用性特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大多孕育于民间艺术,是在生产、生活等民俗活动之中孕育产生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中“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最为主要的制约因素,对传统造型元素的衍生发展形成了双重制约。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在其衍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机的将意象内涵、表象形式和制作表现技法等因素与造型元素的实际运用联系在一起,它的实用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得到较为突出的表现。
这一特征不仅仅表现在造型元素形态上,在造型元素的风格上实用功能倾向也十分强烈。
以剪纸为例,民间剪纸的艺术造型元素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表现出受存在目的制约的依附特性,不同的用途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窗花是剪纸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实用性特征要求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形式上必须适合窗格的形状,必须考虑到透光性的功能需求,从而形成了剪纸强调适合、镂空的造型的形式意识特征,在视觉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的审美效果,造型元素虚实相生、阴阳互补,给人错落有致的视觉审美享受。
团花则是剪纸艺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在适应窑洞顶部的造型的实用性特征影响下,其造型采用一种从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表现形式,从视觉上给人营造饱满灵活的视觉感受,更显构图上的装饰性。
从总体上来看,传统艺术的诸多造型元素中,许多造型的形式样式都被打上了实用功能的价值烙印,在造型过程中受到实用性功能制约。
二、完美性特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尚完美。
中国传统的朴素哲学观形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造型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完美呢?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完,即是指外在视觉表象形式的圆满、完整;美,即是指内在蕴涵的意象境界的美好、美满。
天津的“泥人张”雕塑是一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生动,颜色真实,效果传神。
无论是从艺术表现效果还是整体造型效果来看,天津“泥人张”雕塑艺术在技艺方面非常精湛,在人物造型方面非常传神、生动。
徐悲鸿先生非常认可天津“泥人张”,他认为天津“泥人张”摆脱了中国传统雕塑常使用的夸张和意象的造型方法,以活生生的人物原型作为表现对象,塑造的人物比例准确,解剖结构符合客观规律,肖像刻画传神、动人。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一些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渐渐被遗忘,甚至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
如,目前天津“泥人张”这种民间艺术的形态已经不多见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艺术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艺术形式转移到多媒体方向,特别是在全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和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如何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并积极创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成了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首先,传统民间艺术要不断吸收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审美观念,在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规律中寻找突破的可能性,保持自身的艺术特色。
其次,在雕塑的对象上,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创作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作品。
民间艺术传承人应该主动创新,在艺术作品中加入更多的自我情感,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生活中人物真实的面貌。
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不失传统之本的基础上更加适应中国时代审美的需要。
通过研究天津“泥人张”雕塑,笔者发现天津“泥人张”作品和其他许多泥塑作品具有很多共同之处。
笔者将天津“泥人张”与其他泥塑作品对比发现,其他很多泥塑作品都受到天津“泥人张”的影响。
天津“泥人张”彩塑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其作品主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人物,种类繁多,包含各行各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特点和风格概括如下:一、形式美剪纸兼具写意与造型美,其构图结构清晰,线条流畅、协调,层次分明。
同时它对空间的利用非常巧妙,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层次感和轻重感,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
二、色彩简单剪纸艺术往往是黑白两色,几乎不会用到太多的颜色,也没有色调、光影之分。
然而正是由于其简约的用色,更能鲜明地突显出剪纸的线条美和造型美。
三、寓意深厚剪纸艺术重视意境的创造和表现,往往意味深长,寓意深厚,可以表现出人间万物、烁丽多彩的生活和物(式)象(样)。
四、灵动自然剪纸艺术材料简朴,但纸张质地和弹性对它的成败至关重要。
艺术家们在剪纸创作中,不用画线稿,凭借自如的手法,将人物、动物、花鸟生动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五、民族文化传统的剪纸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的民族特色。
剪纸艺术可以通过创作,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在剪纸艺术创作中,设计师们没有过多的色彩,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线条,但每一副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学习、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也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其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颇具魅力,倍受青睐。
六、具有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颜色、形状、纹样、趣味十分丰富多彩。
它采用的是纸为材料,采用手工剪刻的方式进行创作。
这些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
七、传承现代艺术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剪纸艺术不断融合现代艺术,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更多的设计师尝试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当代美学相结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念和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作品通过不断地更新和发扬光大,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八、涵盖广泛领域由于剪纸艺术本身就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因此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很多文化活动等传统民间文化方面会用到。
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美学原则Ph容提要y31匏s7、、在人类文化学的领域里,“原始思维”是一个十分常用的术语。
原始思维不仅对原始早期人类的审美思维和艺术创造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问/造型艺术就是一脉相承原始艺术的精髓,不断发展原始文化而成的艺术。
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情感性、完整性和意会性卞导着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表现。
原始艺术中对生命生殖的崇拜承传到今天,使中国民间造型艺术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本质观和以“生动生气为美”的艺术审美观,由此形成了中国造型艺术在民间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造型手段和造型风格,从而建构出中国民间造型艺术特有的审美认知、审美趣味和艺术创作原则。
关键词:造型艺术原始思维集体表象互渗律万物有灵生命,一\Abstract“Primitivethinking”isanextremelycommontermintheregionofHumanCultureSubject.Primitivethinkingnotonlyhasdecisiveinflu@liCeonaestheticthinkingandartisticcreatinginprimitivetimes,butalSOhastremendousandprofoundsignificance,Chinesefolkmoldmakingartcarriesonmainspiritsofprimitivethinking,itcontinuesdevelopingprimitivethinkingandhasformeditsspecialarts.Theconcretenaturesymbolicnature、emotionalnature、integratednature、sensiblenatureaboutprimitivethinkinghasdecidedaestheticthinkingandartisticstyleinthefieldofChinesefolkmoldmakingart,Theprimitiveartworshipsthelifeandthereproduction,thistraditionalideashavecontinuedtoday.ItforlrlSanessentialideaswhich“Iifeisbeauty”andtheartisticaestheticcriterionwhich“beautyistobefullofvigorandvitality。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还常用于一些宗教仪式与一些装饰和造型艺术当中。
它是华夏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处处都散发着华夏广大劳动人民团结、和谐的气息。
标签:剪纸;民俗;镂空艺术众所周知,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因其材料容易获得、成本低廉、适应面广受大众的欢迎。
在义乌,剪纸这门艺术,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县志上也无记载。
剪纸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使用金银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纸去剪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做为装饰。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先进知识分子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倡导下,建立了中国民俗学的雏形。
他们广泛收集民间文学资料,同时也努力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其中就有民间剪纸这一项。
30年代,艺术家陈志农在北京开始了民间剪纸的研究与创作。
他用速写和剪影的形式描绘了老北京大量的风俗民情,串街小贩、作坊工匠、食摊茶挑、集市庙会、市井闲人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在新剪纸的创作中除了表现各行各业新气象的剪纸外,儿童、体育、杂技、歌舞等也成为剪纸最常见的题材。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
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大多来源于民间题材,如灯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兜兜花等。
剪纸的内容也包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如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这些自然景观。
剪纸的稿样世代流传,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刻等等。
透过民间剪纸的纹样和装饰现象,人们可以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
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一、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及审美意蕴中国民间美术创作基于客观现实,但不完全还原客观,表达人们感受生活和认识事物的审美理想,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影响,丰富着内涵,体现真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
民间美术造型显著表现出它的实用性,在物体实用性的基础上制造出可爱、错落、奇特的审美效果。
如:民间玩具的圆浑稳实不易破碎;藤编器皿透气性强;门神财神因职业不同面部表情也各有不同;民间美术的人物造型追求完整的手法,在民间剪纸和木板年画中较为常见。
例如陕北民间剪纸中侧脸双眼的造型,山东门神年华和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人物,无论是站立还是盘坐或者奔跑都是采用全身表现,很少有半身或局部;侧面的人物五官也是正面的画法。
民间艺术家在避免残缺的人物形象,构图饱满,突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喜爱完整、圆满的审美心理。
中国自古以含蓄为美,许多民间美术的造型有象征意义。
在象征性方面,比如用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金(鱼)玉满堂、早(枣)生贵子、福(蝠)寿双全、喜上眉(梅)梢:用喻意的方式,如百合、核桃喻百年好合,花生、灵芝喻长生不老;用符号的方式,如虎辟邪、鹰镇宅、五毒驱病消灾,抓髻娃娃辟邪招福。
民间美术用各种多种物象的组合传达着美好的理想与情感,这种奇特的审美蕴含着强大的艺术魅力。
民间美术造型从以概括、抽象性的手法,追求视觉符号的神似,展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
在概括性方面,夸张、提炼、省略、简化,即扬长避短。
夸张的表现如民间的画诀“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
”简化,如陶、泥玩具的造型,绘上花纹才能活气。
在抽象性方面,抛开现实的,形象本身的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及其简单的形式,如点线面来概括现实形象。
织锦、刺绣、挑花大部分用用抽象的几何图案表现,如当地人能从“牛角花、螃蟹花、南瓜花”等织绣品几何图案中直呼出花的名字。
民间美术追求情感上的真,求神似不求形似,用朴素、真实的造型手法表现事物的面貌。
中国民间艺术一、中国剪纸1、简介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2、发展历史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搏。
成为汉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文化传承的窗口。
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
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中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与文化意义解读民间美术是指起源于民间社会的、以民间艺术家为主要创作者、以民间文化为表现内容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多以民间传统文化和生活为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丰富的文化意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丰富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形象生动多样民间美术的作品形象生动多样,表现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这种生动多样不仅体现在作品的题材选择上,还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的塑造上。
比如中国的木版年画,其人物形象通常具有夸张、夸大的特点,生动活泼,充满了包容性的乡土气息。
而在民间的剪纸艺术中,人物和动物形象常常以纸张为介质,线条简约而生动,造型上具有极强的抽象和简化特点。
2. 色彩明快丰富民间美术的画面色彩明快丰富,多以大红、鲜艳的颜色为主,热情洋溢。
这反映了民间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中国的民间绘画中,通常采用传统的颜料,如柿皮红、褐色、石青等,这些颜料虽然种类不多,但却能够通过层层叠加,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
在民间美术中,往往会对色彩做出一定的象征和寓意,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祥和,白色象征着洁净和纯潔,黑色象征着厄运和不祥,等等。
3.线条简洁流畅民间美术的线条多以简洁流畅为主,往往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形象和线条,简练而有力。
在中国的剪纸艺术中,线条尤为突出,用剪刀一刀一刀地将形象剪出,这种简洁的线条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魅力。
4. 质朴自然民间美术的作品通常以质朴的手工艺制作,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自然美感。
这是因为民间美术通常是在农村和乡村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家们手工制作,用心倾注在每一个作品中,给人以一种质朴和真诚的感觉。
比如中国的泥塑艺术,造型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重的民间特色。
1.传承历史文化民间美术的传统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风俗和生活场景等,这些题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美术教育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8白描+书法——“中国传统造型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当下,中国许多的美术院校把40多学时的白描与书法课程纳入所有美术类低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环节,白描与书法课程是丰富学生观察与表现方式的重要课程,是全方位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理性考量依据,同时促使民族文化意识苏醒与自觉,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教育,传统的书院以及师徒式的教育方式逐渐式微,伴随着洋枪洋炮的西方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巨大冲击,无数美术教育家前辈们开始走出国门,以徐悲鸿、林风眠、李叔同为代表的艺术家尝试着引进西方的模式来改造旧有的传统文化理念与教学方式,在美术院校开设素描、速写、色彩、图案、手工等美术教育课程。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美术教育逐渐成形,各地相应组建美术学院以及美术专业,以北方为代表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以南方为代表的浙江美术学院(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都选择以徐悲鸿及苏式具象素描为代表的造型体系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当时全国各地的其他美术院校),这也是时代选择的必然。
于是西方古典造型样式的具象素描课程成为美术院校的入学必考课程,且素描已成为美术院校最为重要的必修课,因为当时的艺术界一致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发展现实状况上来看,这一观念是非常合理、毋庸置疑的,同时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一直延续这一理念发展到至今。
其实素描造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艺术家绘画造型的观察与表现能力,特别是从事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家。
素描在表现具象物体的三度空间、质感、量感、光感等方面都具备极大的优势,素描造型能力的高低暗示出绘画才能的高低,因而在当代美术院校的招生考试中,素描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必考科目。
然而问题在于具象素描只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观察方式与表现模式而已。
人类绘画艺术发展至今积淀了丰富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样式,每一种观察方法与表现样式背后都有其丰厚的文化渊源,它们之间的文化理念的不同导致表达形象方式的各异,“中国艺术家的主要目的在于表达形象的生命力而非外表的真实感,因此也就更不在乎逼真不逼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