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大自然的文字》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笔记
一、生动自然画面
《大自然的文字》以其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静谧。
文中诸如“阳光穿透树梢,洒在静静的湖面上,如同金线穿过绿色的织布”的描述,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象,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二、比喻手法巧妙
作品中多次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手法,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情感、生活状态等相联系。
例如,“大山的沉默如同智者的沉思,不言不语却饱含深意”,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赋予了自然以人性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
三、哲理意蕴深厚
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大自然的文字》也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
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思考。
如文中所言:“每一片叶子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就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
四、选词精准贴切
作者在用词上极为讲究,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自然的特点,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如“微风轻拂,
树叶簌簌作响,如同低语般温柔”,这样的用词既精准又贴切,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美好。
五、修辞优美动人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如“山川壮丽,湖泊宁静,森林茂密,草原辽阔”,这样的排比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还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文章。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有韵味的科学内容讲解得淋漓酣畅,引人入胜。
文章条理清晰,说明有序,逻辑性强。
文章开头没有从一年四季讲起,而是以物候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为切入点,从具体的自然现象说起,让读者体会到“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进而认识到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方面条理分明地加以说明。
最后,文章指出: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与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对物候现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说明经度对物候的影响时,作者通过具体数字的比较,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说明文,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使读者对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文章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大自然的文字》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1、用~~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用——画出这段文字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比作,这样写得好处是。
3、这几段话告诉我们天空出现,就;地上挖出一块,就说明。
◆《学与问》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
知识是〔〕来的,也是〔〕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1、句中的“金钥匙〞和“铺路石〞指的是什么?2、这里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詹天佑》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cāo cháo)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
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詹天佑经常〔鼓励鼓舞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塞〔sāi sài〕外常常狂风怒吼号〔háo hào〕,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zhuì duì)入深谷的危险。
不管条件多么恶劣〔liè lüè〕,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
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遇到困否则〔〕惹外国人讥笑〔〕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1、将短文词语中不正确的读音和词语用“\〞划去。
第六课大自然的文字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联合详细情景合适运用要点词语“先兆、明朗、响应、学问、矗立、萌芽、周而复始、简易、推移、藏形匿影、孕育、接踵”等。
2、联合详细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查词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特别掌握要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畅、有感情朗诵课文。
意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3、经过朗诵感悟课文、真切社交,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察看、认识、探究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做一个居心人。
二、教课要点、难点: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3、利用课文资料并联系生活实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难点: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进行仿写。
三、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教课方法:在教师指导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五、教课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学习词语教课目的:1、初步朗诵课文,感知课文粗心。
2、学习掌握新词语,学会要点词语。
教课过程: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字吗?2、大自然中有没有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二、新授(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粗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诵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上注音。
3、同位合作朗诵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思虑: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文中告诉我们几种大自然的文字?(1)独立思虑,小组内沟通。
(2)全班沟通,师点拨。
(大自然的文字是指大自然中的各样现象。
文中主要叙述了星星、云、鸟、石灰石、花岗岩等都是大自然的文字。
)(二)全班沟通,学习要点词语。
1、小组内沟通学习词语,对疑难词语经过多种方式争取在小组内解决。
2、大屏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随机抽读。
3、小组内经过环绕1-3 个词语说话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第六课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型第一课时词语部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能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3.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交际中用词语进行真实交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词的正确朗读,会解释词语并造句难点:对重点句型的理解和运用四、教学工具:教科书五、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2.导入新课:讲解课题的方式导入;文字一般出现在哪里?(书本中)那么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要想认识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本课的词语。
3.教师领读词语。
4.出示生字和词语。
(讲解词语)5.板书(重点词语)呼应(动)相互联系;照应学识(名)学问,知识耸立(动词)直立如:6.巩固与练习:让学生完成第一题用重点词语造句7.布置作业:8.课后反思:第二课时(阅读读课文)一、课型第一课时词语部分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较快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基本内容2.能力目标: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阅读课文时,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领会课文巧妙的细节,注意在阅读过程中标点的停顿。
难点:通过阅读领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感悟思想感情。
四、教具:教科书五、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导入:让学生说说大自然的现象?3. 板书课题4.教师泛读课文(教师泛读,分组读,齐读,抽读,默读)5.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句型。
疑难词语:毫不费力一套文字铁高堡状云句型:就像….一样……也…要想…..就应当…6.板书设计7.布置作业:8.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深学课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内容。
小学六年级语文《大自然的文字》知识点《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文;主要讲述了船员在海上推断地质变化的故事。
【原文】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料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
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字词学习】字:毁、碎、搬、爬、懂词:道路、罗盘、星座、炎热、预兆、汪洋、青苔、森林、观察、解释【重点句子】1.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文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观察和分析大自然中的文字。
(2)学会观察和思考,提高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大自然中的文字及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
2. 理解大自然中文字的形成原理。
3. 运用课文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自然环境,发现大自然的文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自然中的文字是如何形成的?4. 课后练习(1)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6.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2)观察生活中的大自然现象,下节课分享。
1. 开展“大自然中的文字”主题活动,让学生收集大自然中的各种文字,如树叶、昆虫、地貌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分享发现的过程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课后练习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4、大自然的文字1、《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告诉我们从小要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文中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了解地质变迁。
2、作者伊林: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科学著作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
3、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
4、了解大自然的各种文字。
【日积月累】1. 有关自然景象的成语:风起云涌、风调雨顺、雨过天晴、大雨如注、电闪雷鸣、云消雾散。
2.气象谚语:1、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2、云绞云,雨淋淋。
3、朝起红霞晚落雨,晚起红霞晒死鱼。
4、天有铁砧云,地下雨淋淋。
5、直雷雨小,横雷雨大。
6、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7、月亮撑红伞,有大雨。
8、月亮撑蓝伞,多风去。
9、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10、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11、星光含水,雨将临。
12、久晴天射线,不久有雨见。
13、对时雨,连几天。
14、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15、风静又闷热,雷雨必强烈。
【习题解答】习题2答案:本文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介绍了四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岩。
我们只有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勤学好问,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习题3答案:燕子南飞,告诉我们冬天快来了;白云飘得高高的,告诉我们明天准是个晴天;蚂蚁忙着搬家,告诉我们出门要带雨伞;鱼鳞上的圈圈,告诉我们一圈就是一岁……。
第六课大自然的文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科的词语,能运用常见的学习方法理解词语,结合情景运用重点词语。
新奇茂密耸立融化照耀分辨火热勉强无影无踪(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会下列句型的运用。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经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一切东西。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文章表达的思想及写作。
二、教学步骤:第一、二节课检查词语的预习[学习目标]1.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说、会写、会用。
2.获得新的词语学习方式。
3.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一)学习任务、要求任务:初度课文,学习掌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以自学和小组学习为主,通过课文的学习,把不理解的词语挑出来,运用以往的方法,尽量在小组学习中解决。
(二)交流预习本课新词语的学习,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应用。
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1)读准每一个词语。
(2)能弄清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3)运用重点词造句。
2.清理出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需要帮助的内容。
3.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讨论解决疑难词语。
4.确实有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提交全班解决。
(三)大班汇报学习1.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疑难词语。
(1)从理解汉字意义入手学习词语。
引出词语:你很小就认识了字,并且毫不费力地读出了街上的招牌。
(第一自然段)毫不费力:指一点都不花费力气。
毫:丝毫,一点,后面只能用否定词“不”或“无”,表“一点都不”、“丝毫没有”的意思。
费:用。
同义词:毫不费劲,轻而易举1)聪明的艾力毫不费力地做出了这道题。
2)他毫不费力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词语练习:用“毫不费力”改写句子1)这么重的箱子,他很容易就搬到了楼上。
2)这道题真难,但是他却很快作了出来。
《大自然的文字》课文解读
学情分析:大自然是孩子所喜欢的,但说到“大自然的文字”可能也是比较陌生的。
好在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将高深的科学道理蕴含在生动的描述中,读来颇有趣味。
文中涉及的“罗盘、小熊星座、北极星、铁砧、砧状云、花岗石”等较专业的词可利用图片、实物等让学生感知一下。
解读:课文按照由天到地的顺序举例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脉络清楚,表述生动,适合孩子阅读。
很喜欢作者的表达方式。
如文章的第六小节:“……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花岗石“毛茸茸”的感觉。
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块巨大的花岗石,身穿一件毛茸茸的绿色外套,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
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一连串的问题,激起了孩子们浓烈的阅读兴趣,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爬”一词,生动形象,表现出花岗石移动的缓慢。
预示,这样的地质变化是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花岗石的移动也许是不易觉察的,但它确实在移动,在变化。
……再“读”文中的插图。
春暖花开的季节,桃红柳绿,小鸟儿在空中快乐地飞翔。
孩子们也像那一只只自由的小鸟儿,扑棱着翅膀开心地奔向美丽的大自然。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有的在细细地观察,有的在专注地倾听,有的在轻声
地交流……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神奇的大自然,愿我们的孩子也张开自由的翅膀,在自然天地里尽情地翱翔。
《学与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
“大自然的文字”,同样需要我们勤学好问,注意观察,两课的内容可以有机结合。
23 大自然的文字(1)
【基础须知】
我会写的字
笔顺:
写法:上部变扁,左“人”的捺变点。
字义:①高起;直立。
②引起注意。
③向上移动。
造句: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出现在我眼前。
笔顺:
写法:注意左右之间的距离和右部竖弯钩的写法。
字义:①事前显露的迹象。
②预示。
造句: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
”
【重点梳理】
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课文写了天书和地书两种大自然的文字。
天书上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
地书上介绍了石灰石、花岗石等。
(2)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等。
(3)从小就应当到树林或田野上走走,到大自然中去,留心身边的一切,注意观察,勤于读书,善于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样才会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
【难点再现】
学习进行举例说明
用举例说明事物的特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代表性的事物,把要说明的内容具体化。
(2)用具体的事例使比较难懂的规律形象化。
(3)举例说明要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
本文在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时,注意举例说明,贴合实际。
例如,为了说明“沙漠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这一中心,可以从风、日光两方面来说明这一观点,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
此外,举例要注意科学性,还要真实可靠,不能道听途说。
例子要有代表性,个别的现象不能说明问题。
例子要有启发性,力求具体生动。
小学六年级语文《大自然的文字》知识点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文,主要讲述了船员在海上推断地质变化的故事。
【原文】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料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
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字词学习】
字:毁、碎、搬、爬、懂
词:道路、罗盘、星座、炎热、预兆、汪洋、青苔、森林、观察、解释
【重点句子】
1.古代,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和时候,他们就去看星星写成的天书。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2.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3.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么在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4.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
【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文字》课文通过记叙船员在海上辨别方向、飞行员靠云朵辨别天气、地质人员推断地质变化等,说明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自然,我们也能获得很多知识。
【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yán rè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gǒu xióng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 lǒu) 一绺(liǔ 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è
( 寻找) ( 迷失) ( 炎热)
qīng tái mào mì gǒu xióng
( 青苔) ( 茂密) ( 狗熊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lǒu) 一绺(liǔ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即使)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也)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不是)人搬来的,( 而是)冰搬来的。
3.( 如果)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就)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