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景阳冈第二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9.29 MB
- 文档页数:23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景阳冈》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通过描绘武松勇敢、机智、坚毅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精神。
本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课文的第二部分,即武松打虎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水浒传》这一古典名著的了解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武松打虎的过程;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坚毅的性格特点。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武松打虎的过程;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坚毅的性格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武松打虎的故事为例,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相关资料:收集《水浒传》的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6.景阳冈》(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能够理解《景阳冈》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掌握相关的词语运用;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口头表达等方式,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景阳冈》课文的故事情节;
2.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用语言描述。
2.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如“碧翠”、“羁绊”等;
2.分析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思考,表达个人见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介绍《景阳冈》这个故事背景,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40分钟)
1.朗读课文《景阳冈》,让学生跟读;
2.解释生词和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互动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思考,探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 分组活动(30分钟)
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总结(15分钟)
回顾课文重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背后的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景阳冈》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6《景阳冈》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和把握《景阳冈》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景阳冈》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关键词汇的意思。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情感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列出本课内容的关键词,让学生猜测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关键词猜测《景阳冈》的故事内容。
第二步:教学主体(30分钟)1.听教师朗读故事,学生听课文,注意情感色彩。
2.分段解读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3.进行互动问答,确保学生理解并能表达自己的理解。
4.练习朗读课文,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拓展延伸(15分钟)1.分组小组合作,让学生表演《景阳冈》的片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对故事中文化差异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步: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故事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关键词。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体会和收获。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景阳冈》故事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读后感,描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准备下节课分享,讲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景阳冈》故事的理解和讨论,使学生不仅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第2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景阳冈》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通过描绘武松在景阳冈上的英勇事迹,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机智。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悬念,充满了趣味性。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典名著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水浒传》这部作品,部分学生可能阅读较少,对于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英雄人物,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勇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英勇无畏”、“机智勇敢”等词语描述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崇拜英雄人物的激情,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勇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英雄人物,培养他们的正义感和勇敢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水浒传》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回顾对《水浒传》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6 景阳冈》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语。
2.难点:课文的情感表达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景阳岗》第2课时,相关课件。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学具:学生用书、词卡、道具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导入新词语,让学生猜测词义。
第二步:学习课文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解释生字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共同探讨难点问题。
第三步:情感认知1.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情感变化。
第四步:语文拓展1.细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古诗词或文章。
2.创作扩展故事,或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课文内容。
第五步:艺术表演1.学习课文相关音乐曲目,进行歌曲演唱或乐器合奏。
2.小组创作表演,展示学生艺术表现和团队合作。
五、教学评价1.口头测评:随堂提问、讨论等形式。
2.书面测试:布置相关阅读、写作或欣赏题目。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片段或古诗词。
2.体会课文情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1.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反应,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2.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3.对教学评价和反馈进行总结和改进。
以上为《景阳岗》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希望本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情感。
《景阳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景阳冈》是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
这个单元共4篇课文,分别节选自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是翻译成了现代文呈现的。
《景阳冈》则是选用的名著原文,它选自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好房、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选作课文时有一些删节。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背景,解决了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条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欣赏作者打虎描写中用词的精妙,从打虎描写中体会武松的特点。
遇到不懂的词语,能猜测大致意思。
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过程,并从中体会武松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打虎的描写中体会武松的特点,并能对武松作出简单的评价,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内容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武松“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经过。
在这四个部分中,哪一部分是孩子们平时听得最多的?(武松打虎部分)二、分析武松打虎部分。
(一)默读第6、7自然段“打虎”部分,思考:1、老虎是怎样攻击武松的?后来武松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反击打死老虎的?(老虎攻击武松是扑、掀、剪,武松则是闪,躲、闪。
武松一步步反击:棒劈——老虎没被劈到,脚踢——老虎扒个土炕,拳打——老虎像锦布袋,棒打——老虎气都没了。
)2、帮助理解难理解的语句:“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3、打虎过程中,武松身上有怎样的.特点?(武艺高强、伸手敏捷,有勇有谋。
)4、思考:如果让你复述武松打虎的经过,你怎样讲述能更吸引观众?(抓住文中精彩的动词讲述,讲述时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5、学生练习讲述武松打虎的片段三、分析武松是不是真的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教案:6 景阳冈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性格特点,培养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教学内容: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3.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景阳冈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学会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谈谈对武松的印象。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武松在酒家都做了些什么?二、学习课文(20分钟)1. 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2. 讨论:武松为什么一定要上景阳冈?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豪放、勇武、机敏的性格特点?3. 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四、板书设计(5分钟)1. 武松2. 豪放、勇武、机敏五、作业设计(5分钟)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武松的印象。
六、课后反思(5分钟)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找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五年级下6《景阳冈》第二课时《五年级下 6《景阳冈》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对《景阳冈》这篇课文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后,第二课时我们将更深入地探究其中的精彩内容。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了解到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景阳冈》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讲述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英勇事迹。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武松这个人物形象。
武松在进店喝酒时,店家好心劝他“三碗不过冈”,他却不听,执意要喝。
这一情节展现了武松倔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他一口气喝了十八碗酒,还自信满满地说要过冈,丝毫不把店家的警告放在眼里。
当武松走上景阳冈,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老虎时,他虽然也有片刻的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前行。
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爱面子、逞能的一面,但同时也能看出他骨子里的勇敢和无畏。
而武松打虎的过程,更是将他的英勇和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都巧妙地躲过。
在关键时刻,他抓住机会,举起哨棒打老虎,哨棒折断后,他便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最终将老虎打死。
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武松的沉着冷静和强大的力量。
文中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十分精彩。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连续的“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武松动作的敏捷。
再看“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